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消息》中的中國電影及海外評論

2014-03-28 14:52厲震林陰凌云
藝海 2014年2期
關鍵詞:海外傳播中國電影參考消息

厲震林+陰凌云

[摘 要]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文化傳播成為有效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而電影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越來越成為各國文化傳播策略中的重要一環。近些年來,中國電影始終奉行著“走出去”的發展戰略,而要真正“走出去”并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國家形象進行有效的海外傳播,了解并且掌握海外受眾的反饋情況則顯得十分必要。本文以權威媒體《參考消息》中的相關報道為切入點,探討外國媒體視野中的中國電影,即主流外國媒體與觀眾對于中國電影的認知和評價,從而試圖窺察中西方文化博弈背后的深層內涵。

[關鍵詞]中國電影 海外傳播 參考消息 外國媒體 跨文化

若需了解并分析海外媒體和受眾對于中國電影乃至中國社會的態度與評價,它的途徑和“管道”很多。以翻譯海外新聞為主的《參考消息》,雖然是中國官方所辦,對于海外新聞的選擇有著自身的原則,卻也是研讀和“參考”國際社會對于中國電影以及社會的一個傳媒通道?!秴⒖枷ⅰ酚尚氯A通訊社主辦,它的創刊可以追溯到1931年,迄今已有82年的歷史。目前,《參考消息》與《環球時報》是中國大陸僅有的兩家能夠合法直接刊載外電的報紙?!秴⒖枷ⅰ访刻旒皶r選載世界各國(地區)通訊社、報刊以及互聯網上的最新消息、評論的精華,全面報道世界各國以及香港、澳門特區、臺灣等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體育、文化及其對華反應等各個方面的最新情況,是一份以提供“境外的聲音”為特色的國際國內時政報紙?!秴⒖枷ⅰ穼τ谕怆?、外報的翻譯講究“原汁原味”,能夠獲取外媒對于事件報道最為直觀的信息,從而為國人提供了一個用“外人”眼光看世界和看中國的窗口。

基于如此原因,本文以《參考消息》中的相關報道作為切入點,探討外國媒體視野中的中國電影,即主流外國媒體與觀眾對于中國電影的認知和評價,從而試圖窺察中西方文化博弈背后的深層內涵,以期為中國電影跨文化海外傳播的順利進行提供些許啟示。

一 、《參考消息》對中國電影的態度分析

筆者參閱了《參考消息》1985年至2013年期間有關中國電影的部分文章,從數量和比例上不難發現,國外媒體特別是西方媒體對于中國電影的發展是較為關注的。特別是近幾年來,這種關注呈現上升的態勢,也從另一個側面顯示出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文化影響力的逐年擴大。針對中國電影的報道,其態度基本有肯定、中立和否定三種??傮w來說,外國媒體對中國電影的態度大多是正面肯定的,占到50%以上。其余不到50%的比例分別是中立態度和否定態度,其中中立態度又大于否定態度。當然,從客觀上來講,由于《參考消息》是一份選載世界各國媒體消息的文摘性報紙,不可能涵蓋所有世界媒體的觀點;此外,作為一份在國內公開發行且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報紙,《參考消息》有其自身選載文章的標準,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本文所研究的問題造成一些影響。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將這些影響忽略不計,將《參考消息》視為中立客觀的研究對象加以分析。

一是肯定態度。中國電影的發展伴隨著時代的變遷,經受了社會動蕩的洗禮。自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左翼電影在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藝術水準達到了相當高度,例如《漁光曲》、《神女》等影片獲得世界獎項,為中國爭得了不小的國際影響力。建國以后,國家大力支持電影業的發展,政策環境使得中國電影發展迅速。特別是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后,中國電影事業開始走向了產業化和市場化。在中國時代語境的巨大變遷裹卷之下,中國電影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文革”以后,中國“第四代”電影在世界主流電影節中開始嶄露頭角,到了“第五代”更是達到了一個巔峰,將獲獎標桿提升到了真正的國際水準,數部中國電影在國際三大電影節中頻頻獲獎,開啟了中國電影的一片新天地。在輝煌戰績的背后,國際各大媒體對中國電影的搶眼表現給予了較大篇幅的報道,且大多是肯定的積極態度。1988年,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獲得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熊獎”,中國電影第一次站在世界電影藝術的最高舞臺,獲得了高度評價。當時德國媒體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參考消息》刊登了西德《斯圖加特日報》發表的一篇題為《金熊進入紅高粱地》的文章,稱道:

