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中國家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特點及對中國的啟示

2014-02-13 01:07關慧蔡冬冬
商業經濟研究 2014年4期
關鍵詞:公共物品經驗借鑒農村

關慧+蔡冬冬

內容摘要:目前,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不足,農村經濟增長乏力。同為發展中國家,實踐證明印度、巴西、泰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財政政策是符合農村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本文結合目前中國國情,參考并借鑒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成功經驗,試圖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道路。

關鍵詞:農村 公共物品 經驗借鑒

印度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特點

印度與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兩國極為相似。IMF的數據表明, 2010年中國GDP為10萬億美元,而印度為4萬億美元,中國GDP規模約為印度的2.5倍。但是,從人均GDP來看,中、印相對“貧窮落后”,中國人均GDP只有4000多美元,印度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2001-2010年10年間,中國的平均增速是10.49%,印度的平均增速為7.38%。印度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大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管理卻有其成功之處,很值得中國借鑒。

(一)政府重視農村醫療衛生

印度在農村醫療方面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確立公平優先的原則, 一直致力于免費醫療服務。印度社會兩極化現象比較嚴重,為了保障低收入者尤其是農民能夠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印度免費為國民提供醫療服務,即使是在農村也有72%的農村居民享受國家的免費醫療。印度最基本的醫療單位是社區衛生中心,在此之外還有高等級的醫療條件相對較好的大型國立醫院,用于治療較復雜的病情。同時在保證免費醫療的基礎上,為了滿足部分國民的差異化要求,還設有私立醫院。在私立醫院中醫療設備和醫務人員都是頂級的,病人在這里能夠得到更好的治療。印度政府為了能夠保證醫療價格和醫藥產品相對低廉,對私立醫院實行了嚴格的監管,對醫療項目審批嚴格,限定醫藥價格、診斷費用等措施也使印度的私立醫院的價格普遍較低廉,同時私立醫院由于收入較高,聚集了印度最頂級的醫務人員,許多歐美國家的居民也都會來到印度就醫,這些就是印度醫療體系的一大特色。近些年隨著印度國力的增強,人民收入增加,印度政府開始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發病率較低的大病醫療投保,力求覆蓋印度全體農民的全部疾病,增強印度國民的身體素質,提高印度醫療保險體系的完整性和可行性。至于農村衛生方面,印度2007年享有清潔飲用水源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86%,中國為77%,泰國為99%,韓國為92%,巴西為90%,日本及美國為100%,由此可見中國比例是最低的,而印度在農村衛生環境方面好于中國,值得中國學習。

(二)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實行“一站式”模式

印度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模式可以概括為“一站式”供給。所謂“一站式”供給是指在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方面一般由州一級政府一包到底,采取州直接負責制包括飲水、道路、學校及衛生醫療等方面,采取一站式供給的優點是財政經費可以得到更加公平合理的應用,使每個村級單位都能夠平衡發展。同時村一級政府也可以不必為自身的公共物品供給經費來源擔憂,村一級政府只需要申請立項配合好州政府即可,這也極大地減少了中間環節所產生的費用,將財政資金最大限度地用于農村公共物品的建設。在一些計劃外項目上即可向社會招標,能夠避免人為的政績工程和重復建設,因此具有完善的計劃性和可操作性。

(三)注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與眾多發展中國家相同,印度政府也極為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在農村不斷興建水壩、池塘,加強抽水機、灌溉站等基礎設施,提高農村基礎設施的數量和質量,由國家投入資金修建公路鐵路,加大電力、電網及通訊網在農村的覆蓋程度,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由于進行大型農村公共物品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在國家財政不能滿足供給時,由印度國家農業和農村開發銀行提供貸款,這一措施保證了投資的資金來源。還處在發展階段的印度政府對農村的社會保障首要的目標是,保證農村最貧困的及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得到強有力的保障,包括生活、建房以及教育等涉及到個人和家庭衣食住行的各方面給予優惠和減免,保證最貧困人口基本生存需求。

(四)政府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及科研推廣

印度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國家預算由中央、聯邦、市三級預算組成。為了提高農村居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印度政府對于教育和衛生的投入水平高度重視,其投入量僅次于工業和農業。印度政府自1947年建國開始就逐年增加其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投入方式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同出資,鼓勵地方個人及組織捐助、捐贈。同時印度政府大力推行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在印度是一項基本國策,在印度教師的工資待遇相對較高,而且很少出現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因此印度雖然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其教育水平卻相對較高,例如經過多年的努力,印度在軟件行業中是世界人才的輸出基地。如果沒有一套良好的從基礎到高端的教育體系是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的,而且印度是IT業較發達的國家,其外包業務也為世界所矚目。

