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年變遷背景下中國糖料與食糖市場的發展特點

2013-07-26 13:53劉曉雪陳如凱鄭傳芳
中國糖料 2013年1期
關鍵詞:糖料食糖供需

劉曉雪,陳如凱,鄭傳芳

(1.北京工商大學,北京 100048;2.福建農林大學,福州 350002)

自1949年建國至今63年來,我國糖料與甘蔗制糖業是在較為薄弱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由1949年的12.4萬hm2(283.2萬t)糖料發展到2011年的168.8萬hm2(12008.49萬t),種植面積增長了12.6倍,糖料產量增長了41.4倍。甘蔗作為糖料的主要代表,其與糖料、食糖產業的發展密不可分,63年間盡管種植面積略有波動,但甘蔗產量占糖料總產量的80%以上,種植面積和糖料產量分別增長了13.66倍和40.93倍。

1 我國糖料與食糖生產63年間的發展歷程

回顧歷史,我國糖料與食糖生產的發展歷程經歷了1949—1978年起步階段、1979—2001年改革開放后較快發展階段以及2002—2012年入世后高起點波動發展階段。

(1)1949—1978年低起點平穩發展階段

首先,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這一時期,糖料種植面積從12.4萬hm2(甘蔗10.8萬hm2)擴大到1978年的87.9萬hm2(甘蔗54.9萬hm2),糖料產量先后躍上1000萬t、1500萬 t、2000萬t 3個臺階,由1949年的283.2萬t增長到1978年的2381.9萬t,增長7.41倍,其中甘蔗由264.2萬t增長到2111.6萬t,增長7倍 。食糖產量 (精煉糖原糖值)由1962年的131.44萬t增長到299.70萬t,人均食糖占有量由1.56kg增長到3.11kg,人均擁有食糖產量水平明顯偏低。

(2)1979—2001年較快速度發展階段

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和技術要素的效果初步顯現,糖料面積、糖料與食糖產量出現較快增長。糖料面積由1979年的83.7萬hm2增至2001年的138.2萬hm2,糖料產量由3739.84萬t增長至2001年的8655.13萬t;食糖產量由334.52萬t增長至2001年的849.7萬t;人均食糖占有量由3.43kg增長到6.66kg。

(3)2002—2012年較高水平波動中增長階段

入世后我國糖料和食糖種植面積與食糖產量呈波動中增長態勢。種植面積由2002年的144.5萬hm2增長到2011年的181.1萬hm2,食糖產量由1063.70萬t增長至2011年的1151.75萬t,人均食糖占有量由8.28kg增長到8.4kg。這一時期,隨著肥沃土地更多用于糧食生產,甘蔗種植更多向中等、貧瘠土地、坡地轉移,糖料產業中優良品種、田間管理、肥料、農藥等科技要素同時跟進,糖料與食糖產量才能保持了增長勢頭,盡管期間出現年度間波動。

從3個發展階段來看,不同階段推動糖料和食糖生產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有差異的。1949—1978年主要是粗放式發展為主,即通過擴大面積來提高產量;1979—2001年主要是通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食糖流通體制改革理順了體制、搞活了機制,提高單產的同時擴大面積提高了產量;2002—2012年主要是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依靠科技提高產量。在第三個發展階段中,我國僅靠通過規模擴張、搞活機制的方式已經難以明顯提高單產,而是主要通過科技提高單產,基本保證了食糖和糖料的供給。

2 中國糖料與食糖市場發展特點

2.1 糖料與食糖產量波動中增長

我國糖料和甘蔗種植面積、糖料與食糖產量呈波動中增長態勢。糖料種植面積由2002/2003榨季的144.5萬hm2增至 2011/2012榨季的 181.1萬 hm2。食糖產量由2002/2003榨季1063.70萬t增至 2007/2008榨季的 1484.02萬 t,后連續3年減產,2011/2012榨季恢復增長到1151.75萬t。且近5年蔗糖占比一直在91%以上,2011/2012榨季蔗糖產量為1051.015萬t,占食糖總量的91.25%,甜菜糖產量占8.75%。

