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現代與后現代
——洛特曼差異美學之要

2013-04-12 17:33
關鍵詞:特曼邊界美學

李 薇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旅游系,廣東 廣州 510300)

超越現代與后現代
——洛特曼差異美學之要

李 薇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旅游系,廣東 廣州 510300)

洛特曼差異美學承接巴赫金對話美學要義,以交談對話為宗旨,反對傳統主客二元論的獨白美學,主張異質要素多元共生、平等共存,尊重各類知識的基本秩序和原則,維護不同學理的差異性。

它將各路理論匯為一體,整合為一,以求辯證統一、平等對話。其初衷值得肯定,但由于自身完備、不同路向、不可通約的理論自成一體,具有不可調和性,諸多差異與沖突無法消除。本各行其道,現強行結合,理論內部實難建構邏輯自洽的知識秩序,學理之間的罅隙難以彌合。其結果便是雜糅的知識要點混做一團,各路理論來源拼湊痕跡明顯,經不起嚴格的知識邏輯檢驗和歷史考辯。

一、無量的信息

按照信息論的術語,差異美學的藝術效果體現為藝術結構的不可預言性,即持久的信息流。用洛特曼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具有無法計量的語義容量的異常靈活機制”[1]390。

文本是多義的,且一切解釋都是有意義的。信息量如何精確衡量,確實難以訴諸于科學統計以及量化判斷。提煉數字結論異常困難,但藝術文本具備驚人的語義飽和狀態又必然需要借助數字統計作為佐證,加以裁決。無法實現量化的信息量,不但會使人產生對預設前提合法性的質疑,同時也會對結果報以懷疑。前提與結論皆是不證自明,那么這樣的理論可信度、效度是值得推敲的。

具體而言,洛特曼指出藝術存在的必然性在于藝術文本較之其他文本,儲存與傳達更多的信息,具備驚人的語義飽和狀態。但如何加以論證,精確衡量文本信息量的方法卻始終未加確立,這導致了既無法裁定藝術文本的信息量小于其他文本多少,也無法估量藝術文本的信息量究竟大過其他文本多少。

首先從信息屬性來看,藝術文本中存在的是超信息。藝術具有不可翻譯性。洛特曼指出:“為什么詩歌文本的最精確翻譯,僅僅只在對詩歌言語和非詩歌言語都是共同的那部分結構上再造內容結構?!盵1]217換言之,詩歌文本無法得到精確的翻譯,信息也就無法得到全部統計。洛特曼認識到:“藝術模式永遠比對它的解釋更豐富、更有生命力,而解釋永遠只能是一種近似物?!盵2]信息量的統計上,總是無法實現一對一的準確捕捉,相反,存在諸多空白點。簡言之,“只有在藝術文本中才有可能存在的超信息”[2]。

其次從信息來源來看,信息量的多少取決于讀者。洛特曼將判斷語義信息的裁決權賦予了讀者。但讀者不是一個固定實體,而是具體的、歷史的、實踐的主體。不同讀者判斷標準不一,理解程度不同。信息處于不斷流動的狀態,而非固定不變之物。信息量流動不居,無法凝定恒常。沒有終極解釋,無法蓋棺定論。更為致命的是洛特曼認為文本中的語義信息呈潛在隱身狀態。信息是潛在的,需要讀者挖掘。信息出自接受方的推斷,這就近乎宣告了數字化語義信息必然失敗的結局。艾柯認為:“我們決不會完成美學信息的‘最終的’解碼或‘閱讀’?!盵3]

細究之,深層原因源于差異論宗旨在于推進陌生化。一旦規則陷入常態,系統自動會推陳出新。違反代碼乃不變的規則。與時俱進、不破不立乃理論自我更新的法寶。如洛特曼自述,“人們一著手制定規則,活生生的文學史就會顯露出許許多多的例外,以致沒有什么可以與規則相吻合”[1]401。

洛特曼認為對于《哈姆萊特》應有一批可以允許的解釋,而非一種排外的解釋。但是哪些解釋可以進入合理范圍,哪些解釋應當排外,進而哪些信息有效,哪些信息失真,洛特曼沒有深入考察。他只是反復強調文本擁有各類解釋。文本的多義性乃其本體屬性。

