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上思維與馬克思人的解放

2013-04-12 17:33尹新新
關鍵詞:本體論馬克思哲學

尹新新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呈現出一個嶄新的特點,即逐漸擯棄了哲學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合法性與否的糾纏,而著重從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上展開理論研究與創新,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雖然在有關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涵義、特征、內容以及實質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同的見解,但馬克思主義所要實現的目標及其價值指向卻是明確的,即實現人的解放。所以,所有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酵素,都應當以此為出發點進行理解與闡釋。而作為哲學思維方式的形上思維,是這一理解與闡釋的重要路徑之一。

一、“解放”話語——一個被過度詮釋的神話

“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體系作為一種科學的社會歷史理論體系,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有支撐其理論敘事與論證的結構框架及結構元素,可稱之為‘敘事結構’”[1]。但這種敘事結構往往由于各種原因陷入晦暗之中,其本身具有的理論價值得不到應有的彰顯,致使“人的解放”成為暴力型的話語霸權,壓制著對其本身所追求的目標的應然追求,使本應求解人的解放之謎的“人的解放”成為奴役自由與解放的枷鎖,蛻變為宰制人類思想的宏大敘事,而這在現代性話語日益凸顯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

(一)“解放”——現代性意義上的“自由”

哲學是對智慧的熱愛,哲人們孜孜以求的就是讓智慧給人類帶來光亮,以應對自然、社會亦或個體自身所帶來的壓迫與奴役,從而獲得自由。但總體而言,古代對自由的認識帶有機械性與樸素性。只是到了近代,隨著哲學形態的轉變,對自由的理解與追尋躍遷到一個嶄新的高度,而這一轉變是從康德哲學開始的?!八O法通過對理性的開明而普遍的運用來確立人的自主性”[2],“重新規范了主體在世界中的位置,奠定了自我意識概念的一個全新的基礎,并由此而引導了構成德國哲學之內在精神的自由原則”[3]19,即從因果性出發通過“自在之物”的設定,康德提出了先驗的自由觀。黑格爾一方面肯定了康德的理論貢獻,承認其具有的啟蒙意義,但同時批評了康德的二律背反以及理論的空洞抽象,賦予了自由以歷史性的內涵,通過對“絕對精神”的概念式建構,以實體、絕對、主體之間的無限運動,展開了思辨的邏輯或思辨的辯證法,“而這種辯證法所完成所實現的,正是主體(無限的‘我’或絕對的精神主體)之最高的自發性或自由”[3]28。這是黑格爾為人類達致自由所提出的解決方案。

工業革命以降,人的自由意識隨之覺醒,但伴隨著物質力量的不斷增強,對人的奴役與控制亦加劇,在這種自由意識的萌發與物質的壓迫的雙重影響下,人們對自由的理解也提高到新的層次。如果說“自由”更多地意味著對人類美好生活的想往,那么當人們意識到自身已深陷于現代性的枷鎖而無法自拔的時候,“解放”或許更能恰切地表達人們意圖掙脫束縛的目的。所以,這里所謂的“解放”,“就是把人從‘人’和‘物’的強制中解脫出來,從而為人實現充分的自由開辟道路”[4]2。由此,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對“自由”的渴望經過二千多年來的艱苦跋涉,在“現代性”造成的人類困境的影響下,孕育了對“解放”的訴求?!敖夥拧钡暮甏髷⑹掠纱死_帷幕。

(二)理性與傳統形而上學的聯姻——被“奴役”的“解放”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它統治著整個的現實,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最現實的普遍性,也是現實受‘抽象’(資本)的統治的最普遍的現實”,“‘抽象’對理論的統治根源于統治現實的‘抽象’”[5]109??梢?,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的生存最大的現實就是其“抽象性”,而這也是傳統形而上學的本質特征。傳統形而上學以此“抽象性”為基礎而生發出其超感性、內在性和絕對性的特征并對“解放”話語產生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傳統形而上學的超感性使“解放”話語變得虛無縹緲。人類所意圖擺脫的自然那貌似非自然的力量對人類的束縛,這種幻相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獲得解決,但同時人類卻將其自身造就的神話強加給自己,把全能上帝替換成無所不能的理性,并心甘情愿皈依于它。如果說,古典形而上學是“有限的思維無法解決的迷在造物主無限的思維中被解決了”[6],那么,傳統理性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則認為人類的無限的思維可以解決任何遇到的難題,特別是人對自由和解放的追求。

