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意識形態變遷的現實基礎分析

2013-04-12 17:33吳少華
關鍵詞:經濟基礎政治

吳少華

(武漢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430072)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主旋律不斷高揚,主陣地不斷鞏固,主渠道不斷拓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斷增強。在這一過程中,深刻地分析當代意識形態變遷的現實基礎,把握意識形態與經濟基礎、人類歷史和現實生活之間的互動關系,對于促進意識形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意識形態與經濟基礎的互動

無論意識形態受經濟基礎的決定制約,還是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一般都不是直接而是間接發生的[1]。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是國家機器正常存在與運轉的基本條件。在強大的意識形態內部,價值信念或世界觀是意識的形態化,并由此構成它的核心。從經濟的視角看,它可以統一民眾的意志,增加民眾對現行制度的認同程度與歸屬程度,降低社會運轉的成本。在中國,當國家積累與國家投資成為工業進步的基本動力時,排斥私有化性質的民間積累與民間投資就成為傳統體制建立的先決條件,從道德上抵御任何個人物質利益的追求就成為傳統體制運行的組成部分;而當國家積累與國家投資的體制成為工業進步的基本障礙時,啟動民間積累與民間投資就成為市場體制建立的先決條件,而從道德上準許個人物質利益的追求就成為新體制運行的組成部分。

意識形態是對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又反過來為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服務。正如毛澤東所說:“一定的文化(被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保?]一般來說,經濟上和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群體意識即能轉化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形態是反映社會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和物質生活條件的社會思想、理論、觀點的總和。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怎樣,社會的意識形態也要隨之而發生變化?!笆攀兰o的意識形態是普世主義、人道主義、由知識分子提出的,亞洲與非洲的流行意識形態卻是地域性、手段性、由政治領導人所造出來的。老意識形態的動力是社會平等以及廣義的自由;新意識形態的動機卻是經濟發展和國家權力”[3]。但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是緩慢的,具有滯后性。社會存在改變了,舊的社會意識形態,即舊的思想、理論、觀點并不會立即消失。同時,它還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社會存在變化之后,它還會存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相當長的時期里逐漸地改變著、消亡著。因此,在一個新的社會經濟基礎形成后的相當長的時期里,新的社會意識形態便逐漸產生、完善起來。同時,舊的社會意識形態繼續存在并逐步地消亡著。社會意識形態的基本功能是維護經濟基礎的存在和發展。舊的落后的思想、觀點、理論反映社會上的落后的反動勢力的利益要求,它維護舊的社會經濟秩序的存在,阻礙了新的社會經濟形式和經濟力量的增長。與之相應地,新的進步的思想、觀念、理論反映社會上先進的進步力量的利益,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推動和維護作用。

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中,意識形態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在社會結構里處在最上層,是對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的反映,又能動地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盡管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度的,全部意識和意識形態的形成、發展、沖突歸根到底仍然是圍繞著人的基本的生存活動——經濟基礎的活動而展開的。并且,意識形態能夠使現行制度與規則的實施監督成本大為減少,從而使維持現存的秩序成為可能?!耙庾R形態之所以能對經濟發展起到促進或阻礙的作用,主要是因為它對于人們的行動具有導向性的意義”[4]。我們應該正確看待意識形態與經濟基礎之間的互動作用,每一種意識形態都在發展中,一旦一種意識形態不能跟上現實世界的發展,不能對已經變化了的事實或經驗給出一套更合理的解釋,那這種意識形態就表現出滯后性,或者說是一種保守力量,由此增加社會成本,阻礙經濟的發展。同時,現實中不同團體之間可能存在不同的意識形態,從而導致彼此的約束或對立,無形中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性及社會的經濟成本,影響著經濟的發展[5]。因此,在意識形態的積極指導下,現今應當勇于研究和解決國民經濟各方面的問題,提出各種切合實際的有創見的建議,并百折不撓地加以實現,通過各種需要經過頑強努力的重大發明和創造,推動社會經濟日新月異地發展。

二、意識形態與人類歷史的互動

意識形態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傳統,經過政治思想家的加工,代表了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的思維和大眾政治心理。人類歷史自從產生私有制以來,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形態,都存在著階級和階級的對抗。在每個歷史階段,即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一直到社會主義時期,占據統治支配地位的各階級,都用自己的政治思想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鞏固本階級的統治地位。在階級社會里,不存在超階級的、統一的意識形態。階級的不同,以政治思想為主體的社會意識形態也不相同,因而,對社會歷史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就不同。意識形態只有轉化成全體社會成員的社會意識,才能使意識形態由虛變實。人們在從事生產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社會存在的一切形式都打上了意識的烙印,意識或意識形態并不是外在于社會存在并與之抽象對立的某種東西,相反,它們是內在于社會存在的,是社會存在的一個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意識或意識形態也不是某種虛幻的、任意編造出來的東西,它們是內在于并伴隨著人的全部生存活動的,它們不僅具有認識論的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本體論的特征,作為社會存在的基本組成部分,它們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存在物。