泰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特點

在東南亞國家中,泰國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屬外向型經濟,比較依賴美、日、歐等國外市場。這幾年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大幅增加。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已被列入中等收入國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外向型的泰國經濟影響較大,加之國內政局動蕩,使泰國經濟出現近年來最大幅度衰退,2009年泰國GDP下降2.3%。2010年,泰國經濟全面復蘇,盡管受到了政局問題和自然災害等負面因素影響,但仍實現7.8%的高增長。歷史上泰國是農業國,泰國土地肥沃一貫重視農業,因此農業在泰國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目前泰國全國耕地面積1413萬公頃,占全國土地面積的45.8%。2010年泰國農業產值395.6億美元,占GDP的12.4%,農產品出口168.0億美元。泰國是世界著名的大米生產國和出口國,全國稻田面積共1078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近五分之一,占全國耕地總面積2070萬公頃的52%;從事水稻生產的農民共400萬戶。稻米年產量近3000萬噸,占全球稻米總產量的7%-9%;年出口量在700-1000萬噸之間,占世界稻米貿易總量的25%-35%,是世界第一大稻米出口國。2010年泰國稻谷總產量3073萬噸,大米出口903萬噸,出口金額53.4億美元。2005年泰國農業人口比重為45%,中國為63.7%,印度為51.3%,巴西為13.8%,韓國為6.4%,美國為1.9%,日本為2.9%。目前中國農業人口比重最大,其次就是泰國,因此泰國政府在農村公共物品方面的努力值得中國借鑒。endprint

泰國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比較重視的。泰國政府進行的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包括農村大中型水利工程、農村灌溉工程、農村鄉村道路的建設、農村的交通運輸、農村生產生活用電等問題。這些措施使得泰國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同時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泰國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學校、文化福利等各方面的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村公共衛生條件,進行污水處理等,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及農村的生活設施水平及環境。

(二)重視開展農業方面的職業技術教育

截至2010年底,泰國共有勞動人口3864萬,占全國總人口的57%。其中農業人口1455萬,占勞動人口的38%。泰國是一個農業化國家,正是由于泰國政府意識到農業人口科學素質的高低,不但影響到農業生產,也影響到泰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程度。因此泰國政府重視農業技術教育,為農業發展儲備后備力量,力圖提高農村科技水平,進而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及泰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為幫助更多的泰國國民解決就業問題,泰國政府根據其各地的條件和資源,將農村職業教育和有關農業知識技能的短期培訓拓展到農村地區,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加大政府對醫療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

泰國政府也加大對醫療公共物品的資金支持,如表1所示,2009年泰國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支出占74.6%,個人衛生支出占25.4%,并且政府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為13.3%,人均衛生費用160美元。中國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支出占52.5%,比泰國低22.1%,個人衛生支出占47.5%,比泰國高22.1%,并且政府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為12.1%,比泰國低1.2%,從中很容易看出中國與泰國的差距。

巴西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特點

巴西國土面積850萬平方公里,其中農村人口占25% ,全國可耕地面積3.1億公頃。巴西政府依據本國領土面積,農業發展潛力,人口及經濟發展水平等指標,采取了提高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一系列措施,形成了具有巴西特色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制度,巴西對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經驗,將會給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發展帶來很多有益的借鑒。

(一)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巴西作為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制約了農業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巴西利用貸款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農田水利開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方面。其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庫司的撥款、一些國際及社會銀行貸款。巴西還注重對公路的建設,出臺一系列優先發展計劃及政府出資加快了其發展進程,加快了農村運輸業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對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85年政府制定了東北部百萬公頃灌溉計劃,5年內投資35億美元,其中40%由聯邦政府出資,60%由私人或國際金融機構資助。在完成此項計劃后,帶來了一系列正的外部效應致使東北地區每年新增400萬谷物,90萬噸工業原料,安排上百萬農民就業。

