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播東方文化 溝通東西方文明

2013-11-28 04:00吳曉紅
關鍵詞:文明文化

吳曉紅

【摘 要】當今文化的一個突出特征是東西方文化對話和交流在廣度、深度上,都取得了空前的進步,東西方文化在碰撞、沖突中尋求著對話、融合,在引進、借鑒中進行著批判、排斥,在共同性中尋找著差異性,在差異性中尋找著共同性。

【關鍵詞】東西方 文化 文明

當今文化的一個突出特征是東西方文化對話和交流在廣度、深度上,都取得了空前的進步,既沒有了純粹的西方文化,也沒有了純正的東方文化;西方是世界的西方,東方也是世界的東方。既有東方文化的西方化,也有西方文化的東方化,東西方文化在碰撞、沖突中尋求著對話、融合,在引進、借鑒中進行著批判、排斥,在共同性中尋找著差異性,在差異性中尋找著共同性。

從歷史上看,文化的交流與變異是一種規律,或者說文化進步和發展的動力正源自文化之間的交流。沒有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就沒有文化的創新,文化就會走向故步自封和膠柱鼓瑟,其最終的結局就是走向滅亡,如瑪雅文明的覆滅,就是一個先例。在當今開放的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甚至融合,不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不僅不會影響民族文化的獨立發展,還會給它增加新的刺激和發展活力。

當兩種不同的文化相遇時,總會產生文化間沖突碰撞,而結局總不外乎三種:外來文化征服或代替本土文化;外來文化反被本土文化折服,并融入本土文化,成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而第三種則是雙方勢均力敵,誰也沒有征服誰,而是互相借鑒吸收,在兩種文化之間進行了真正的對話交流。從外來文化的角度說,對待本土文化的態度也不外三種:毀滅、同化或尊重本土文化,它們分別對應著;文化殖民主義(文化絕對主義或文化中心主義)、文化認同主義或文化相對主義;從本土文化的角度來說,面對外來文化也不外乎三種態度:認同、抗拒或者有選擇地吸收外來文化的積極成分改造自己。這三種態度又分別對應著:文化激進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或文化折衷主義。這就是說,保持文化的封閉,有走向覆亡的危險,敞開文化的大門,也會有被外來文化取而代之的危險。

理想的狀態,當然是雙方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并各自吸收對方的文化優點和長處,改造自己,但現實中是沒有這種理想狀態的,兩種文化交流時,總是充斥著霸權和反霸權的斗爭,總會有一方占據主導,另一方不得不屈居下風的狀況。因此,當今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對話不僅總是受到多種非文化因素的人為的干擾,比如政治的、意識形態的、經濟的、民族的等等,而且在兩種文化交流與對話過程中還存在著文化霸權與反文化霸權、文化侵略與反文化侵略的斗爭。

但文化交流與對話的過程還是一個文化吸收和文化選擇的過程,而文化的選擇和吸收又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和變異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選擇過程中必然包含著失敗、失誤,應當允許它們之間進行競爭,進行優勝劣汰。當然,外來文化要想真正在本土文化土壤中扎下根來,落地開花,不僅要能夠切合本土需要,具有針對性,還要與本土文化具有某些通約性,即反差不能過大。

一 交流媒介與交流誤讀

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文化交流與演變是以不同形式出現的,就是說文化交流的形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比如原始時代文化交流的方式主要是遷徙,古代包括遷徙與聚合,而以聚合為主;近代以商品交流為主;現代以技術交流為主;當代則以信息交流為主。

文化交流的載體則是語言文字,擴展為多媒體,集文字、聲音、圖畫、數字和影像等于一體。再由過去的面對面的直接交流,發展到近代各種形式的橫向交流和間接交流,再發展到現代社會的橫縱結合的三維空間的立體交流,如將這些交流都看作是在時間坐標上的向前的矢量運動,那么就構成了四維時空的交流,而且這種四維時空的交流模式還在不斷地轉換著。