我們可以得出正是無量的信息量,成為文本意義深刻而特殊的根源,成為文學永世長存的依據。藝術較之其他類型文本富有更多的信息。但就連洛特曼自己也承認決定是否是藝術仍存在諸多困難??梢?,以何為證,直接關涉理論的前提與結論。何出此言,仍然是個關鍵問題。洛特曼并未徹底妥善地加以解決。

二、無常的系統

洛特曼指出信息的產生是在對話過程之中,而非對話之前。言下之意,信息不是一個先在的存在。洛特曼以信息的建構范式改變了文學的表征、再現范式,摧毀了傳統實體論。但他又再三強調系統的重要性,強化元語言、元系統的存在。

一方面洛特曼強調系統的重要性。他認為轉為代碼、模式系統是藝術文本的本質。洛特曼指出:“不依賴規則和結構聯系的創造是不可能的?!盵1]409他認為一旦脫離規則,便違背了藝術的模式屬性,將使通過藝術理解世界、通過藝術溝通讀者變得不可能。換言之,洛特曼將藝術的系統性作為藝術達成目的的前提條件。無論是前期藝術文本的結構還是后期文化生存的空間,洛特曼均勾畫出了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強調了功能單一的個體不能孤立存在,只有進入系統才能發揮作用。

另一方面洛特曼強調系統的無常性。他指出無論是結構整體還是結構層次,各種異類要素根據可比性原則建構系列。所謂的可比性原則,即各種異類要素以這種方式結合在一起,一方面,是為了創造一個明確的、可感覺到的結構系列;另一方面,是為了創造對這些系列——作為其他結構及其所強加的“破壞性”影響的結果——的連續違背[1]390。

可見洛特曼用意是指藝術文本既具有非系統要素又具有系統要素。每一要素都具有雙重意義,既是系統的,證實規則,又是對系統的破壞,違背規則。他指出:“作為這些有序化的多樣性以及共同解釋的結果,在這一層次上是有規律的和可預言的,在另一層次上就表現出對規律的違背和可預見性的降低?!盵1]221洛特曼將此類系統的無常,視為有序,并成為高度語義飽和的根源。

究其實,洛特曼的深層旨意是倡導異質要素之間的平等對話,強調異質要素個體的獨立存在。洛特曼指出:“符號域的標志性特征是異質性(heterogeneity)?!盵4]125按照他的描述,符號域空間中充滿了各式各樣、自由移動的碎片。它們既是獨立個體也是系統的一部分?!爱愘|性不僅指各類要素的多樣性也指功能的多樣性”[4]125。

洛特曼用了兩個隱喻來描繪系統與個體之間的關系。一個是“牛肉與牛排”?!皩⒁粔K塊單獨的牛排拼合在一起,我們不能得到一頭牛。但是我們把牛切開,卻可以得到若干牛排”[4]xii-xiii。另一個是“博物館大廳”——讓我們想象一下博物館的大廳,把它作為一個完整世界的共時截面。大廳里有各式各樣,各個年代的展品。有各類用已知或未知語言寫成的題詞,有專家題寫的展品說明,有路線圖和觀賞指南。這就是符號域提供的機制樣式,其中所有要素都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變化的[4]126-127。

我們可以看到洛特曼試圖建構維護個體生存的系統,為個體發展尋覓合適的土壤。這樣的系統既具有統一同質性,又具有不勻質、不對稱性。系統的統一性、同質性勢必威脅個體的生存與發展,而個體的異質性勢必威脅系統的穩定性。問題在于,兩種相反的力量斗爭博弈,其最終主導權歸為何方?洛特曼的答案是:“盡管每一種追求都力圖控制和破壞對方,但任何一方的勝利都是對藝術來說其實是不幸的。藝術文本的生命取決于它們彼此之間的張力?!盵1]417

換言之,洛特曼寄希望于借助彼此之間的張力,解決系統無常與有序之間的矛盾。而沒有引入第三方力量進行合理制衡,這樣的系統本身是否由于力量的不均衡對個體帶來本源上的威脅,無法實現平衡?;蛘哒f假設系統特性體現為無為與無常,那么這樣的系統作為異質要素的生長平臺,意義何在,這是值得思考的。

關于系統存在的合法性,洛特曼并未深究,只是理想化地提出文化是統一有序的符號系統。未完成、無終結不是系統疏漏,而是系統發揮相應功能的前提[5]74。通過文化把握世界與文化賦予世界系統性,在洛特曼理論中成了一體兩面、不證自明的問題。應該說,洛特曼沒有充分認識到此預設暗含的危險性。合理有度地調和同一與差異,此路漫漫,任重道遠。

