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激勵理論在獨立學院管理中設計科學的激勵機制

2014-01-12 08:59葛聰吳丹
商品與質量·消費研究 2014年9期
關鍵詞:激勵理論績效

葛聰 吳丹

【摘 要】激勵理論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理論,將激勵理論應用到獨立學院管理過程中,使客觀推動力轉化為教師的主觀能動力,既是提升獨立學院管理水平和人力資源開發的客觀需要,又是獨立學院長期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激勵理論;獨立學院管理;績效

一、激勵的概念和分類

什么是激勵,很多文獻有這樣的說法,就是組織對個體通過設計適當的客觀的獎酬形式與工作環境,以一定的規范與懲罰性做法,借助溝通來引導、激發、歸化和保持組織成員的行為,用來達到有效實現組織及個體目標的一系統活動。這一定義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激勵的立足點是滿足組織內所有成員的各種需要,即通過系統的設計適當的客觀的獎酬形式和工作環境,來滿足組織個體的外在和內在的各種需要。

2、科學的激勵不僅需要獎勵,還需要獎勵與懲罰并舉,既要對組織個體表現出來的符合組織期望的行為進行獎勵,又要對組織個體不符合組織期望的行為進行懲罰。

3、激勵貫穿于組織個體工作的全過程,包括對組織個體需要的了解、個性的把握、行為結果的評價和行為過程的控制等。

4、溝通一定會貫穿于激勵工作的始末,從對激勵手段的宣傳、組織個體的了解,到對組織個體行為過程的控制和對組織個體行為結果的評價等,都依賴于一定的溝通。

5、激勵的終極目標是在實現組織預期目標的同時,也能讓組織個體成員實現其個體目標,即達到組織預期目標和組織個體目標在客觀上的統一。

激勵理論有很多種,按照不同的研究層面,激勵理論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內容型、過程型以及綜合型。

二、獨立學院管理中應用科學的激勵機制

激勵理論的具體體現就是科學的激勵機制,設計科學的激勵機制必須建立在對組織個體的需要、組織個體的心理特征進行過準確分析的基礎之上。事實上,沒有一套激勵機制可以有效應用于所有獨立學院,但學校在設計科學激勵機制時是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則的。

1、獨立學院教師需求的特點

(1)物質需求逐步增加。一方面由于市場法則的影響,經濟繁榮發展在使整個社會受益的同時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是獨立學院教師提升物質需求、改善福利待遇的外部誘因;另一方面,根據期望理論,教師在工作中付出努力和勞動后,希望有良好的工作績效,并能得到相應的獎勵或物質報酬,這是教師希望提高物質待遇的內在原因。

(2)公平需要日益增加。隨著社會的進步、主體意識的增強和對公平認識的提高,面對現實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獨立學院教師的公平需要日益增強。尤其是在獨立學院內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職稱評聘、進修學習、崗位聘任等方面更表現出較強的公平需要。他們要求真正落實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原則,按照個人貢獻大小進行利益分配;要求學校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和機制,提供平等競爭的平臺。

(3)民主參與需要增強。隨著人本管理理論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觀念的不斷深入,獨立學院教師的民主參與意識日益增強。他們珍視自己的民主權利,要求參與學校管理尤其是學術方面的管理和民主決策,并希望自己的建議、意見被采納。

(4)學習需要增強。隨著科技、經濟、文化的迅猛發展對獨立學院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使獨立學院教師進一步增添了責任感、緊迫感和危機感。因此他們渴望能有機會繼續深造、參加各種進修學習。在這方面,中青年教師表現更為迫切。

(5)自我實現需求比較強烈?!白晕覍崿F”在馬斯洛需要理論中處于最高一級,阿爾德佛的“三種需要”理論和麥克萊蘭的“成就需要”理論都強調了對于成就和發展的需要。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講,他們渴望在自己的工作領域里做出顯著成績,得到學校領導、同行和社會的稱贊,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多作貢獻。