第38屆柏林電影節的評獎委員會是獨立的。它沒有把“金熊獎”和“銀熊獎”發給美國送來的重頭影片,而是給了中國和阿根廷。這兩國送來競爭的影片不僅在題材上,而且在電影藝術上不落俗套,這是由于它們具有有力的以及非常漂亮的畫面語言。張藝謀首次導演的《紅高粱》是一部水平極高的影片,其內容是生疏的,如同一個可怖的傳說。但是,對于視覺是一種令人陶醉的享受。中國在制片方面達到了世界水平,評獎委員會對此表示贊賞?!?/p>

德新社的一篇報道,態度更為令人驚訝,“這是自從柏林電影節舉辦以來中國首次獲除戛納和威尼斯電影節之外的最重大的歐洲電影節的頭等獎。這部中國影片首映時令柏林電影節的觀眾吃驚和震驚。該片被評價為中國實行‘新的開放的證明?!?以上當地媒體的相關報道都給予了發展中的中國電影積極肯定的評價,通過電影的呈現顯示出了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所帶給世界的全新感覺,也因中國電影的成功制作使得外國看到了今日中國為電影創作提供的環境,才認為是實行“新的開放”的證明,獲獎行為無疑提升了中國電影的世界知名度和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世界的肯定。同樣身為“第五代”領軍人物的陳凱歌,其揚名國際的代表作《霸王別姬》在戛納獲獎后,法新社發文評論稱:“《霸王別姬》以對中國政治和文化歷史的尖銳分析,對故事的隱私性和轟動效應性的出色把握和糅合而獲得好評?!蔽鞣矫襟w在對《霸王別姬》的審視中,可以看到中國京劇作為一種面向西方的奇觀性現象依舊存在而且被加以描述,并且通過“奇觀”的展示最終達到了政治寓言的目的,十分合乎媒體的期待。

如果說西方媒體對于中國“第五代”創作出來的電影感到驚訝,是因為畫面帶來的美學沖擊以及中國神秘民俗元素的展現,那么,驚訝之余的贊賞則更多來源于“第五代”在敘述中所表現出來的對舊有體制的叛逆和抗爭,而這種意識形態恰恰符合西方世界對于神秘東方的想象。正因缺乏了解,在西方媒體眼中,古老、落后和野性的生存狀況依舊是中國社會的主流,電影中那些與封建社會體制做斗爭的詮釋被認為是充滿勇氣和力量的抵抗,這對于像美國這樣的主張追求民主和自由的西方國家而言,無疑是值得贊賞和鼓勵的。

應該說,西方媒體對于“第五代”中國電影的贊賞,除了美學方面的肯定之外,或多或少都擺脫不了意識形態上的定勢,也不可避免地滲透著政治因素的考量。誠然,電影藝術其本身就不單單具有純粹的藝術屬性,還包含商業和政治等屬性,因此,西方媒體對于中國電影的評價和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相比較文藝片而言,西方媒體對于中國動作武俠片的關注以及肯定無疑是不能否認的。在大多數西方人印象中,功夫、武俠就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2001年,臺灣導演李安的武俠巨作《臥虎藏龍》在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勇奪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音樂、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四項大獎,再次為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舞臺上樹立了一個里程碑。由此之后,以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為代表的中國電影人紛紛嘗試功夫武俠片的制作,從而在一個時期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武俠電影熱潮?!秴⒖枷ⅰ吩_灣地區《中國時報》刊登的文章《李安的理性與感性》中如此評價《臥虎藏龍》:

2000年12月,《臥虎藏龍》推出后,《紐約時報》影評稱,這是一部“違反地心引力的美麗武俠電影”。美國最著名的一位影評人贊許地說:“最好的武俠電影無關于打斗,而在于人性?!杜P虎藏龍》是我所看過的最美妙的武俠片?!币晃晃以诿绹鴮W電影時的女同學說:“《臥虎藏龍》是美麗的童話,而不是武俠片?!绷硪晃坏聡瑢W則告訴我,她覺得《臥虎藏龍》是女性電影。我問他們“竹林比劍”的那一幕是怎樣拍的?所有的西方朋友都說是電腦動畫。當我告訴他們是用繩索時,他們都難以相信。

