?

地域功能識別的研究現狀與思考

2013-03-27 08:58陳小良樊杰孫威陶岸君梁育填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3年2期
關鍵詞:區劃功能區主體

陳小良,樊杰,孫威,陶岸君,梁育填

(1.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01;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3.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4.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0 引言

黨的“十八大”指出,我國要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通過調整空間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1],目標在2020年“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2]??梢?,主體功能區規劃已成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科學的角度,主體功能區規劃是地域功能理論在國家規劃中的全面應用,已成為構筑我國有序區域發展格局的依據[3],這對經濟地理學理論和方法創新提出了緊迫需求?,F實是,地域功能理論作為我國地理學者在區域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科技創新,正處于發展和完善階段,未來10年,對地域功能成因理論與識別方法等基礎性研究有待加強[4]。

地域功能識別是地域功能研究的重點,也是其難點。地域功能研究直接服務于空間規劃,為空間管治提供依據,地域功能及其空間組織規律是空間管治的基礎,準確識別地域功能、界定不同地域功能的空間范圍是功能管治基本原理的方法論要點[5]。地域功能又具有主觀認知、多樣構成、相互作用、空間變異及時間演變等特征[3,6],這使得地域功能識別要解決主體多元性、系統復雜性、區域差異性和動態演變性等諸多難題。

對地域功能識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分區中,但亦存在諸多不足[7]。梳理當前的研究成果,掌握研究重點、特點與盲點,把握研究現狀與趨勢,有助于深化地域功能識別的研究,完善地域功能理論,對支撐我國主體功能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1 地域功能識別基礎的研究

地域功能識別是基于自然本底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對地域單元所承載功能的科學認知,只有在對地域功能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客觀、科學地識別地域功能,為地域空間規劃服務。為此,學者們就如下三方面內容展開了研究:1)地域功能的內涵,何謂地域功能?2)地域功能的發生學原理,地域功能是如何形成的,其演化遵循什么規律?3)地域功能的外延,地域空間承載著或存在哪些類型的功能?

1.1 地域功能的內涵及概念

簡單地說,地域功能是指一定地域(Ri)在更大的地域范圍(ΣR)內,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系統中、在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中所履行的職能和發揮的作用[3,8]。從本質而言,地域功能是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自然本底功能與人類因生活生產活動需要而賦予的開發利用功能的復合體[9]。因此,地域功能是地域系統固有的屬性,是綜合性的功能。

地域系統包括自然系統(生態系統、資源環境系統)和人文系統(社會經濟系統)兩個子系統,但兩個子系統的功能都不能獨立地視為地域功能,地域功能也并非兩個子系統功能簡單地加總。這些子系統功能包括生態系統服務(功能)[10-16]、景觀功能[17]、土地利用功能[18]、土地系統功能[19]等,這些子系統相互區別,發揮不同功能,又并非孤立,而是以不同的系統結構和功能屬性特征承載于同一地域空間,并通過系統的耦合和復合生成更具綜合性、控制性和動態性的功能[8,20]。因此,地域功能比子系統功能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復雜。

學者們從不同的研究目的、尺度、區域和視角對地域系統的功能空間劃分進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迥異的概念,如空間功能[21,22]、區域功能[23]、反功能[24,25]和具體功能[26]等,這些本質上都是地域功能。其中,反功能與具體功能是相對于主體功能而言的,反功能的本質是地域系統中與主體功能相悖的次要功能,而具體功能則是主體功能區在更小尺度分異的結果。

1.2 地域功能的演化機理

學者們普遍認為,地域功能研究的理論支撐是人地系統理論、地域分異規律、生態經濟學理論、空間結構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系統理論等[27-30],并認為因地制宜是地域功能組織的最根本原則。在演化機理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樊杰[3]在剖析主體功能區科學基礎時構建了主體功能空間均衡模型,認為功能區劃目標在于保障空間結構有序,區域發展水平均衡應立足區域比較優勢,充分體現其地域功能綜合價值,實現生產層面、中間層面和生活層面等不同層面各要素合理流動下的空間均衡,認為地域功能的形成包括系統總效益最大化和空間結構最優兩大內在機制[8,20]。姜安印認為地域功能是空間資源的雙重價值(生產要素聚集的空間載體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提供者)在地域空間組合優化的結果,而優化就是調整對二維價值體系中空間功能定位問題[23]。劉傳明等認為類型空間的形成需要適宜條件,而其需求與社會發展階段相關,兩者供需變化不一致引起空間供需矛盾,即空間結構失衡,功能區建設是滿足空間需求多樣性、優化多樣性空間組合的結果[26]。郝大江認為地域系統中區域性要素和非區域性要素具有不同的要素適宜度,前者對后者的效率選擇以及由此而生的分工專業化和聚集是主體功能區形成和發展的動力之源[31]。

