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史學類試題的基礎類型與應對策略

2014-01-21 21:48楊德志
關鍵詞:歷史事實時段試題

楊德志

比較史學是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一種范式,旨在通過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事實的比較,加深、擴大和驗證我們對歷史的認識,使之更全面、更準確和更深刻。比較史學常用的方法有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宏觀比較、微觀比較、反事實比較等幾種,它們已成為新高考試題命制不可缺少的工具和考查考生的歷史學科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歷史事實發展時空性為視角,談談關于新高考中比較史學類試題的五種類型及應對策略。

一、特殊歷史事實比較

所謂特殊歷史事實比較類試題,是指試題內容是對某一國家、地區、民族在歷史發展的特殊時空點位上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具體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概念進行比較,考查考生對不同歷史事實的分析、比較能力,是最為常見的題型。主要以選擇題形式呈現,分為特殊事實的縱向比較試題、特殊事實的橫向比較試題。

例1:(2013年高考歷史全國卷第14題)范仲淹倡導的“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的共同目的是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而“慶歷新政”更側重于

A. 增加賦稅 B. 澄清吏治

C. 培養人才 D. 充實邊防

此題就是特殊事實的縱向比較試題,比較北宋歷史上為解決積貧積弱局面的先后改革,比較兩大改革的不同,突出各自改革的特點。顯然,范仲淹認為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根源在于吏治不整,因此,他改革主要針對的是腐敗的官僚制度。而王安石認為國家貧困的癥結不在于開支過多,而在于生產過少,生產少則民不富,民不富則國不強,因此,他改革的重點在于增加財政收入。根據以上分析,排除ACD三項,只能選B。

例2:(2008年高考歷史江蘇卷第12題)孔子和蘇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紀的東西方思想巨人,兩者思想的不同之處是

A. 重視道德的意義 B. 肯定人的價值

C. 強調知識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權威

此題就是特殊歷史事實的橫向比較試題,比較東西方思想先哲的思想,比較他們思想主張的主要不同之處,由于東西方經濟形態、政治制度、地理環境等的不同,他們的思想既有人類的共性,也有各自的差異。因此,選項D為正確答案。

應對策略:此類試題是具體的歷史事實比較,因此,首先,要理解比較的具體歷史事實;其次,明白試題題眼問題的具體要求,是比較同點還是異點;再次,分析異同點要求是從什么角度進行比較的,如原因、內容、特點、性質、影響等;最后,根據要求甄別選擇項,多用排除法。

二、階段歷史事實比較

所謂階段歷史事實比較就是試題內容呈現的是歷史發展的特定縱向時段或橫向時段的宏觀或微觀歷史事實,要求考生對其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比較,考查考生歸納、分析、比較不同歷史發展時段歷史事實的能力,選擇題和主觀題都有,可細分為縱向長時段比較、縱向短時段比較、橫向長時段比較 、橫向短時段比較等,能力要求比較高。

例3:(2013年高考卷文綜重慶卷第9題)表1根據國家統計局《新中國五十年》的數據編制,其中的數據變化反映了這一時期我國

表1 1957~1960年經濟統計資料(部分)

單位:億元

A. 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出現問題

B. 經濟體制改革拉開序幕

C. 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始進行

D. 國民經濟形勢開始好轉

此題是縱向短時段比較題,是通過比較1957~1960年我國經濟發展四個不同短時段四個方面的具體數據,揭示該時期經濟發展變化的原因是左傾錯誤的指導思想。正確答案是A。

例3:(2013年高考文綜四川卷第4題)史學家陳旭麓指出,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國社會從古代到近代變革過程中前后相接的三個歷史環節。貫穿這三個歷史環節的主題是

A. 反抗封建專制與建立君主立憲的統一

B. 批判傳統與全面引進西方文化的統一

C. 發展資本主義與建立民主共和的統一

D. 反抗西方侵略與學習西方文化的統一

此題是縱向長時段比較試題,要求考生通過比較我國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三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歷史發展特征,得出貫穿三個歷史時期的共同歷史主題為反侵略、實現民族獨立和向西方學習、實現救亡圖存,因此,D項——反抗西方侵略與學習西方文化的統一符合這一主題內涵。

例4:(2013年高考文綜四川卷第16題)下列關于李贄思想與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 都具有思想啟蒙意義

B. 都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

C. 都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愿望

D. 都宣揚了個性自由和解放

此題是橫向長時段比較試題。明朝中后期中國儒學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出現了挑戰封建正統思想、要求個性解放、具有啟蒙精神的思想,李贄的思想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14~17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人類一次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文藝復興。此題要求從橫向對兩個歷史階段的思想進行比較,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顯然,答案C是不準確的,因為李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階級思想。

例5:(2008年高考歷史江蘇卷第16題)近代以來,英、德兩國通過不同方式,先后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以下關于兩國政治制度相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君主為國家最高元首

B. 內閣首腦對君主負責

C. 議會是國家權力中心

D. 帶有鮮明的專制色彩

此題屬于橫向短時段比較試題,從政治代議制角度切入,比較一個微觀時段內英、德兩國是如何通過不同方式確立君主立憲制的,以及兩個君主立憲制的內涵有何異同,由此不難篩選出正確答案為A。

應對策略:要正確解答此類階段歷史事實比較題,首先,要清楚比較歷史事實的長短;其次,要分別歸納出時段事實的階段特征,比較出異同點;再次,找出題目要求比較的角度,如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思想方面等;最后,對選擇項進行逐一判斷,找出符合要求的最佳答案。

