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和諧發展觀

2013-11-28 04:00龍樂云謝修橋
關鍵詞:和諧社會

龍樂云 謝修橋

【摘 要】和諧發展是當代研究最熱門問題之一,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就是要求我們在各方面都能進行和諧發展,因而如何提高中學生的和諧發展觀就是我們中學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結合實際論述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怎樣來培養中學生的和諧發展觀。

【關鍵詞】和諧社會 中學地理教學 和諧發展觀 持續

2002年黨的十六大通過的《關于發展和諧社會的決議》對和諧社會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和諧社會主要指社會同一切與自身相關的事物保持一種協調的狀態,包括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與經濟之間的協調、與政治之間的協調、與文化之間的協調等。實際上,廣義上的和諧社會幾乎就是科學發展觀所關注的全部內容。狹義上的和諧社會主要指社會本身各個環節、各種因素、各種組織以及各種機制之間的協調,是社會學研究中的一個相對單項的問題。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和諧社會主要指狹義上的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有三點:生態和諧發展,經濟和諧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和諧社會就是與發展相聯系的發展觀的變革;是人類社會的持久生存和發展而建立的新的環境觀、資源觀、價值觀、道德觀,以及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目標;以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為途徑等新的觀念正是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

一 根據教材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層層推進

1.“持續”意識的培養

由于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編排體系是按照地球的圈層構造體系編排的,每個圈層又都順理成章地由內部結構、特點、物質與能量的運動與轉換、現象與規律、形成與發展,成為一個個“小而全”的完整系統。每一圈層又包容了相關學科的大量基礎知識,反客為主地排斥了地理學科的人地關系內容。這些特點,使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不利于滲透“和諧發展思想”。

因而,可以根據“各層圈”內部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根據物質與能量在系統內的持續運動與轉換的過程,首先樹立學生的“持續”意識,為后期的“和諧社會發展觀”的培養奠定基礎。例1教師在講授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之后可適當小結:以惠州市為例,從12月22日→次年1月→6月22日→12月22日,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地球公轉速度的漸變情況。然后再明確這是一個持續變化的運動過程??蛇M一步指明這種持續變化具有同時性。例2在講授第二章第二節中“氣溫的日變化”的內容時,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曲線圖通過分析講授:太陽高度→太陽輻射強度→地面獲熱→地面儲熱→地面溫度→地面輻射→大氣獲熱→大氣儲熱→大氣溫度的變化。學生很容易明了這也是一個和諧變化過程。例3在講授“全球氣溫水平分布規律及成因”時有關大陸上等溫線彎曲特點,通過圖文分析,可以得出:一月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全球大陸上等溫線向南彎曲;七月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全球大陸上等溫線向北彎曲??捎谩澳夏媳北薄彼膫€字來概括這一特征。

上述三例的綜合,不僅可使內在聯系的知識活化,還強化了“持續”意識的培養。事實上,整個高中地理必修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氣環流的時空變化、海平面氣壓形勢的消長、降水的形成過程、水循環、地殼物質的循環運動過程、內外力作用過程、地殼運動、地熱的積累與釋放、地殼的演化過程、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循環和單向流動、水熱條件的時空變化、自然帶內一個要素的變化對其它各要素的影響等等。這些例子,只要教師精心組織,深入淺出地講解,都能無聲地培養學生的“持續”意識。 2.“和諧社會”意識的培養

在大氣的環境保護這一節,教師就可以根據目前全球性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危害來闡述和諧發展的重要性,讓學生對和諧發展有初步的了解。在生物及土壤的教學上,我們就因從生物和土地對人類的重要作用入手,再說明生物資源的減少和土地的污染對人類的危害,以及現在生物和土地在開發的過程中所存在在的問題,進而探討保護生物和土地對人類的巨大作用。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必須選擇合理的方式,顧及自然生態的平衡和環境的、社會和經濟的效益。不能“竭澤而漁”,損害自然資源的發展基礎。對于非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要研究利用新的替代品;要研究這些資源利用的閉合循環系統;要有利于使其向持續利用方式的方向轉變。對于可再生資源,要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以確保環境的生態平衡和維持生物的多樣性,使得各種可再生資源能夠循環再生,要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能源。同時,要結合中國國情,選擇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發展道路。

二 培養中學生的和諧發展觀的具體措施

1.在能源和諧發展的教學方面

通過前面的教學,學生協調人地關系的能力應該有了一定的基礎,具備了一定的和諧發展觀。在后面的教學,應該讓學生積極參與“與能源有關的可持續發展”的大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和諧發展”的觀念。教學過程中有以下一些問題可供學生討論:(1)哪些能源的利用會不利于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哪些能源的利用會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為供、銷地區的經濟因怎樣進行和諧發展?(2)我國能源的產、供、銷與我國經濟的和諧發展的關系怎樣?(3)世界上相當一些國家,可再生能源尚未成為常規能源,而非可再生能源又面臨貧化甚至枯竭的危險,為了維持本國或地區經濟的和諧發展,當務之急要做的工作是什么?(4)生物質能的利用方式與區域的和諧發展的關系?(5)能源消費構成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什么樣的關系?(6)“能源危機”與區域經濟、全球經濟的和諧發展的關系怎樣?(7)美、日等國是耗能大國,美國年能耗達7億多噸;而世界上的一些貧困國家對環境的需求、消耗也很多,對資源的開采是掠奪式的。為了全球經濟的和諧發展,美、日等國對世界上的貧困國家應持何種態度?