可見,地域功能演化機理研究圍繞著均衡、優化、協調、適宜等關鍵詞展開,體現了地域功能是耦合功能的本質。但就不同類型地域而言,如山區縣、平原縣、丘陵縣、沿江縣、邊疆縣、海島縣、旅游縣、資源縣、農業縣等,這些不同的地域系統內部功能格局遵循怎樣的演化路徑和機理,鮮有研究。

1.3 地域功能的類型劃分

類型隨時空轉化而不斷增加和多樣化是地域功能的基本特征。地域功能類型與空間尺度相關,尺度越小,地域分異越顯著,功能類型越多;地域功能類型與時間尺度相關,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新的地域功能類型不斷涌現,原有的功能類型分化出更多的功能,或演進為更高級的功能,所以,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空間結構越復雜,地域功能類型越豐富,等級也越高。正因為時空演變的動態性,使得迄今為止難以梳理出一套完整的地域功能類型系統。從當前研究成果看,地域功能類型包括主體功能和具體功能兩種劃分方式。

從主體功能識別來看,國家和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成為統一的規范,并為市縣級地域主體功能的劃分所借鑒。在市縣層級主體功能劃分中,根據地域功能的內涵和功能地域的開發保護導向,又衍生出優先開發、鼓勵開發[32]、引導開發[33]、適度開發[34]、控制開發/發展[34]、優化調整[35]、適度保護[21]、宜居開發[36]等地域主體功能類型,此外,還提出了灰色彈性[21]等過渡類型。

地域的具體功能更多地依托自然單元的分異展開,如自然保護區、水庫水源保護區、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限制開發區、礦產資源重點開發區、設施菜林果特色農業重點開發區以及其他一些重點開發區等[37]。劉傳明嘗試將湖北省劃分為城鎮、鄉村、交通和生態4種類型空間[38];王傳勝等將上虞市劃分為自然景區保護、人文遺產保護、飲用水源保護、環境隔離帶、水土保持與水流流失防治、水源涵養及人口產業集中等地域功能類型[25];謝高地、李傳武等對地域系統內生態類功能進行了劃分[22,33]。此外,陶岸君[20]沿承主體功能區劃的理念,將全國劃分為中心地區、支撐地區和生態地區3類,并細分為15個二級功能類型。針對不同類型區域,提出了不同的功能類型,如海島縣[39]、沿江/濱湖/濱河縣市[40-42]、流域[43-45]等,這些地域除了具備一般地域所具有的功能外,還兼具一些特殊功能,如沿江濱湖地區具有水運、水產養殖、海洋能利用等功能。

綜上所述,在地域功能識別的基礎研究方面,對地域功能的內涵已形成較為統一的認識,但在地域功能演化機理方面見解不同,并有力支撐了不同的地域功能識別,而在功能類型方面還存在較大分歧。

2 地域功能識別的指標體系研究

指標體系的選取應具有區域可比性、層次性和差異性[29]。區域可比性要求指標體系在各層次中必須具有相同的指標,這些指標是全國、各區域必選指標;層次性要求不同的區域選取不同的指標體系,而具體指標選擇也將視特定功能要求而異[21]。另外,針對不同類型功能區域,應使用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例如,禁止開發區并不是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三方面因素劃分的[46]。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制了具備區域可比性的主體功能區劃的技術流程和指標體系,并編制為省級主體功能區劃分規程(試行)。該指標體系包括9個可計量指標項和1個調控指標項,其中,可計量指標項分為可利用土地資源、可利用水資源、環境容量、生態系統脆弱性、生態重要性、自然災害危險性、人口集聚度、經濟發展水平、交通優勢度,調控指標項為戰略選擇。該指標體系在不同省市的實踐中得到了應用[47-49]。