其次,傳統形而上學的內在性使“解放”話語變成自我獨白。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哲學內在性意識的發軔,其實質是將現實存在視為主體性的人類自我意識的自覺規定,從而陷入解釋的自我循環。誠如海德格爾所言,只要人們從Egocogito(我思)出發,便根本無法再來貫穿對象領域;因為根據我思的基本建制(正如根據萊布尼茲的單子基本建制),它根本沒有某物得以進出的窗戶”[7],從而就必須考慮“怎樣來設定這個對象才能使主體最終認識這個對象而且不必冒躍入另一個范圍之險”[8]?!敖夥拧钡脑捳Z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注定只能局限于言語的“解放”從而陷于自我的言說與言語的反復。

最后,傳統形而上學的絕對性使“解放”話語變為專制的工具。它“通過對‘存在’真理的掌控,建立其價值秩序并從此出發塑造一個讓后者(指普通民眾——引者注)屈尊遵循的世界,這構成了形而上學最隱秘的渴望”[9]。用統治階級自我標榜的自由話語,束縛奴役人民大眾對真實自由的美好愿景與追求,在此意義上,解放“在根本上乃是獨斷主義的權力話語,在‘解放’的名義下,蘊含的是統治和壓迫的意志”[4]13。

正是在上述傳統形而上學的禁錮之下,原本作為啟蒙思想而彰顯個人自由的“解放”,卻異化為現代形態的壓迫,從而一直延續至20世紀,造成了極權主義與虛無主義的惡果。而誕生于19世紀,以實現共產主義即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為最終追求與理論歸宿的馬克思主義卻已經對上述所謂的“現代性”問題做出了科學的診斷,在根本上擊潰了傳統形而上學一直茍延殘喘的神話,使人的存在獲得了真實的根基,由此,可以說“馬克思哲學是真正的當代哲學,并且作為當代哲學,它超越了(并且第一個在理論上終結了)全部形而上學”[10]。

二、“解放”的解放——馬克思開啟的理論革命

馬克思主義既是傳統哲學(傳統形而上學)的終結者又是其繼承者,它終結了傳統哲學的抽象性、內在性與絕對性,繼承了傳統哲學對人的解放的不懈求索,并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展現出通達人的解放的途徑,使人類解放的前景具有了科學性、現實性與革命性。

(一)馬克思對傳統形而上學的“終結”

馬克思主義“終結”傳統形而上學的論斷肇始于恩格斯對馬克思思想的闡釋。對于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恩格斯說:“這已經不再是哲學,而只是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不應當在某種特殊的科學中,而應當在各種現實的科學中得到證實和表現出來”[11]146,“對于已經從自然界和歷史中被驅逐出去的哲學來說,要是還留下什么的話,那就只留下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12]132。從上述恩格斯對于馬克思思想的闡釋中,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馬克思的思想是世界觀而不是哲學(結論1),如果還保留哲學的話,那么剩下的只是邏輯和辯證法(結論2)。如果從馬克思主義的整個發展進程進行考察,就結論1而言,恩格斯在當時的思想背景下,其所否定的理所當然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唯心主義和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機械唯物主義,使用“不再”“只是”這種帶有論斷性質的詞語意在起到劃清界限與警醒讀者的作用,而黑格爾與費爾巴哈的共同點正是將自己的哲學思想浸淫在傳統的形而上學之中,同時在另一方面也凸顯了恩格斯對于馬克思所創立的唯物史觀的理論自信;就結論2而言,則明顯地存在齟齬之處: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辯證法蘊含于馬克思所創立的唯物史觀之中,二者是水乳交融須臾不可分離的,正是恩格斯的上述理解方式,導致了正統馬克思主義將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分離開來的后果,割裂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從而在實踐上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成為科學社會主義實踐遭受諸多挫折并經受諸多詰難的理論根源。正是針對上述理論與實踐上的缺失,應當認為馬克思哲學終結的只是傳統的形而上學,傳統哲學在馬克思那里是“被‘揚棄’了,就是說,‘即被克服又被保存了’;按其形式來說是被克服了,按其現實的內容來說是被保存了”[11]146。正如學者所言,“哲學終結的真實意義是哲學思想霸權的終結,是西方傳統哲學用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特別是把思辨地把握純粹思想的思維方式作為唯一的、絕對真理的思想霸權的終結”[13],這一評價是中肯的。

