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于方內,而寄情無始”
——選堂面向實相的精神取向

2014-04-08 14:36孫愛玲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安頓饒宗寄情

孫愛玲

(韓山師范學院中文系,廣東潮州 521041)

“游于方內,而寄情無始”
——選堂面向實相的精神取向

孫愛玲

(韓山師范學院中文系,廣東潮州 521041)

緣于佛教思想的深厚影響,選堂“游于方內,而寄情無始”,具有面向實相的精神取向,表現為直面死亡、安頓生命、真人境界等內涵。選堂的生命實踐為世人提供了有益啟示。

選堂;生命實踐;人生實相;精神取向

人類生活由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靈性(魂)生活構成。物質生活為世間實踐,靈性生活為出世間實踐(生命歸宿),精神生活則是二者的聯系紐帶,它們均是人類生命的本有之義。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對人類生活多重內涵的體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唐宋以來以至明清時期的三教合一思想將中國士人對人類生命多重內涵的體認推向一個深邃的境界,人們在回歸中華文明源頭“道”的思考之中,契入了對佛教所示生命實相的體認,從而彌補了儒、道兩家的思想缺陷,形成中國士人“向上一路”的精神取向。

這種精神取向滋養了中國文人的生命實踐,如王維、白居易、蘇東坡、湯顯祖、袁宏道等人,他們以佛教般若妙智慧為導引,超越了世俗境界,豐富了生命實踐,對后世產生積極影響;近代中西文化碰撞,文化精英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見佛教實相以及般若妙智慧的價值,以之變革社會現實,他們的人生實踐超越了形上形下、唯心唯物、宗教科學、此岸彼岸的思辨葛絆,直面實相,直達生命本源,給人以深刻啟示。在這種文化背景下,選堂先生吸取傳統文化精華,深刻體悟佛教揭示的宇宙人生實相,以般若妙智慧為導引,“游于方內,而寄情無始”[1]359,指出生命實踐的“向上一路”,形成面向實相的精神取向,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拓展做出了貢獻。

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文化背景下,選堂淹貫中西而慧心獨具,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佛教的價值與意義有著獨特的體認,這種體認突出體現在其面向實相的精神取向。

“游于方內,而寄情無始”,此語十分凝練而傳神地表達了選堂這種面向實相的精神取向。所謂“方內”,義指塵世?!肚f子·大宗師》有“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者也?!盵2]103宋代秦觀《三老堂》詩云:“晚厭方內游,把袂訪閑逸”[3],都用方內之塵世義。所謂“無始”,指佛法揭示的無始無終、清靜光明的自在境界。南朝齊明僧紹《正二教論》就有“道常出乎無始,入乎無終”[4]卷六意在說明生命實相之義。選堂以“無始”代稱佛法實相,正體現了其面向實相的精神取向。他說:“一個人,不能光是生活。要不然,就失去‘靈’?!`’就是高級的思維。要靜得下,才悟得到?!盵5]213作為高級思維,“靈”是在靜得下才悟得到,它接近于佛教禪法的思維修;悟“靈”,究其底里,就是通達無始無終、清靜自在的實相境界。選堂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形成“游于方內,而寄情無始”的精神取向。在他的生命實踐中,以儒家為根本而融匯佛、道二家,便能夠游于方內而不為所困;“正視與向往”(選堂語)佛陀所親證的無始無終、清凈自在的宇宙實相,以之為生命實踐的引領與歸依。他“游于方內”,在形下之游于藝(學問藝術)、形上之逍遙游(佛教唯識宗指稱的阿賴耶識層面內),可謂得心應手;然而,世內之游并不足以安頓他的靈魂,只有“寄情無始”,超越方內、歸依清靜自在的生命實相,才是其生命實踐的“向上一路”。

