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壯凄婉 撼人心魄——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解析

2013-08-24 01:24王安潮
鎮江高專學報 2013年2期
關鍵詞:臨安古箏作曲家

王安潮

(西安音樂學院音樂學系,陜西西安 710061)

1 《臨安遺恨》研究緣起

翻開中國當代音樂史,不能不慨嘆中國音樂創作成果的燦爛多元,已有大量中國作曲家的作品頻頻在各種國際大賽中獲獎或被國外大的音像公司出版發行,有些旅居國外的作曲家甚至進入了國外音樂生活的“主流圈”,如譚盾(美國)、陳其綱(法國)、陳曉勇(德國)等。這些作曲家的成功無一例外地以民族音樂素材為其創作根基,從而使其作品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而身居國內的民族音樂創作者更是將其創作之源選定為民族音樂素材,以鮮明的民族音樂曲調、律動展現中國傳統音樂的現代化思考,何占豪就是這一領域中較突出的一位。

作曲家的創作理念均與他的個人經歷有密切關系,以小提琴協奏曲《梁?!仿劽诤韧獾暮握己酪嗳?。從小生活在越劇的發源地浙江紹興,少小時耳濡目染的地方音樂像取之不盡的寶庫影響著他一生的創作。除了戲曲音樂的滋養外,他還接觸到2類音樂:其一是越地的民歌,其二是20世紀30年代的抗日歌曲。帶著改良越劇伴奏音樂的美好愿望,何占豪身負越劇團的囑托踏進了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的大門(1957年),以小提琴進修開始了他專業音樂的學習之旅。他在創作上的興趣與才華,又使其成為中國樂壇難得的民族音樂作曲家。因每部作品的成功和廣受歡迎,他被譽為民族音樂界的“奇才”;因在旋律創作上的特有感悟,他又享有“旋律大師”的美譽。

何占豪將其創作大致分為2個階段:“外來形式的民族化”和“民族音樂現代化”。前者主要集中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其“外來形式民族化”的創作是用西方現代作曲技術創作民族內容、民族風格的作品。如改編的《二泉映月》等小提琴小品,如用四重奏的形式描寫抗戰青年的《烈士日記》。為紀念革命烈士創作了交響詩《龍華塔》。之后,與陳鋼合作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這一作品創作時間跨度較大,從1959年的小《梁?!返?976年的大《梁?!?,時間跨度達17年之久)。這一階段的民族特色音樂的創作成功鼓舞了年輕的作曲家,促使他沿著這條道路堅定地走下去。

“民族音樂現代化”的創作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作曲家何占豪談到其創作理念轉變時說到,與香港等地區代表交流時(指首屆香港、大陸創作交流會),香港同仁對民間音樂所表現出的強烈愛國激情深深地震撼了他。于是,他決定扎根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深入細致地鉆研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精神內涵,用西方配器原理和中國民族風格相結合來進行民族音樂新探索。在“民族音樂現代化”階段的初期,他以二胡為實驗對象,其后又以古箏作品進行嘗試,代表作有《賽馬》《臨安遺恨》《西楚霸王》《孔雀東南飛》《茉莉芬芳》《莫愁女》《別亦難》(以《相見時難別亦難》主題改編)(其間,還創作了很多民族風格的歌曲,如《相見時難別亦難》),其中的古箏協奏曲系列最令人稱道,《臨安遺恨》就是其中深受歡迎者。

風行于全國古箏演奏家、愛好者中的《臨安遺恨》無疑是現代古箏曲中的珍品,其凄婉動人的旋律、真摯深切的情感、極具震撼力的藝術效果,使其成為音樂會的首選曲目,各地音樂院校古箏考試的必選曲目,并在1995年文化部器樂作品評獎中獲“優秀作品獎”。其悲壯、凄婉、撼人心魄,比賽現場的很多演員、聽眾、評委和工作人員潸然淚下,足見它藝術感染力之高。