上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內部的爭論一直延續到20世紀,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代西方思潮對馬克思哲學(包括整個哲學)的合法性提出了強烈質疑和詰難:科學主義思潮力爭“把哲學從對世界的普遍規律的尋求,變成對科學各種問題的解釋;它把哲學對科學的前提批判,變成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改造哲學”[5]142;人本主義思潮則否認人對于終極價值的追求,“人類生活的必然性信念,歷史發展的規律性信念,都在人本主義思潮中隱退了;非理性的和相對主義的價值觀和歷史觀,構成了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的基調”[5]147。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歸根結底在于沒有真正領會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揚棄,沒有切實地意識到馬克思哲學針對當代人類生存最強烈的訴求——解放——的生存論維度所做的科學闡釋。

(二)馬克思哲學對人類解放的全新闡釋

馬克思哲學產生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針對的是資本主義的病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人擺脫了封建社會人身的依賴關系,但卻造成了“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14]52,這就從根本上蘊含著人類向著進一步自由——即實現“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14]52——邁進的必然訴求?!肮伯a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15]185,“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社會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6]……馬克思這些激情澎湃的論斷就是這一訴求的強烈表達。但激情的頭腦并不能代替理性的思考,理論的建構也不能代替真實的實踐,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論具有堅實的本體論基礎,這正是其具有科學性并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

首先,馬克思人的異化理論的人道主義性質具有思想啟蒙的作用。雖然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來源于黑格爾,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只是他整個思想歷程的一個必經階段,距理論的最終成熟相去甚遠,但不能否認以下兩點:第一,“異化”階段是馬克思關注人本身的邏輯起點,即“從人的本質理論出發,推論人性復歸和人的解放,論證從人道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性”[17];第二,馬克思成熟的唯物史觀的形成以及被人們所接受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從具有“感性”“倫理性”的異化理論出發,以貼近人民大眾特別是無產階級切身感受的話語,生動描述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使無產階級對自身狀況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夠使無產階級更容易接受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思想,認同馬克思對于人的解放的理論所具有現實的可能性,促進其自我反抗意識的覺醒由自在到自為再到自覺的跨越,從而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所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可以認為是“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18]的開端。

其次,《資本論》的問世為人的解放的理論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明?!顿Y本論》的目的在于揭示資本主義生產的奧秘,但“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的動機和目的,卻并不是‘對現實的描述’,而是揭示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道路”[19]?!顿Y本論》體現了馬克思人道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統一,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與馬克思早期的異化思想一脈相承的是在《資本論》中的社會勞動分工的思想,“異化思想”帶有黑格爾人道主義理論的殘余,“勞動分工”則具有更加科學的性質,其承認了勞動的二重性,證明了工人受奴役受剝削的秘密不在于勞動的對象化,而在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第二,繼續延承了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通過《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現實深刻地解剖,既深刻地揭露了“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14]52的現實,又科學地預見了人類走出這種異化狀態的美好前景。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就是人道主義”[20]。

最后,“感性存在”的致思方式是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向未來敞開的基點。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傳統形而上學,用唯心主義的方式表達了人類向往自由、追求解放的訴求,費爾巴哈則試圖揭開黑格爾哲學的神秘面紗,“以非凡的勇氣向超感性世界的神話學宣布了無情的戰爭”[3]5,用“感性的直觀”[15]505對抗黑格爾理性的自我運動,以求解人的解放之謎。對此馬克思給予了肯定與贊賞。但同時認為“費爾巴哈的‘人’是從上帝引申出來的,費爾巴哈是從上帝進到‘人’的,這樣,他的‘人’無疑還戴著抽象概念的神學光環”[21]24,并進一步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5]499,從而認為“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費爾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會由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12]295。而代替這種抽象的人的解放的“科學”就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其科學性在于以“感性存在”即實踐作為人的存在的本質基礎,進而通過人的實踐走向共產主義,實現人的解放。