禪宗有“向上一路,千圣不傳”之說。所謂“向上一路”就是趨向第一義諦那個不可思議的清靜自在、真空妙有之世界。選堂熟諳個中意趣,最為佩服蘇軾生命實踐的向上旨趣。他說東坡“凡事皆主張向上,無論他面對如何的艱難困苦,他都維持著向上的精神。他多次受到貶謫……仍然保持著開闊的宇宙觀。他這種向上的人生觀就是來自佛教的精神”[6]227。他也肯定蘇軾詩歌感悟佛法禪趣,指出:“蓋其作品,處處充滿智慧。清劉熙載亦謂‘東坡詩善于空諸所有,又善于無中生有,機括實自禪悟來’,語最中肯?!盵7]選堂“游于方內,而寄情無始”,顯然受到蘇軾人生觀的影響。他說:“人們都把我看作‘儒家’,實際上我是很‘佛家’的?!盵6]228選堂的生命實踐融合了儒家與佛家的思想精華,而以佛教清凈自在生命實相為引領,展開方內之生命踐履,其立足點雖然不在出世,但在獲得世內超越心態的基本意趣中,深含著追求無始無終、清凈自在實相的精神取向,這使其顯示出了不同一般學者的深遠境界。

選堂“游于方內,而寄情無始”,直面實相的精神取向,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直面死亡的態度。

選堂注重對死亡的思考,他在《金字塔外:死與蜜糖》中談到埃及人對死亡的態度時說:“死,無疑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課題。死是不可避免的,亦不是渺茫的!……死的智識的開墾與追求,曾經消耗過去他們無數詩人和宗教家的精力和腦汁?!盵8]202因此,他不滿意儒家對生死的看法,他說:“在中國,儒家撇開死而不談,偷懶地說:‘未知生,焉知死?!澜o完全抹煞了!莊子把死生看成一條,死只是生的一條尾巴而已。死在中國人心里沒有重要的地位,終以造成過于看重現實只顧眼前極端可怕的流弊。南方人最忌諱‘死’與‘四’的諧音,不敢面對死的挑戰。人類之中,中國是最不懂什么是‘死’的民族,連研究死的問題的勇氣都沒有,真是可笑?人類的靈性差別之大就是如此!”[8]203

對佛教實相及其般若智慧的體悟使選堂有著坦然直面死亡的態度。中國本土文化完全沒有對死亡問題的思考,在對死亡普遍無知的文化氛圍中,人們談死色變便是很自然的現象。由于佛教的傳入,其超越死生的教義揭示了死亡的本質,才開啟了中國人對死亡問題的思考。佛教的本旨在于使人超越煩惱,超越死生,從而得到解脫,得到根本自在。佛陀修行親證生命實相,昭示有超越生死者在,這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眾生只因顛倒妄想,才不得領會生命實相。佛教對生的意義、死的本質都有究竟圓滿的揭示。在佛教看來,生死只是生命外在形態的改變,生命本質的佛性乃是不生不滅的。一旦明了生命真諦,人們對生死意義的理解便完全不同。人們會重新審視生的意義,從而明白貴生的道理;對于死亡則不再恐懼,而能坦然面對。

其次,注重生命的安頓。

選堂說:“一個人之能不能解脫.主要乃取決于自我”[5]220(“解脫”有真諦、世諦之別)。解脫的具體表現便是對生命安頓的注重。他說:“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盵5]215他曾以大學問家王國維為例來闡明這個問題:

王國維是一位了不起的學問家,只可惜諸多方面條件尚不具備,未能真正超脫,其于做學問乃至詞學創造上之成就,也受到一定限制。首先,王氏只到過日本,未到西洋。未曾走入西方大教堂,不知道宗教的偉大。而且對于叔本華哲思,也不可能真正弄明白。這是閱歷的限制。其次,王氏對佛教未曾多下功夫,對道教也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安頓自己。這是學識與修養的限制。所以,王氏做人、做學問,乃至論詞、填詞,都只能局限于人間。即專論人間,困在人間,永遠未能打開心中之死結。

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就這點而言,我覺得,陶淵明比王國維要明白得多。陶淵明未死就為自己先寫下挽歌,以為“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死了之后,自己能夠與山陵共存。由人生聯系到山川大地,我看已有所超越。

因此,我認為:王國維如果能夠在自己所做學問中,再加入“兩藏”——釋藏及道藏,也許能較為正確地安排好自己的位置。例如:朝代更替,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小小波瀾,算得了什么。但是,王氏就是想不通,不知道如何于宇宙人生中去尋找自我。[5]215