這部作品自誕生之日起,除了風行舞臺演奏實踐外,還引起了研究者的濃厚興趣。陳愛娟以首演者的切身感受對這部作品給予了歷史“新起點”的褒贊,對作品中展現的古箏現代性由衷地贊美[1]。在“第一屆中國民族樂器(古箏)國際比賽”中,這部作品在展演后獲得了理論贊譽[2],這也奠定了它作為古箏新時代的標志性作品之一的地位,進而成為演奏家必選作品之一。此后,《臨安遺恨》在古箏歷史的縱向考察中,在古箏現代美學的詮釋中,不斷地成為各類專題的新寵[3-9]。這些研究者均為古箏演奏家,其研究的視角多為演奏技術的新開發,對其進行或歷史價值或審美意趣的剖析。陶一陌是較早從作曲技術的角度對《臨安遺恨》進行研究的學者[10],但他的研究屬于順帶提及。近年來,隨著古箏專業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使得這部作品成為碩士學位論文的主要選題,郁茜茜的箏樂專題研究[11]、余娓娓的作品比較研究[12]、倪蕾的《何占豪古箏藝術特色研究》[13]、吳楠等碩士的或歷史價值或審美詮釋的宏觀考察[14-19],給我們全面認識《臨安遺恨》提供了參考。但這些研究多是從演奏者的角度進行詮釋,對音樂作品本體形態的特點涉及較少。而創作技術及其觀念對認識和詮釋該作品不可或缺,專題解析《臨安遺恨》很有必要。加之筆者對何占豪先生有著長期密切的關注,多次的深入訪談,對《臨安遺恨》的內涵解析切入機理。

2 《臨安遺恨》音樂解析

《臨安遺恨》原名《囚思》,以多變的情緒集中描寫英雄岳飛在臨安(今杭州市)臨刑前一天晚上心潮澎湃的思想過程:對人生的留戀、對敵人的憤慨、對妻兒的眷戀、對命運的悲嘆、對老百姓的懷念、對犧牲的慷慨激昂。這些情緒構成了作品以情動人的內涵。

樂曲是一部單樂章的單主題變奏曲,其音樂的主要主題選自《滿江紅》。原作是為中阮所作的協奏曲,后考慮到中阮表現力的局限,作曲家遂將它改為古箏的協奏曲。

樂曲依情感變化,可分為6部分,邏輯上采用“倒敘”的手法,從岳飛獄中所想開始回憶。

引子是一個悲壯嘆息式的樂段,描寫了英雄在獄中的憤慨之情的開始。音樂由2句組成,b羽調。第1句由1個動機加上1個上行五度模仿句構成;第2句是下行的嘆息式音階構成。這2句非對稱樂句(5+4)定下了作品的基調:悲劇的情、催人淚下、大起大落旋律。這個引子的動機和下行的音階在后面各高潮段均有出現,是作曲家音樂推動發展的材料之一。譜例如圖1所示。

圖1 譜例1:引子音樂的動機與主題

第1部分是主要主題音樂的第1次出現,以古曲《滿江紅》的曲調為基礎,保留其部分“骨架”,并進行了適當的變化處理,描寫岳飛倚窗而立的憤慨心情。以弱起的樂句加強樂句進入的力度,隨后的強齊奏既是對這一主音的強調,也是對這一情緒的發展?!稘M江紅》動機經過加花強調后,進入古箏孤寂的傾訴樂句,刻畫了英雄心中復雜而悲痛的思緒——對人生的留戀,對命運的悲嘆:“我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悲嘆中有憤慨,即對敵人和賣國賊的切齒痛恨。譜例如圖2所示。

音樂經過緊張地陳述后,通過樂隊一段舒展的過渡,樂曲進入第2部分,即第一變奏樂段,主要表達岳飛對妻兒的思念。音樂可分為2段,第1段在b羽調,音樂情緒濃烈、感情內蘊,表達了岳飛對妻

