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氏春秋·淫辭》中的歧義句及其類型

2014-03-28 18:14許富宏
滁州學院學報 2014年3期
關鍵詞:同音呂氏春秋多義

許富宏

《呂氏春秋·淫辭》中的歧義句及其類型

許富宏

《呂氏春秋·淫辭》篇中“荊柱國莊伯”一段文字中有六則歧義句,這些歧義句可分為因詞的多義而產生歧義、因句法結構不固定而產生歧義、因語義模糊而產生歧義等三種類型?!兑o》篇中的歧義句反映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名家已經注意運用語言的歧義來進行論辯,啟發古漢語研究者要重視先秦名家的語言研究。

呂氏春秋;歧義句;名家

語言中的歧義現象,自古就有?!秴问洗呵铩ひo》篇中有一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先秦時期歧義問題。這里略作闡述,希望引起古代漢語研究者的注意。

一、《淫辭》中的歧義句

《呂氏春秋·淫辭》篇有一段文字:

荊柱國莊伯令其父視日,曰①“在天”;視其奚如,曰“正圓”;視其時,曰②“當今”。令謁者駕,曰“無馬”。令涓人取冠,曰③“進上”。問馬齒,圉人曰“齒十二與牙三十”。

對這段文字的理解,歷代注家均未得其要領,皆就字面解讀,看不出呂不韋及其門客為何譴責其為“淫辭”。如“令涓人取冠,曰‘進上’”,孫詒讓說“未詳其義”[1],范耕研亦說“惟謁者、涓人兩事,則誠難曉耳”[2]1200。這是學術界的一般看法。不過,也有學者試圖對此作出解釋。陳奇猷先生釋云:“涓人系掌潔除之官,取猶治也。冠、干同音。涓人既系掌潔除之事,故莊伯令其‘取干’,意謂將濕處治之使干燥。涓人誤取為‘索取’之取,又以‘干、冠’同音而誤以為‘衣冠’之冠,遂以為莊伯令其取頭上戴之冠,故以‘進上’對,言冠已戴在你的頭上。蓋古人只在睡時卸冠,平時冠皆著頭上,故涓人云然?!保?]1202

陳先生的解釋實乃勉強。他認為冠、干同音,莊伯令涓人“取干”,而涓人聽錯了,以為是令自己“取冠”。但是莊伯頭上已經戴了冠,所以說“進上”。這種解釋只是一種猜測。涓人是莊伯家“掌潔除之人”,這樣一個整日生活在莊伯身邊的人,偶然聽錯了主人的話,也有這種可能。但仔細體味,這種猜測與情理不通。陳先生說涓人誤認為莊伯讓自己去“取冠”,但涓人還說“進上”。這里的“進”,意即進獻、奉上。說明涓人取了冠獻給莊伯。這與莊伯頭上已經戴冠前后矛盾。再從上下文看,莊伯問話與手下人的答語之間都是有聯系的,如“日”與“在天”“正圓”“當今”皆有聯系?!爸]者”一例中的“駕”與“馬”亦直接相關。圉人答馬齒的數量也與問“馬齒”有關。而將“取冠”釋為“治干”,且“治干”與后文“進上”未看到彼此之間的直接聯系。所以,陳先生將“取冠”解釋為“取干”也與上文文意不符,故這種猜測的解釋是不能圓通的。不過,他認為“冠、干同音”,涓人聽錯了莊伯的話,實際上已經涉及到了口頭語中因同音而造成的歧義問題。但是陳先生并未意識到語音歧義問題(只是聽錯了),且未就此深入下去以歧義現象來解釋整段文字,留下了遺憾。但是,陳先生的解釋卻給我們以啟發,即從歧義角度來理解這段話。其實,不僅“令涓人取冠”這一例有歧義現象,整段文字皆是歧義句,是先秦時期歧義句的集中表現。

二、《淫辭》歧義句的類型

從數量上看,這段文字涉及到了六則歧義句,即:

1.莊伯令其父視日,曰①“在天”。

2.(莊伯令其父)視其奚如,曰“正圓”。

3.(莊伯令其父)視其時,曰“當今”。

4.(莊伯)令謁者駕,曰“無馬”。

5.(莊伯)令涓人取冠,曰③“進上”。

6.(莊伯)問馬齒,圉人曰“齒十二與牙三十”。

上述六則歧義句,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因詞的多義而產生的歧義

從語言學角度看,詞大多是多義的。多義詞用在書面語中,由于上下文的限制,一般不產生歧義。如果上下文不能使意義單一化,那就出現歧義了。而如果多義詞出現在口頭語中,則更容易因聽者理解上的差異而產生歧義。這段文字中所舉莊伯問其父、問馬齒等事例皆屬于口頭語傳播過程而產生的歧義。