王國維是傳統儒家知識分子,他對佛教雖有喜好,但主要是學問習得而已,缺乏行證的功夫,故而“不知道如何安頓自己”,結果便是“困在人間”,乃至最后以極端方式結束生命。選堂以王國維的人生事例來說明生命安頓的重要,指出佛教思想是擺脫困頓、安頓生命的根本途徑。

再次,提升人生的境界。

選堂有人生三種境界之說,即詩人之境界、學人之境界、真人之境界。關于“真人之境界”,他又“稱之為無人境界,或者自在境界”[9]489,這實際上說明了“真人之境界”的兩層內涵。所謂無人境界,便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于無窮”的逍遙游[2]7(阿賴耶識層面內);所謂自在境界,便有佛法所揭示的實相境界(阿賴耶識之解脫)之意趣。他說:“從游的角度看,超越時空界限,這是廣大、深遠的表現,但不能戲,要有主宰,這就是‘真’的實現?!盵5]216通過生命安頓以期解脫,進而達到“真人之境界”。

選堂人生境界的提升,也體現在他的“形上詞”創作之中。他不局限于世間,不為世間所困,力求走出向上一路,這是“形上詞”的深層動因。他慨嘆道:人們“只是用第一種境界來衡量我,其實并不知我”[5]221?!靶紊显~”以“詞心與整個宇宙相通”[5]220,體現了選堂人生“真人之境界”之追求?!队駹T新·神》一首被看作是選堂“形上詞”的代表作品。詞云:“一時悟徹,靈明處、渾把春心催漏。紅薦尚佇,有浩蕩光風相候?!边@里分明透露出選堂明心見性之境界,我們可以從中窺見禪悟見性、乘悟并銷、自在風光的情形。有學者以此說明選堂“真人之境界”,可謂良有以也;但是,將此詞之“神”與有神論聯系起來,進而推斷選堂為有神論者[9]490,這種理解未必妥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神”主要指宇宙生命的變化之機,在儒為“道”,在佛為佛性,其實與“有神論”并無關系。關于“形上詞”,選堂有過不少論述:“所謂形上詞,就是用詞體原型以再現形而上旨意的新詞體”[5]206;其旨歸在于“超越人間的境界”[5]221?!靶味现家狻?,“主要包含著對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及感悟”[5]209-210;“重視道,重視講道理,這是形上詩的特征,也是形上詞的特征”[5]209-210。選堂自言“形上詞”思想資源來自于佛道,而佛教旨歸當是“形上詞”的終極旨趣。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人們崇尚科學理性,不能認識理性世界的盲區與不足,完全忽略佛法對人心性的發明,否定佛法對科學的彌補作用。如胡適先生把佛教當作學術對象研究,他雖對禪宗史下過功夫,而對佛教揭示的心性世界,乃至生命實相不甚了了。他曾說《維摩經》“只是一部很荒謬的小說”[10]330。選堂對胡適的論斷批評道:“胡先生的例子告訴我們,在佛學研究乃至學術研究中,不要輕率對自己沒弄懂的問題發表意見?!盵10]330好在胡適先生畢竟是一位非凡的學人,他在“十年后終承認自己以前的看法‘大謬’”[10]330。選堂“游于方內,而寄情無始”的生命實踐,注重生命安頓,以求終極解脫,面向實相的精神取向,無疑為世人提供了有益的人生啟示。

選堂先生個性意趣、家學淵源以及近代思潮的獨特文化背景,為他領悟中國傳統文化,汲取佛教思想精華,提供了適宜的文化土壤。選堂面向實相的精神取向,乃是他人生因緣際會的必然結果。

他曾多次談到少年時對佛教的偏好。他說:“少日趨庭,從先君鈍盦先生問業,枕饋書史,獨喜涉獵釋氏書。又得王弘愿師啟迪,于因明及密宗,初窺門徑?!盵1]350在《宗頤名說》中又說:“自童稚之年攻治經史,獨好釋氏書,四十年來幾無日不與三藏結緣?!彼恢皇情喿x經藏,更以踐履行證體悟佛教。他說:“我小時候的宗教體驗是很深的,也看了不少佛書,非常地向往一個清靜的世界,有過一段真想剃度入山為僧?!盵11]選堂佛緣匪淺,幼年啟蒙便種下了佛學種子,這亦為他生命實踐的精神指向奠定了基礎。

