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給學生有結構的知識
——以工業區位選擇為例

2014-01-13 08:27
地理教學 2014年15期
關鍵詞:工業區位首鋼區位

胡 瑾

(北京市育才學校, 北京 100050)

教給學生有結構的知識
——以工業區位選擇為例

胡 瑾

(北京市育才學校, 北京 100050)

地理課程改革強調對學科整體知識結構的理解,以及知識間內在邏輯聯系的把握。以“工業區位選擇”為例,從學生層面分析其對區位選擇理解上存在的問題,發現大多數學生沒有形成結構清晰、融會貫通的知識結構,無法將一般性原理遷移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因此,授課時圍繞區位選擇這一核心概念,從分析工業區位選擇的初步知識入手,抓住主導區位因素,遵循整體原則、動態原則,引導學生理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結構,從而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提煉思維方法、實現知識的遷移。

知識結構;知識遷移;區位選擇

地理課程改革強調把注意力放在學科整體知識結構的理解上,而不是對孤立事實的記憶;強調學習概括性的、應用性的、有遷移價值的地理原理、觀念性知識,而不是某些個別國家、個別省區的具體知識。地理課程現代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強調以學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為中心,使內容結構化,以適應現代社會對學生素質培養的要求。有結構的知識是學科內容精髓,它能揭示概念之間、知識之間內在邏輯聯系的實質,反映認知過程和思維路徑,蘊含學科思想觀念(上位提升)。因此,教給學生有結構的知識,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結構是學科或知識塊思維方法形成的根本,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掌握學科思想的重要途徑。

一、高中學生分析區位選擇存在的問題

區位選擇貫穿于高中地理的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和區域發展等章節,是新課程核心概念之一。在相應的每一章節,學生都學習對應的區位選擇,但學生對區位選擇知識的掌握始終是零零散散,沒有將區位選擇與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和區域發展等有機的結合起來,沒有理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所以達不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很難實現知識的遷移。

區位選擇必須考慮周邊地理環境對其的影響,既要與自然地理的氣候、地形、水源、海陸位置等知識點相聯系,又需結合人文地理的知識、規律和原理,所以區位分析既能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又能考查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是高考地理重點考查的內容之一。高中學生受閱歷相對較淺、知識面相對較窄的限制,認識往往片面且停留在表象上。多數情況下,只要遇到區位選擇的題目,他們就憑借記憶的基本答題模板,千篇一律地用固定模式解決所有的問題,套話、空話居多,不能結合材料所給的地圖和文字信息進行提取、解讀,再綜合分析,組織出因果關系明確、邏輯嚴密的答案,所以答非所問,或答而不全。

二、高中學生區位選擇知識零散和難以遷移運用的原因分析

學生出現以上問題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結果屬于多點結構層次(能聯系多個孤立事件,但不具備將這些要點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給出的答案可能包含大量不相關的結果,未形成相關問題的知識網絡)。對于工業區位選擇問題,多數學生對區位選擇知識的掌握只停留在零散的“點”上,抓住一個算一個,而沒有形成結構清晰、融會貫通的知識結構,所以導致區位選擇知識與相關知識間的內在邏輯聯系不清晰,認知結構不良;缺乏具有遷移價值的一般原理、解題方法、策略性知識;缺少上位的學科思想方法的提煉、感悟。

三、高中學生區位選擇知識零散和難以遷移運用的解決策略

知識結構可完善地理學科知識體系,深化對地理概念、原理和規律的認識、理解和應用,培養地理學科思維和地理學科素養,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中不要一個點一個點地教知識,而是要教知識的結構。構建知識結構,對培養學生自學、理解、記憶、運用、創新能力大有裨益。知識結構包括層級結構和邏輯結構。知識層級結構的最底層是地理事實、地理現象;第二層是地理一般概念、原理、規律、方法、價值;第三層是地理學科核心概念;最上面一層為哲學觀。構建層級結構重要的是建立概念的上下位關系,這決定統攝力和遷移力。核心概念能構成或支撐學科,揭示或反映學科本質,具有遷移應用的價值,核心概念介于哲學觀與一般概念之間。哲學觀更上位,更具統攝力。不同層次水平的“金字塔”型知識結構是有上位統攝、層次遞進、內在邏輯結構的知識體系,其遷移力和理解力高于零散、平鋪的知識點。上位核心概念統攝的知識結構建構是思維發展的過程,需要針對不同學生,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不是一蹴而就、一兩節課就可以完成的(見圖1)。

