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柔敦厚的倫理內涵及其現代意義

2013-04-12 17:33
關鍵詞:溫柔敦厚人倫變通

夏 秀

(濟南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250022)

作為一種詩教觀,“溫柔敦厚”首先強調的是《詩經》的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功能。關于什么是溫柔敦厚,歷來言人人殊??梢钥隙ǖ囊稽c是,在先秦時期,溫柔敦厚主要是指閱讀者可以借助《詩經》中的人物、環境、情感、言行等的描寫,領會其中的禮儀規范和要求,以提高自身的學識和修養。幾乎所有先秦時期的文藝批評中都有這樣的政治、道德取向。于是,作為詩教結果而出現的溫柔敦厚,最終成為處理群體關系、社會關系等等的倫理原則,用以解決“如何生”這一儒家實用理性最關心的“知生”問題,并為后世繼承并踐行。但問題在于,越是常用的概念或命題越可能被視為不言自明,很多問題也就被忽略,溫柔敦厚就是如此。比如,到底什么是溫柔敦厚?作為倫理原則的溫柔敦厚有著怎樣的內在規定性?如何做到溫柔敦厚?等等,這些問題都尚未有清晰的梳理和闡釋。本文將首先檢視作為倫理原則的溫柔敦厚概念在研究中尚存在的問題,就其基本內涵進行補充闡釋,進而評價其當代價值和意義。

一、被忽略的三個問題

溫柔敦厚最早見于《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溫柔敦厚,詩教也?!錇槿艘矞厝岫睾穸挥?,則深于《詩》者也?!贝笠馐钦f,看到當地人民溫柔敦厚的表現就知道是深得《詩經》教化。很顯然,溫柔敦厚首先是指人并且是指人的性情,因此它首先是一個倫理原則,然后才逐漸演變為藝術原則和美學原則。但值得注意的是,歷來關于“溫柔敦厚”的研究和闡釋,多側重于其作為藝術原則和美學原則的一極,作為倫理原則雖也經常被提及但卻少有對于概念本身的闡釋。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唐代孔穎達的解釋:““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性情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对姟分鞫睾?,若不節之,則失在于愚?!艘唤浺浴对姟坊?,雖用敦厚,能以義節之。欲使民雖敦厚,不至于愚,則是在上深達于《詩》之義理,能以《詩》教民也,故云深于《詩》者也?!保?]孔穎達的解釋與原文思路基本一致,從倫理學角度入手,認為“溫柔敦厚”主要指的是人和顏悅色,性情柔順。在此基礎上,我們會發現有三個問題被忽略了。

首先,關于“敦厚”的內涵?!岸亍?,本意是容器,后引申為誠樸寬厚、厚重、篤實等意;厚,本專指山,后引申為厚道、厚重等意思。綜合來看,敦厚大致可以理解為脾氣溫和性格忠厚實誠、誠篤之類的意思。但是孔穎達沒有解釋“敦厚”的意思,后世也少有關注和闡釋,這是非常奇怪的。因為“溫”和“厚”是這個概念中非常重要的兩個部分?!皽亍?,“色之和”,主外;“厚”,心地厚道、厚重,主內。按照現代邏輯來理解,“溫柔敦厚”的性情無論是形成還是表現都應該是由內而外,“厚”起著關鍵性的基礎作用。特別是,作為儒家的倫理原則,“溫柔敦厚”更多指向的是人的“心”“性”,偏重于內在修為,強調內心的博大寬厚。后世詩論、詞論中,對“溫”“厚”二字,尤其是“厚”字關注較多,衍生出詩學中的多個概念或命題。比如陳廷焯的“溫厚”、譚獻的“柔厚”、劉熙載的“清而厚”等等,大致繼承或發揮了此處“寬厚”、“溫和”的意思。

其次,關于與“溫柔敦厚”密切相關的另外一句話:“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這后一句的補充非常重要,但在孔穎達的《禮記正義》之后就少有人關注,基本被忽略了?!坝蕖?,《說文》解釋為“愚,戇也?!薄皯摺庇杏刂?、不知道變通的意思?!盾髯印ば奚怼分蟹Q:“非是是非謂之愚?!币馑际钦f,否定對的又把錯的判斷為對,就是愚。綜合各種解釋可以看出,所謂“不愚”大致就是有辨析力、懂得變通的意思。那么“溫柔敦厚而不愚”,意思是說性情溫和柔順但有辨別能力,能把握“度”,也就是不要不分情形一味溫和柔順,換句話說,就是要溫和柔順但內在地仍要有判斷力、辨別力、控制力的意思。實際上,作為倫理原則出現的溫柔敦厚,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集中表現。中庸思想突出講究兩點:一是要求執其兩端取其中,二是要求“權變不離經”??梢钥吹?,這兩點一靜一動,共同強調了“度”的重要性,強調在處理人生日常事務、人際關系時要適時權變,不能迂直不知變通。當然,這里的“不愚”、變通也是有限定范圍的,隨后將詳細闡述。