選堂學佛亦有特殊機緣,這便是他提到的“得王弘愿師啟迪,于因明及密宗,初窺門徑”。王弘愿是近代弘揚密宗第一人,他為復興密宗做出了杰出貢獻。只是由于其復興密宗與日本東密的瓜葛,長期以來學界教界對他諱莫如深。其實,王弘愿弘揚的佛教密法,作為一種法門,自有其存在價值,這種價值亦由其大弟子、著名佛教學者馮達庵的傳承及其在佛教四眾中的廣泛影響與推崇而得以證實。佛教密宗重行證,修行次第分明,最是今人當機法門。王弘愿作為選堂之師,當是引導選堂初窺佛教行證門徑的一位重要的善知識。選堂一生打坐不輟,九十歲時還說:“我每天要打坐,我閉了眼,就能到另一個世界?!盵12]他真實受益于佛法,有其正確入門而禪定不輟的行證,并非解悟經典可以做到。如果沒有實地的心性修煉、由禪定的行證而悟入般若妙智慧,那理悟一遇現實便如藥水汞遇火即飛,對人不能有任何的真實受用。選堂對佛法的正確踐履行證,是他游于世間而能“寄情無始”的重要原因。

選堂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世界五洲已歷其四”;他還學習梵文,踏勘印度古跡,以“親歷親聞來探究佛學的奧義”,這為他面向實相的精神取向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在著作中曾描述這些經歷,在《達嚫國考》一文中,他說:“1963年讀書于蒲那(Poona)之‘班達迦東方研究所’,參謁達嚫附近的佛教圣地,若Kanheri、Karli等石窟,顯師所未到者,多曾履及?!盵13]他在印度考察探究的成果見諸《梵學集》。選堂印度之游是學問之旅,故在《佛國集》“三巡海嶠”詩中有“我到天竺非求法”之語,“用以申明自己與玄奘、法顯來此取經的不同”[1]359。但不能因此斷論說“饒公是以學者的眼光和立場來研習佛典”的,恰恰在這首詩小序中,選堂明確表示:“游于方內,而寄情無始”。面向實相的精神取向,乃是貫穿選堂生命實踐的主線。

佛法的現實意義不在證入涅槃,而在獲得體悟真空妙有實相的般若妙智慧,獲得面向實相的精神取向,以此來引導人生實踐,從而在世而不為世所困。選堂對佛教的向往與證悟,使他在相當程度上擺脫了世俗煩惱,踐履著生命的“向上一路”。選堂生命活動中面向實相的精神取向值得今人深思。

[1]饒宗頤.佛國集(一)[M]//饒宗頤.饒宗頤東方學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

[2]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秦觀.淮海集箋注(上)[M].徐培均,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7.

[4]明僧紹.正二教論[G]//.僧祐.弘明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施議對.文學與神明——饒宗頤訪談錄[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6](日)池田大作,饒宗頤,孫立川.文化藝術之旅:鼎談集[M].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9.

[7]饒宗頤.澄心論萃[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193.

[8]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第20冊):文錄、詩詞[C].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

[9]施議對.饒宗頤“形而上”詞法試解[M]//饒宗頤.清暉集(附錄).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10]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第7冊):宗教學[C].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

[11]饒宗頤,胡曉明,李瑞明.饒宗頤學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

[12]陳韓曦.饒宗頤學藝記[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1:201.

[13]饒宗頤.梵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07.

Xuan Tang’s Spiritual Orientation of Facing the Reality

SUN Ai-l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Due to the profound impact of Buddhist thought,Xian Tang has the spiritual orientation of fac?ing the reality,displaying such connotations as facing death,leading a settled life as a pure man.Xuan Tang’s life practice has provided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s for the common people.

Xuan Tang;life practice;reality of life;spiritual orientation

I 206

A

1007-6883(2014)02-0001-04

責任編輯 黃部兵

2013-09-24

孫愛玲(1958-),女,內蒙古包頭人,韓山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文學博士。

猜你喜歡
安頓饒宗寄情
饒宗頤常用印
饒宗頤作品欣賞
不忘初心,以“版”寄情
苦讀千年史,笑吟萬家詩。
戰國少年孟軻
給世界以穩妥的安頓
千里之外
寄情于人、事、物、景中
安頓
寄情風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