人類的歷史活動并不是隨心所欲的,社會意義上的人總是在一定的既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著自己的社會活動。這些條件不僅包括最為根本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同時也包括社會精神文化條件。在階級社會中,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一定的意識形態這個基本的大文化背景,人們也正是在意識形態環境中逐步走向社會化的。馬克思指出:“一切已死的先輩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當人們好像剛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并創造前所未聞的事物時,恰好在這種革命危機時代,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為他們效勞,借用他們的名字、戰斗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的一幕?!保?]意識形態不僅構成了人們進行思維和行為方式的現實條件,而且在以后的歷史中作為文化遺產或傳統而存在,并繼續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活動。因而,每一種意識形態就成為階級社會中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7]。

意識形態的形成和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人類文明進步和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叭伺c意識形態的關系是:一方面,意識形態創造人,制約人;另一方面,人創造意識形態,超越意識形態。歸根到底,人的現實的生活過程乃是一切意識形態的創造者和破壞者”[8]。人類的歷史活動創造了自己的觀念意識,觀念意識又反過來影響了人類的歷史。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某種政治觀念的教化,認同了社會的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的存在,形成了對社會的歸屬感和忠誠度,人是通過各種受教育的途徑來達成對意識形態的認同的。教育的真正主體不是教育者,而是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接受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說,教育者在受教育時,只是意識形態的客體或對象,當他向別人施教時,他看上去像是一個積極地活動著的主體,但實際上只不過是客體的虛幻的主體化。換句話說就是,每個教育者與每一個受教育者一樣都是沉浸于意識形態之中。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意識形態不僅能凝聚人,還能提升人,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遵從、奉獻于具有血緣關系和精神信仰性質的利益群體,并不只是意識形態簡單而外在地加諸個人意識之上的結果,它在人的生命內部也有其至深的人性根據。意識形態本身無法實現對現實的影響,它是通過對人的關注,影響人的思想、行為、價值判斷和社會規范等方面,進而實現對人類歷史活動的影響。

三、意識形態與現實生活的變化

意識形態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F實生活世界不是意識的產物,相反,意識才是現實生活世界的產物。觀念文化植根于現實,反映現實,直接或間接地為現實論證,這是思想、理論發展的規律和本質屬性?;谏鐣嵺`的現實生活,經過一定的認識運動過程,再在人們的頭腦里進行加工,最終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這種提高到理性的認識,就是更有組織性、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帶普遍性的意識形態表現。同時,意識形態能影響人們對社會現實生活的想象與判斷。莫·博恩斯坦則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組思想和價值觀。它指導個人(和個人所形成的組織)如何解釋他們的環境,選擇在維持或改變環境方面的目標,以及確定達到這些目標的手段?!保?]他認為意識形態作為思想和價值觀對人們周圍環境的認識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階級社會中,國家意識形態主導著社會意識,而意識則是來源于生活、決定于生活、體現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的?!霸谌祟惿鐣l展的歷史長河中,核心價值觀以及核心價值體系是普遍存在的。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涵蓋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是引領社會前進的旗幟。但是,核心價值體系又是具體的歷史的,其發展變化的根源潛藏在社會現實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10]。在制度的變遷之中,意識形態與生活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遷。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引導與國家對產權結構的制度安排,喚起民眾的支持,以承接工業進步的主題,始終是中國社會走向的基本線索。在中國,迄今為止,社會意識形態與馬克思主義仍然從諸多方面聯系在一起。

馬克思始終關注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人的現實生活。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早期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有關于精神生產和精神勞動的論述:“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表現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保?1]意識形態最初的形成是人類生活的邏輯生成,而且從具體上看,新的意識形態的產生也是人類生活發展變化的必然結果。意識形態的變遷決不是自己絕對獨立的邏輯進程,而是隨著它的社會基礎即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而或早或遲地變化、更新的。

綜上所述,意識形態是社會物質生活實踐的觀念表現,并隨著社會物質生活實踐的變化而變化。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遷,我們要能從理論與實踐層面上深刻地認識意識形態變遷的過程,把握意識形態變遷的內在結構,從而深化對意識形態變遷的現實基礎分析,同時我們也要充分利用傳統意識形態中的“精華”部分,對其進行整合、創新以更好地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1]燕繼榮.政治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93.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3]丹尼爾·貝爾.意識形態的終結:五十年代政治觀念衰微之考察[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397.

[4]楊龍.影響新中國經濟發展的政治因素[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13.

[5]蔡萍,華章琳.論意識形態與經濟發展[J].法制與社會,2006(11).

[6]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

[7]趙德江,胡海波.意識形態是人類歷史的一個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意識形態的歷史考察[J].長白學刊,2008(2).

[8]俞吾金.俞吾金集[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200.

[9]莫·博恩斯坦.比較經濟體制[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88:9-10.

[10]祝寶鐘.新時期我國的意識形態建設[J].黨建研究,2008(9).

猜你喜歡
經濟基礎政治
政治呵護只盯“短處”?——乾 縣“政治呵護”重在政治激勵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合理的利益目標是醫院文化建設的經濟基礎
淺析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的經濟基礎與政策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之探索
長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徑分析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