后世談溫柔敦厚,多半忽略了“不愚”二字。主要表現就是忽略了“溫柔敦厚”的題域和適用領域。這在后來關于溫柔敦厚的多家闡釋或論爭中多有體現。比如漢代關于屈原評價的論爭中,班固批評屈原“露才揚己……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對不容……”在宋代的論爭中,程頤的弟子楊時也曾說:“為文要有溫柔敦厚之氣,對人主語言及章疏文字,溫柔敦厚,尤不可無。如子瞻詩,殊無惻怛愛君之意;荊公在朝論事,多不循理,惟是爭氣而已,何以事君?”(《語錄·荊州所聞》)班固對于屈原《離騷》的評價,完全是從倫理學的角度進行的,沒有考慮到《離騷》的“責數懷王,怨惡椒蘭”等是藝術表現內容以及藝術手段的問題[2];楊時對蘇軾和王安石的批評也是從倫理而非藝術角度入手的。他們都是表面上進行詩評,實則是評人。除混淆了倫理批評和藝術批評的題域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態度和觀點都并未做到“溫柔敦厚而不愚”,也無助于藝術創作和評價。

最后,也是“溫柔敦厚”內涵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孔穎達對于“溫柔敦厚”的釋義是描述性的,不具有研習或評價的具體可操作性。

作為一種倫理原則,溫柔敦厚只是以結論的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在群體、社會中生存、生活,但并未說清楚它是什么,又為什么要溫柔敦厚。按照現代的邏輯,我們很難理解《詩》如何能讓人變得溫柔敦厚,或者,站在現代的立場上,我們很容易把溫柔敦厚理解為《詩》的感染作用,實際上遠非如此??鬃诱摗对姟?,主要看重的是道德作用。在孔子那里,藝術的價值并不在于其美學特質,而在于其所可能具有的政治、道德作用,他在解釋《詩》過程中奉行的是絕對的道德優先原則,甚至因此而容忍了對《詩》的曲解和誤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禮記》之后,溫柔敦厚一直被實用但始終未有明確完整的闡釋。這也是中國傳統的“經驗思維”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征,即強調渾整性和意會性,與西方講究邏輯嚴謹性的思辨性思維有很大區別[3]。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研究和詩學研究中,關于一個命題的討論往往只涉及“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中的一個或兩個部分,少有三部分皆全的周延探討。關于溫柔敦厚的探討也是如此。歷來闡釋或論爭幾乎都圍繞著“應該不應該”溫柔敦厚展開,而至于溫柔敦厚的確切內涵到底是什么則少有人追問,“如何”做到溫柔敦厚就更成為一個不言自明的問題了。中國傳統的思維的特征與弊端,學界多有論及,此處不復贅述。就“溫柔敦厚”而言,弄清其內涵和操作路徑是必要的。

二、溫柔敦厚的倫理內涵

這里所說的倫理內涵,指的是溫柔敦厚的內在規定性,或者說我們感興趣的是,符合什么要求才算是達到溫柔敦厚的標準?對“溫柔敦厚”這個概念而言,其基本內涵與“如何做到”是一題兩面,知一得二。上引《禮記·經解》中說溫柔敦厚是“詩教”的結果,沿著這個邏輯倒推的話,就是若要做到溫柔敦厚就要讀《詩》??追f達《禮記正義》中解釋了溫柔敦厚的含義之后,又接著說:“此一經以《詩》化民,雖用敦厚,能以義節之。欲使民雖敦厚不至于愚,則是在上深達于《詩》之義理,能以《詩》教民也?!币簿褪钦f,深究且真正懂得《詩經》的義理,就能做到符合禮儀,溫和、柔順、實誠又不至于迂直不知變通,避免“愚”。