大多數美國觀眾是不習慣看字幕。但是,李安用影像代替字幕,去吸引那些根本搞不清楚“功夫”和“武俠”差異的老美大眾!結果,《臥虎藏龍》成為有史以來在美國最賣座的外國電影?!噍^于紐約派的影人,李安雖出身紐約,但其實他的說故事方式是比較像古典好萊塢的電影。他的電影戲劇性強,講情的地方動人!其實頗符合影藝學院評審口味。

可以看出,《臥虎藏龍》之所以受到美國觀眾及媒體的親睞,其最重要的因素并非華麗炫目的視覺效果與規模敘事,相反卻是典型的傳統中國武俠范式。在影片中出現的眾多中國元素,例如中國風景、建筑、功夫等都立足于寫意,這也使得見慣了視覺大沖擊的美國觀眾感受到中國傳統古典文化的陌生與神秘,所以,在他們眼中《臥虎藏龍》成了“美麗的童話”,而非普通類型片意義上的武俠片?!袄畎灿梦鞣接^眾都看得懂的影視語言描摹出遙遠的東方人的人情世故,滿足了西方人對于東方文化的崇尚和獵奇心理?!?/p>

此后,中國電影扎堆拍攝宮廷武俠片,甚至發展成為一種類型電影。中國電影人跟風拍攝武俠片不能不說受到李安《臥虎藏龍》獲得西方主流話語權承認的影響,中國電影人渴求得到世界認可的心從未改變過。西方媒體雖也就《英雄》、《無極》、《夜宴》等宮廷武俠巨制做過相關報道,但贊賞和親睞的態度卻并未超越李安當年的《臥虎藏龍》,這其中當然有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誤讀,然而,更關鍵的問題在于后來者將重心放在制造宏大視效上,而并非說故事的能力上。這種在故事模式上無法溝通西方觀眾的現狀直接影響到評判的結果,事實上東西方文化的識別體系不同,對于事物和現象的評判標準自然不可能完全一致。講故事不具備普世價值,則難以取得世界的普遍認可。

與西方媒體普遍關注中國電影武俠類型相似,時間走到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電影的迅速發展令世界媒體倍加關注。近些年來,中國電影逐年呈現多元化和發散型的發展模式。中國電影人經歷了“第五代”、“第六代”的承繼之后,新生代導演登上歷史舞臺并不斷續寫著輝煌。大環境發生著巨大改變。在我國“走出去”文化戰略的指導下,中國資本加速布局全球電影產業鏈。據報道,2012年中國生產電影故事片745部;電影銀幕數量從10年前的1000多塊,增長到目前接近1.5萬塊;電影票房從10年前不足10億元,到去年票房總額超過170億元。中國電影市場和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令眾多外國電影公司對與位居全球第二大的中國電影市場合作充滿興趣。與此同時,隨著影院建設的深入進行以及國內票房的節節飄紅,加之好萊塢電影的強勢進入,都預示著這將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市場??上驳氖?,中國電影在面對海外電影的強力競爭下,經過艱難的嘗試和摸索,終于逐漸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因此,得以看到大量新生代導演執導的低成本、小制作、接地氣的中國電影出現,特別是當一部由徐崢執導的電影《人在旅途之泰囧》(后簡稱《泰囧》)創下新的票房紀錄時,國產電影的影響力也不得不引起國內外媒體和業內專家的關注和研究?!秴⒖枷ⅰ吩缎l報》文章《<泰囧>:中國的熱門喜劇片“囧”在翻譯中?》,文章這樣寫道:

“這部被稱為中國版《宿醉》、成本只有300萬美元的片子12月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擠下中國票房排行榜第一寶座,并且出其不意地干掉數部國產大片,稱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華語影片。對于該片在美國的上映,影評人在文章中沒有明說的一點是:希望由此開始,電影業的貿易風向不再從西向動吹,希望風向開始轉變?!?/p>

由這篇報道不難看出,國產電影勢頭強勁,縱然在海外市場上的表現未必搶眼,但在國內市場上的表現著實令人振奮。像《泰囧》這樣的喜劇電影能夠取得如此大的票房成功,一定有它內在的復雜原因。西方媒體給予肯定,更多的是看到了中國電影類型片的成長與發展,以及中國電影市場對于全球電影業的重要意義。