2.在農業和諧發展的教學方面

和諧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生產,農業生產能否可持續發展會影響到第二、三產業的和諧發展,會影響到城市的和諧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教學中要突出講授農業生產和諧發展的途徑,例如要遵循生物再生產的自然規律;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采取多種措施,因地制宜;對農業的和諧要重視氣候條件中的災害性天氣的影響。此外農業生產能否和諧發展,還與科技投入和社會制度有關,與農業內部結構和地域結構有關。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農業能否和諧發展?影響更大,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我國國情,堅持兩個原則:“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發揮地區優勢;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睉Y合本鄉本土,看到家鄉農業和諧發展的成就,師生共同探討家鄉農業和諧發展的新途徑。

3.在工業和諧發展的教學方面

工業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經濟命脈,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的標準,也是和諧發展的主導力量,對工業的和諧發展的教學,教師因從“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合理布局的意義、科學技術的水平、資源的利用方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工業的內部結構和地域結構、輕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傳統工業區地位的下降及新興工業區的興起”等方面層層展開。例如結合教材可提出:如何根據發達國家和國際大都市的產業的空間轉移,鄰近地區怎樣才能抓住“和諧發展”的機遇。并從我國國情著手,著重探討農業生產、交通建設、能源建設、工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科教興國戰略、體制轉變等方面對我國工業生產的和諧發展的影響?!跋I三廢,搞好環境保護”的內容,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首先分析工業“三廢”的排放,對社會和諧發展的不利影響:其次再分析消除工業“三廢”,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和諧發展;再次,舉例講解“消除工業三廢”,區域經濟取得和諧發展的成功典范。

4.在人口的和諧發展教育方面

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的發展要同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同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人口構成、數量、素質、增長、分布、遷移、流動,同“和諧發展”都有關聯。為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要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教學過程中,除了說理之外,還可舉例講解,例如:移民是世界性難題。為了興建三峽工程而進行的移民方式,不僅對移民進行了經濟補償,而且保證了移民的生活水平和生產條件,如在三峽大壩附近興辦水泥廠,既解決了移民的就業問題,也考慮了三峽工程的需要,并能節約運輸費用,降低工程投資。三峽工程的開發性移民(1985年—2008年,移民總數為113.2萬人),無疑是有利于區域的和諧發展。城市能否和諧發展,可以引用張家港市“城市現代化、鄉鎮城市化、城鄉一體化”過程的成功經驗。

高中地理教科書必修二的最后一章,對前面各章內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帶有總結和提高的雙重意義。教學過程中,宜從“高中地理知識結構圖”著手,通過前面各章學過的知識,和已滲透的有關和諧發展思想,對資源利用方式、“三廢”排放、人口增長、規劃不當和自然原因引發的各種環境問題對“和諧發展”的影響加以總結,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只有控制人口增長、保護環境、協調好人地關系,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只有在經濟增長中保護好環境,發展才能健康,才有后勁,才可持續,才可和諧。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環境保護是和諧社會發展的關鍵。最后可聯系教學過程中講過的實例。駕輕就熟地歸納出實現和諧發展的三大途徑。因而地理教師要讓學生樹立起一種觀念:發展經濟必須因地制宜,保護生態,保護環境,必須協調好人地關系。

三 開展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教育

第二課堂是除課堂教學外的所有教學形式,也是對課堂教學的有利補充,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地理教師更因積極開展第二課堂的教學,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學知識,如:

第一,開展主題不同的講座,如《中國21世紀議程》、《地球的一天》、《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中國和諧社會議程》等等。

第二,開展鄉土調查尋求區域和諧發展的途徑。

第三,提供實例,撰寫小論文,完善學生的和諧發展思想。

第四,可以組織學生收聽收視有關和諧發展的電視、廣播(如姜昆、李文華的宣傳環保相聲《嚴重警告》等)。

綜上所述,對中學生進行和諧發展觀教育,只有從基礎入手,內外結合,層層推進,全方位多形式地進行“和諧發展思想”的滲透,使學生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和諧發展觀。

參考文獻

[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地理教科書(必修)上、下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敏培 高中人文地理教學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歡
和諧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的思考
向弱勢群體伸出援手暖民心
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論管仲的利益觀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我國公路運輸經濟管理的幾個問題研究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展策略分析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引領群眾文化建設,走向和諧社會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