圖1 地理學科知識層級結構

知識邏輯結構是給出了所論知識系統的總體架構,其中表征了各知識子系統間(章與章間)的內在聯系,表征了各子系統(以章為單元)內部的概念、命題(定理)、推演、證明、問題求解等內在聯系。所以在教學前,教師應仔細研讀課標、考試說明、教材,找出所講章節的主干知識內容,把授課知識點整理為知識邏輯結構圖。這種在高視野、立體化、結構化的新視角下的“吃透教材”,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組織,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提煉出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對于知識全貌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并且厘清在知識總體上所歸納出的幾條線索,這樣只要牽動一點就可以帶動一串,便于記憶與運用。這時已不是原來教材中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和羅列,而是高視角的、有牢固支撐的知識概型。學生掌握的知識是成串、成套的,是具有“空間”結構的,而不是“平面”結構的簡單展現。從認識論的角度講,這時的認識是螺旋上升后形成的。

例如在工業區位一節中,構建知識結構,為學生搭好梯子,訓練其思維過程,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和能力的拓展,以達到知識遷移之目的。

區位選擇貫穿于高中地理的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和區域發展等章節,是地理新課程核心概念之一,自然也是工業區位選擇這一節的核心概念;而工業區位因素、五種指向型工業為地理一般概念、原理、規律;教學中選擇的首鋼最初選址的區位因素、京津唐工業基地的區位條件、首鋼搬遷區位條件的變化、世界鋼鐵工業區位變化等案例則屬于地理事實、地理現象(見圖2)。

圖2 工業區位選擇的層級知識結構

無論何種地理事物在布局的時候都要充分考慮最優的區位設置,因此,在布局時必須要考慮周邊地理環境對該地理事物的影響,把握主導因素,理解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并關注區位因素的動態發展。具體到工業區位選擇這一節,借助邏輯知識結構,理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工業區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區位因素直接影響工業的區位選擇;區位選擇時首先應在眾多的區位因素中抓住主導區位因素,也就是把握主導原則;其次,除主導因素外,還應與自然地理的氣候、地形、水源、海陸位置等知識點及人文地理的知識、規律和原理相聯系,從利、弊兩方面綜合評價工業區位的選擇,即遵循整體原則;與農業相比,工業除場地和水源外,對自然條件依賴不大,而社會經濟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隨著時代的變化,地理事物與環境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那么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也隨之而變化,所以工業在區位選擇上比農業靈活得多,也復雜得多。分析區位的時候,更要從發展變化的角度進行分析、評價,即重視動態原則。最終,通過學習工業區位選擇使學生感悟到任何人類活動包括工業、農業、商業、交通、居住地等都有區位選擇問題,選擇都要依據一定的原則,這就實現了知識的遷移(見圖3)。

圖3 工業區位選擇的邏輯知識結構

1. 工業區位選擇分析的初步知識結構形成

首鋼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工業。首先讀圖(圖4)文材料,分析當年首鋼選址北京石景山的區位因素有哪些?

圖4

材料:首鋼的前身是國民政府于1919年成立的“龍煙鐵礦公司石景山煉廠”,新中國成立后首鋼得到了迅速發展,河北張家口宣化龍煙鐵礦(上圖A)以及門頭溝西山優質的無煙煤(上圖B)是石景山首鋼鋼鐵冶煉主要的原材料和燃料來源地,永定河自門頭溝區三家店流入石景山區后,為煉鋼提供了所需要的水源。附近鐵路和公路線路交錯,鋼鐵廠生產鋼材大多用于京津地區的城市建設。

通過分析,學生不僅歸納出當年首鋼選址北京石景山的區位因素有自然區位因素:水源、土地。社會經濟因素:政策、原料、燃料、科技、市場、勞動力、交通。而且也構建了初步的工業區位分析的知識結構,形成初步的分析思路。

2.工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知識結構形成

地理事物既然是處于特定的地理環境,便受到各種地理因素的影響,但要分清主要與次要關系,這樣才能切中要害,找出真正的影響因素。影響區位的因素有很多,在結合具體區域進行評價時,不可能面面俱到,關鍵是針對區域特點抓主導因素,抓住了主導因素,在分析區位條件的時候就會有思路,也能切中要點。

工廠建在什么地方?決策者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例如,從哪里獲得原料、動力(燃料)和勞動力?市場在哪里?有沒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把工廠建在原料和動力充足、勞動力質優價廉、市場前景廣闊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但是,實際上很少有這樣理想的場所。那么,該如何取舍?