二是中立態度。外國媒體對于中國電影的態度除了肯定之外,其余大多是持中立客觀的態度,其內容基本停留在對影片劇情的直白介紹和對影片影像風格的客觀描述。例如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對導演王小帥執導的電影《青紅》進行過詳細而中立的報道:

中國“第六代”導演王小帥執導的影片《青紅》以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時代背景,描寫了從上海到貴州支援三線建設,出身普通家庭的女孩青紅的悲劇生活。在遙遠的西南部,她那一代人放棄了以前在上海的生活,但是,從未放棄回城的夢想。王小帥說,《青紅》誕生于大變革時代。在這部影片中,父親是個暴君式的人物,殘暴地對待妻子和女兒青紅。父親與妻女之間的“斗爭”構成了電影的主線,但是,最后沒人勝出。女兒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因為她的渴求、希望和愛情都慘遭扼殺。

按道理說,在新聞報道中保持中立客觀是新聞媒體必須遵循的職業原則,但是,在現實中大多數報紙都是多少帶有本報觀點的,而這種觀點的傾向性也往往偏愛政治、經濟、文化的強勢話語權者。因此,有些媒體的報道從表面看似乎中立公正,實則隱藏著傾向性。例如日本《周刊時事》雜志1987年11月28日題為《人們對“中國電影節”感興趣》的文章中寫道:

中國電影正在引起人們的興趣。在東京的電影院舉行的“1987年中國電影節”盛況空前,甚至為滿足觀眾要求而延長日期。今年舉行的中國電影節已是第11屆。

隨著中國影片質量的提高,開始引起電影愛好者們的關注。有一種要取代走下坡路傾向的日本電影和西歐電影的趨勢。

中國電影節每次都在11月舉行,有七八部新片輪流上映。今年這屆電影節上映了《大閱兵》、《黑炮事件》和《老井》等八部影片。原定到12月1日結束,根據觀眾的要求,將延期到12月7日。

一位來自千葉縣船橋市的女大學生(23歲)看了《黑炮事件》之后熱情地說:“我從三年前就開始來看中國電影,今年這屆的影片特別好。希望以后上映更多的影片?!?/p>

電影評論家小川徹說:“中國的電影界人士在認真地思考問題,而日本的電影被商業主義占據了?!?/p>

隨后《日本經濟新聞》對“第11界東京中國電影節”作了后續報道:

一向主張以“友好”為目標的日中電影交流確實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兩國人民對電影的期望越來越高,希望多拍攝一些能深深扣動觀眾心弦的有趣影片。山田洋次導演說:“我驚異地看到中國的電影藝術最近出色地實現了飛躍?!独暇房梢哉f是其典型。我們日本的電影也絕不能落后。應該通過相互競爭,向全世界退出優秀的片子?!边@表明從交流過渡到競爭的時代已經到來。

以上來自日本媒體的報道,表面上看確是中立客觀態度,實則處處暗藏玄機。在盛贊中國電影的背后是內心的驚訝與不甘,“大和民族是一個頗為好勝的民族,由于日本國土狹小資源短缺,日本人為求得生存必然比其他民族付出更多的代價,也使他們不論做什么都要求盡善盡美,一旦自己面臨被超越和淘汰,日本人會更加發奮。在中國電影走入日本并贏得日本觀眾喜愛的時候,日本電影人深感自身責任的重大,將中日兩國電影在未來的關系定位成‘競爭。由此可見,日本將中國看成它的競爭對手。不管歷史上發生過什么,日本對中國的態度顯示著在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將作為一個強大的對手和日本在未來競爭,日本人有著一份擔憂。比起美國人與德國人對新時期中國電影創作的態度,日本人顯然將中國作為一種威脅?!?/p>

三是否定態度。由于文化、價值觀以及識別體系等差異因素,在眾多外國媒體對中國電影的評論中,也有一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例如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在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一個調侃性質的獎項“金鬧鐘獎”,法新社在1988年5月17日以及21日電文中描述了此片在戛納上映時的情形:

中國陳凱歌執導的影片《孩子王》長得沒完沒了,這部影片使得到場觀看的記者們的1/4都離開了影廳。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差距可以解釋這種反應: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在邊遠農村工作的一名小學教員遇到的兒童教育方面的問題與戛納人所關心的問題相差十萬八千里。