(二)財政支持農業科研與農業技術推廣

巴西財政比較重視農業科研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聯邦政府預算中每年安排了3億美元撥款,主要用于農牧業科研支出。巴西財政對于農業科研與農業技術的推廣主要是由以下兩個機構來進行的,即農業部的巴西農牧業研究公司以及農業技術推廣公司。其中巴西農牧業技術推廣公司主要職責就是負責巴西全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和管理,主要對合作社、中小農業生產者進行技術支持。另一個機構是農牧業技術推廣公司,它的功能比較齊全,除負責農業技術推廣與咨詢外,還負責整個巴西的農村教育、農村衛生、農村水利設施、農村環境治理等各項工作的順利實行。

(三)高度重視義務教育

巴西的義務教育體制較為完善且執行嚴格,主要由財政出資,最大限度地保證每個人都能夠接受到義務教育,同時保證從事公共教育的教師的工資能夠及時足額發放,保持巴西本國教育的穩定發展。巴西的義務教育年限是8年,其資金分配比較獨特,按照一套既定的公式自動撥款,不受人為因素影響,這樣可以保證財政資金的穩定供給而不被其他項目及人為擠占挪用。同時邦政府還提供一筆資金作為補充,以確保各州每名學生年均經費都能達到最低標準。教育基金會的資金被自動存入巴西銀行的專門賬號,巴西銀行參照教育文化部提供的分配率,分別在各州范圍內按比例分配資金。對于資金的分配用途,巴西政府規定每年將不低于60%的資金用于支付從事公共基本教育在職教育人員的工資。剩余的資金用于教育管理和發展的各種開支,包括:支付教育工作者的薪酬和提高教育水平必要的教育設施和器材的獲得、維護、建造和保管,與教育系統有關的財產使用和維護,旨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普及教育。從總體上看2005年巴西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入學率為87.5%,泰國為71.2%,中國為63.8%,從以上分析不難得出,中國與其它發展中國家的差距較大,巴西經驗很值得借鑒。

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國際經驗借鑒

(一)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以縮小城鄉差距

從國際經驗上看,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程度、覆蓋面程度,可以看出該國的經濟發展公平性程度,以及該國貧富差距變化的趨勢,影響到國民的整體消費水平,進而對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行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目前中國二元財政政策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不平衡導致了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不足。中國國內社會保障發展的現實是城鄉分離的二元供給制度,即在城市已全面建立或基本建立了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而在農村這一體制則剛剛開始。印度等國家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民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項目。從德國開始最先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至今,社會保障扮演著社會“減震器”和“安全網”的作用,在中國對城鎮工薪收入者實行全面保險,而相對于農村只有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新農村合作醫療,已無法滿足農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抑制了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阻礙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拉大了城鄉的差距。目前中國基尼系數已超過國際警戒線,城鄉差距較大,社會分配不公平,已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endprint

因此借鑒國外的經驗,中國目前應建立“低水平、廣覆蓋、?;尽钡纳鐣U现贫?,把農村真正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讓農民享受到真正的國民待遇,盡快縮小城鄉差距。

(二)中央財政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和科技推廣

在義務教育方面,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比較重視并且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其經費一般由中央財政撥款。印度、巴西、泰國等發展中國家,政府的公共經費一般均占基礎教育投資總額的85%-90%左右。中國對基礎教育的公共投資僅占基礎教育投資總額的57.9%。其中中央財政補貼占絕大部分。美國的農村公立中小學教育的經費往往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學區三部分構成,其中州政府占主導地位,投入占總經費的50%左右,學區的投入占總經費的45%左右。

印度、巴西、泰國等政府都重視農業科技研究、農業科技推廣以及科技成果轉化,以促進農業科技不斷進步及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中國中央財政對于農村義務教育、農業教育、科研、科技推廣等的投入還是遠遠不夠的,也缺乏相應的農業職業培訓學校。政府應該提高農村教育經費在GDP中的比重,讓農民機會均等地接受義務教育,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與此同時政府也應大力扶持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體系的建設。

(三)以政府為主導在財稅政策方面給予農村大力支持

發展中國家政府支持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經驗表明,農村公共物品建設和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其收益回報周期長且投資利潤低,沒有政府的主導和支持是不可能滿足廣大農村地區居民要求的。稅收優惠及資金補貼是政府在農村公共物品建設方面的又一手段。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各國政府都對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給予稅收優惠及資金補貼,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說這是為了提高本國農業及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財政資金參與方式上來看,這一政策又是政府對農村公共物品的一種間接投資,經驗表明稅收優惠及資金補貼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投資和回報率。其范圍包括農業生產資料購置補貼、基礎設施補貼、水利建設補貼、農地整治補貼、農業結構調整補貼、農貸利息補貼、農副產品補貼等。在財政政策方面對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給予稅收優惠及資金補貼,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國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國內城鄉經濟差距,提高本國整體經濟水平,可見這一政策對于解決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不足問題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四)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及醫療的發展