圖2 譜例2:《滿江紅》主題動機

子的思念和抱歉之情,那種“欲言又止”的樂句表現了英雄岳飛愈哭無淚的悲痛心情。第2樂段在e羽調,情緒親切而真摯,傾訴了岳飛對兒女的無限思念。樂段在將要結束時又有一句擴展,帶動了音樂的起伏發展,并經過樂隊的強調,對英雄的感情進行深層次挖掘——英雄也有普通人的真情實感和細膩情愫,音樂在箏樂旋律漸層推進中將真切感人的情緒傳給聽眾。譜例如圖3所示。

圖3 譜例3:第2部分對妻子的思念樂段

樂隊展現的馬蹄聲節奏音型迅速將人們的思緒帶到了戰場。這是樂曲發展的重要段落,它對戰爭場面的描繪和對戰友的懷念將作品的戲劇性展現出來。這里運用戲曲音樂中“緊拉慢唱”的手法,生動地刻畫了英雄縱馬馳騁戰場、殺敵報國的激情;也透露了戰爭的殘酷,英雄對戰友的深厚情感。這段是樂曲獲得極大發展的長段:速度、節奏變化多,音樂聲一浪推過一浪,調式相對變化多,獨奏樂器古箏演奏法的變化也增多,展現的緊張效果非常強烈。譜例如圖4,圖5所示。

圖4 譜例4:馬蹄聲的節奏音型

圖5 譜例5:“緊打慢唱”式的主題變奏

第4部分的變奏主要表達岳飛作為民族英雄對戰爭災難中老百姓的思念。親切如歌的溫暖旋律再一次奏響,樂曲和第二變奏曲調相似,但起伏變化相比第二變奏增多,并有獨奏古箏與樂隊的“對話”,好似岳飛回到了百姓中間,和他們手拉手互敘別后離腸,音樂漸漸寂靜下來,但這是黎明前的黑暗,是作曲家所要力圖營造的后繼悲壯場面的對比段。譜例如圖6所示。

圖6 譜例6:第4部分“親切如歌”的變奏

齊奏的引子動機打破了英雄的思緒,這一殘暴勢力代表的音樂形象出現后,音樂頓時緊張異常,它將英雄推上了刑場。一段模仿琵琶奏法中的自由掃弦的音塊音響,激烈的獨奏段是英雄在刑場上慷慨就義場面的形象描繪。那滿富張力的音樂、慷慨激越的“悲嘆”、如泣如訴的花指、快慢相間張力布局、大幅度的音域輪撫等,將英雄跌跌撞撞地倒在血泊中的場景刻畫得入木三分。

緊張的音樂結束后,樂曲進入樂隊演奏的舒展寬廣的第6部分,暗示了英雄精神得到了升華,也表達了人民對英雄的揮淚送別,對英雄的歌頌與懷念。主題在樂隊和獨奏古箏上各出現1次,樂隊在a羽調,而古箏在e羽調,并且在該調將樂曲推向強有力的結束,結束句是一個具有引子動機要素的強齊奏。

3 《臨安遺恨》音樂藝術特色

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能夠在眾多的箏曲中獨占鰲頭,成為新老演奏家的保留曲目,有其自身鮮明藝術特色的緣故。

3.1 手法簡潔,音樂形象鮮明

作曲家緊緊抓住“情”這一音樂發展主線,將英雄所經歷的生活圖景運用電影“蒙太奇”手法一一串起,并借用與民族英雄岳飛形象相關的古曲《滿江紅》曲調動機。這樣音樂結構手法簡潔,塑造的音樂形象集中明確、生動鮮明。在音樂的發展中,作曲家沒有借助大量的轉調、離調來進行,也沒有運用龐大復雜的曲式,只是運用了單一主題變奏,僅使用了與D宮系統相近的G宮系統、C宮系統等近關系調的轉換。作曲家在轉調、離調的手法上簡潔、靈活、實用也為作品的雅俗共賞奠定了基礎。(如:第1部分b角調和b羽調之間的無痕跡轉調;第77小節到第78小節的b羽到e羽的自然過渡;第121小節到第124小節的轉調;第353小節到第354小節的小七度跳進造成的轉調形成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第369小節到第370小節的a羽調到e羽調的大二度進行也造就了新穎的音響效果)。欣賞者無須在眼花繚亂的音樂轉調中苦尋頭緒,使演奏者、聽眾能輕而易舉地進入音樂所刻畫的氛圍中,被其感染,這種調式發展成為音樂發展的極好手段。且各變奏方法炯異,所表達的意思清晰,音樂敘述的“情”在各段落非常的明確,塑造的音樂形象也就鮮明生動起來。于是,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著重突出的各種“情”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是這部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