三、無邊的邊界

洛特曼指出符號域中心區域,體現的是當前主流文化的語言系統。處于中心區域的文本是文化自我描寫的元結構。符號域的形成過程為符號域中某一部分在自我陳述的過程中建立自己的語法,并將其擴展至整個符號域。符號域彌漫著中心與邊緣的互動,體現了多個系統相互競爭的世界景象。

洛特曼舉例,從文學史角度來看,《十二世紀不知名的詩人》、《關于啟蒙時期被遺忘的一位文學家》等“不知名”“被遺忘”的作品并未消失,只是較之中心位置,位居邊緣,不被時代認同而已。

差異美學的理想模式是符號域中存在多個中心。同一中心,按照不同視角,既是中心又是邊緣。文本的意義不是由金字塔頂端某一固定中心向外延伸,而是在不同的層面,各類型信息交換傳遞中產生。整個符號域的運作,如同太陽爆發,充滿了偶然性與不確定性。

洛特曼將區分中心與邊緣是邊界視為符號域的重要特征。如我們的、自己的、文化的、安全的、和諧的,與他人的、別人的、敵人的、危險的、混亂的相對立?!案鶕幕念愋?,邊界區分生死、定居和游牧、城市和草原,具有國家的、社會的、民族的、教會的等性質。如冷-暖,代表奴隸-自由人的區分”[4]138。

邊界除了區分作用之外,還具有聯系事物的功能。洛特曼將此功能比喻為過濾器(filter)。邊界就是執行控制、過濾和使外部適應內部的功能。在符號域層面上,邊界區分“我們的”與“他人的”語言,同時將他人文本翻譯成自己的文本。通過這個形式,外部空間被結構化[4]140。邊界同時屬于兩種毗鄰的符號域,由此建立雙語轉換的機制,起到溝通內外,聯結中心與邊緣的作用。不同文本之間通過邊界,使他人的文本與符號域內部文本建立關聯。

洛特曼在《文化與爆炸》中指出任何符號系統的描述都會遇到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系統與外系統的關系,即系統與系統邊界之外的世界的關系。一是靜態與動態的關系。邊界把文本空間分成兩個獨立的次空間,空間與空間之間具有不可逾越性。如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和吉爾斯·格恩所言,邊界問題將文學設置為不斷建構、重構的產物。其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轉換,而非亙古不變。應該說,洛特曼后期的文化符號學本質上就是差異文化政治學。

洛特曼充分運用符號域的邊界概念,傳達多重含義。一是通過還原中心的形成過程,斥責全球跨國資本主義對其他地域的壓迫,批判全球化帶來的市場一體化,反擊歐洲中心主義。二是通過對邊緣的強調,呼吁各類文化的平等共存,強調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實際上符號域的邊界概念,也就是差異美學表征的現代性多樣性方案的延續,體現了當前全球化、一體化的世界形勢下,重新定位民族文化,尋求自我認同的訴求意愿。

但是誰賦予邊界猶如過濾器,承擔執法功能的權力,權力有無約束?我們應當看到這樣的過濾器,用之妥當則互通有無、和諧共生,用之不當則禁錮自由、限制對話。

四、有限的真理

洛特曼差異美學以文學的獨立性、特殊性、區別性為立論基點,試圖追求文學研究的知識系統化和專門化,堅持文學理論的科學性與客觀性,但結論卻是文學始終處于與外系統不可分離的關系之中,對關系性的分析和解釋反倒成為核心內容。

文學研究是研究含義產生的條件,描述意義按照何種邏輯生成,而不是研究某一具體作品的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投射至文學的整個認知結構,旨在通過在一個總體文學性或文本性內部重新刻寫文學與非文學的界線,建立一種不單純關于文學經驗的系統。但差異美學卻最終將文學研究導向了拉平一切對立面,打破以往確立文學概念的等級關系,解除文學與非文學的藩籬,倡導邊界內外自由流通,一切異質話語均可對話的航道。最初追索文本結構,最終得出的卻是文本無結構。被揭示、能窮盡、有框架的結構,將會導致多義性文本毀滅性顛覆。人文科學化的努力,最終以客觀主義、價值中立的科學立場與意識形態、價值判斷的人文關懷難以言和告終。