印度、泰國等國政府財政都比較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及醫療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提高的基礎,政府的職責就是提供公共物品解決資源配置失效和分配不公平。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應發揮政府財政杠桿的作用,帶動其它各方投資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醫療發展,解決市場失靈,矯正外部效應,真正做到為農民謀福利。政府對于農村基礎設施的供給可以減輕農民負擔,減少農民交易的費用,提高農民收入及消費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對于醫療衛生的投入,可以滿足農民對基礎生存權的渴望,防止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解決目前農村新農合無法滿足農民日常對基本醫療服務的需求這種“保大不保小”的問題。因此在發展農村醫療保險的過程中,應以政府投資為主,政府在財政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支持,誘導多方投資。并適度引入商業保險等加以補充,更好地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Fan, Shenggen; Zhang, Linxiu and Zhang, Xiaobo: Growth,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 the Role of Public Investments,IFPRI Research Report, No. 125,2002

2.Gary Paul Green,Anna Haines,Adam Dunn,DanielMonroe Sullivan,The Role of Loc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in Rural America,Rural Sociology,Vol.67,No.3,2002

3.何修良.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非均衡制度的博弈分析[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 2012(2)

4.倪小明.公共選擇理論視角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賈海波,代楊.淺析PPP模式在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2(25)endprint

因此借鑒國外的經驗,中國目前應建立“低水平、廣覆蓋、?;尽钡纳鐣U现贫?,把農村真正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讓農民享受到真正的國民待遇,盡快縮小城鄉差距。

(二)中央財政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和科技推廣

在義務教育方面,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比較重視并且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其經費一般由中央財政撥款。印度、巴西、泰國等發展中國家,政府的公共經費一般均占基礎教育投資總額的85%-90%左右。中國對基礎教育的公共投資僅占基礎教育投資總額的57.9%。其中中央財政補貼占絕大部分。美國的農村公立中小學教育的經費往往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學區三部分構成,其中州政府占主導地位,投入占總經費的50%左右,學區的投入占總經費的45%左右。

印度、巴西、泰國等政府都重視農業科技研究、農業科技推廣以及科技成果轉化,以促進農業科技不斷進步及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中國中央財政對于農村義務教育、農業教育、科研、科技推廣等的投入還是遠遠不夠的,也缺乏相應的農業職業培訓學校。政府應該提高農村教育經費在GDP中的比重,讓農民機會均等地接受義務教育,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與此同時政府也應大力扶持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體系的建設。

(三)以政府為主導在財稅政策方面給予農村大力支持

發展中國家政府支持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經驗表明,農村公共物品建設和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其收益回報周期長且投資利潤低,沒有政府的主導和支持是不可能滿足廣大農村地區居民要求的。稅收優惠及資金補貼是政府在農村公共物品建設方面的又一手段。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各國政府都對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給予稅收優惠及資金補貼,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說這是為了提高本國農業及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財政資金參與方式上來看,這一政策又是政府對農村公共物品的一種間接投資,經驗表明稅收優惠及資金補貼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投資和回報率。其范圍包括農業生產資料購置補貼、基礎設施補貼、水利建設補貼、農地整治補貼、農業結構調整補貼、農貸利息補貼、農副產品補貼等。在財政政策方面對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給予稅收優惠及資金補貼,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國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國內城鄉經濟差距,提高本國整體經濟水平,可見這一政策對于解決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不足問題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四)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及醫療的發展

印度、泰國等國政府財政都比較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及醫療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提高的基礎,政府的職責就是提供公共物品解決資源配置失效和分配不公平。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應發揮政府財政杠桿的作用,帶動其它各方投資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醫療發展,解決市場失靈,矯正外部效應,真正做到為農民謀福利。政府對于農村基礎設施的供給可以減輕農民負擔,減少農民交易的費用,提高農民收入及消費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對于醫療衛生的投入,可以滿足農民對基礎生存權的渴望,防止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解決目前農村新農合無法滿足農民日常對基本醫療服務的需求這種“保大不保小”的問題。因此在發展農村醫療保險的過程中,應以政府投資為主,政府在財政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支持,誘導多方投資。并適度引入商業保險等加以補充,更好地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Fan, Shenggen; Zhang, Linxiu and Zhang, Xiaobo: Growth,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 the Role of Public Investments,IFPRI Research Report, No. 125,2002