被問及的大部分記者都承認他們在看這部影片時都徐徐地入睡了,其中有些人在睡著之前就離開了影廳。

外國媒體將《孩子王》所要表現的社會學論文式的文化反思直接簡單地歸結為“兒童教育問題”,且并不在“戛納人所關心的問題”的范疇之中。顯然,這部令觀眾與媒體“徐徐地入睡了”的影片根本不能契合西方受眾的想象,他們對中國當代歷史的了解欲望遠遠不如對于古老中國民俗展示的欲望。這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講述者與傾聽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想要彼此懂得心意顯然有點困難。

另外,西方媒體在某一時期對于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態度也與“第五代”很不相同。英國《衛報》就曾于2001年2月1日在題為《中國電影的大滑坡》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當“第五代”導演走向國際舞臺時,“第六代”導演還在蹣跚學步。他們通常通過非法手段用低成本制作表達對現實不滿的電影。這些作品是朋克精神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結合的產物。中國當代的城市被刻畫成了貧窮、悲慘和令人絕望的地方。

“第六代”導演的作品也在國際影展中獲過獎。不過,評委可能是出于對他們個人制作這些電影所冒風險的尊敬而不是因為觀片本身的感受。這些電影單調乏味、節奏緩慢、情感冷漠。如果說觀看“第五代”導演的電影像是下榻在北京的希爾頓大酒店,那么“第六代”的體驗則像在簡陋的招待所過夜。

在這篇報道中,“非法手段”、“低成本制作”、“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成為了《衛報》對中國“第六代”導演作品概括的關鍵詞。在他們眼里,中國當代城市一定像“第六代”所說的那樣“貧窮、悲慘和令人絕望”;并且主觀臆斷“第六代”導演在國際影展中的獲獎結果,也并非是評委看中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可能只不過是“出于對他們個人制作這些電影所冒風險的尊敬”而已。對于已經接受“第五代”導演作品所展示出的鮮艷畫面的外媒而言,“第六代”作品普遍呈現出的昏暗、骯臟、低端,加之緩慢拖沓的劇情,就變得令人沮喪甚至無法容忍。

二、《參考消息》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態度分析

關于外國媒體對于中國電影市場的態度,筆者主要查閱了2011年至2013年《參考消息》中刊載的相關文章,以此作為討論該問題的主要參考。

隨著中國電影的迅猛發展,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逐漸被激活了,也大大吸引著海外資金的流入以及尋求合作的國際集團。這種變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外國媒體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態度變化。如果說以前以西方媒體為首的世界媒體是用不屑或者忽略不計的態度看待中國電影市場,那么,現在這種態度則是太失策了。透過《參考消息》的相關報道不難看出,如今的利益集團及其各國媒體紛紛以一種取悅和迎合的姿態面對中國電影市場。

出現如此的局面源于一個不爭的事實,即中國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的電影市場且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全球第一,其潛力的發展空間頗大。這也是為什么美國好萊塢轉過頭來挖空心思討好中國的原因。英國《衛報》在2013年5月30日發表了一篇題為《對中國好點兒:好萊塢冒著“藝術投降”風險取悅中國》的文章,寫道:

在好萊塢,編劇威廉·戈德曼曾評論說:“沒有人知道任何事情?!钡缃?,所有人都至少知道一件事:無論你做什么,對中國好點兒。

如果你的電影里安排了中國籍反派角色,那么就更換他的國籍;如果你的劇本里欠缺中國場景,那么就添加一個——最好是能看到熠熠生輝的摩天大樓;如果你的電影項目沒有中國合伙人,那就去找一個;如果北京的審查者不喜歡某些場景,那就馬上刪掉。

向中國卑躬屈膝已成為垂涎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場的演員、編劇、制片人、導演和電影公司高管的慣性思維。鑒于中國將在未來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這種趨勢還會進一步加劇。

……

中美電影高峰論壇主席、奧普傳媒集團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肖培寰說:“現在所有人都在想,我們怎樣才能拍出一部至少不會冒犯中國公眾的電影?”