在地區實踐中,對上述10個指標進行不同的取舍或組合,部分學者將這些指標聚類為承載能力、開發密度及發展潛力3類因素[50]。陳雯等認為功能區劃的指標體系主要包括生態保護價值和經濟開發價值兩方面指標,經濟開發價值的指標體系包括區域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綜合區位要素、經濟基礎要素、人文社會要素等;而生態保護價值指標體系則主要體現為區域的生態敏感性[21]。趙亞莉等按經濟發展、環境承載力、資源承載力和人口狀況對江蘇省進行了評價[51]。陳仲常等對重慶主體功能劃分時選用了經濟、人口、土地和資源環境4類指標[52]。張曉瑞等提出了生態阻力的概念(可理解為區域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生態慣性,即維持區域原來各種自然空間格局狀態和功能的能力),提出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社會經濟潛力、環境壓力和生態阻力作為功能區劃的約束層指標[50]??梢?,在指標體系構建方面尚未達成共識。

此外,也有學者通過建立指標體系對資源環境要素進行了評價,如可利用土地資源[53]、可利用水資源[54,55]、交通優勢度[56]等,其實質是對地域功能識別單項指標的評價。

3 地域功能識別的方法研究

對地域功能識別方法的研究,可以從識別路徑、基本方法、技術支撐和綜合集成等方面展開。

3.1 識別的路徑:先易后難

功能區劃過程中最基本方法是采用先易后難的識別路徑,如“準則+指標體系”的判別法[57]、“兩類三步法”[58]、“感性試劃+理性判別”[59]、“先留白,后作圖”法[60]等。這些方法都是基于自然保護區規劃或其它上位規劃戰略規劃優先且直接識別生態功能類和農業功能類地域,再根據指標賦值和綜合判別結果確定各類功能地域,即先劃定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再劃定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61]。通過分類識別、有序劃分從整體上降低了地域功能識別的難度,并凸顯了對生態類地域功能的重視,實現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機結合。

3.2 以適宜性評價為基礎

因地制宜是功能區劃的科學基礎之一,功能區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對空間利用的適宜性評價。地域功能區是對地域開發或者保護二維目標的綜合實現,但在更微觀的領域,開發和保護的內涵更加分化,使得空間利用行為多樣化,如何使人文功能與自然功能得到最好的空間耦合則成為地域功能識別的主要內容,適宜性評價成為研究的載體。

陳雯等對蘇州地域開發適宜性進行了評價,將地域分為優先開發、適度開發、適度保護、禁止開發等類型[62];王傳勝等在上虞市的地域功能區劃過程中,對一二級功能區的識別以土地開發適宜性評價為依據,并輔之以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空間分異研究[25];陶岸君對全國地域功能進行了識別,認為特定的地域空間可能有承載不同種地域功能的抉擇,但它對不同種功能有著不同的適宜性,這種適宜性體現為地域單元所產生的效益,合理的功能配置可以帶來地域單元的功能增益,并因地域系統總體效益最大化而形成地域功能格局[20]。

3.3 識別方法的研究

重要的生態性保護地域功能相對單一,其識別相對容易。但絕大多數地域空間既有生態保護的價值,還有發展社會經濟的潛力,對這些地域功能的識別主要是建立在適宜性評價基礎上的功能判別。

矩陣列聯分析法是地域功能劃分最常用的方法[21],通過建立二維判別矩陣/互斥矩陣來反映地域空間開發中的經濟開發價值和生態保護價值,并通過相互比較來劃分開發適宜性或地域空間開發功能。在研究中,這類互斥關系被歸結為生態重要性-經濟重要性[62]、自然約束-經濟開發[41]、生態保護-發展潛力、生態保護價值和經濟開發需求[63,64]、自然生態阻力-經濟集聚引力[65,66]、農地適宜性-建設用地適宜性[67]、約束-引導[42]等。在二維判別矩陣法中,對互斥的兩方面都表現為適中,則可劃分為灰色功能區域,保證區劃的彈性,二維矩陣判別法也稱為象限法[31]等。矩陣判別法反映了地域主體功能“開發”與“保護”的雙維復合特性[3],在二維判別矩陣的基礎上,也有學者加入“資源開發成本”等評價指標并發展了三維魔方圖進行識別[68-70]。

