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音樂學的現狀與未來

2013-04-12 17:33李娜娜
關鍵詞:音樂學人類學學術

李娜娜

(河南師范大學 音樂與舞蹈學院,河南 新鄉453007)

傳統音樂學,又稱中國傳統音樂學,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藝術形式的音樂學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它一直是古代音樂家和文學家所鐘愛的研究領域,并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比如劉向的《琴說》、朱長文的《琴史》、陳旸的《樂書》、燕南芝庵的《唱論》、徐大椿的《樂府傳聲》等。到了20世紀,學術名家輩出,代表人物包括繆天瑞、沈知白、廖輔叔、曹安和、吉聯抗、郭乃安、楊蔭瀏、黃翔鵬等,學術杰作亦屢屢問世。但是,在科技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它的命運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很多從事此領域研究的學者紛紛改旗易幟,傳統音樂學的學科地位也急劇下降。本文將從學科建設的角度出發,對傳統音樂學的發展現狀進行剖析,并對其未來發展道路進行展望。

一、傳統音樂學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音樂學經歷了快速的發展時期,學術佳作也屢有面世。但是,隨著整個音樂界學術視野的不斷擴展、中西文化觀念的不斷碰撞,傳統音樂學卻面臨著生存的尷尬,學者數量急劇減少,學科地位急劇下降。筆者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傳統音樂學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學科體系,致使其學術魅力和凝聚力銳減。

(一)研究對象紛繁復雜,難以形成清晰而統一的目標定位

傳統音樂學主要包括傳統音樂形態學、傳統音樂美學、傳統音樂史學、傳統音樂樂種學、傳統音樂結構學、傳統音樂樂譜學、傳統律學、傳統音樂文獻學、傳統音樂考古學等幾大類。每個具體門類,在研究視域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著諸多差異,要將其統一、歸納,的確是一件難事。另外,傳統音樂構成元素浩如煙海。傳統音樂主要分為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四大類,而每個類別又下分為諸多更具體的分類,比如民間音樂下分為民歌、說唱、戲曲、器樂、歌舞等;文人音樂下分為古琴音樂、詞調音樂;宮廷音樂下分為典制性音樂和娛樂性音樂,前者如朝會樂,后者如吹打樂;宗教音樂下分為佛教音樂、道教音樂、中國伊斯蘭教音樂、中國基督教音樂等。每個二級門類可以繼續下分,細密繁瑣,每個音樂品種,無論律制、音階、宮調、音樂思維等方面都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研究難度極大,亦不利于傳統音樂學目標定位的確立。

(二)學術理念三足鼎立,難以整合

學術理念,可謂學術研究中的指導綱領、指導思想,對于浩如煙海的傳統音樂領域,要進行學術研究,必須確立自己的學術體系,而形成統一且被廣泛認可的學術理念,尤為重要。但是遺憾的是,傳統音樂學的學術理念,呈三足鼎立的態勢。

首先是本土的傳統音樂學陣營。這個陣營,秉承中國本土形成的學術理念,即主張傳統音樂學的核心應是推動音樂本體的三要素節奏、旋律、和聲及其相關元素的研究。有一批學者對此傾注了大量的心力,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諸多學術研討會、座談會上,一些學者面對有關傳統音樂之學術理念爭議,堅稱中國傳統音樂學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不僅有了自己完善而穩定的學術體系,而且實力雄厚,教育體系完善,已健全了從本科到博士后的學位教育體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學術研究的質量水平絲毫不低于其他先進國家和地區[1]。他們對于外來學術理念給予了非常強烈的抵制。目前,在這個本土的傳統音樂學陣營,一批學者依然潛心于傳統的研究理念與模式,不論是研究民歌、器樂,還是研究宗教音樂,都重點著力于“律、調、譜、器”四大要素的分析與探索。

其次是民族音樂學陣營。這一陣營的學者極力引進歐洲比較音樂學的學術理念。20世紀初留學德國的王光祈先生是其最初代表。他努力學習德國當時盛行的比較音樂學的研究理念,并積極展開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實踐,1924年完成論著《東西樂制之研究》和《東方民族之音樂》,隨后完成博士學位論文《論中國古典歌劇》,為中國傳統音樂學的研究輸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更為生動的研究實例。1978年,沈洽、高厚永、杜亞雄等人于南京藝術學院發起舉辦了“全國第一次民族音樂學學術討論會”,此次會議公開使用了“民族音樂學”這一稱謂,標志著這一歐洲學術研究理念在我國大陸地區的正式輸入。雖然會議上爭論的聲音此起彼伏,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次學術會議之后,中國傳統音樂學界迅速進入了思想活躍的發展時期。比如,對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的民族音樂學學術論文與專著的翻譯,各大藝術院校學報中相關學術欄目的設立,諸多高校和研究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相關研究方向的碩士生與博士生的招考,全國爭鳴性會議的陸續召開等等。在此陣營中,倡導者們近些年來主要著力于傳統音樂門類中諸多音樂品種的流變、傳承的研究,在南方地區各類地方高校的音樂系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招考目錄中,??梢姷皆摲Q謂的招考方向。