糖料與食糖產量的波動呈現明顯的周期性,往往是2~3年增產、2~3年的減產、呈現每5~6年一個周期的變動(簡稱“增 3年、減 3年”),而且每輪增產后的產量水平高于上次增產時的產量高位。2002/2003榨季至2011/2012榨季期間,2002/2003榨季到2007/2008榨季為一個周期,呈先減后增的發展規律,之后2008/2009榨季至今尚未完成一個完整周期,先3年減產,在2011/2012榨季出現恢復性增長。

從區域布局來看,我國糖料生產呈現兩種變化:一是“蔗多甜少”,甘蔗產量占糖料的比例和蔗糖占食糖產業的比例均在90%以上;二是呈現“東蔗西移”、糖料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的變化趨勢,隨著傳統種蔗大省廣東、福建勞動力、土地成本不斷提高,甘蔗生產已通過“東蔗西移”完成向西南優勢區域的集中,甘蔗生產形成了桂中南、滇西南、粵西瓊北3個優勢產區,三大產區產糖量占蔗糖量的89%,占食糖總量的81%以上(圖3)。2011/2012榨季,廣西、云南產糖量已分別占全國的60.3%和16.5%。

2.2 食糖消費持續穩定增長

中國食糖消費量總體呈穩定增長態勢,大致經歷了較快上漲—穩中有增—較快上漲略有波動的發展歷程。1961—1991年是較快增長時期,全國食糖消費量由1961年的125.79萬t增長到1991年的761.5萬t;1992—2000年是穩中有增的階段,消費量基本維持在800萬t左右,約占世界食糖消費量的6.2%;2001—2011年食糖消費量較快增長并略有波動,由915萬t增長到2008/2009榨季的1390萬t,2009/2010榨季至2010/2011榨季因高糖價制約以及淀粉糖、果漿糖等替代品的發展,食糖消費量略有減少,分別為1379萬t和1358萬t,2011/2012榨季基本與2010/2011榨季持平。

我國人均食糖消費量由1961年的1kg增加到2009年的10.41kg,2011年我國人均食糖消費水平約為10.03kg,這一水平為全球平均水平(24kg)的42%,也明顯低于亞洲國家12.75kg的平均水平。即使在這種消費水平下,我國已成為食糖的第三大消費國??紤]到膳食文化、飲食習慣,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會帶動食糖人均消費需求持續擴大。我國食糖消費水平將進一步保持增長態勢。

從我國食糖消費結構來看,食糖既可直接食用,也可添加到含糖食品和制藥工業中作為不可或缺的原料。按照食糖是工業消費還是直接進入家庭食用消費進行分析,1988/1989年我國食糖工業消費占60%;2000—2005年,食糖消費結構呈“工業消費約占食糖消費的70%以上”的格局,榨季間略有波動;2006—2010年工業消費占64%。工業消費加工出來的大多數食品、酵母等最終還是會以各種形式進入家庭消費領域。實際上,近年工業消費的穩定增長是我國食糖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這主要歸結于含糖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近幾年我國食品工業用糖平均以17%的速度在增加。

圖4 1990/1991至2011/2012榨季中國食糖消費量變化

2.3 食糖供需維持緊平衡,進口量顯著提高

近10年來,除2002/2003榨季和2007/2008榨季外,其余年份食糖市場供給和需求之間均存在明顯的缺口,即我國食糖市場供需維持緊平衡已成為常態,而且,國內食糖供需缺口將長期存在。從近3年來看,我國食糖自2008/2009榨季連續3年減產后2011/2012榨季出現恢復性增長,且食糖消費量基本保持穩定,市場供需維持緊平衡,并且供需缺口由146.88萬t增加到312.58萬t。