從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入手進行功能區劃分是主體功能區識別的重要方法。毛漢英等[71]在進行區域資源承載力評價時提出了狀態空間法,地域“空間狀態”與理想狀態相比出現超載、滿載和可載三種狀態,正對應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58],該法被廣泛運用于不同尺度的地域功能識別[58,72-74]。此外,還有從人均角度出發,提出基于相對資源承載力的功能區劃分的主體功能區劃方法[43,75]。

謝高地等提出了決策樹判定的方法[22],認為區域空間具有多項功能,區域多種功能的識別和定量及主體功能的選擇可采用區域空間功能函數群方法,區域空間功能分區的整個流程可用決策樹方法表達在空間上,形成一系列主體功能區圖譜。此外,在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對指標賦值、適宜性評價等還會用到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系統聚類法、矩陣判斷、疊加分析和緩沖分析等[76]。

3.4 技術方法的研究

在單要素指標評價方面,計量分析、空間分析成為最基本的評價方法,如聚類分析、水文分析、疊置分析、緩沖分析、地統計分析等。在綜合評價方面,顧朝林等歸納總結了經典地理學中的三類區域(均質區、節結區和功能區)的區劃方法,發現功能區一般采用綜合區劃法,有時也采用均質區、節結區劃分方法,即也采用密度法、格網法、地圖疊置法、綜合地理要素法、極點法、空間相互作用法等[61]。

遙感方法也逐漸應用到主體功能識別過程中。如省級規程中提出,可以運用燈光指數法進行主體功能識別的輔助決策;遙感影像解譯出的土地利用/覆被圖也可作為基礎數據[53]。實體或虛擬網絡、流空間等對于地理研究是很重要的創新,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評價和測度,如公交卡[77]、微博[78]等,這些是反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在中小尺度地域功能識別時是否可以應用值得思考。

3.5 綜合集成分析的難題

綜合集成是地域功能識別的最后環節,也是最難環節。其中,類型劃分的閾值劃定、功能區邊界的確定以及識別結果的動態性體現是地域功能識別的技術關鍵,也是其難點。

類型劃分的閾值。閾值的確定是劃分類型區的關鍵與難點,對區劃結果影響很大[58]。閾值實質是使得地理界線兩側的不同狀態體發生質的改變,使原有系統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的臨界點[5],通常是通過區劃結果的反饋并借助GIS工具不斷調整與優化[57]。閾值的劃定應體現區域差異性,即區劃的標準應以區域平均水平確定閾值,而非以全國水平為標準[58]。鄭榮寶等[69]將直方統計中的拐點作為閾值點;張曉瑞等提出功能識別的“承載力-潛力-壓力-阻力”模型,通過對不同作用力賦以不同權重,求取綜合劃分指數,當指數為零時為生態零點,即作為劃分開發類與保護類功能區的分界點或質變點[50]。

功能地域的邊界。朱高儒等[79]采用在區劃草圖上考慮政策性進行評價后調整的方法對廣州市進行了功能分區。韓增林[80]認為,邊界的本質是對“爭議地區”的歸屬問題,其解決路徑:一是科學論證并選擇關鍵因素進行判別,關鍵因素的選擇盡可能少;二要與功能區概念對應;三要對形成功能區的關鍵因素達成共識,并且盡量選擇可測量、可跟蹤的客觀指標、單一指標,減少復合指標。

功能識別的動態性。傳統意義的區劃是對現狀條件的科學識別,功能區劃這種綜合性區劃是通過發展功能的導向,將未來所具有的發展功能通過區劃的形勢給予科學體現并加以塑造;而地域功能本身具有時空變異屬性[81],因此,功能區劃既應有對現狀的分析,又應對未來發展潛力進行科學把握,由以前區劃的靜態描述轉變為動態分析。

4 市縣尺度的研究與斟酌

隨著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陸續出臺,宏觀層面的地域功能研究和實踐已相對成熟,當前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基層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學者們進行了不同的嘗試,并體現在研究文獻中,但在識別的內容和成果上并不統一,還值得斟酌。

4.1 研究尺度向市縣集中

市縣功能區劃研究不斷涌現[32-37,39,61-64,82-84]。值得關注的是,從國家、省域到市縣域,尺度縮小帶來了顯著的地域分異,因此類型更加豐富,部分學者開始探討進行具體功能的識別,或者將其應用到土地利用中,提出了土地利用主體功能分區的概念[85,86]。當然,正如前文所述,沿承主體功能區劃體系也是多數學者的選擇。