……

中國電影市場一片繁榮,去年票房收入上漲30%,達到27億美元,超過了日本。中國每天會豎起10幅左右新的電影幕布,預計它會在10年內超過美國。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政府的管控。為了促進國產影片發展,中國每年僅允許34部海外影片上映,盡管比以前的20部配額有所增加,但仍只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一部影片必須取悅或者至少不冒犯中國當局,才有機會成為這34部影片中的一部。

上述第二段中,其實已簡潔地把中國電影業與美國好萊塢之間的博弈關系交代得十分清楚。不妨來舉例回顧一下:

事件一:“去年美國好萊塢翻拍影片《赤色黎明》,其中講的是一支外國軍隊入侵美國本土。起初影片里的‘壞蛋是中國軍隊,但在電影公映前制片方做了修改,現在,影片里的入侵者成了朝鮮人。電影制片方不想冒犯中國觀眾和電影審查官員?!?/p>

事件二:“去年的時空穿越影片《環形使者》在上海設置了部分情節,而且與國際版本相比,布魯斯·威利斯的角色在該片的中國版本中于上海停留了更長時間?!?/p>

事件三:“外國電影在中國受到嚴格控制。有關部門每年只允許34部外國影片在中國上映,而且外國影片的制作方只能獲得少部分的票房收入——一般不到25%。避開這些限制的一種方法就是與中國合作方合拍電影——索尼公司為翻拍的《功夫夢》選擇了這條路。合拍片在中國被視為國產片,制作方能夠分得票房收入的40%?!?/p>

事件四:“好萊塢最近至少有6部電影屈服于中國審查者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提出的修改內容的要求,其中包括《007:大破天幕殺機》和《僵尸世界大戰》,前者據說是有關澳門性交易的內容遭到刪減,后者則修改了僵尸瘟疫源自中國的情節?!?/p>

從以上報道可以發現,以好萊塢為代表的電影業正在努力迎合中國,以便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與更多的利潤所得。即便是對于中國的審查制度頗為不滿,但因無法改變體制,只得放低姿態自我調整以期獲得中國官方的通過,連美國著名導演卡梅隆都表示考慮要與中國合拍電影并根據限制予以調整?!秴⒖枷ⅰ吩吠干绲膱蟮婪Q道:

“電影《阿凡達》和《泰坦尼克號》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今天說,他在考慮與中國合作拍片,但在做出決定前將不得不權衡審查和其他限制等問題。

雖然存在政府控制和盜版等問題,但好萊塢已經開始認真關注中國,這反映了將更多錢花在電影院和減少購買盜版碟片的中國中產階級人數迅速增長這一事實。

……

卡梅隆說,他不得不考慮審查等問題?!襾磉@兒考察合作拍片的可行性,搞清楚會遇到什么限制,需要遵從何種內容方面的指導,會有什么經濟利益,并予以權衡?!?/p>

面對如此變化,可以說中國電影行業新曙光已現。即便外有進口大片的誘惑,內有體制自身存在的問題,電影復興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是,應該看到自身具備的優勢——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電影觀眾群,無論硬件還是軟件的發展空間都極為寬廣,加之政府刺激投資以及對電影工業的大力扶持與保護,均為中國電影產業的長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正是因為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廣闊前景,才使得在美國本土擴張已出現疲軟飽和的好萊塢迅速展開了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占領,希望可以最大化的占有中國市場,從而獲取比在國內更多的利益。同樣,中國希望向好萊塢學習,掌握先進的制作電影的技術以及打造商業成功電影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與好萊塢的合作共贏也就變得順其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電影在積極“引進來”的同時,也始終關注“走出去”的實施進度。去年5月,中國大型企業萬達集團斥資26億美元收購了美國AMC公司?!皩τ谌f達集團來說,收購AMC公司使其獲得了進入全球最大的兩個影院市場的渠道,也使其在與渴望拓展飛速發展的中國市場的好萊塢電影公司談判時具有更大影響力?!薄笆召廇MC符合中國的戰略,即與美國企業結盟,增強其國產娛樂業的實力以及擴大全球影響力,或者說‘軟實力?!?事實上,“走出去”一個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植入廣告。多年來,中國企業一直想方設法的將廣告植入國產電影中,有時植入廣告所帶來的收益占電影預算的三成。但是,國內電影中的植入廣告已經接近飽和,于是中國公司紛紛將眼光投向更具有魅力的好萊塢英語電影。中國公司的目的就是博人眼球,因為這樣做不僅可以增加產品的國際知名度,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在好萊塢電影中露臉可以激起中國觀眾的共鳴?!俺醪降慕y計結果顯示,這樣做會提高公司的銷售額。在2011年上映的《變形金剛3》中,舉止怪異的華人科學家在電梯里大聲地吸著一盒伊利舒化奶,還說‘讓我先喝完舒化奶,這句臺詞為中國的網絡熱詞。去年舒化奶的銷售額增加了12%?!?/p>