按照儒家的上述思想,若要溫柔敦厚就要以《詩》化民,對于個體來說就是要誦《詩》。從表面上看,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問題,細一追究就會發現這一策略實際上仍然非常含糊和籠統?!对姟泛我阅芷鸬饺绱私袒饔媚??深得《詩》之義理的具體表現又是怎樣的?如此等等問題都未有明確界定。我們以為,綜合歷代言論,可以發現,對任何個體來說,若要符合溫柔敦厚的內在要求,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內心要據于“仁”,也就是必須以“仁”為前提,在心理情感上把“仁”作為目標和基礎。這是孔子的思想前提也是其“理想國民”的重要特質。殷周之際,中國文化實現了由“重天”到“重人”的大變革??鬃訉@場變革在思想理論上進行提煉升華,提出“仁”的概念作為他所推崇的周禮的核心?!叭省奔础皭廴恕?。在孔子看來,知人、愛人、事人是人之本分,除此之外的怪力亂神不是人所應關心的事。那么如何得“仁”呢?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墩撜Z·述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在孔子看來,仁存在于人生日常生活中。在心理或情感上,只要以“仁”為中心或目標,從日常人生日用出發求仁,并由己及人,就可以踐行“仁”的規范,達到求仁的目的??傊?,“仁”作為儒家思想核心和基礎,自然也是溫柔敦厚的前提和基礎。溫和醇厚的脾性和修養,只有在“愛人”的前提和基礎上才可形成,滿心戾氣或仇恨是難以做到溫柔敦厚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仁”主要是用來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倫理關系,不是眾生平等意義上的“仁”,不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境界上的“仁”,而是屬于老子所說的“損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意義上的“人道”范疇。有學者在論及中國文化中的“人倫”概念時曾指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兩種人倫,一種是“宗法等級人倫”,一種是“大同”之世的人倫。前者可稱之為“人之道”,后者為“天之道”;前者是家天下私有制的人倫,以“禮”“仁”為標志,后者是人類本來意義上的人倫。從西周到清末中國歷史上世紀存在的是“宗法等級人倫”[4]14-19。

在“宗法等級人倫”的前提規定下,“仁”的最根本局限性就表現為不是從人之為人之天性意義上去尊重體諒人、“愛人”,而是在維護宗法倫理、維護血緣宗法秩序的目的下去“愛人”,愛的是處在某一秩序上的角色,而非有血有肉有合理欲求的“人”本身,帶有忽略或壓抑人之本性的天生虛偽性和殘酷性。因此,以“仁”為前提的溫柔敦厚具有正負兩種價值。一方面,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維護特定秩序,有助于建構和諧關系;另一方面,又常常在表面的合理性之下,壓抑、扭曲人性,抑制人的真實生命體驗和情感。

其二,言行要不違“禮”。所謂“禮”是宗法制度的形式規定,是維護氏族血緣宗法等級關系的律則或秩序。從表面上看,儒家關于“禮”的諸多說法是充滿矛盾的。比如“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保ā墩撜Z·學而》)從字面上看,這里重點在講人和,人與人之間和諧才美,但又說只講人和也不行,要用禮去約束。一面說要“和”,一面又說要用冷冰冰的規定去約束,似乎是矛盾的。有學者分析說,實際上,在宗法人倫里,“禮”與“和”本是一致的,“和”中包含“禮”,“禮”中蘊含“和”。這種對立和轉化的途徑和依據就是宗法人倫結構[4]42。我們認為,“和”與“禮”也可以看做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在“禮”的層層設計規定之內,每個人都需要依制行事,如此就能實現“和”,而若實現了“和”則必定遵循了“禮”。

在如此巨大的“禮”之網絡下,溫柔敦厚自然也不能脫離“禮”之限制。在言行上不能違背既有的等級秩序,不能突破既有的各種禮儀規制,像“八佾舞于庭”就是違背規制的,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違背禮制要么是不學《詩》的粗俗野蠻行為,要么是具有野心的,是溫柔敦厚者所不可能為的??傊?,孔子所闡發的《詩》中的禮儀,不過是要求大家在一個封閉的社會結構中求得個人和社會的協調和諧。在禮儀的規范下,超出血緣等級關系的任何言行都是大逆不道,個體激烈的情感也不能表現或流露,否則就是失禮的,不符合溫柔敦厚的要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班固才對屈原的“露才揚己,指斥懷王”大加批評,因為他一方面情感過于激烈,另一方面又指斥懷王,顯然違背了君臣之義。

其三,在主體或主體的內在品質上,要有變通性。也就是能根據實際情形進行辨識、判斷和選擇,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儒家經典中有很多與“溫柔敦厚而不愚”相類似的表述: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保ā墩撜Z·子張》)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而厲?!保ā墩撜Z·子張》)

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是也。(《孟子·離婁下》)