誤讀是文化交流中常見的現象,甚至帶有一定的普遍意義,人們總是期望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總是期望他山之石,可以改玉。大致來說,它包括四種情形:一是在原發國、原產地本屬二流或三流的文化產品卻被第二國或異地當作一流的作品而備受推崇贊美,如本來在美國屬二流的通俗文學《飄》(又譯《亂世佳人》)傳入中國后,卻成了一流佳作而受到歡迎,其續作推出后曾激起新一輪的轟動;再如在西方沒有多少影響的《牛虻》,在中國卻異乎尋常地暢銷,其主人公成了中國人效法學習地楷模。即使在唐代也名不見經傳,更遑論中國文學史留名的詩僧寒山,則先熱日本,后熱西方,儼然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一流大詩人;還有像歌德這樣世界級的大文豪,讀了在中國不入流的才子佳人小說《好逑傳》后竟擊節贊賞。而歐美的大眾文化作品傳入第三世界國家后,竟成了精英文化和雅皮士文化。二是所謂“墻里開花墻外香”現象,或者稱為“出口轉內銷”,在本國、本地因種種原因不受重視,卻在異域他鄉尋到了知音,走紅國外、海外,其真價值也得以顯露出來,后又傳回本國本地而受到青睞。80年代以來大陸出現的錢鐘書的《圍城》熱、張愛玲熱以及號稱“出土文物”的沈從文的重新走紅,就是由海外熱而引發國內熱的。三是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的因移植而發生變異、變形、和變種現象。本來在原產地是優良的文化或方法,輸入后卻變了味,發生“劣”變,成了劣質品。四是所謂“郢書燕說”的現象,在原來的國家或地區本屬無意的情況,傳到異國他鄉卻讀出了新的意味和含義,并導致進口國的文化變遷,甚至引發文化大變革。出現誤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復雜的。

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級知識分子,在20世紀曾表現出對東方文明或中國傳統文化的熱切向往,就存在類似情況。他們所贊揚的東方文明是出于對西方后工業社會弊端的反省,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美化或“他者”化了東方文明,不同于我們還在向現代化邁進所體會出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蘊。我們不能因此就沾沾自喜或妄自尊大,更不能隨聲附和,因為我們和西方社會處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面臨著不同的社會文化問題。對西方學者的贊美東方文明(像印象派繪畫、海德格爾、量子力學家等,對東方文化傾慕和信仰),對海外華人學者提出的“第三期儒家文化復興”或現代“新儒家”要抱著一顆平常心來看待,應根據情況作具體的客觀的分析?!拔逅摹睍r期就有人非常尖銳清醒地指出:一些外國人崇尚東方文明“本來只是一時的病態心理,卻正投合東方民族的夸大狂?!边@些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向往,實質上是一種新的文化結構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回顧時所引起的幻影。這種幻影并不等于是傳統文化的復活,不要盲目樂觀。

二 文化傳播模式與傳播途徑

文化的傳播模式可分為兩大類:歷時性傳播和跨文化的共時性傳播。歷史學家和文化史學家關注文化的縱向傳承和延續,跨文化傳播則研討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社會或同一文化內部各亞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文化傳播模式是先物質形態的文化,再制度形態的文化,最后才是觀念形態的文化,而對于21世紀中國來說則先是器用等物質產品,再是技術,然后是科學,再然后是制度,最后才是人文思想。文化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有:先是翻譯,再是模仿,再是創造和創新。

文化的交流有種種的渠道和方式:物質文明的自然碰撞,思想精神的相互汲取,哲人式的融會貫通,老百姓的兼收并蓄,媒體的道聽途說,專家的介紹研究,留學、藝術作品的翻譯(包括文學、影視、戲劇以及當代的光盤、互聯網)等等。其中專家對異國文化和歷史的介紹和研究,尤其具有重要性。

人類將進入一個全面對話和交往的世紀。交往與融合是人類文化的根本特性。它是“一種無所不在的現象,浸透了人類的語言,浸透了人類生活的一切蘊含著意義的事物”(巴赫金語)。從西方哲學和美學來看,交往與對話已成為當代世界全力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當今中西文化的沖突和對話還體現著人類精神視野的不斷融合。從當代社會生活和文化實踐來看,文化的沖突與對話包含著不同文化間和不同主體間的互相作用、互相否定、互相協調、互相交流。這種文化間的交往實踐所達到的文化之間共同擁有的協同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在這種不同文化間的精神交流中,兩條不同地平線交會形成了對世紀更為廣闊的人類精神的無窮天地。

參考文獻

[1]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二卷)[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2]劉登閣、周云芳.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文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遵守規則文明出行
漫說文明
文明過春節
永不失落的文明
誰遠誰近?
對不文明說“不”
傳承 民族 文化
文明歌
什么是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