不同工業部門的生產成本一覽表

要求學生讀“不同工業部門的生產成本一覽表”,并請學生思考:影響A、B、C、D、E工業部門布局的主導因素分別是什么?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理解不同工業部門考慮的主導因素各不相同。因為不同的工業部門生產投入的要素不同,生產成本的構成也不一樣。從經濟利益看,廠址應當選擇花費生產成本最低而獲得利潤最高的地方,所以區位選擇時首先考慮最能影響工業生產成本的主導因素,決策者常把工廠建在具有明顯的優勢條件的地方。按主導因素不同,工業可以分為原料指向型、市場指向型、技術指向型、勞動力指向型和動力指向型五種指向型工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工業向學生提問:以下工業分別屬于何種指向型?因為動力指向型工業相對不好理解,所以學生回答之后,教師要著重解釋動力指向型工業。繼續讓學生思考:“同一種工業類型它們的主導因素一定相同嗎?請說出以下工業區位分別屬于何種指向型——北京的液態奶生產基地、廣東的家具制造工業、上海的棉紡織工業、南京的石化工業……”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調動直覺思維得出指向類型分別是市場指向型、市場指向型、勞動力指向型、市場指向型……教師繼續提問:“說說以下工業分別屬于何種指向型——伊利集團呼和浩特乳品工業、黑龍江伊春家具廠、新疆棉紡織工業、大慶石化工業……”在分析這些工業的指向型時,教師可以補充相關資料,讓學生通過資料分析得出結論,而不是學生憑直覺得出的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形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觀點。這時再對五種指向型工業進行小結,并完善知識結構。通過“理論—實際—理論”的環節,加深對五種指向型工業的理解,學會把握主導原則,抓住主導區位因素。

3.工業區位選擇的整體原則知識結構形成

與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現象更加復雜多變,空間差異更大,地域性更強,綜合性表現更明顯。在工業區位分析與評價時,既要分析自然因素,又要分析社會經濟因素;既要分析有利因素,又要分析不利因素。要從區域特征出發,充分考慮到空間上的地域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下題。

讀圖(圖5)和資料,簡要分析京津唐工業基地發展的區位條件。

圖5

資料:京津唐工業基地,是我國繼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之后又一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這里自然資源豐富,農業生產穩固發達,基礎工業實力強大,工業體系門類齊全,文化科技發達,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研究開發潛力巨大。

本區經濟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水資源和能源緊缺,此外,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不足,產業結構轉換艱難也是區域經濟開發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作為京津唐工業基地的主要工業中心北京市,現在正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區位分析題的解答多以區域地理為基礎,特別是要以局部地區區域地圖的辨認和地圖信息的解讀為依托,而高一學生區域地理較為薄弱,所以為降低難度,盡可能提供充足的資料。

通過讀圖,學生不難發現京津唐工業基地靠近渤海,地理位置優越;鐵路、港口密布,海陸交通便利;煤、鐵、石油、天然氣、海鹽等圖例符號提示自然資源豐富;北京、天津都是直轄市,北京還是首都,高校云集,文化科技發達,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研究開發潛力巨大。結合圖文資料還可以提取出農業生產穩固發達,基礎工業實力強大,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等有效信息。這些都是有利的區位條件。正因為城市密集,人口眾多,工、農業、生活用水量大,能源消耗量大,所以本區經濟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水資源和能源緊缺。這又是京津唐工業基地發展的不利的區位條件。因此對工業區位選擇評價要聯系自然地理的氣候、地形、海陸位置等知識點及人文地理的知識、規律和原理,從利、弊兩方面綜合評價。繼續完善知識結構,理清分析思路,學會遵循整體原則,綜合評價工業區位。綜合評價工業區位對學生能力要求很高,需要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才能逐步提高。

4.工業區位選擇的動態原則知識結構形成

從不同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上分析和認識地理事物的時空動態發展變化,是地理學科的特點。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所以分析區位的時候,要關注技術的發展、地區的演變、行業的興衰,從動態的角度考慮其區位的影響條件。

例如,學習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時,通過分析鞍鋼和寶鋼主導區位因素,追問:為什么同一種工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會發生變化?是什么根本原因促使了這種變化?再讀“每冶煉1噸鋼鐵所需原料的變化”及“寶鋼將遷往湛江”圖,分析世界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變化。讓學生分析隨著時間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原料、燃料和勞動力數量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在減弱,而勞動力的素質、市場、信息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在增強。理解區位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合理的區位選擇如今不一定仍舊合理。在縱向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地理事物的發展性、動態性,同時也構建出某個工業區區位分析的地理思維模型,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再如:2005年2月出于多方原因考慮,國家發改委批準首鋼遷往河北曹妃甸。教師在提供圖(圖6)文材料的基礎上,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回答:① 首鋼為什么要搬遷?② 首鋼如何影響北京的環境質量?③ 除環境外,首鋼的區位優勢因素還發生了哪些變化?