并沒有檢索到市縣以下尺度的地域功能識別研究,可能在于鄉鎮基層空間規劃中的實權遠遠低于市縣,當前階段對該尺度地域功能分異的研究并無太大的意義。地域功能識別研究集中于市縣尺度,一方面在于縣域內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分異較為顯著;另一方面,市縣作為基層空間規劃的實權層級,市縣規劃是面向主體功能管制需求的必然結果。

4.2 需要斟酌的問題

值得商榷的問題是,市縣域內部的功能類型究竟以主體功能還是具體功能表達,學者們持有不同意見,事實上,這兩者的功能識別有著不同的特點:

(1)評價單元不同。按主體功能劃分主要以行政單元為評價對象,主要是鄉鎮,而按具體功能劃分主要以自然地域單元為評價單位。持前者觀點的學者認為:主體功能區可以從不同空間尺度進行劃分,主要取決于空間管理的要求和能力[87],雖然行政單元難以劃分同一單元內不同的利用類型,但為了便于主體功能分區的規劃與管理,必須使主體功能區界線盡量與一定級別的行政區劃界線相吻合[27];而有學者則認為基層地域功能分區應以地域開發利用為導向,突出具體利用功能的多樣性,因此應與土地利用等聯系起來[76]。

(2)操作的難易不同。顯然,以行政單元為基本評價對象,無論是在搜集資料或是功能地域邊界劃分都相對容易,而以自然單元為評價要素則使搜集的資料更為綜合,以點、線、面等各種形式呈現,且存在不同的邊界,這提高了功能識別的難度。

(3)功能導向不同。以主體功能呈現的類型劃分完全沿承國家和省級主體功能區劃,并未將自然格局的分異體現出來,但該劃分方式有利于行政管理,如財政資源在各鄉鎮的分配。按具體功能劃分,不僅能反映市縣域內部的顯著分異,也能通過“區塊管理”來有效地指導資源配置和土地利用,促進不同空間規劃的協調、銜接和整合。

云浮縣的實踐[88]表明,在市縣尺度基于行政單元的主體功能區劃是可行的,而主體功能區最初總體考慮是市縣兩級不必再劃定主體功能區,而應劃定功能區[89]。因此,這兩種劃分孰優孰劣有待進一步探討,或最終形成統一,抑或兩者將長期共存。

5 對未來研究的思考

地域功能識別研究依托于功能區規劃(建設),是一項以應用為導向的研究,其目標是通過識別不同地域單元的功能,協調或整合當前空間規劃,建立高效、協調和可持續的國土空間格局。為此,筆者通過對當前研究成果的梳理,認為在理論創新和發展實踐的過程中,未來有如下方面值得關注:

(1)繼續深化和拓展地域功能成因理論研究。地域功能生成與演化機理將是地域功能分異研究的一項長期的關鍵科技命題[90],亟須提高對自然地理過程和人文地理過程的認知水平和模擬分析能力,這不僅要求加強基礎學科的交叉融合,深化自然、人文-經濟地理要素的整合研究,也要提高空間動態模擬和分析的技術能力。同時,應重視并強化對山區、湖泊、海岸、海島、邊疆地區、資源型城市、糧食主產縣等典型區域的研究,探究其地域系統的功能、格局及演化機理,支撐該類地區功能區建設。

(2)建立分類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完善識別方法,并推進標準化建設。地域功能識別研究核心的內容是指標體系和識別方法,未來的研究應與功能區劃實踐聯系,形成標準化的成果。在機理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一套系統、完整的地域功能分類體系,該分類應充分體現地域功能的特征,能與其它空間規劃分類有效銜接,并具有指導作用?;趨^域差異性和可比性原則,建立一個普適性的指標體系,該體系通過指標的取舍、參數范圍設置也應能適用于不同典型地區。還要加強空間分析技術的運用,探索新的識別方法,并解決綜合集成問題,尤其是閾值、邊界和動態性等技術難題。

(3)注重研究成果空間規劃整合的功能。我國當前存在的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等規劃具備空間管治功能,但上述規劃在部分地域空間并不協調,甚至出現了矛盾和沖突,其主要原因在于地域功能本身具有認知的多元性,從不同利益視角出發必然得出不同的結論。而地域功能區規劃是在兼顧長遠利益的基礎上,保障總體利益和綜合利益最大化,因而具備空間規劃整合的功能。因此,地域功能識別研究在指標選擇、方法構建和綜合集成時應以空間規劃整合和協調為出發點,考慮識別成果的可應用性。