2.Gary Paul Green,Anna Haines,Adam Dunn,DanielMonroe Sullivan,The Role of Loc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in Rural America,Rural Sociology,Vol.67,No.3,2002

3.何修良.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非均衡制度的博弈分析[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 2012(2)

4.倪小明.公共選擇理論視角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賈海波,代楊.淺析PPP模式在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2(25)endprint

因此借鑒國外的經驗,中國目前應建立“低水平、廣覆蓋、?;尽钡纳鐣U现贫?,把農村真正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讓農民享受到真正的國民待遇,盡快縮小城鄉差距。

(二)中央財政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和科技推廣

在義務教育方面,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比較重視并且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其經費一般由中央財政撥款。印度、巴西、泰國等發展中國家,政府的公共經費一般均占基礎教育投資總額的85%-90%左右。中國對基礎教育的公共投資僅占基礎教育投資總額的57.9%。其中中央財政補貼占絕大部分。美國的農村公立中小學教育的經費往往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學區三部分構成,其中州政府占主導地位,投入占總經費的50%左右,學區的投入占總經費的45%左右。

印度、巴西、泰國等政府都重視農業科技研究、農業科技推廣以及科技成果轉化,以促進農業科技不斷進步及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中國中央財政對于農村義務教育、農業教育、科研、科技推廣等的投入還是遠遠不夠的,也缺乏相應的農業職業培訓學校。政府應該提高農村教育經費在GDP中的比重,讓農民機會均等地接受義務教育,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與此同時政府也應大力扶持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體系的建設。

(三)以政府為主導在財稅政策方面給予農村大力支持

發展中國家政府支持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經驗表明,農村公共物品建設和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其收益回報周期長且投資利潤低,沒有政府的主導和支持是不可能滿足廣大農村地區居民要求的。稅收優惠及資金補貼是政府在農村公共物品建設方面的又一手段。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各國政府都對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給予稅收優惠及資金補貼,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說這是為了提高本國農業及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財政資金參與方式上來看,這一政策又是政府對農村公共物品的一種間接投資,經驗表明稅收優惠及資金補貼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投資和回報率。其范圍包括農業生產資料購置補貼、基礎設施補貼、水利建設補貼、農地整治補貼、農業結構調整補貼、農貸利息補貼、農副產品補貼等。在財政政策方面對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給予稅收優惠及資金補貼,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國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國內城鄉經濟差距,提高本國整體經濟水平,可見這一政策對于解決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不足問題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四)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及醫療的發展

印度、泰國等國政府財政都比較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及醫療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提高的基礎,政府的職責就是提供公共物品解決資源配置失效和分配不公平。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應發揮政府財政杠桿的作用,帶動其它各方投資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醫療發展,解決市場失靈,矯正外部效應,真正做到為農民謀福利。政府對于農村基礎設施的供給可以減輕農民負擔,減少農民交易的費用,提高農民收入及消費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對于醫療衛生的投入,可以滿足農民對基礎生存權的渴望,防止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解決目前農村新農合無法滿足農民日常對基本醫療服務的需求這種“保大不保小”的問題。因此在發展農村醫療保險的過程中,應以政府投資為主,政府在財政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支持,誘導多方投資。并適度引入商業保險等加以補充,更好地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Fan, Shenggen; Zhang, Linxiu and Zhang, Xiaobo: Growth,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 the Role of Public Investments,IFPRI Research Report, No. 125,2002

2.Gary Paul Green,Anna Haines,Adam Dunn,DanielMonroe Sullivan,The Role of Loc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in Rural America,Rural Sociology,Vol.67,No.3,2002

3.何修良.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非均衡制度的博弈分析[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 2012(2)

4.倪小明.公共選擇理論視角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賈海波,代楊.淺析PPP模式在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2(25)endprint

猜你喜歡
公共物品經驗借鑒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國外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經驗借鑒及啟示
論我國公共物品供給方式的改革
論我國公共物品供給方式的改革
國外舞劇檔案管理的經驗借鑒分析
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問題研究
綠色稅收體系構建經驗借鑒
贊農村“五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