如此種種,強調的都是人的變通能力,也就是說一個有修養的人,要善于根據具體情況、特定情形、具體身份對自己的言行、策略、原則進行適當調整??陀^地說,“靈活變通”是先秦儒家非??少F的思想之一,可惜的是,在后世傳承過程中,變通性的思想被弱化或忽略了,因此導致種種執其一端的情形。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主體能動性仍然是以“仁”和“禮”的限制為前提的。能動性的發揮范圍僅限于根據不同對象不同環境調整言行,以使所作所為符合規制??陀^地說,對于局部而言,強調在一定范圍內的適度變通當然是有益的,但是從整體來看,局限性就很明顯了??鬃铀枷胱陨淼木窒扌跃褪且粋€很好的例子。他認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平等博愛比有等級限制的“仁”更偉大,但在時代環境限制下他自覺選擇闡釋推廣“仁”;他也有“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論語·里仁》)的普世思想,但是仍將“仁”進行了森嚴的等級限制;他是一個博學而有極高藝術修養的人,但他選擇對《詩》進行絕對道德第一性的闡釋,片面強調《詩》的道德教化作用,忽略其藝術性。對此,有學者評價說,“雖然是超乎個人趣味的時代選擇,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相當的合理性,但以今人眼光觀之,還是令人生出不勝唏噓之感”[5]。

總之,在“仁”和“禮”的規定下,上引所謂“溫柔敦厚而不愚”至少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溫柔敦厚是最高修身的最高境界,但并非說一個君子,一個有修養的人必須時刻保持溫柔敦厚,在合適情形下是可以嚴厲或機巧的;其二,溫柔敦厚適用于特定等級秩序范圍,不能對所有人都如此,若不區分等級、身份和環境條件而一視同仁,一律“溫柔敦厚”相待,同樣是失禮的。在此,變通性又表現出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但是,溫柔敦厚畢竟與單純的“仁”或“禮”不同。如果說“仁”和“禮”是質料、條件的話,那么溫柔敦厚就是在上述質料和條件下進行化學反應所生成的結果。因此,它已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仁”“禮”的純粹理性設計的意味,而是在“仁”“禮”規定之下所生成的修養境界,始于理性規定但最終落腳到感性、情感上來。馮友蘭曾將人生境界分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階梯。對照這一階梯可以發現,毫無疑問,溫柔敦厚已經超越“自然”“功利”兩階段到達“道德”層次,若去除“仁”“禮”先天的時代、階級局限性,說它已靠近“天地”之境也未嘗不可。

三、溫柔敦厚的現代價值和意義

作為倫理原則,溫柔敦厚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叭省敝餍藜?,“禮”主治人,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并維護著儒家宗法倫理思想體系。但就后世繼承來看,有人主“仁”,重修身,如孟子,有人主“禮”,重治人,如荀子。從儒家思想衍生出的諸多命題或概念也是如此,有的強調內容,有的偏重外在表現手段或機巧,如“質”與“文”的分別。溫柔敦厚顯然是偏重于“仁”,重在論人之自身修養和態度品質。綜觀《論語》可以發現,孔子始終是以溫柔敦厚的理念修養自身并教育弟子的?!墩撜Z·陽貨》中說:“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苄形逭哂谔煜?,為仁矣?!垎栔?。曰:‘恭、寬、信、敏、惠?!t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睙o論是“不語怪力亂神”還是這里的“恭、寬、信、敏、惠”都是溫柔敦厚的具體表現。

撇開“仁”與“禮”的先天局限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論,溫柔敦厚蘊含著非常重要的特質。

非占有性品格的主體。從主體角度來說,溫柔敦厚要求主體要有學識修養,有辨析力、判斷力、控制力、變通能力。從主客關系來說,主客是一種和諧共處、相容相生的關系。主體對客體不表現為威脅性、侵略性、攻擊性和占有性。從字面上看,“溫柔敦厚而不愚”對于客體對象沒有要求,這體現出該概念值得注意的三個特征:其一,對于主客關系來說,關鍵因素是“主”,也就是“我”之一方,對方僅僅是參照因素,但不可忽視,否則難以“不愚”;其二,無論是在任何環境下,標準在“我”,而非對方;其三,從根本上說,“溫柔敦厚”主要是進行自我修養、自我塑造的原則。這些隱含的特質一直被忽略,實際上恰恰是其最有價值的特質。

博大的悲憫情懷。溫柔敦厚體現著人際關系其樂融融的諧和,人間情愛的溫暖。與現代漢語意義不同,“溫”原指“色之和”,屬于視覺范疇;“厚”,原專用于指山的高度和厚度,有沉穩、厚重、博大之義,也基本屬于視覺范疇。綜合起來,溫柔敦厚主要指與人相處時能直接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的溫暖、包容、理解、同情等。實際上,從概念來源(也即從理論架構)看,溫柔敦厚的悲憫情懷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以“仁”為體,就注定了其出發點是具有感性情感的“惻人之心”。從客觀情形來說,只有當一個人具有博大包容的內心世界,或有忠恕之心,或內心充滿溫暖時,才可能表現出溫和的神色。一個內心充滿怨恨、戾氣的人顯然是做不到的。