(4)建立監測、后評估與動態調整機制。地域功能并非一成不變[91],地域空間的功能復合性、分異性和動態性共同表明地域功能可能是變化的。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轉型、重大自然環境變化(如災害)以及經濟全球化、全球氣候暖化都深刻影響地域功能格局演化,如何監測、評估這些變化是地域功能識別的后續工作;此外,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觀念的轉變、地方發展訴求以及地域系統結構(土地利用結構、產業結構等)調整,都可能引致地域功能進行相應的調整,未來的一個基本事實是,部分重點開發地區必然會進入優化調整階段。所以,地域功能識別是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

地理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其研究成果應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而地域功能識別的研究正很好地踐行著這條準則。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年10月15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樊杰.我國主體功能區劃的科學基礎[J].地理學報,2007,62(4):339-350.

[4] 樊杰.人文—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發展研究基本脈絡的透視——對該領域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發展歷程的討論[J].地理科學進展,2011,30(4):387-396.

[5] 樊杰.優化中國經濟地理格局的科學基礎——對未來10年經濟地理學學科建設問題的討論[J].經濟地理,2011(1):1-6.

[6] FAN J,LI P X.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in China[J].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19:515-531.

[7] 張曉瑞,宗躍光.區域主體功能區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6(6):41-45.

[8] FAN J,TAO AN J,REN Q.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cientific intentions,goal orientation,and policy framework of Major Function-Oriented Zone Planning in China[J].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4):289-299.

[9] 樊杰,孫威,陳東.“十一五”期間地域空間規劃的科技創新及對“十二五”規劃的政策建議[J].中科院院刊,2009,24(6):601-609.

[10] COSTANZA R,D′ARGE R,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11] DAILY G C.Nature′s Service: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7.

[12] DE GROOT R S,WILSON M A,BOUMANS R M J.A 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description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functions,goods and servic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393-408.

[13] DE GROOT R.Function-analysis and valuation as a tool to assess land use conflicts in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5:175-186.

[14] MEA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Business and Industry[R].Washington:Island Press,2005.

[15] 謝高地,甄霖,魯春霞,等.生態系統服務的供給、消費和價值化[J].資源科學,2008,30(1):93-99.

[16] 李文華,張彪,謝高地.中國生態系統服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自然資源學報,2009,29(1):1-10.

[17] WILLEMEN L,VERBURG P H,HEIN L,et al.Spa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landscape function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8,88(1):34-43.

[18] VERBURG P H,VAN DE STEEG J,VELDKAMP A,et al.From land cover change to land function dynamics:A major challenge to improve land characterization[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1327-1335.

[19] 蔡運龍,陳睿山.土地系統功能及其可持續性評價[A].劉彥隨,楊子生,趙喬貴.中國山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人地協調發展研究[C].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0] 陶岸君.我國地域功能的空間格局與區劃方法[D].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11.

[21] 陳雯,段學軍,陳江龍,等.空間開發功能區劃的方法[J].地理學報,2004,59(S):53-58.

[22] 謝高地,魯春霞,甄霖,等.區域空間功能分區的目標、進展與方法[J].地理研究,2009,28(3):561-570.

[23] 姜安印.主體功能區:區域發展理論新境界和實踐新格局[J].開發研究,2007(2):15-17.

[24] 樊杰.京津冀都市圈區域綜合規劃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5] 王傳勝,趙海英,孫貴艷,等.主體功能優化開發縣域的功能區劃探索:以浙江省上虞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0,29(3):481-490.

[26] 劉傳明,曾菊新.區域空間供需模型與空間結構優化途徑選擇[J].經濟地理,2009,29(1):26-30.

[27] 朱傳耿,仇方道,馬曉冬,等.地域主體功能區劃理論與方法的初步探討[J].地理科學,2007,27(2):136-141.

[28] 王振波,朱傳耿,劉書忠,等.地域主體功能區劃理論初探[J].經濟問題探索,2007,8:46-49.

[29] 丁四保.中國主體功能區劃面臨的基礎理論問題[J].地理科學,2009,29(4):587-592.

