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化當代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

2014-01-12 08:59李書領
商品與質量·消費研究 2014年9期
關鍵詞:職業道德青年教師高校

李書領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時期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現狀,指出了高校青年教師師德狀況的不足并探討了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強化當代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的措施。

【關鍵詞】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

去年由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黨組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強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素質,促進青年教師全面發展,引導廣大高校青年教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教育部去年10月又發布的《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視。

教師職業道德, 簡稱師德, 是從事教師職業的特殊道德要求。由于教育活動的特殊性, 教師職業道德要比其他職業道德要求更高, 而作為培養人才乃至高級人才的最后階段的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則尤為重要。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狀況不僅影響到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還對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大批青年教師走到高校教學的講臺上,但由于受市場經濟和某些社會思潮的影響,個別青年教師在師德方面還存在著種種不足。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水平,關系到學校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改革的深入與發展,關系到學校培養人才的規格、質量和水平。所以, 在高校的建設中應特別關注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

一、新時期高校青年教師師德現狀

高校青年教師是當代青年中比較優秀的群體。他們學歷層次高,知識視野廣,求知欲望強,思維活躍,思想開放,他們政治思想覺悟較高, 是非觀念明確, 關心國家大事, 在教育實踐中熱愛關心教育事業,表現出了有較高的思想素質與道德修養。大多數高校青年教師能夠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愛生樂教,在高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承擔著大量的工作。但是, 在部分高校青年教師身上, 師德修養、思想素質等方面也還存在著些不盡人意的方面, 主要表現在:

(一)在崗不敬業,敬業精神下滑

有的青年教師僅僅把教學科研工作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不提高學術水平,無心鉆研業務,從教敷衍了事,上課得過且過,教學方法單調,內容照本宣科,考試前給學生劃范圍、勾重點、列提綱, 考試時對學生的舞弊行為任意放縱;不重視因材施教, 治學不嚴謹, 投機取巧, 弄虛作假, 剽竊他人的科研成果, 在學生中造成了很壞的影響。甚至有的青年教師上課遲到或提早下課,上課時文不對題,前言不搭后語,上課時無精打采,衣冠不整等等。這些都是不敬業的表現,是敬業精神的萎縮。

(二)注重個人功利,職業信念淡化

有的教師片面追求個人利益,不顧學校工作需要,缺乏集體觀念和大局意識,急功近利甚至弄虛作假。還有個別教師他們捧的是教師的飯碗, 打的是個人的小算盤, 校內養精蓄銳, 校外滿頭大汗, 將個人的主要精力放到了校外, 而將本職工作當成了“第二職業”,這些教師由于追求實利, 使他們對教師職業追求目標降低, 職業信念不堅定, 職業尊嚴感、榮譽感、責任感淡化。更有甚者, 面對色彩斑斕的市場經濟,對終身從事“教師職業”思想不穩定, 這山望著那山高, 患得患失,牢騷滿腹。

(三)教書不育人,關愛學生不夠

一位好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必要的知識, 更要給學生傳授做人的原則,陶冶學生的品行。但是, 部分青年教師不能把教書和育人結合在一起。他們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將專業技術知識傳授給學生, 幫助他們掌握將來就業的一技之長。因此部分教師的工作范圍只限于課堂, 滿足于課堂教學,甚至對于課堂上出現的種種不良現象如曠課、遲到、打磕睡、看其它書籍等不聞不問,對課外學生違紀現象視而不見。只注重傳授知識,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影響了育人質量。認為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身心素質培養、心理障礙排除、個性特長發展等問題不聞也不問, 甚至對少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冷漠、歧視。

(四)認識不到位, 理論修養不高

高校教師不僅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也是道德建設的教育者。作為高校的教師本應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有著明確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但有些青年教師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對自身應有的職業道德規范認識模糊,對師德建設重要性認識不足,在自我修養的道德實踐中表現出困惑、迷茫;有些高校青年教師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個人主義滋生, 集體意識淡漠, 注重功利的目標和追求, 淡化了對道德理想的追求;有些高校青年教師則對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想道德修養漠不關心,表現在行為上政治敏銳性低, 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 只重視業務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自身道德修養的完善。

二、高校青年教師師德狀況存在不足的原因

高校青年教師師德狀況存在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的思想因素,也有客觀的環境因素,是新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結果。

(一)理想信念動搖,價值取向傾斜

有些青年教師政治熱情卻不高,理想信念動搖,對整個社會處于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往往感到困惑和茫然,更有甚者就沒有理想信念,致使他們的敬業精神下滑,價值取向傾斜,轉向世俗功利。在付出與索取、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陷入誤區,甚至一些青年教師片面追求個人利益,見利則做,不利不做。有些高校青年教師認為在當今社會只有實惠和物質利益才是真的,只有錢才是實的,他們把教學科研工作只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賺錢的工具。

(二)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在中國帶來了社會結構、經濟成分、經濟利益以及生活方式等等的變化。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也日益顯現,人生價值的評判標準也在發生變化。金錢開始沖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理想主義,高校青年教師中也不乏這樣的拜金主義者和享樂主義者,更多地傾向于講“實惠”和功利化。在教學、科研等工作中面臨選擇的時候,都較多看重金錢和物質利益,對專業的發展,學科的建設,集體和國家利益的關心呈現淡漠的趨勢。

(三)高校內部制度的影響

青年教師師德狀況受高校內部制度影響。各高校在與青年教師利益密切相關的各級評優、評獎、晉升等規定中,過多地強調學歷層次、科研成果的獲獎情況,發表論文的數量和刊物的等級等指標,這些制度客觀上對青年教師的造成了誤導,使他們誤以為高校優秀教師僅在學歷、論文、科研成果,而師德的高尚與否無所謂。另外,不少高校在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業務、輕政治、重使用、輕培養的片面傾向,對青年教師缺乏有效的師德約束機制,青年教師的思想道德成長缺乏行之有效的評價、考核和激勵機制。