再次是音樂人類學陣營,積極引進歐美當代新興的音樂人類學理念。本世紀初,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幾位知名教授倡導成立“音樂人類學”,但是從他們樹立旗幟之初到今天,學術界相關的爭議從來都沒有停息過,有來自本土的傳統音樂學陣營的批判,也有來自民族音樂學陣營的質疑。因為上世紀80年代的南京會議倡導的“民族音樂學”,英文名稱為Ethnomusicology,而“音樂人類學”的英文名稱也同為Ethnomusicology。但是“音樂人類學”的倡導者們認為,“民族音樂學”倡導者們將Ethnomusicology理解為“民族音樂學”是狹隘的、片面的,并宣稱不管“民族音樂學”倡導者們現在是否認可“音樂人類學”,都不會阻止“民族音樂學”在將來順利地、自然地過渡到“音樂人類學”。在音樂人類學陣營,諸多學人堅稱“音樂學研究不僅針對音樂自身而且應該包括與之相關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的音樂人的行為。而且,音樂學的研究視角已經從對音樂作為產品而轉向為關注包括作曲家、表演者和音樂消費者在內的音樂活動的過程”[2]。他們進而認為,在研究傳統音樂形式時,應該超越音樂本體的研究與分析,上升到“文化研究”的層次。此主張在上海音樂學院備受推崇,該校在不斷培養一批又一批的相關方向的碩士生、博士生的同時,又成立了“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該研究中心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教授為主體,結合中央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等單位的教授,形成了研究、傳播音樂人類學理念的核心隊伍,并多次舉辦專家講習班,為眾多地方高校音樂系科中的部分教師提供短期培訓。

(三)相關學人各自為營,沒有組建有力的學術群體,且后繼乏人,難以形成合理的學術梯隊

其實不管是“傳統音樂學”、“民族音樂學”,還是“音樂人類學”,其研究的主體對象都比較一致,都以研究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為核心任務。但是,由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濃郁的地區差異和民族差異,傳統音樂的學術研究呈現出極強的地域性特點,表現為各自為營的態勢。尤其因為相關學術爭論甚至是爭吵的緣故,諸多學人為了維護自我學術主張以及所謂的學術尊嚴,使得傳統音樂學界凸顯出各立山頭、各尊為王的局面。此外,傳統音樂學后繼乏人。目前,雖然絕大多數高等院校的音樂專業,本科階段都開設了傳統音樂的相關課程,然而,有關的課程幾乎形同虛設——在課程設計以及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方面都不夠理想。學生不愛學傳統音樂的知識,不喜歡聽傳統音樂,從感性和理性方面均缺乏對傳統音樂的了解和把握。實際上,傳統音樂在專業音樂院校已被邊緣化,或已成為音樂教育的一種點綴和裝飾。具體表現為,聲樂方向的學生演唱不好中國民歌,作曲方向的學生創作不出中國風格的作品,民樂方向的學生甚至以演奏改編的西方樂曲為榮。相關方向的碩士生苦于就業壓力,畢業論文質量不容樂觀,重復性、低級性兩大通病日漸凸顯,畢業后能進入高?;蛘呦嚓P藝術機構從事傳統音樂教學與科研的寥寥無幾。而有該方向博士生招考權的高校少之又少,畢業的博士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高校教學與科研的需求的確,學科目標不清晰,學術理念存在分歧,學術爭吵屢屢發生,極不利于傳統音樂學所面臨的學科建設,而學術研究后繼乏人,又使得傳統音樂學面臨斷層的危險。傳統音樂學的尷尬境遇,值得每位學人反思。

二、傳統音樂學的未來

2011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了新一輪一級學科目錄,音樂學科赫然在列,新的名稱為“音樂與舞蹈學”,代號為1302。自此,音樂學取得了和文學等所有一級學科同等的合法地位與學術地位,為音樂學的長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傳統音樂學,作為這個新的一級學科中非常重要的子學科,和其他子學科一起同樣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傳統音樂學,何去何從?