圖6

材料:

北京十二五定位:“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世界城市”。

上世紀80年代首鋼每年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粉塵,向周邊河流排放含有一定危害成分的廢水,并占用大片土地堆放礦渣。2003年北京市區的可吸入顆粒排放量達到71784t,據環保部門分析,其中首鋼的貢獻約為18000t,約占25.1%。同時,石景山區的粉塵含量為市區29倍,首鋼距天安門只有17公里。

北京是一個嚴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人均水資源不足300m3,是全國人均量的1/8,世界人均量的1/30。首鋼每年工業冷卻用水高達5000多萬m3,工業用水主要來自于周邊臨近的永定河和所在地區地下水。

北京城市建設用地面積迅速擴展,石景山區地價上漲顯著,“與人爭地”,土地資源緊張也限制了首鋼規模的再擴大。

隨著首鋼的發展,北京西山的煤炭資源和宣化的鐵礦早已不能滿足其需要。首鋼的鐵礦石大量來自海外進口和河北遷安。如此大的運輸量,而石景山又遠離沿海深水碼頭,必然會增加相應的運輸物流成本。

首鋼搬出北京,反復論證多年,如今得以實施,“環?!笔亲畲罄碛?,因為首鋼排放的廢氣是北京主要的空氣污染源之一,這與首都職能定位不符。通過首鋼搬遷的案例分析,學生不難得出:除環境外,原料、燃料、水源、政策等這些曾經的優勢區位因素如今也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它們對工業區位選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鋼是北京工業的典型代表,通過首鋼遷址的個案分析,引導學生掌握工業區位的分析研究方法,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會對其它工業進行分析。例如把分析燕山石化作為拓展應用內容,探究:你認為燕山石化地處北京符合北京的城市定位嗎?燕山石化應該遷出京城嗎?為什么?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學科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由首鋼案例再到燕山石化的分析,實際上就是橫向遷移的過程,由于改變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其思維廣度大大增加,因此橫向思維常常在創造活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認識到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因素是不斷變化的,應該重視動態原則。

回顧梳理本節內容,理解工業區位選擇既要實現經濟效益,還要兼顧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區位選擇貫穿于高中地理的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和區域發展等章節,是新課程核心概念之一。通過學習工業區位選擇使學生感悟到任何人類活動包括工、農、商、交通、居住地都有區位選擇問題,選擇都要依據一定的原則,這就實現了知識的遷移。

四、結論

學生學習了一個知識點后能掌握同類問題或題目的解決方法,就需要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而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其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如何才能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引導學生搭建知識結構,提煉思維方法,為實現知識遷移奠定扎實的知識前提和思維基礎。實現知識遷移的關鍵在于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轉換問題情境,將問題進行類化”的學習。即將問題納入相應的同類知識結構中,將問題與知識結構、新知與舊知、未知與已知相“鏈接”,利用所構建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去“類化”這個新問題,并從這個結構和思維方式中尋找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1]楊炳儒,馬楠,謝永紅.知識邏輯結構與思維形式注記教學法研究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1,(4):57-59.

[2]侯漢偉.地理區位分析的方法與技巧[J].地理教學,2013,(6):48-50.

[3]陳繼革.工業區位分析的方法[J].地理教學,2013, (6):33-34+47.

[4]馮敬歡.二輪備考同課異構的案例分析[J].地理教學,2013,(6):15-17.

[5]許麗娟.淺論運用思維規律提升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途徑[J].地理教育,2013,(12):6-7.

[6]楊斌.“產業活動的合理布局”專題[J].地理教育,2013,(12):27-34.

[7]陳中,朱進,黃海珍.“工業的區位選擇”教學設計[J].地理教學,2013,(23):34-36.

猜你喜歡
工業區位首鋼區位
高中地理“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教學探討
——基于韋伯工業區位論的思想
首鋼集團有限公司簡介
袁奇峰:廣州南CBD,優越區位截留全城商機
首鋼集團有限公司簡介
首鋼集團有限公司簡介
鄭州:緊抓區位優勢 未來發展可期
北京首鋼吉泰安新材料有限公司
連鎖餐飲企業區位選擇
連鎖餐飲企業區位選擇
強化鍛煉:在工業區位問題上開展地理專題復習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