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旅游景觀開發中環境色彩的意義

2014-01-12 08:59劉波柯于鍇
商品與質量·消費研究 2014年9期

劉波 柯于鍇

【摘 要】在和諧的基礎上,對原生態環境的色彩提煉與感官強化,是旅游景觀開發的必然需求。深入研究當地區域性民族、民俗、服飾、文化、動植物資源、建筑體系等等的個性差異;關注其固有的原生態色彩系統,提煉出最耀眼的色系特性并且通過景區內的人工景觀加以演變與放大,能夠有效的滿足游客對旅游活動與旅游景區的差異性獵奇心理,因此“環境色彩”的意義顯得尤為突出。

【關鍵詞】環境色彩;色彩心理;旅游景觀;視覺感知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游客對旅游活動的追求和獵奇心理的欲望越發強烈。各地旅游景區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主題公園、休閑氧吧、自駕游營地、人文村寨等等,新奇的旅游活動在中華大地上遍地花開。但人類的旅游活動與景觀環境在一定意義上是存在交互性的。旅客、開發商與景觀環境之間的“博弈”關系必然會保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因此尋求解決之道刻不容緩。而在旅游景區開發過程中,除卻政令、規劃策略等宏觀的著眼點之外,我們還可以一種微觀的有效手段,對旅游景區的開發與建設加以引導與控制。

一、游覽感知與景觀環境

旅游者對景觀旅游資源的選擇取決于他們的動機,而他們的動機是復雜性與多樣化的融合體。根據各自不同的背景與需求,旅游者的選擇雖然不盡相同,但經歷與感知區域性的差異是其永恒的主題。遼闊的原野植被繁茂的森林更加受到偏愛。動物的種群數量,植物的冠幅與密度都會影響游客對景區環境的感受,因此景觀環境中的自然原生態基質是吸引游客的感知基礎。而景觀環境中也存在著一些依附于基質的景觀,如清澈的溪流、芬芳的花香、歡快的鳥鳴聲也都是組成自然景觀環境的重要因素,它們共同給景觀環境帶來一種多變的靈動性和吸引力。但是對于原生態自然環境中灌木雜草的無序生長受到負面評價較多,這說明次序性的視覺感受在自然環境中更具有親和力。而在影響環境喜好的各因素中,身體與心理年齡因素比重較大,如兒童較少受到人為痕跡對環境喜好的影響;中青年則表現出對環境中人為部分較高的敏感度;而對人工環境的排斥反應最不明顯的則是老年人,但同時正面感受程度也遠不如兒童。因此自然景觀環境的綜合面貌特征,是在環境所具有的個體自然因素與人的心理感知上,起到了一個綜合互動的媒介作用。它在人們對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喜好偏愛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自然環境的綜合面貌感受,決定了環境引人注目的差異性特征,且對這個特征進行指引。游人對自然環境中個體感受的喜好傾向,正說明了這一特征的吸引力,使他的感知體驗跟多的投向它,即環境感知的先覺形態。游人對神秘而又富有變化與新穎的景色有著特別的偏愛,它對游人探索欲的激發十分顯著,而對于那些各項因素都處在平均水準的景觀環境來說,旅游者能夠通過何種感知手段,對這一最具有吸引力的環境面貌特征加以感知,從而獲得差異性的游覽經歷呢?

二、“色彩與環境感受”——環境色彩

康定斯基(俄國畫家與教育家1864-1944)曾說過:“不畫出某些色彩的形狀,也可以創造出具有意義的真實來”,而 勒?柯布西耶(瑞士建筑家,現代建筑旗手1887-1965)也曾明確指出:“色彩不是用來敘述什么的,它是用來喚醒某種感知的” 。這些觀點表明,色彩在視知覺中擁有獨特的感知功能及其實用價值。因此在色彩心理學中,利用同統一的視知覺經驗和色彩架構形式,表述與感知人們的各種思想觀念和心理狀態;使色彩成為環境信息表述中,絕佳媒介和載體。而特定顏色的內涵意義,如黑色或者白色,其敘述特點在同質的時空背景下具有某種兼容性。這種兼容性表現在色彩對人們的自然屬性認知的感受上,更加反映在的群體對色彩共有意識上。這是人類對色彩特性長期的觀察和應用的必然結果,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因此環境色彩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條件、文脈背景、經濟結構等地域性特質的相互作用下,環境信息所物化綜合后的色彩表象。環境色彩區別于個體物質的色彩特性,它不單獨顯現物質的固有屬性,而是對特定的整體環境信息進行融合與演繹。

三、“色彩”——作為旅游景觀環境的最重要主題

兩千多年前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里我們可以看到關于色彩的早期觀點“可見即是色彩”。而現代物理學定義的色彩是:波段范圍內可見光的一種能量分布狀態,它可引起人類的視覺刺激作用。而在藝術家、人文學家、建筑的眼中,色彩是表述人性情感的一種抽象語言,是共性美感中最樸實化的表述。因此我們研究色彩的現實意義,是掌控其所固有的感知內涵和標示功能。而在景觀自然環境中色彩是一種能夠喚醒自我感覺的介質,它所具有的能量可以激發出人們最為直接和真實的心理反應,是自然界共有的標識系統。因此“色彩”必然的成為了旅游景觀環境中,最為有效與耀眼的,造勢手段和氛圍營造方法。它能夠對旅游者形成最直接和強力的,視覺暗示與景觀感受。從而在宏觀上引導一個旅游景區的景觀環境建設,在微觀上調節景區的景觀視覺特性。

在體驗現代景觀環境時,身體感知是最為直接和具體的,環境空間信息的傳遞和表述依附于具象的天空、大地、山林建筑;而色彩雖然是由人的視覺所感知,

但它還是要依附于如光線這一即抽象又具象抽象的實體而存在,它是環境空間相貌的視覺形態。因此在規劃建設旅游景觀環境時,根據項目定位和目標人群的不同特性架構不同色彩形態,并且引入一些非視覺性人文感受(如喜慶、溫情、平和等)傳達給人們,在兼顧如生態、人性化、文脈等各方因素的環境資源;使其審美層次提升達到整體環境感受相互和諧的現實。這即是現代環境色彩設計的本質內涵也是其根本目的所在。

四、結 語

現代旅游景觀開發,已經不局限于單一的人為建筑構景,而是著眼于景觀大環境的各類因素。其中環境的視覺感受已成為景觀感知中的重要主題,游客不再是簡單接受視覺上的色彩形態刺激,更是一種環境與視知覺間的互動體驗。在旅游景區的環境開發中,研究當地區域性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特征,關注其原生狀態下,色彩的視覺特性、演化規律、精神內涵等,能夠幫助我們提煉與確定景區的環境基調色彩,其色彩具有地域性的包容感和延續力。以此為參照,結合當地民俗、服飾、建筑的色彩,可使我們掌握此地色彩上的地域差異與超常性。從而為和諧區域內色彩的視覺感知提供色域基礎。在此之上景區內建筑、植物、路徑、標識、服飾、廣告宣傳等等,其用色都應遵循此色域基礎以達到全局和諧局部差異的效果。從而使景區內的人工痕跡與當地的自然、人文環境相融合,避免出現對原生態環境的侵略式影響,以提升旅游景區的整體環境氛圍和旅游產品的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1]里德、美國風景園林設計師協會.從概念到形式.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汪德華.中國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10

[3]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中國建工出版社.2003.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