三、解放的形上思維——源于人的生存需要的考量

實現人的解放是共產主義的本質內涵,對共產主義理想的信仰即是對人的解放能否實現的確信,但不幸的是,由于種種原因,這種信仰或確信已經日漸失落。如何重建理想的自覺與自信,重要的在于從世界觀著手,從人的生存需要的角度觀照形上思維對人的解放的建構功能。

(一)信仰的缺失與本體論的重建

在哲學擺脫了中世紀宗教神學“婢女”的身份之后,以啟蒙為旗幟,展開了對人類理性與人的解放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在時代轉換與哲學形態的不斷變革下,薪火相傳步入了20世紀。但現實卻使一向以“時代精神”自居的哲學黯然神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后來的美蘇對峙直到蘇聯解體使哲學對自由與解放的理論自信轟然崩塌?!熬艹庑味蠈W”成了那個時代最時髦的呼聲,而在這種呼聲的背后潛伏的卻是虛無主義的深淵。如何拯救以追求自由與解放為根本使命的哲學,最重要的在于實現哲學形態的轉變,賦予其存在的當代意義與價值,而馬克思主義作為當代最具闡釋力的理論思想,對此作出有力的回應就成為必然的使命,而這種闡釋首先是從本體論的重建開始的。其在批判繼承傳統形而上學對自由與解放的求解賦予了意識的能動性的基礎上,“超越了作為一種思想理論體系的意義,而呈現為一種特殊的‘生命現象’”[4]41?!榜R克思把傳統哲學本體論對‘人的存在何以可能’的追問,變革為對‘人和人的關系’的理論探索,并把自己的本體論定位為‘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尋求”[22]192。這種對解放的追本溯源的意向性追求,通過思維方式的轉變,面對當今社會的種種問題,做出了符合時代要求的回答。

關于哲學本體論與形而上學的關系,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認為本體論是傳統形而上學的同義語,這是通過對本體論的含義的界定而得出的,認為本體論“就是一種以追求終極實在為依歸,以奠定知識基礎為任務,以達到終極解釋為目標的哲學”[23];第二,否認對哲學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本體論或否認哲學存在本體論,認為“用本體論來稱形而上學是人們所犯的一個錯誤”[24]17,原因是“沒有純粹存在的科學,甚至沒有純粹存在的準科學或偽科學”[24]17。上述爭論的焦點在于對“本體論”含義的界定,即“本體論”是否能夠完整地使“存在”寓居其中。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密切與馬克思主義關聯在一起,正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存在的科學闡釋,使本體論在哲學中獲得了合法存在的資格,并開啟了新的理論革命。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為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15]4。這里的“彼岸世界“,指的就是傳統形而上學所關注的超感性世界,“此岸世界”指的是馬克思所關注的社會現實,即“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15]530。在馬克思這里,人的異化狀態產生尋求解放的實際訴求,而此岸世界的感性活動則是解放賴以實現的根據。正是以此為出發點,馬克思不斷地深化這個理論問題的探索并為人類尋求解放的現實道路指明科學的方向。

(二)形上思維對于人的解放問題的求解

形上思維不同于傳統形而上學,傳統形而上學作為哲學發展的一種理論形態,它具有抽象性、內在性和絕對性。而形上思維則指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以帶有本體論維度的視角,即“追尋作為世界統一性的終極存在(存在論);反思作為知識統一性的終極解釋(知識論或認識論);體認作為意義統一性的終極價值(價值論或意義論)”[22]50,來觀照人的生存方式,并合理地預見向未來敞開的人的發展尺度。具體而言,以下三點對如何更好地認識形上思維方式對于以人的解放為目的的馬克思哲學所具有的闡釋作用,具有啟發意義。