首先,必須調整研究方向。如前所述,不管是本土的傳統音樂學,還是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關注的主體對象都是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中國本土的傳統音樂學,經過長久的發展,已經是一個比較成熟而穩定的研究方向。而民族音樂學呢?有學者認為它是“音樂學下屬的一門研究世界諸民族傳統音樂理論的學科,它的基本特征是將某民族現存的傳統音樂置入該民族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中去,通過對該民族成員是如何根據自身文化傳統去構建、使用、傳播和發展這些音樂的考察和研究,闡述其有關音樂的基本特征、生存規律和民族文化特質”[3]。問題在于,傳統音樂學主要針對我國各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進行研究,而“世界民族音樂研究”這個學術研究方向,則主要研究中國之外的其他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傳統音樂,可以說,根本無需自立門戶的“民族音樂學”。另外,關于音樂文化的變遷、傳播規律等文化特質的研究,其實我們本土的傳統音樂學也毫不遜色,一直都在關注文化變遷視域和交叉學科的文化學研究,因此,民族音樂學存在的意義亦值得商榷。而對于“音樂人類學”,眾多推崇者認為它是更高一級的音樂文化學研究的學科,但是,構成學科的最基本條件是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而音樂人類學研究的主體對象和知識體系與傳統音樂學基本重疊,毫無特定性和相對獨立性,大有為了自立門戶而故弄玄虛之嫌??梢哉f,民族音樂學和音樂人類學所爭論的,不是研究方向,而是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因此,對于“民族音樂學”和“音樂人類學”完全可以重新進行調整,思路是將二者旗下研究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的學者歸納到傳統音樂學門下,研究外國民族音樂的歸納到“世界民族音樂研究”旗下,將研究音樂事象、音樂活動的學者歸納到“音樂社會學”和“音樂傳播學”旗下。當然,傳統音樂自身也應該作出相應的調整,即應該拓寬學術視野、豐富學術思維,尤其應該加大文化學研究的比重,將音樂本體研究和文化學研究深度地結合起來??梢哉f,學術方向的調整,實質就是學術理念的調整。

其次,必須注重人的發展。人,是音樂藝術活動的主體?!耙魳?,作為一種人文現象,創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樂的意義、價值皆取決于人。因此,音樂學的研究,總離不開人的因素”[4]。因此,傳統音樂學的研究,亦應該關照人的活動。當然,近些年來在傳統音樂學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喪葬儀式音樂視點)也出現了一些研究音樂與人的互動關系的成果,但是這些成果主要停留在所謂的“陰界”中死者與音樂的關系上,其實,音樂活動中的這個人,“指的就是生者,而非死者。所以,生者之間的互動,即生者與生者、生者與音樂之間的互動,才是研究的重心”[5]。尤其對于貧困地區的人們,這種關照更為重要?!爱斂吹缴钌嚼锏霓r民還住著樹皮房子,還只有一根竹竿掛著幾件衣服便是所有家當時,如何幫助他們發揮傳統音樂的優勢致富?而當他(傳統音樂學的學者)邁出書齋形影孤單地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爬上隱藏于深山老林的村寨誠心誠意地宣傳群眾、發動群眾保存自己的民族音樂文化,勸導群眾上學學文化不能以鄙視拋棄自己的文化為代價時,他的作用又有多大?他的工作意義又如何體現?”[6]所以,廣大的傳統音樂學學者們,應該努力提升社會責任意識,徹底走出書齋、走出虛華,貼近現實、貼近生活,加大傳統音樂的現實性研究,為諸多傳統音樂的品種在工業文明里找出一條可行之路,為各類傳統音樂形式的傳承者、傳播者找出一條可以昂首走下去的生存之路。這是傳統音樂學學者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傳統音樂學提高自身學術地位和學術自尊的最為重要的途徑。

總之,傳統音樂學在當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邊緣化尷尬,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但是,傳統音樂學與我國整個音樂學的學術發展、當代普通大眾的生存與生活密切相關,它的學術意義和社會意義不容忽視。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傳統音樂學界的學人們明確學術職責,本著求證務實的態度,調整學科方向,整合學術理念,并注重人與社會的發展,大力提高學科研究的社會價值,那么,傳統音樂學必將走上良性的快速發展道路。

[1]蒲亨強.民族音樂學在當代中國之命運[J].藝術百家,2011(11).

[2]洛秦.學科、學術和學人的薪火相傳——記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音樂人類學專家講習班[J].人民音樂,2009(1).

[3]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16.

[4]郭乃安.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J].中國音樂學,1991(7).

[5]李紅春.喪葬儀式音樂研究現狀概觀[J].文化藝術研究,2011(4).

[6]藍雪霏.論傳統音樂的社會化保存[J].人民音樂,2005(11).

猜你喜歡
音樂學人類學學術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與敘事的新變
音樂學人
伊莎白及其中國人類學、社會學考察
第三屆音樂學學術前沿中青年學者論壇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標注及口述史視角下的《音樂學人馮文慈訪談錄》
論中國音樂學百年來之三大階段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人類學:在行走中發現
體質人類學是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