從捍衛差異、確定邊界始,以消解差異、邊界消失終。文學再也不是自說自話、獨立自足的封閉結構,其中充滿了社會、歷史、政治、文化的沖突。此番結論似乎回到了原點,似乎又與傳統漸行漸遠。

洛特曼帶給我們的并非是他面面俱到或是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但他抗爭于不能抗爭之境,期望于沒有希望之中,其意義在于揭示人文學術研究的旨趣正是體現在對真理持續不懈的自由探索之中。如亞里斯多德所言求知是人類的本性。

破除同一性思維之后,轉入差異化時代,真理何在?真理在關系之中,真理在創造之中。沒有絕對真理,亦沒有終極真理。堅決抵制“絕異道”、“大一統”的偏執,差異美學生動演繹了人文學術的自由品格。方法本身沒有過錯,錯的是將方法絕對化,定為一尊,排斥異己。方法指向的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彼得·威德森指出:“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存在著一種‘專門’適合于文學的語言?!盵6]94返觀雅各布森的語言交流模式圖中,將語言交流活動還原為語境、信息、接觸方式、符碼、言語發送者和言語接受者六大要素。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理解文學活動的結構坐標,將文學活動分解為藝術家、作品、觀眾、宇宙四項指標。劉若愚在《中國文學理論》中將文學理論設置為宇宙、讀者、作家、作品四大模塊。上述圖式均遵循文學活動具有結構性關聯體特征,警示文學理論研究應從多維度進行合理闡釋,否則容易產生盲視。彼得·威德森指出:“所謂文學其實就是在作者、文本、讀者這三者沒有窮盡的、不穩定的辯證關系之歷史中不斷重構的?!盵6]115也就是說,文學研究有多條進路,如日爾蒙斯基將文學作為時代的意識形態和現象來研究,維戈茨基將文學作為心理學來研究,高爾基將文學作為人學來研究。正是方法的多元化,給我們帶來了文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洛特曼提及“有限真理”的問題,打了個形象的比喻。任何飛機,即使是最最完美的飛機,也有其技術潛力的極限,而童話里的魔毯卻沒有??茖W有別于瑪尼洛夫的幻想之處,恰恰在于它不是“無所不能”,而且它能認識到這一點,從而清晰地判定自己能做什么,什么暫時做不到[7]。

正如洛特曼所言,同一至差異思維范式更迭的可貴之處,不在于塑造某類理論的“無所不能”,而在于意識到了真理的有限性。有如智者自知,人類才不會停止求索的腳步。差異美學在完成對傳統形而上學同一性、現代性、總體性顛覆的同時,也宣告“多乃前提、變乃規律、新乃意義”對話時代的到來。雖然仍有缺陷,但憑借其平等精神、寬容邏輯和開放特質,成為繼認識論、語言學轉向后,人類思想史上又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范式轉向,為尋求人類交往共識提供了有益嘗試。

由此,差異美學昭示的第三條路不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或亦此亦彼,而是如霍米·巴巴與楊所倡導的一種混雜(hybridity),“使差異變為同一,同一變為差異。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使同一不再同一,使差異不再僅僅是差異”[8]。

[1]洛特曼.藝術文本的結構[M].王坤,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2]洛特曼.《模式系統行列中的藝術》課題提綱[J].外國文學報道,1988(1).

[3]特倫斯·霍克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瞿鐵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47.

[4]Juri M.Lotman.Universe of the Mind:A SemioticTheory of Culture[M].Bloomington:Indianan University Press,1990.

[5]張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號詩學理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6]彼得·威德森.現代西方文學觀念簡史[M].錢競,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洛特曼.文藝學應當成為一門科學[J].文化與詩學,2010(1).

[8]Robert J.C.Young.Colonial Desire:Hybridity in Theory,Culture and Race[M].London:Routledge,1995:26.

[責任編輯海林]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12XJC751003);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GD12CZW10)

猜你喜歡
特曼邊界美學
盤中的意式美學
拓展閱讀的邊界
意大利邊界穿越之家
外婆的美學
非敘述到敘述的更迭——論查特曼小說與電影的敘事理論
最美的一推
論中立的幫助行為之可罰邊界
最美的一推
“上帝視角”看地球
純白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