樂觀品格。李澤厚在談到中國傳統之所以是“樂感文化”的原因時曾說:“除了它以生活、人生(亦即一個世界)為根基,以‘實用理性’為途徑,以肯定、追求生的價值和意義為目標之外,它所講求的‘樂’又仍然具有形而上的歸依品格。此‘樂’是一種宗教性的情感?!保?]溫柔敦厚是樂感文化的完美呈現。在溫潤柔和又誠樸厚重的性情和品格中,蘊含著一種平和、無畏和坦然,是無論面對歡樂還是痛苦都處變不驚的定力??傊?,溫柔敦厚在本質上是正向的,積極的,樂觀的。

站在現代立場上來看,溫柔敦厚蘊含著一種天大、地大、人與天地參的包容與從容。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維護宗法等級人倫的倫理原則,而是人生態度、生存方式、身心健康以及人如何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原則。

由于各種原因,當前人們的社會心理、心靈及人格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非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偏差人格已經為人們普遍關注。有人將之概括為心理失衡,也有人稱之為“焦慮”。德國哲學家舍勒曾經將資本主義人格的精神特質概括為“怨恨”,學者王一川在此啟發下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怨羨情結”,用來概括中國現代人格的精神特質。他認為,作為一個后發但又富有數千年輝煌傳統的現代性國家,中國人在面對西方富裕的物質生活是必然會表現出兩面性:一方面對西方的現代器物極為羨慕,極力效仿,另一方面又會怨恨,因為西方的發達是與中國的衰落相伴而生的,因而又極力排外?!暗?,單純的羨慕和怨恨都是不現實的,兩者注定了會相互共生和轉化?!沽w情結既是中國人難以擺脫的宿命,也是中國人發展現代性文化的機遇”[7]。

對于正面對著“財富越積累物質壓力越大”悖論的中國人來說,“怨羨情結”是一個非常準確的概念,基本概括了在進行現代性轉型過程中中國人的精神實質。但是,人們并非僅在面對西方時才會產生羨慕和怨恨,而是在面對任何一個比自己更富裕更優越的群體或個體時都會產生。因此,“怨羨情結”是當下中國人心理或人格實質的概括。對照溫柔敦厚的博大與包容,可以發現“怨羨”之產生一方面緣于外在急速變化所產生的社會壓力,導致個體彷徨失據,另一方面也緣于個體自身心理和精神的單調和狹隘。在這個前提下,溫柔敦厚的意義和價值是多重的。

首先,它為糾正心理失衡、心靈人格偏差提供了參照系。優秀人格的養成,決定性因素并不在于天生具有的厚實善根,而是源自個人對自我的反思和對話。反思和對話需要刺激或動機,也需要參照。去除原有的等級限制的局限性,溫柔敦厚的內修(仁)、外約(禮)及主動調整、控制的變通性,既是古代理想人格的標準,也是理想現代人格的標準。

其次,它為糾正心理失衡、心靈人格偏差預示了方向。無論是失衡還是怨羨,都是心理外求將價值判斷標準外設的結果,溫柔敦厚的非占有性、博大的悲憫情懷啟示人們,若要糾正上述問題,就必須內轉求己,到心靈深處發現自我,完善自我,既要敢于也要善于容納多元事物,又能在繽紛喧囂的環境中培育個性,在豐富駁雜的物質和思想、觀點中自由選擇、取舍。

[1]禮記正義[M].龔抗云整理,王文錦審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598.

[2]李澤厚,劉剛紀.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537.

[3]趙先章,張輝,王雄.西方形式美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24.

[4]楊適.中西人倫的沖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5]季廣茂.隱喻視野中的詩性傳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2.

[6]李澤厚.世紀新夢[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25.

[7]王一川.中國現代學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01.

猜你喜歡
溫柔敦厚人倫變通
陳子龍論“溫柔敦厚”——兼論中國古代范疇闡釋中的“既/又”思維模式
透析經典模型 靈活拓展變通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倫與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從回歸溫柔敦厚到走向天馬行空——當代文藝思潮的一種轉向
數學變通
沈德潛對《詩經》的文學詮釋
天倫和人倫共生倫理永恒——秦漢傳統中基于發生角度的倫理分類
英漢翻譯中的意象轉換與變通
擁抱改變
由傳統禮儀看中英傳統人倫道德觀念異同——以英劇《唐頓莊園》為例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