為補充日益擴大的國內市場供需缺口,自2008年起我國食糖進口急劇增加,進口量由2008年的77.99萬t增加到2010年的176.61萬t,2011年進一步增加到291.94萬t,成為入世以來進口規模最高的年份,并首次超過關稅配額進口了97.44萬t食糖。2012年食糖進口量更高,1—11月份進口347.88萬t,同比增長43.46%。進口食糖數量是該年進口關稅配額的1.79倍,同比增加54個百分點。

食糖供需缺口的存在和進口的急劇快速增加,使得食糖自給率水平近年顯著下降,由2008年94%降低到2009年的92.35%,2010年降低到87.19%,2011年進一步降低到78.5%。

從食糖進口來源國來看,2011年中國食糖進口主要來自巴西(68.17%)、古巴(13.84%)、泰國(9.41%)、韓國(6.55%)等國家;2012年1—8月份,中國食糖進口主要來自巴西(50.5%)、泰國(26.8%)、古巴(12.2%)、韓國(5.4%)。1—11月我國進口甘蔗68.6萬t,同比增長21.3%;進口甜菜種子846.5t,同比下降7.0%。

圖5 2001—2011年我國食糖供需缺口變動

2.4 食糖價格波動頻繁,大起大落

近年,異常氣候對于食糖市場的影響日益加劇。因為氣候或國際市場等因素影響食糖供需狀況,1991—2012年出現了4次上漲 (1994—1995年,1999年底—2001年中,2004—2006年初,2008年底至2011年8月初)和5次下跌(1992—1993年,1998—1999年,2001年中—2003年,2006年初—2008年底,2011年8月中至今)。從近4年來看,受國際宏觀形勢、國內外市場供需形勢的多重影響,食糖價格的影響因素日益復雜和多元化,我國食糖價格與往年相比呈現波動頻率加大、波動幅度增加、與國際市場聯動加強等特點。

2.5 食糖產業鏈各環節逐步實現轉型升級

一是糖農規?;a程度有所提升。根據資源稟賦、市場區位、產業規模和基礎、發展潛力,隨著農業部《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和全國糖料高產創建活動在糖料產業的開展推動,廣西、云南、廣東等地糖料優勢進一步凸顯。2007年,桂中南、滇西南和粵西三大甘蔗區的面積和產量已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平均每公頃的甘蔗產量達到了76.05t,提高了0.22t。糖料優勢產區和全國高產創建活動的示范效應和食糖價格的比較效益帶動了一批蔗農進行規?;N植?;诟收岙a業體系試驗站調查結果表明,2009年,13.3hm2以上蔗農種植面積為17467hm2,最大種植戶種植133.3hm2;2010年,13.3hm2以上蔗農種植面積為18867hm2,最大種植戶種植191.8hm2,多出現在廣西崇左、來賓、柳州等地。隨著農民經營規模的擴大,部分農民已開始逐步轉換理念,逐步關注科技、經濟效益與成本之間的關系。

二是企業整合加快、集團化規模持續擴大。2000年以來,我國糖業進行了大力度的結構調整,國家拿出120多億資金關閉破產150家制糖企業,并以發展規模制糖為重點,以資產為紐帶和項目聯合為基礎,通過兼并聯合、股份制改造、中外合資等方式,引導大型制糖企業實行強強聯合,組建糖業大型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大大加快了制糖工業的發展。結果是:首先,通過整合,制糖企業數量減少,規模有所擴大。截至2011年9月,全國共有制糖企業(集團)47家(較上榨季減少2家),開工糖廠271家(較上榨季減少5家)。其中,甜菜糖生產企業(集團)5家,糖廠36家;甘蔗糖生產企業(集團)42家,糖廠235家;另有煉糖企業11家;產量超過40萬t的企業集團已經發展到10家,占全國產糖量的67%;其次,生產能力擴容,銷售收入增長。以廣西為例,糖廠的甘蔗日榨能力已從2000/2001榨季的27.6萬t增加到2010/2011榨季的65.7萬t,全行業銷售收入也增至444.15億元;再次,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海南和廣東制糖企業已完成改制,8家制糖企業(集團)完全控制了占廣東產量80%的湛江食糖生產;廣西產糖超過10萬t的17家糖企產糖量占全區產糖量的91%。