3.2 張弛相間,音樂發展流暢自然

張力預設及其發展是音樂獲得動力的重要手段,但太多太長的緊張樂段反而會干擾聽眾對作品的理解,可能會因此對作品集中關注失去興趣?!杜R安遺恨》很好地做到了音樂在發展中緊張與松弛的層次安排,其張弛相間的張力理念符合音樂欣賞的規律。如第1段倚窗憤慨的劍拔弩張(緊),思念妻兒的柔情斷腸(松),戰爭場面的風馳電掣(緊),懷念老百姓時的親切悠然(松),臨刑時的激烈碰撞,刑場上的激昂悲壯(緊),英雄精神升華的釋然、音樂表現場景的寬廣,人們懷念的情真意切(松)。從整部作品的編排來看,其音響邏輯層次張弛相間,音樂的發展流暢自然。這種音樂邏輯與層次進行,符合人欣賞的藝術規律,演奏者、聽者都獲得了極高的藝術享受和巨大的感官刺激。這也是這部作品的藝術魅力之一。

3.3 善用樂隊,情感發展跌宕起伏

協奏曲的重要部分是樂隊。樂隊對音樂的發展而言意義重大,自《梁?!菲?,作曲家何占豪就善于發揮樂隊的巨大作用。通過樂隊的協奏來發展音樂、烘托情節,這一技術也是《臨安遺恨》的重要藝術特色。筆者在第一次聆聽該曲時就被其樂隊部分的效果深深感染!如前所述,引子部分悲壯的樂隊基調的營造,是樂隊展現岳飛深層次情感的第1次動力性呈現;一段段“情”在各段落中的展現,也是樂隊所起的橋梁作用使得各種“情”得以串起;各部分的轉調也是由樂隊完成的;速度、節奏的變化,樂隊更是功不可沒。這首民族器樂協奏曲探索了一條“民族音樂現代化”的成功之路。正是由于樂隊的或悲壯、或濃情、或親切、或歡快、或激昂、或凄婉、或寬廣宏大給予了《臨安遺恨》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無疑,何占豪先生在此曲中對樂隊協奏的設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如此帶來了樂曲情感跌宕起伏的發展。

3.4 善用節奏、速度變化,音樂發展一波三折

獨奏樂器古箏在其演奏中自由度極大,如何發揮這一特色又不影響與樂隊的合作,是作曲家所要思索的問題?!杜R安遺恨》成功地解決了箏樂的特色挖掘及其與樂隊協作的層次布局,這其中,充分利用節奏和速度的變化是其成功發展箏樂現代化的重要切入點。樂曲一開始,樂隊與獨奏古箏的齊奏堅定有力,很好地表達了悲憤之情。隨后的古箏“獨語”式樂句是前句的對比,速度漸快后漸慢,樂曲進入舒緩的第2部分。第2部分規整的節奏、平穩的速度表達了英雄之親情。第3部分開始時的進行曲式的節奏型很好地傳達了戰爭的信息,使得情緒一下子緊張、高昂起來,獨奏部分的“緊拉慢唱”將這一戰場氣氛立刻烘托出來,中間有一些齊奏的段落和跨小節的切分節奏,準確地描繪了英雄躍馬疆場的雄姿。突慢的下行齊奏音樂將我們的思緒帶回現實中,樂曲在有變化的樂隊節奏伴奏下“述說”了“軍民之情”(譜例5),這部分的樂隊伴奏節奏變化較多,主要表現“民眾”情緒的變化。齊奏慢速的沉重音響使我們感覺又回到了牢獄之中,進而來到刑場。自由的古箏獨奏段,節奏變化亦較多,暗示了刑場的緊張、英雄就義的壯烈。最后部分的寬廣節奏在平穩速度中顯得豪邁、輝煌,昭示了英雄之魂必將與日月同輝,最后在齊奏中果斷結束全曲。作曲家很好地利用節奏和速度塑造了一段段“情”,描繪了一場場“景”,并用之進行了情感和場景的轉換,整個樂曲的藝術感染力也就油然而生。