[30] 張明東,陸玉麒.我國主體功能區劃的有關理論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28(3):7-11.

[31] 郝大江.主體功能區形成機制研究——基于要素適宜度視角的分析[J].經濟學家,2012(6):19-27.

[32] 曹衛東,曹有揮,吳威,等.縣域尺度的空間主體功能區劃分初探[J].水土保持通報,2008,28(2):93-97.

[33] 李傳武,張小林,吳威,等.安徽省無為、和縣區域主體功能的分區[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2):127-132.

[34] 陳敏.縣域主體功能區劃分研究——以廣東省云安縣為例[J].人文地理,2008,6(104):55-59.

[35] 陸玉麟,林康,張莉.市域空間發展類型區劃分的方法探討——以江蘇省儀征市為例[J].地理學報,2007,62(4):351-363.

[36] 王潛,韓永信.縣域國土主體功能區劃分及生態控制[J].環境保護,2007(1A):50-52.

[37] 王瑞君,高士平,宇文會娟,等.平泉縣生態功能區劃與主體功能區劃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3(5):95-99.

[38] 劉傳明.省域主體功能區規劃理論與方法的系統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39] 張耀光,張巖,劉桓.海島(縣)主體功能區劃分的研究——以浙江省玉環縣、洞頭縣為例[J].地理科學,2011,31(7):810-816.

[40] 段學軍,陳雯,朱紅云,等.長江岸線資源利用功能區劃方法研究——以南通市域長江岸線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15(5):621-626.

[41] 曹有揮,陳雯,吳威,等.安徽沿江主體功能區的劃分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0(3):383-389.

[42] 金志豐,趙海霞,陳雯.海門沿江地區開發適宜性分區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8,17(1):16-21.

[43] 舒克盛.基于相對資源承載力信息的主體功能區劃分研究:以長江流域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29(1):33-36.

[44] 唐常春.流域主體功能區劃方法與指標體系構建——以長江流域為例[J].地理研究,2011,30(12):2173-2185.

[45] 王振波.主體功能區劃問題及解決思路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8):126-131.

[46] 李雯燕,米文寶.地域主體功能區劃研究綜述與分析[J].經濟地理,2008,28(3):357-361.

[47] 牛叔文,張馨,董建梅,等.基于主體功能分區的空間分析——以甘肅省為例[J].經濟地理,2010,30(5):732-737.

[48] 孫厚科,楊鴻海,王苑.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研究[J].地理空間信息,2010(4):32-34.

[49] 李軍杰.確立主體功能區劃分依據的基本思路[J].中國經貿導刊,2006(11):45-46.

[50] 張曉瑞,宗躍光.區域主體功能區規劃模型、方法和應用研究[J].地理科學,2010,30(5):728-734.

[51] 趙亞莉,吳群,龍開勝.基于模糊聚類的區域主體功能分區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09(5):127-130.

[52] 陳仲常,張澤東.基于熵權法的重慶市主體功能區規劃[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11):31-34.39.

[53] 徐勇,湯青,樊杰,等.主體功能區劃可利用土地資源指標項及其算法[J].地理研究,2010(7):1224-1232.

[54] 王啟優,陳文,馮小燕.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可利用量水資源指標測算探討[J].甘肅科技,2008,24(21):145-148.

[55] 牛西平,周杜輝.縣域主體功能區劃中可利用水資源指標測算評價研究——以山西省河津市為例[J].地下水,2011,33(3):139-142.

[56] 張新,劉海煒,董文,等.省級主體功能區劃的交通優勢度的分析與應用——以河北省為例[J].地理信息科學,2011,13(2):170-176.

[57] 張虹鷗,黃恕明,葉玉瑤.主體功能區劃實踐與理論方法研討會會議綜述[J].熱帶地理,2007,27(3):191-192.

[58] 米文寶,楊茂勝,余曉霞.市域主體功能區劃的理論與方法——以寧夏銀川市為例[J].經濟地理,2009,29(8):1233-1238.

[59] 王利,于欣,王丹,等.遼寧省主體功能區劃分指標體系優化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27(1):28-31.

[60] 葉玉瑤,張虹鷗,李斌.生態導向下的主體功能區劃方法初探[J].地理科學進展,2008(1):39-45.

[61] 顧朝林,張曉明,劉晉媛,等.鹽城開發空間區劃及其思考[J].地理學報,2007(8):787-798.