近些年來,好萊塢大勢“侵占”中國電影市場的目的已是眾所周知。的確,起初好萊塢進入中國市場對于本土電影的沖擊很大。盡管存在進口配額,但是,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票房中依舊占主導地位,本土電影在好萊塢和本國審查制度的雙重擠壓下步履維艱。好在隨著國產片情節和制作水平的明顯提高,好萊塢電影一覽獨大的局面得以逐步改觀。

從外國媒體的視域中看中國電影,一方面可跳出主觀視角了解旁觀者對于同一問題的看法和見解,以此作為文化和產業參考,從而指導中國電影今后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俗話所稱“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應該從外國媒體評論中國電影的角度了解西方的識別體系和價值觀,從而獲悉世界的聲音用來指導我國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毫無疑問,新世紀中國電影的發展需要中國電影創作者的集體努力,如同斯皮爾伯格所稱:“中國不僅作為國際電影的一個市場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作為一支創造性的力量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希望看到真誠、充滿良知以及美學爆發力的創作者,運用平視冷靜的姿態講述故事和描繪人生,讓普世價值之光照亮中國和世界觀影者的內心。

(責任編輯:蔣晗玉)

參考文獻:

[1]參見《金熊進入紅高粱地——西德輿論評<紅高粱>在柏林電影節獲獎》,載于《參考消息》1988年2月28日。

[2]參見《金熊進入紅高粱地——西德輿論評<紅高粱>在柏林電影節獲獎》,載于《參考消息》1988年2月28日。

[3]參見《李安的理性與感性》,載于《參考消息》,2005年9月27日。

[4]厲震林:《電影的轉身——中國電影的現代化運動及其文化闡釋》,文匯出版社,2010年版,第220頁。

[5]參見《<泰囧>在美票房因何變囧》,載于《參考消息》2013年2月15日。

[6]參見《美報介紹戛納電影節中國參賽片<青紅>》,載于《參考消息》2005年5月21日。

[7]參見《第11屆東京中國電影節盛況空前》,載于《參考消息》1987年11月29日。

[8]參見《日報說日中電影競爭時代已來臨》,載于《參考消息》1987年12月19日。

[9]厲震林:《中國國際獲獎電影的國家形象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年版,第152頁。

[10]參見《戛納:面向未來的國際電影盛會》,載于《參考消息》1988年5月25日。

[11]參見《中國電影大滑坡,導演尋覓新出路》,載于《參考消息》2002年8月26日。

[12]參見《好萊塢取悅中國被指“藝術投降”》,載于《參考消息》2013年6月3日。

[13]參見《中國影響令好萊塢規避冒犯》,載于《參考消息》2013年1月29日。

[14]參見《<鋼鐵俠3>“中國版”叫座不叫好》,載于《參考消息》2013年5月13日。

[15]參見《<鋼鐵俠3>“中國版”叫座不叫好》,載于《參考消息》2013年5月13日。

[16]參見《好萊塢電影看中國“臉色”》,載于《參考消息》2013年4月30日。

[17]參見《卡梅隆考慮在華合作拍片》,載于《參考消息》2012年4月24日。

[18]參見《中國萬達大舉挺進美國娛樂業》,載于《參考消息》2012年5月22日。

[19]參見《中國品牌熱衷“植入”好萊塢電影》,載于《參考消息》2012年9月13日。

[20]參見《中國電影正成為創造性力量》,載于《參考消息》2013年5月28日。

猜你喜歡
海外傳播中國電影參考消息
從莫言作品的海外傳播看東西方文化的認同構建
淺析戲曲跨文化傳播
從互文性看中國電影名稱的翻譯
當下中國大陸喜劇電影的藝術特征與發展
國產奇幻電影的好萊塢元素分析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力研究
電影表演與女權主義
中國京劇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