2、激勵機制設計的原則

(1)堅持人本主義原則。堅持人本主義的管理觀點,采取“軟化”的管理方式,符合獨立學院管理對象的特點,這是每個獨立學院管理者應持有的管理思想前提。

(2)有效性原則。這是激勵機制設計的一項基本原則。激勵如能達到激發人們(不只是被激勵者)的積極性與創造力的目標,并因此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與效益,這種激勵方可說是有效的。激勵必須追求有效,有效的激勵,才能發揮“鑰匙”功能,“按鈕”作用,并轉化為富有能量的動力。

(3)堅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原則。物質需要屬于較低層次的需要,但它畢竟是每個教師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尤其是處于現在還不富裕階段,解決得好也會產生激勵作用,可以解除教師的后顧之憂,從而激發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物質激勵是基礎,精神激勵是關鍵,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充分調動每個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對于教師積極性的發揮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人性化與制度化相結合原則。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要求激勵機制的設計人性化,但事無規矩不成方圓,激勵設計同樣如此。一項激勵措施出臺以后一定要形成制度性的規定,不能朝令夕改,流于形式,我們天天喊激勵,并且也確實制定了好多激勵措施,但就是實施效果不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沒有將激勵機制制度化。

首先,激勵機制的設計一定要有穩定性,激勵方案一旦形成就必須以書面的形式予以明確,并在全校范圍內公布,在一段時間內,除非內外部環境有較大的變化,否則該激勵方案只能作適當的調整完善而不宜有大的變化。其次,激勵機制的設計要有可操作性。激勵方案制定得再好,如果不具有可操作性,充其量只是擺在客廳的花瓶,中看不中用,不能起任何激勵作用。

(5)堅持按需激勵原則。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是從激勵過程的起點,即人的需要出發。他認為人的迫切需要是激勵的出發點,即某一種需要得到相對滿足之后,這種需要就失去了對行為的動力作用,這時另一種需要就會產生,于是繼續采取新的行為來滿足新的需要。首先管理者要從思想上重視教師需要的滿足,了解教師的真實需要。其次要優先滿足教師的優勢需要,優勢需要就是在調節行為時起主導作用的需要,即具有可能轉變為動機的需要。第三是尋找替代目標以滿足教師需要,管理者也可以利用與真正目標具有同等或接近的“替代目標”來滿足教師的需要,使其產生同樣的激勵作用。

(6)差異性原則。激勵機制設計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激勵方式和手段差異化。教師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于社會中,每個個體是各不相同的,既有性格上的差異,也有年齡、性別、愛好、家庭背景以及天賦和所受教育程度、學科性質上的差異,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特長,從而出現了不同的需要。實行差別性原則的第一個價值就是體現公平,不公平的激勵是不能產生激勵效果的。其第二個價值就是推動競爭,有差別,才有競爭,世界上萬事萬物莫不如此。

(7)公平性原則。所謂公平,是指無論是誰,只要有了合適的成績或貢獻,就可得到與之相適應的激勵。公平的激勵制度對人的動機強度和持久性均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公平的激勵制度不僅不能達到激勵效果,反而會嚴重挫傷人的積極性,出現消極怠工、搬弄是非等現象,嚴重降低教師的工作成效,削弱學校整體的凝聚力和人員的歸宿感,甚至導致人才流失等。為了使激勵做到公正公平,學校在制定激勵政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激勵的程度必須與被激勵者的功過相一致,切忌“功大而賞小”或“功小而賞大”;激勵的標準必須具有一致性,不分遠近、不論親屬、一視同仁;要體現機會均等的原則,即要為廣大教職員工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和條件;要重視部門之間的平衡;激勵的過程要民主化、公開化。

猜你喜歡
激勵理論績效
激勵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企業管理中激勵理論的運用
運用激勵理論開展企業管理面臨的困境分析
基于SCP范式對我們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市場的分析
“營改增”對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
分析激勵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EVA價值管理體系在S商業銀行的應用案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