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及存在問題分析

2014-04-14 21:17吳婷婷
2014年3期
關鍵詞:特點問題

作者簡介:

吳婷婷(1989—),女,漢族,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江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產業發展與政府規制。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數千萬的農村轉移勞動力為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積累了難以估量的財富。而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研究也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進入了新的階段。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和農民大國,農村勞動力所需轉移的規模和面臨的壓力是很大的。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受全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和政策、體制的制約,所以其所呈現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也十分鮮明。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特點;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1.波動性較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速度和方式因受政策和體制以及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呈現了較大的波動性。上世紀80年代,飛速發展的鄉鎮企業解決了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而到90年代,受擴張財政政策和內需增加的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有了新的發展,轉移的渠道實現了多元化。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服務于擴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城鎮化建設以及治理生態環境等行業。近年來因城市就業形勢的惡化導致下崗工人不斷增加,且企業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以及農村勞動力自身素質較差、普遍缺乏技能,使得農村勞動力難以在城市就業,更多的勞動力選擇了回到農村,從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進程受影響。

2.兼業性明顯

1978年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有農業產業間轉移、產業中地域性轉移、跨地區跨產業轉移等多種多樣的轉移形式。陸學藝(1990)把這些形式形象地總結為三種:“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離鄉不離土,離鄉不進廠”、“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巴痢笔莻€產業概念,指土地和農業,“鄉”是個地域概念,指農村。截止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鄉鎮企業為主體、以小城鎮為依托的農村商品經濟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得以通過“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 的方式實現非農就業。而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得益于城市工業化的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模式是“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以聲勢浩大的“民工潮”為標志。

現階段,盡管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渠道多樣化,轉移的數量不斷增加,但絕大部分的轉移者沒有完全脫離農業,具有明顯的兼業性。據有關資料表明,實現非農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只有13.6℅完全放棄或部分放棄承包地,其余并沒有推出承包地的經營。一部分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下班之余兼顧農業生產;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農忙時務農、農閑務工或經商的季節性轉移。農民是集體土地的所有者,他們不愿意也不舍脫離土地,與農業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由于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這一特點在短期內是很難改變的。程名望(2007)認為這一特點決定了農村勞動力難以成為城市就業大軍中的“正規軍”,也阻礙了農業的規?;洜I和農村的城鎮化。

3.自發的短期流動

在我國廣大農村,市場信息匱乏、體制不完善,大部分農民是自發地外出打工。據有關部門的調查,大約90℅的勞動力是在外地工作的親戚朋友的介紹下或者別人的示范下外出打工實現就業,其中并沒有政府等相關部門的參與。同時,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基本都是家庭部分成員個人的轉移行為,而不是全家的永久性轉移;且大部分勞動力都不在城市長期停留,只是短期的流動性就業,主要是為了獲得比農業經營更高的貨幣收入。因此,農村勞動力回流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的問題

1.勞動力市場不完善

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需要完善的市場體系和流暢的市場信息來支撐。對于一個成熟的城鄉勞動力市場而言,流暢的信息、較低的交易成本以及良好的規則和秩序是不可或缺的要素?,F階段,雖然政府在加強組織協調與引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也有一些中介服務組織在參與,但是由于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城鄉分割導致信息不靈,農村勞動力都是自發地、盲目地進城。同時現有的勞動力市場缺乏組織和規范,無法為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提供有效的實質幫助?,F今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主要依靠社會網絡關系,受市場機制的調控作用較小。

2.制度制約問題

相對于我國農村龐大的人口基數來說,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還比較小,而且絕大部分在非農領域實現就業的轉移勞動力仍在城市中“漂泊”,像“候鳥”式地來往于農村與城市之間。脫離農業并在城鎮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擁有城鎮戶口且在城市居住,還需要被納入城鎮社會保障的范圍,只有在滿足這些條件時,農村勞動力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轉移。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部分沒有完全脫離農業而遷移,因此不能算是真正的遷移。制度性制約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徹底的根本原因,其中,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最大約束。傳統的戶籍制度壁壘使農民難以獲得城鎮戶籍,產生了一系列諸如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另外,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在21世紀已經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要求,在制度上滯后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進程。此外,我國的法制建設比較滯后,轉移出去的勞動力是城鎮中的弱勢群體,拖欠工資,勞動安全缺乏保障等現象經常發生,所以他們的權益要得到法律的保護。

3.農民文化素質與勞動力需求的結構性失衡

朱農(2005)在《中國勞動力流動與“三農問題”》一書中經過實證分析發現,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并不是在城鎮的正規工業部門就業,而是迫不得已在城鎮的非正規部門低水平、低層次地就業,做的是城市人不愿做的苦、臟、累、險的工作。他認為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性是主要原因。但從農村勞動力自身角度看,文化素質較低是主要的原因。長期分割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勞動力素質的差異,加上農村教育投入不足,使農民的文化技術素質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水平,所以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只能局限于勞動強度大的簡單勞動。隨著改革和發展的深入,城市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面臨轉型,逐步向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轉變,這提高了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農村勞動力在缺乏技術和文化知識的情況下,隨著就業空間的縮小和競爭力的減弱,面臨著就業的困境。這種結構性失衡也是出現“民工荒”的根本原因,不是缺乏勞動力的供給,而是所需勞動力與農村勞動力在條件上不匹配,現有的農民工不能勝任這些崗位。(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 陳錫文.中國農村改革30年回顧與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

[2] 陸學藝.三農續論:當前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3,5.

[3] 程名望.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機理、動因與障礙[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4.

[4] 徐菊梅.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與問題分析[J].農村經濟,2003,5.

[5] 張安良,金彥平.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0,(12):30.

[6] 朱農.中國勞動力流動與“三農”問題[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特點問題
高中生道德價值觀的特點及原因分析
微信輔助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
從語用學角度看英語口語交際活動的特點
避開“問題”銀行股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