三是糖蔗價格聯動機制在主產區基本建立。我國糖料主產區均采取“糖蔗聯動、二次結算”的價格政策,即糖料收購價格與食糖銷售價格掛鉤聯動、糖料款二次結算的辦法,建立糖料生產者與制糖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機制,一旦低價賣蔗后糖價大幅上漲時,就起到有效維護蔗農利益的目的。

四是電子批發市場涌現,交易方式不斷更新。自1992年我國食糖流通體制改革以來,食糖流通領域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多元、開放、順暢的食糖流通新格局已經形成,主要表現為:食糖流通主體實現了多元化,社會投資介入食糖流通,非國有食糖流通企業比例為95%;食糖流通渠道日益豐富,形成食糖現貨市場、電子批發市場、期貨市場三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市場體系。廣西糖網、昆商糖網、中國食糖網等食糖電子批發市場逐步建立健全,白糖期貨交易于2006年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并成功運行,這些流通渠道在我國食糖流通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形成現貨交易、遠期交易、期貨交易等多元交易方式;建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食糖儲備制度,儲備糖管理部門可通過收儲或放儲的方式,影響市場的即期供求關系,調節食糖價格變化,避免和減輕價格大幅波動給經濟與行業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這些措施極大促進了食糖和糖料生產的發展。

3 主要結論與啟示

在體制理順、機制創新、科技提升以及氣候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糖料與食糖產業供需狀況如下:

3.1 糖料種植面積、糖料產量與食糖產量大體呈增長態勢,且食糖產量基本呈“增3年、減3年”的周期性變化規律,2011/2012榨季食糖產量為1151.75萬t,是在3年減產后增產周期的第一年,2012/2013榨季增產預期較強。

3.2 糖料與食糖產業發展結構呈現“蔗多甜少”、“東蔗西移”的變化,向優勢產區集中的效果顯著。

3.3 食糖消費呈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近兩年受到食糖高價和淀粉糖等替代品的影響穩定在1350萬t的水平,食糖人均消費量是全球水平的42%,也明顯低于亞洲國家人均食糖消費水平,隨著未來人口增長、消費結構升級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長遠來看食糖消費穩步增長的態勢仍會持續。

3.4 國內食糖供需維持緊平衡狀態且供需缺口長期存在,食糖進口大幅增加。2011年食糖進口量達291.94萬t,2012年1—11月份為347.88萬t。而且,受供需變動、進口量變動等因素的影響,食糖價格波動劇烈且幅度較大,國內外市場聯動加強。

3.5 我國食糖產業鏈各環節逐步實現轉型升級,糖農規?;a程度有所提升,糖蔗價格聯動機制在主產區已基本建立,糖企整合加快、集團化規模持續擴大,制糖產業集中度日益提高,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制糖企業和食品加工企業;電子批發市場涌現,交易方式不斷更新,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形成了現貨市場、電子交易市場、期貨市場在內的現代市場體系,價格形成機制日益健全。

猜你喜歡
糖料食糖供需
廣西糖料蔗生產保護區“非蔗化”情況調研報告
廣西崇左大力推動糖料蔗產業集群發展
2022年廣西糖業工作要點
——加快提升糖料蔗生產現代化水平
廣西“雙高”糖料蔗基地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研究
基于交通大數據的LNG供需預測
巴西食糖產量在加速下降預期正得以實現
供需略微寬松 價格波動縮窄
油價上漲的供需驅動力能否持續
我國天然氣供需呈現緊平衡態勢
中國食糖供需平衡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