[62] 陳雯,孫偉,段學軍,等.蘇州地域開發適宜性分區[J].地理學報,2006,89(68):839-841.

[63] 楊俊宴,楊揚,陳雯.基于土地適宜性分區的空間發展研究——以泰州市為例[J].規劃師,2008(11):66-70.

[64] 丁建中,陳逸,陳雯.基于生態-經濟分析的泰州空間開發適宜性分區研究[J].地理科學,2008(6):842-848.

[65] 陳誠,陳雯.鹽城市沿海的適宜開發空間選擇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8,17(5):667-672.

[66] 陳誠,陳雯,呂衛國.基于空間開發適宜性分區的城鎮建設用地配置——以海安縣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5):775-781.

[67] 金志豐,陳雯,孫偉,等.基于土地開發適宜性分區的土地空間配置——以宿遷市區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08a,22(9):43-50.

[68] 段學軍,陳雯.省域空間開發功能區劃方法探討[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14(5):540-545.

[69] 鄭榮寶,劉毅華,董玉祥,等.基于主體功能區劃的廣州市土地資源安全評價[J].地理學報,2009,64(6):654-664.

[70] 范樹平,程久苗,項思可.基于三維魔方的蕪湖市域主體功能區劃研究[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11(2):66-74.

[71] 毛漢英,余丹林.區域承載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2001(4):549-554.

[72] 張廣海,李雪.山東省主體功能區劃分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3(4):57-61.

[73] 王建軍,王新濤.省域主體功能區劃的理論基礎與方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27(2):15-19.

[74] 熊鷹,李艷梅.狀態空間法在省域主體功能區劃中的應用——以湖南省為例[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0,26(2):109-113.

[75] 傅鼎,宋世杰.基于相對資源承載力的青島市主體功能區區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4):148-152.

[76] 劉傳明,李伯華,曾菊新,等.湖北省主體功能區劃方法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3(3):64-68.

[77] 龍瀛,張宇,崔承印.利用公交刷卡數據分析北京職住關系和通勤出行[J].地理學報,2012,67(10):1339-1352.

[78] 甄峰,王波,陳映雪.基于網絡社會空間的中國城市網絡特征——以新浪微博為例[J].地理學報,2012,67(8):1031-1043.

[79] 朱高儒,董玉祥.基于公里網格評價法的市域主體功能區劃與調整——以廣州市為例[J].經濟地理,2009,29(7):1097-2022.

[80] 韓增林.當前背景下的省域主體功能區劃分區體系與一般思路[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365-371.

[81] 樊杰.地理學的綜合性與區域發展的集成研究[J].地理學報,2004(S1):33-40.

[82] 米文寶,余曉霞,李雯燕,等.寧夏主體功能區劃初步研究[J].經濟地理,2008,28(6):936-940.

[83] 張貴軍,呂芳.保定市主體功能區劃方法及區域發展策略[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1):17838-17839.

[84] 任偲,熊巍,趙言文,等.馬鞍山市主體功能區劃分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0(1):342-345.

[85] 郭玲霞,黃朝禧,馬才學.棗陽市土地利用主體功能分區[J].廣東土地科學,2010,9(4):43-48.

[86] 尹珂,肖軼.基于空間聚類分析法的土地利用主體功能分區——以重慶市渝北區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11,31(6):181-185.

[87] 高國力.如何認識我國主體功能區劃及其內涵特征[J].中國發展觀察,2007(3):23-25.

[88] 鄒錫蘭.廣東云浮主體功能區改革試驗[J].中國經濟周刊,2011(5):38-39.

[89] 馬凱.構筑協調、和諧、可持續的家園——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總體考慮[J].科技與經濟畫報,2007(5):4-7.

[90] 陸大道,樊杰.2050:中國的區域發展——中國至2050年區域科技發展路線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91] 吳殿廷,吳錚爭.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人民論壇,2011(24):116-117.

猜你喜歡
區劃功能區主體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林芝市雷電風險區劃
燒結混合機各功能區的研究與優化
基于“三線一單”的環境功能區劃實證研究
川渝傳統民居區劃的環境蘊意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衡水市不同功能區土壤營養元素的比較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寧夏水功能區管理工作進展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基于GIS的陜西省烤煙氣候生態適宜性區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