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到N”中“到”的重新分析歸屬問題

2013-04-12 13:41
關鍵詞:及物動詞老舍介詞

崔 應 賢

(河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V到N”中“到”的重新分析歸屬問題

崔 應 賢

(河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V到N”中的“V到”是一個詞還是兩個詞?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詞條的認定頗有難度。通過歷時的歸總梳理,加之共時的分析,可以看到它在現今分為兩極并形成系列:兩動詞并列——動+介——動+助——動詞(“到”為構詞詞綴)。

“到” ;重新分析;詞匯化;詞綴

“跑到操場上”是什么結構?其中的“到”應該怎么認識?呂叔湘先生認為,它用作動詞的補語,表示動作有結果。呂先生在《現代漢語八百詞》(1980)中即基本奠定了對該結構中“到”句法語義特征的判斷,然而具體的闡發卻頗能引發人們深入思考。比如他把和“到”同位置分布的“給、在、向”等看作介詞,將同形式的結構整體認定為動補關系。同時他又解釋說:“位于動詞之后的‘給、在、向’在語音上附屬于動詞,以至于表示完成的‘了’不能加在動詞之后,只能加在介詞之后。因此也可以把動詞加介詞整個地當作一個復合動詞?!边@樣一來似乎又可以處理成動賓關系了。不言而喻,同一種語言現象而多家各執一辭,但根據常識可知,亦此亦彼,并不是認識的終極理想狀態。這仍需要人們繼續深入地探究:這一種形式內部的語法意義是否統一?要解決這一問題,共時平面的例證法,甚至定量統計法等都似乎無能為力,因為具體的操作之先仍需要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標準判斷。此時,歷時的追尋就顯得非常必要,因為表現為歷史演進過程的事實可以將繁富復雜的內容展示成較為清晰的脈絡,思維的進遞也可以盡顯其中,從而給人們提供可資參照的分析依據。

一、“到”在漢語歷史中的用法演變

“到”,《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至也?!敝劣凇爸痢?,《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兩者都是“到達”之義。從現在所能找尋到的早期的史料看,也確實能證實這種基本意義及用法。

(1)蹶父孔武,靡國不到。(《詩經·大雅·韓奕》)

其中的“到”即為本義,最典型的動作意義即指行為主體移動至某地。嗣后比較多見的是“到”與其他動詞并用。如:

(2)歸到魯東門外,適遇柳下季。(《莊子·盜跖》)

(3)太子亡到主人。家貧,織屨以給太子。(荀悅《前漢紀》)

(4)天子出到宣平門,當度橋,汜兵數百人遮橋問“是天子邪?”(陳壽《三國志》)

(5)佛入國分衛,遙見之,往到其家問之。(《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再往后這“到”就有逐漸虛化的用法。它典型地表現在“到”不再是行為主體的主動行為,而表現為隨動作而實現某種結果。如:

(6)得縣牒及遞送人,向州發去。([日]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7)被遞送到鳳翔府收管,不要遞入西蕃。([日]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兩例對比,“到”不再作為主要信息進行表現。下邊的組合就越發顯豁。

(8)昨夜念經,更不是別人,即是新買到賤奴念經之聲。(《敦煌變文·廬山遠公話》)

這里邊的“到”對前邊的動作行為來講是典型的實現關系,而自身已不表示實際動作。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冊府元龜》,里邊類似的用法比較多?;蛟S是強調語義的嚴謹,相當一些雙音節動詞后邊也用上了“到”,以突出其動作行為的明確結果。

(9)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帝王部·謙德·從人欲》)

(10)當省責領分付到州。(《帝王部·立制度第二》)

(11)諸州背軍逃亡人限制到百日內各容自首。(《帝王部·發號令第二》)

一直到了明代,才有了更為抽象的心理活動的動詞后帶“到”的用法。不過該動詞還僅限于“想”。到清代也是如此。如:

(12)房櫳云黑暮來遲,小語花香冥冥時。想到窈娘能舞處,紅須就手更誰知。(柳如是《寒食夜雨十絕句》)

(13)又見那伽藍身后有六指手的血印,因此想到木匠身上。(石玉昆《三俠五義》)

可以想象的是,這里的“到”純粹是將心理的思考隱喻為具體行為過程:思想漫游最終停留在了某個對象上面。這時候的“到”距離真正的物體移動可真是漸行漸遠,連做介詞的可能都沒有了。直至和前邊的動詞一道兒作為話題的標記。如:

(14)論到信陵還太息,中原龍臥有誰當。(柳如是《贈汪然明》)

到現代,該結構式的發展,就是“到”所附前邊的V,思想活動類的增加。如:

(15)他來到這里,已經足以教大家感到這一仗必須打勝,必能打勝。(老舍《無名高地有了名》)

(16)大家都這么體會到,心里也就更有了勁!(老舍《無名高地有了名》)

(17)工兵們預計到,一打起仗來,那座木橋就不定一天要炸壞多少次。(老舍《無名高地有了名》)

由“到”在漢語中發展演變軌跡的梳理,可以看到它像大多數實詞虛化的情況一樣,經歷了由動詞謂語到近似補足語直至近似詞綴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其內在的機制,是由現實一維性時間行為到某一點的實現再向觀念世界映射,“V到N”的形式未變,然而其內在的語法意義卻逐漸地擴展開來。對此,語法化的重新分析顯然是必要的。

二、共時層面的綜合考察

朱德熙(1980)指出:“語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語法結構和語義之間的對應關系?!北娝苤?,動詞的典型屬性就是時間性。持續性動詞強于非持續性動詞,自主性動詞強于非自主性動詞,及物動詞強于非及物動詞,都是由于其時間性的強弱所決定的。由對“V到N”結構中“到”的歷史演變考察可知,(它的語法化歷程即體現為時間性的衰弱得以實現的。)這就為我們認識現代漢語中它的獨立性和附著性提供了條件。以下仍以老舍《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的用例來說。

(18)團長到了師部,俘虜還沒押解到——大肚子史諾走不快。

例中的“到”有一個很好的對比,前者動詞特征突出,后者則需要分析斟酌。僅就后者進行分析,這里的“V到”是一個大類。表現出的共同特點是前邊的V往往體現具體的動作行為,后邊的“到”因為可能受多種因素的參與影響而形成一定的歧義。這里邊僅以V和“到”是否為同一事物主體產生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同一的,如“跑到操場上”,“跑”和“到”為同一個事物主體發出。然而對比著看,雖然前者動作性強,但多不是及物動詞,在語句里邊也多不反映主要信息,反倒以“到”的方式出現,可以省略。這一類的組合如:撤到、沖到、飛到、 翻到、攻到、滾到、滑到、回到、進到、嫁到、跨到、考到、來到、流到、爬到、跑到、騎到、繞到、升到、跳到、通到、退到、走到、坐到、調動到、檢查到、流竄到、逃竄到、轉游到、轉移到。我們可以把這一類的歸作Ⅰ類。該類語言單位宜看作兩動詞的并列組合。

再一種是不同一的,如“放到桌子上”,“放”和“到”不是同一個事物主體的行為。這種組合多出現在“把”字句中,因前邊的V多為及物動詞,“到”不再是主動態動詞,從而發生語義重心的轉移:V成為語句表述的焦點信息,此時的“到”倒容易省略。如:搬到、插到、傳到、放到、刮到、換到、交到、拉到、攏到、捏到、拋到、塞到、送到、拖到、抬到、推到、移到、運到、轉到。這一類組合中的“到”動態弱化比較明顯。如果細心比較的話,即便視該組合里邊的“到”有動作性,其運動距離總體上也不如Ⅰ類。因此將它看作介詞比較妥當。這可以看作Ⅱ類。