三、主題式歷史事實比較

所謂主題式歷史事實比較,就是要求考生通過對試題圍繞主題呈現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性質相似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等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比較,得出正確結論,考查考生歸納、分析、比較歷史思維的能力。此類試題難度很大,往往以主觀題的形式呈現,是高三第三輪復習備考的核心內容。

例6:(2010年高考文綜福建卷第37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水平的基本指標。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具體材料略)

(1)據材料一,比較并指出A、B、C三個時段中國與西歐人均GDP水平的走勢。

(2)分析影響B時段中國與西歐人均GDP走勢變化的主要原因(不考慮人口因素)。

(3)略。

(4)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與西歐人均GDP強勁上揚的共同經驗。

此題以人均GDP為主題側重對古今貫通、中外結合的經濟史和歷史階段特征的有關問題進行比較,第(1)小題審題要把握比較和走勢兩個關鍵詞,閱讀曲線圖表,解讀和概括中國與西歐三個時段的走勢,比較出兩者的異同:A時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勢相對平穩,中國略高于西歐;B時段——中國穩定不前,西歐超過中國并持續上升:C時段——中國總體下降,西歐加速上升。第(2)小題考查了知識的調用能力,要分析理解影響B時段中國與西歐人均GDP水平走勢的因素,應從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中國——自然經濟為主;君主專制統治強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思想文化專制。西歐——商品經濟發展,工業革命與科技進步;資本主義制度逐步確立;海外貿易、殖民擴張與掠奪;民主思想得到發展。第(4)小題要求考生以中國80年代發展為中心,對中國與西歐人均GDP強勁上揚態勢進行橫、縱向對比,歸納共同點:①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②加強區域合作,順應全球化潮流; ③重視科技創新、理論創新;④重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等等。

應對策略:要正確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考生要明白試題討論的是什么主題及其內涵;其次,回顧與試題有關的考點的主干知識,為將要進行的比較做鋪墊;再次,考生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問題,認真閱讀材料,以獲取相關的有效信息;最后,對信息進行理解、判斷、分析、歸納和比較,找出正確答案。

四、范式歷史事實比較

所謂范式歷史事實比較,就是要求考生以一種史學范式為視角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實進行異同比較,以考查學生理解、判斷、分析、歸納、比較、探究問題的能力。能力要求比較高,通常以主觀題呈現,也是高三第三輪備考的核心內容。

例7:(2008年高考歷史江蘇卷第23題)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國家,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以英、美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蘇聯、中國為代表的“計劃經濟”模式,都可能使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實現經濟轉型,但這兩種模式走向極端和僵化后,也會造成嚴重弊病。請回答下列問題。

(1)請以英國和蘇聯為例,說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計劃經濟”模式產生的消極影響。

(2)以美國羅斯福新政為起點,西方國家通過何種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這標志著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為修正“計劃經濟”模式的弊端,蘇、中兩國先后進行了改革。蘇聯的赫魯曉夫改革以失敗而告終,原因何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從思想和實踐上全面突破“計劃經濟”模式,其表現是什么?

(4)美、中兩國對各自經濟發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處?縱觀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示?

應對策略:正確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求考生理解史學范式的內涵,明白認識與比較的視角。顯然本題是現代化范式,比較的角度是現代化的不同經濟發展模式,屬于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核心是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這一世界各國發展的必由之路,既有共性,也有多樣化;其次,要明白比較對象與范圍。本題的比較對象與范圍是英、美、蘇、中四國的經濟現代化問題;最后,考生要根據問題比較要求,運用材料獲取的相關有效信息以及結合學習過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正確表述答案。

五、“反事實”比較

所謂“反事實”比較,就是要求考生對假設的一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概念進行比較,進一步加深對歷史事實理解,試題往往有“假如”這一關鍵詞,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想象力和逆向思維,有很強的迷惑性,在高考中僅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

例8:(2008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第19題)諾貝爾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寫道:“假設一位古希臘人能被奇跡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國,他或她會發現許多熟悉的事物。不過,如果希臘人再晚兩個世紀被送來,就會發現,自己宛如置身于一個‘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認識,甚至什么都不理解?!弊髡咛岢龊笠环N假設的主要歷史依據是

A. 工業社會形成與發展

B. 人口爆炸性增長

C. 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

D. 各國間交往密切

材料要求考生比較英國1950年和1750年兩個不同歷史階段的巨大差異:1750年,英國處于工場手工業時期,所以古希臘人“會發現許多熟悉的事物”;到了1950年,經過兩次工業革命以及正在進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英國已處于工業社會的形成與發展階段,對于古希臘人自然會“什么都不認識,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人口爆炸性增長只能反映社會發展的一個方面,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發端于20世紀90年代,各國間交往密切始自新航路開辟,所以,正確答案為A。

應對策略:要正確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考生要轉變思維,明白雖然假設的事情沒有發生,你仍應以假當真,不要受已習得歷史事實的束縛;其次,考生要對題中出現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假設歷史事實進行細心的分析、歸納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共性與個性;最后,要緊扣試題題眼,斟酌試題要求,給出正確答案。

以上劃分是筆者多年復習備考的一點心得,希望能對廣大師生的備考有所啟示。一家之言,肯定有不完善之處,敬請指正。

猜你喜歡
歷史事實時段試題
2021年高考數學模擬試題(四)
2019年高考數學模擬試題(五)
《陳涉世家》初三復習試題
2019屆高考數學模擬試題(二)
四個養生黃金時段,你抓住了嗎
“歷史理解”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傍晚是交通事故高發時段
分時段預約在PICC門診維護中的應用與探討
有關“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的教學反思
分時段預約掛號的實現與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