首先,本體論超驗性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形上思維的前提基礎。馬克思哲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擁有著立足現實并面向未來的思想酵素。如對作為人的解放的行動方式的共產主義,馬克思曾論述到“歷史將會帶來這種共產主義行動,而我們在思想中已經認識到的那正在進行自我揚棄的運動,在現實中將經歷一個極其艱難而漫長的過程”[15]232,又說“新思潮的優點又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地預見未來,而只是想通過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21]7。由此可以認為,“在馬克思那里,超驗性歸根到底來自人的實踐能力,它不是在人的大腦中完成的抽象,而是體現為實踐本身對實踐的實然狀態的超越”,即“實踐所固有的向未來敞開的可能性對于事實世界這一經驗存在的突破和超越”[25]。

其次,實踐觀點思維方式的運用是馬克思主義形上思維的內核。傳統形而上學的失敗在于自顧自話,在于概念的自我循環。而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則可以擺脫傳統形而上學在本體論上的自我糾纏,從而使對解放訴求的形上思維躍遷到一個嶄新的高度。馬克思從人的“感性活動”和實踐的觀點出發去理解人的本質、資本的秘密、社會的發展規律與人向著全面自由發展目標邁進的最終訴求,這就歷史性地終結了傳統形而上學為之確認的永恒真理,顛覆了傳統形而上學的合法性基礎,宣告了“超感性世界神話學的破產”[3]1。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也就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思維方式”[26]。它以馬克思實踐的本體論為基礎,用實踐的眼光看待現實社會的發展與向理想社會進化的現實可能。

最后,哲學當代形態的轉換是馬克思主義形上思維的發展要求?!叭绻覀儼研味蠈W的這種夢想(走向人的成熟,即實現人的解放之意——引者注)置于一定的范圍和界限中,它仍然將發揮巨大的精神力量,成為引領個人去過一種自律、有尊嚴的生活的重要精神資源。但是如果把它變為一種絕對化的思維方式和解釋原則,成為一種無邊界、無條件的規定‘人的成熟狀態’的固有范式,就會成為否定人的現實生命的虛無的力量”[4]67,這種轉換主要體現為兩點,即對人的解放的邊界意識及從兩極到中介的思維方式。而這在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闡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我們主要探討了人的解放話語自傳統形而上學以來的敘述方式的變遷,并指明馬克思哲學是真正的當代哲學,在終結傳統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基礎上,肩負起了從理論上論證和實踐上指導人類尋求自身解放進而達到個人全面發展的光榮使命。這在當代中國,無論是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信仰的缺失還是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危機,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而若要使馬克思闡述的關于人的解放的理想所具有的現實性真正根植于人們的頭腦之中,則除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所做出的有力證明之外,其理論本身的邏輯性、科學性也是絲毫不能輕視的,這正是本文力圖達到的目的。

[1]劉同舫.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敘事結構及實現方式[J].中國社會科學,2012(8).

[2]G.西爾貝克,N.伊耶.西方哲學史[M].童世駿,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366.

[3]吳曉明.超感性世界的神話學及其末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賀來.邊界意識和人的解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孫正聿.崇高的位置[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6]加達默爾.哲學解釋學[M].夏鎮平,宋建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76.

[7]費迪耶,等.晚期海德格爾的三天討論班紀要[J].丁耘,摘譯.哲學譯叢,2001(3).

[8]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71.

[9]賀來.辯證法與實踐理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25.

[10]吳曉明.哲學之思與社會現實[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9.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孫利天.讓馬克思主義哲學說中國話[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260.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年出版社,2009.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17]宋希仁.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01.

[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19]孫正聿.“現實的歷史”:《資本論》的存在論[J].中國社會科學,2010(2).

[20]安啟念.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0.

[2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孫正聿.思想中的時代[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3]楊學功.超越哲學同質性神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44.

[24]柯林武德.形而上學論[M].宮睿,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5]何中華.重讀馬克思[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265.

[26]孫正聿,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專題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313.

猜你喜歡
本體論馬克思哲學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菱的哲學
CP論題能為本體論論證提供辯護嗎?
張栻的本體論建構及其體用邏輯探析
張載哲學的本體論結構與歸宿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微電影本體論辨析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