第一例,莊伯“令其父視日,曰‘在天’”?!叭铡弊钟卸嗔x,此處可作兩解:其一,時間,光陰;其二,太陽。莊伯“令其父視日”,意思是讓其父看看太陽,然后回答他,時間是什么時候了。莊伯理解的“日”乃時間,而其父則理解成“太陽”,以為莊伯問他太陽在什么位置,故回答說“在天上”。此句因“日”字多義而產生了歧義。

第二例,“視其奚如,曰‘正圓’”?!叭纭币灿卸嗔x,此處“如”字可作兩解:其一,往、去?!稗扇纭币饧矗禾柕侥膫€地方去了?其二,似、像?!稗扇纭币庵^像什么。莊伯的意思是:看看太陽到哪個地方了,言下之意還是問現在是什么時候了。莊伯之父的理解是:莊伯讓我看看太陽像什么樣子?故回答說:正是圓的。此句亦因為多義而產生了歧義。

第六例,“馬齒”句亦由詞的多義造成的歧義?!榜R齒”有兩義:其一指馬的年齡,其二指馬有多少顆牙齒。莊伯問圉人的是馬的年齡,而圉人理解的是莊伯問馬有多少顆牙齒,故回答說“齒十二與牙三十”。

(二)由句法結構不固定而產生的歧義

第三例,“視其時,曰‘當今’”。其,指太陽。此句因句法結構不固定,可作兩種理解:第一種,視/其時,此為動賓結構;第二種,視其/時,此為偏正結構。莊伯的意思是第一種,去看看太陽,現在是什么時候了;而其父理解的是第二種,看太陽的時候是什么時候,故說“當今”,意謂“正是現在”?!熬浞ㄆ缌x常見于動賓與偏正的交叉”[3],這里是見于古漢語中的一例。

(三)因語義關系模糊而引起歧義

第四例,“令謁者駕,曰‘無馬’”。此句是因莊伯之語語義關系模糊而引起歧義。由于謁者“系掌通報之官”[2]1202,本不駕車。所以“令謁者駕”的受事者不清。一般而言,莊伯令“駕”的受事者當為車夫。但這里“謁者”理解為莊伯是令自己。這里就出現了兩義:第一義是莊伯命令謁者傳令讓車夫駕車,第二義是莊伯命令謁者駕車。莊伯的意思應是第一義,但是謁者的理解是第二義,以為莊伯是對自己下的駕車命令,所以回答說“無馬”。

第五例,“令涓人取冠,曰‘進上’”??紤]到古人白天都是戴著冠的,故此處的“取”應為“取下”?!叭」凇奔磸念^上取下冠。但“令涓人取冠”屬于兼語式,往往因語義關系模糊而引起歧義。此句可讀成兩種:第一種,讀作“令涓人/取冠”,意即莊伯命涓人替自己取下頭上的冠。第二種讀作“令/涓人取冠”,意即莊伯命令涓人取下涓人頭上的冠。莊伯的意思應是第一種,而涓人理解成第二種,結果把自己頭上的冠取下,獻給了莊伯。所以說:“進上”。說者與對答之人語義差距如此之大,理解如此誤會,所以《呂氏春秋》才批這種對答為“淫辭”。

值得注意的是,本篇主要是針對名家詭辯術或答非所問的批評,這從反面證明名家的辯說已經涉及到語言中的歧義問題。這是古漢語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個研究方向。孫詒讓、陳奇猷等沒有能解釋清楚這段文字,就是沒有注意到從這個角度來進行解釋。

[注釋]

①“曰”字,原文與“日”乙倒,這里據陳昌齊說改。

②“曰”字原文作日,這里據陳昌齊說改。

③“曰”字原文脫,這里據孫詒讓說補。

[1]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492.

[2]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張 斌.漢語語法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9.

I222

A

1673-1794(2014)03-0006-02

許富宏,南通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古典文學研究(江蘇南通226019)。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呂氏春秋》中的先秦史料輯??加喤c編年(12YJC770062);南通大學教學研究課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結構分析教學法實踐研究(2012B001)

2013-12-06

李應青

猜你喜歡
同音呂氏春秋多義
早期中國知識轉型期的《呂氏春秋》學——《漢書·藝文志》、高誘《呂氏春秋注》研究
康有為藏西夏字書《同音》殘葉版本考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
《同音》二字格探析
《呂氏春秋》養生之道
English Jokes: Homonyms
維吾爾語動詞“t∫iqmap”多義范疇的語義延伸機制
《錦瑟》賞析
多車道自由流技術在多義路徑識別領域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