《臨安遺恨》還有其他手法,比如善于運用樂句間的“對答”來發展情緒,轉換情感,使得樂曲或親切感人或催人淚下。音樂的走向對古箏演奏技術的開發已在陳愛娟、閆愛華等人的文章中有所詮釋,作品在審美上的古今鏈接和現代發展也已在樊藝鳳、崔瀟然等人的文章中有所解析,在此不再贅敘。

4 結束語

《臨安遺恨》是作曲家何占豪“民族音樂現代化”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現代審美的筆觸發展古箏傳統手法的同時,也塑造了鮮明的、立體的、真實的岳飛藝術形象,譜寫了凄婉動人的旋律,描繪了悲壯的歷史英雄人物的最后時刻,其藝術成就將會在撼人心魄的音樂聲中給后世之民族音樂創作以啟迪。我們企盼著中國民族音樂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開拓創新,涌現出更多感人至深的民族音樂作品。

[1]陳愛娟.古箏藝術的新起點:首演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有感[J].福建藝術,2000(1):13-14.

[2]徐冬.古箏新聲:第一屆中國民族樂器(古箏)國際比賽述評[J].人民音樂,2001(12):24-25.

[3]樊藝鳳.箏樂表現的本質考察及審美細節把握[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2,21(3):52 -54.

[4]閻愛華.當代古箏藝術發展之軌跡[J].藝術百家,2002(3):107-111.

[5]王運.淺議古箏協奏曲的演奏與教學[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Z):165-166.

[6]盛秧.何占豪的英雄“情結”: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與《西楚霸王》評析[J].樂器,2007(4):38-40.

[7]蔡振宇.十指間揮灑男兒情懷: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J].大眾文藝,2008(7):32.

[8]鄧昆.有感古箏與鋼琴協奏《臨安遺恨》[J].大眾文藝,2010(5):44-45.

[9]佟宇.試論古箏音樂美學的發展[J].大眾文藝,2012(16):6-7.

[10]陶一陌.琉璃亦闌珊:在現代古箏音樂創作過程中的點滴思索[J].人民音樂,2011(8):29-31.

[11]郁茜茜.從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的創作成功談箏樂發展[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2:1-13.

[12]余娓娓.《臨安遺恨》與《楓橋夜泊》鋼琴伴奏的比較與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1:1-32.

[13]倪蕾.何占豪古箏藝術特色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2010:1-18.

[14]崔潔.新時期古箏藝術的創新及其文化審美屬性[D].濟南:山東大學藝術學院,2010:1-50.

[15]孫凌曉.中國民族器樂古箏獨奏曲的鋼琴伴奏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0:2-35.

[16]崔瀟然.美學意蘊下的中國箏曲[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2010:2-41.

[17]吳楠.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箏樂創作趨向及其特征分析[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2009:1-29.

[18]楊悅.對當代古箏藝術西化趨勢的思考[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0:1-39.

[19]朱丹.我國古箏藝術演奏技法的傳承與創新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1:1-16.

猜你喜歡
臨安古箏作曲家
第一次上臺表演古箏
蒙古國作曲家聯盟訪問團在內蒙古交流訪問
遇見古箏,置身竹海
長大可當作曲家
程諾:我想成為鋼琴作曲家
我校臨安校區簡介
第一次彈古箏
古箏協奏曲的和聲技法研究
浙江臨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啟示
作曲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