(四)把關不嚴,忽視對進入高校教師的道德考察

前些年隨高校擴招有更多青年教師進入高校,很多高校對進入的教師更多偏重于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的考察而很少考察甚至沒有對青年教師的道德素質的考察。高校對教師道德有著特殊要求,本應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考察,當然也有其客觀的原因是道德不容易客觀考察,但這并不能作為真正理由,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領導的對這方面重視不夠。從青年教師一進入高校的關口就把好關,對青年教師進校后的職業道德的建設將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甚至是關鍵的一環,否則一些道德素質較差的進入高校即使再努力培養也可能效果不大。

三、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對策

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塑造良好的師德師風,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師德建設活動

學校要建立師德建設組織,有主要領導掛帥,制定師德建設工作方案,納入到學校建設的總體規劃之中,擺在重要位置,把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作為學校重要的建設內容。同時,師德建設組織還應延伸到學院,明確學院黨政領導在師德建設中的職責,這樣的組織才是完善的。但組織不是擺設,是為了組織、領導師德建設而存在的,所以師德建設組織的生命在于開展各種師德建設活動,落實學校的工作方案。把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日常工作去抓緊抓好,把它的放在與教學科研工作同樣重要的位置上來要求,經過較長時間的建設一定能抓出效果。

(二)加強教育培訓, 內化師德規范

一要加強教育培訓。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全體青年教師進行優良師德培訓, 使每一位青年高校教師明確師德規范, 加強對師德規范的理解和認知,從而增強他們的道德自我約束力。通過實施崗前理論培訓強化高校青年教師有關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高等教育法規、高等教育學等內容的學習, 加強對師德規范的理解和認知,為以后在實踐應用打下理論基礎。二要加強社會實踐鍛煉,內化師德規范。讓他們在參與學校師德建設組織組織的師德建設活動中領悟師德規范的意義,體驗師德建設的必要性,從而不斷內化師德規范。另外,及時表彰青年教師的進步,注重發揮優秀教師、勞動模范的帶頭作用, 廣泛宣傳好人好事, 大力營造敬業愛生、無私奉獻的良好氛圍, 這些都有利于青年教師的師德的內化。

(三)從小事抓起, 踐行師德規范

特定的品質表現為特定的行為,在師德規范方面主要體現為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模糊、籠統地推崇某種品質、追求某種境界,與師德建設并無大的裨益。美國的高校教師的師德規范條目不多, 表述上多采用限制性語言, 師德規范的規定很明確、很具體、操作性很強。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制定了有關的師德規范、制度等, 但在師德規范的要求上普遍存在著空泛、籠統、操作難度大的問題,所以,我們不妨把這些籠統的、空泛的要求變成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規范。這樣我們對師德建設的也就可以從小事抓起,踐行師德規范了。要求青年教師規范自己在校園中舉手投足,在課堂的一言一行,在這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投足中踐行師德規范。只有這樣, 高校教師才能更容易踐行師德規范, 師德教育才能真正見到實效。

(四)師傅帶徒弟潤物細無聲

道德的養成不在于更多的說教,我們知道道德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有外在的“他律”向內在的“自律”的轉化,在這一轉化過程中道德主體這一內因起決定作用。怎樣更好地實現這一轉化,我們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潤物也是無聲的。我們可以選擇思想政治素質過硬、教學科研經驗豐富的中老年優秀的有威望的教師作為青年教師的導師,并通過一定的較莊嚴的儀式讓他們結成師傅與徒弟的對子,然后再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一對一的幫扶,這樣會有更好的效果。這樣在以后的共同活動中老教師憑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更強的業務素質在青年教師中樹立其榜樣,其師德情操和敬業精神就會自動帶動和感染青年教師,在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在潛移默化中養成。

(五)完善評價體系, 激勵師德建設

學校的師德建設組織不但要落實師德建設方案,強化師德建設活動還要制定一整套師德建設評估體系和師德考核體系,加大對師德建設的檢查監督, 定期對青年教師師德建設進行調查、考核、評比,以此來激勵師德建設。在對青年教師的道德修養做出評價時, 要讓學生乃至社會充分參與,讓他們來對教師進行考核、評比,以保證考核評比的公正性。對青年教師師德的評價情況要與教師的工資、獎金直接掛鉤, 并作為評定職稱和晉升的參考因素,甚至師德低劣的實行一票否決制,以此來完善激勵、獎懲機制,促進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

師德是教師整體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 是教師素質的核心。高校青年教師不具備良好的師德是不能成為合格的大學教師。高校承擔著培養高素質、高水平人才的重任, 是先進文化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作為高校的教師重要一員的青年教師就不僅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更是道德建設的教育者。加強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打造出一支德才兼備的高校青年教師隊伍, 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才會后繼有人, 高校才能持續發展,我國的建設人才才能源源不斷。

參考文獻:

[1]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黨[2013]12號)

[2] 于春華,應中正,武玉紅;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研究[J];北京教育;2013年10期

[3] 武晶晶,朱艷新;對影響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因素的探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2期

[4] 朱玉華;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對策思考;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02期

[5] 葉志雄;淺談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

猜你喜歡
職業道德青年教師高校
重視“關鍵事件” 助推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傅維利,于穎:教師職業道德具有獨特品性
青年教師“赴考”
多措并舉,助力青年教師實現教育夢想
淺談新時期高職高專院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二胎時代高職院青年教師思政工作的時代嬗變
基于加強企業職業道德建設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