同樣形式的組合里邊,有些是緊承著Ⅱ類,“到”時點化變得突出,體現的是實現義。這一類的“V到”是獲得性質,行為的方向往往是朝著話語主體的方位運行,著眼的是完成。此時后邊的N,多為特定的事物現象。此時“V到”的獨立性比較強,“到”可以看作助詞化了。下邊所列大都如此:辦到、采到、得到、撿到、搞到、看到、領到、拿到、見到、接到、盡到、撈到、買到、摸到、弄到、搶到、擒到、賒到、拾到、搜到、受到、聽到、誘到、遇到、抓到、找到、照到、掙到、賺到、捉到、做到。

心理活動的動詞帶“到”,后邊的N分明是結果性質的賓語,如猜到、感到、料到、盼到、想到、計算到、感覺到、體會到、領略到、領會到、想象到、預感到、注意到??蓪⑦@一類認定為Ⅲ類。此時的“到”已與介詞相距甚遠,倒是與前邊的V緊密組合,意義上與“贏得”、“取得”、“獲得”、“博得”中的“得”非常相近,體現出很強的附著性。這種組合即便不看作一個整體單位,此時的“到”也應和“了、著、過”歸入同一范疇。

“V到N”結構后邊的N也對“到”的屬性判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雖然很多時候N是多類型的,但其側重還是有的。比如下邊的組合,它們后邊所帶的N多為時間詞:吵到、唱到、吃到、等到、喝到、哭到、罵到、鬧到、睡到、笑到、打到、干到。這一類叫Ⅳ類。這一類將“到N”看作介詞結構似乎最為合適。因為從動詞的適配性上講,比較著上邊同結構后邊所帶的N,時間名詞做賓語都是最不具有典型意義的,而恰恰是這類組合最常帶的是這類名詞,相反,倒是“到”與它們的配合最為習慣常用。這種組合中的V都能進入下面的框架:“……一夜……到天亮?!闭f明動作行為整個時段的,以不帶“到”為多,說明時點的,要帶。前邊的將N看作補語,后邊的則再拆解重新進行組裝,沒有必要。

還有一類,可以看作V類。這一類比較少,多為話題標記性的,如:講到、論到、說到、談到、提到、問到。例如:

(19)提到年月,他總說:在生十成的那一年,或生十成后的第三年……。 講到東西的高度,他也是說:是呀,比十成高點,或比十成矮著一尺……(老舍《正紅旗下》)

三、結語

詞與非詞的劃分是一個老大難問題。詞匯化是語法化里邊的一種重要表現方式,一種鮮明趨向。將問題置于宏觀的歷史層面,動態的演進格局會為人們提供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思路。當然,什么時候還處在句法組合的關系中,什么時候進入詞匯狀態,仍在于人們細致準確的分析。語言中語言形式和語法意義間并非完全對應。語法中的次范疇之所以難以分辨,就在于范疇層次形式上的相同性。它們之間的差異則僅表現為不同的聚合關系中。且這種聚合很多時候還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條件在綜合起著作用;其意義間的差度也并不表現為非此即彼,而是一個漸變的連續統。詞典認定往往帶有不得已而為之的色彩,但語法研究則具有一定的彈性,有時候并不在于給出結論,如果能夠反映出事實,供人們思考,或許也是一種值得肯定的追求。

[責任編輯海林]

H042

A

1000-2359(2013)04-0158-03

崔應賢(1955-),男,河南輝縣人,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語法修辭研究。

2012-11-11

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11YJ740011)

猜你喜歡
及物動詞老舍介詞
北平的秋
介詞和介詞短語
周恩來與老舍肝膽相照的友誼
介詞不能這樣用
老舍的求婚
老舍給季羨林“付賬”
Swagger:氣場壓人
及物與不及物動詞的用法與區別
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units?。薄稄土曅〗Y
happen“發生”的奧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