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青奧會”看中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戰略轉移

2014-04-22 05:54閆育東
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 2014年1期
關鍵詞:青奧會后備競技

閆育東,趙 晶

(天津體育學院,天津 300381)

體育人文社會學

從“青奧會”看中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戰略轉移

閆育東,趙 晶

(天津體育學院,天津 300381)

以“青奧會”為切入點,以“青奧會”傳承的文化理念、教育元素、競賽宗旨引思,通過對我國“體育系統”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在訓人數解析,旨在提出“青奧會”所引發的對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反思及對我國“青奧會”參賽目標與價值取向的思考與定位。

青奧會;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

“青少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青奧會。2007 年7 月,國際奧委會第119 次會議上通過了舉辦“青奧會”的決定。2010 年8 月14 ~ 26 日,首屆“青奧會”在新加坡舉行。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指出:“青奧會期間開展的文化與教育項目和比賽本身同樣重要”。由此可見,“青奧會”傳承的是一種“教育”元素,旨在通過參與競賽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分享和平友誼,營造競爭氛圍,提升參與意識,強化健康理念,詮釋生命真諦。

首屆青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以30 枚金牌、16 枚銀牌和5 枚銅牌的絕對優勢榮登榜首?!芭e國體制”是中國體育代表團取得優異成績的堅實基礎,在“舉國體制”庇護和青少年“三級訓練網”的保障下,運動員從學齡前開始即為金牌之路而拼搏,但“金牌”的輝煌難以掩飾我國競技體育事業長期以來存在的“困惑”。

第2 屆青奧會即將于2014 年8 月在中國江蘇省南京市舉辦,既然國際奧委會適時推出“青奧會”已成為符合人類需求、符合世界需求的重要決策,那么面對“青奧會”賽事舉辦的宗旨,面對我國青少年群體,面對“舉國體制”下形成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如何調控與配置我國青少年競技體育人力資源?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現狀與模式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為更好地進行本論文研究工作,本文以“青奧會”、“青少年運動員培養”等為題,通過CNKI進行論文檢索與學術研究,進而為從事本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2.2 專家訪談法 針對研究需要,本文采用專家訪談法,對我國現從事青少年訓練的專家與教練員進行了面訪,為本研究提供了詳實的技術支撐。

2 結果與分析

圖1 2005 - 2009 年我國運動員在訓總人數統計

2.1 我國“體育系統”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現狀解析

2.1.1 運動員在訓人數下降引憂 由圖1數值變化情況可知,2005 -2008 年間,我國“體育系統”在訓人數呈逐年遞減趨勢。與2005 年在訓人數相比,2008 年減少102 879 人,而在2009 年又呈上升趨勢,主要是由于2008 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為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尤其是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指出的:要繼續提高體育運動技術水平;繼續推進改革創新;繼續在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中大力普及奧林匹克知識、弘揚奧林匹克精神,使青少年體育事業得到高度重視與發展。因此,2009 年我國體育系統在訓人數呈上升趨勢。但人數的上升,應以人才培養方式變革為基礎,以人才培養質量改革為重點,這也將是我國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出路所在。

圖2 2005 - 2009年我國“二線”運動員在訓總人數統計

圖2 是對2005 - 2009 年我國體育系統的“二線”運動員在訓人數的統計。即以體育運動學校為代表構建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與輸送渠道。與2005 年“二線”在訓人數相比,2009 年減少了5 923 人。人數的縮減,進而也對我國體育系統“金字塔”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塔身產生了強烈沖擊。體育運動學校的辦學目標與辦學理念必須適時地作出調整與改革。

圖3 2005 - 2009年我國“三線”運動員在訓總人數統計

圖3 是對2005 - 2009 年我國體育系統“三線”運動員在訓人數的統計。即以少年兒童體育學校為代表構建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與輸送渠道。與2005 年“三線”在訓人數相比,2008 年減少92 857 人。人數的縮減,進而也對我國體育系統“金字塔”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塔基產生強烈的震動。2009 年人數又有新的增長與上升。

2.1.2 運動員在訓人數下降原因解析

1)培養質量不顯著。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對粗放型人力資源的需求量逐漸變小,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知識、技能集約型人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階段正是青少年智力發展與體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如果在該時期體力和智力得不到協調發展,將會對后備人才的發展道路產生不利影響。目前,由于選材、訓練方法等原因,我國高水平運動員不多,使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質量受到了影響與沖擊。

2)訓練動機不明確。運動員訓練動機已由以往的最終進入國家隊以參加國際賽事為國爭光,轉變為為日后個人發展而進行多方位選擇,即隨著我國教育市場的擴大,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出路更加廣闊,加上社會對集約型人才需求的提高,使越來越多的體育后備人才及其家庭走出單一向上輸送人才的途徑,而更多地選擇進入高校運動隊。由于我國目前對于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市場定位還比較模糊,使運動員訓練動機不明確。

3)退役安置不健全。近年來,“體育系統”運動員的“學訓矛盾”與“運動員退役出路”問題,已經成為了社會熱議的焦點。雖然我們可喜地看到,2008 年中國人民大學的新生名單中,出現了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冠軍的中國跳水隊隊員林躍等5 人的名字;北京奧運會蹦床冠軍何雯娜、陸春龍也將進入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學院進行本科學習;北京體育大學奧運冠軍班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但他們只是體育界少數的“幸運兒”。在大大小小的金牌背后,一個群體的沉重嘆息仍時有傳來。辛勤的汗水,輝煌的過去,并不一定能給他們帶來退役后美好的生活。諸如:鄒春蘭退役后成為長春市一家浴池的女搓澡工;“泳后”戴國宏靠賣服裝、賣菜維持生計;馬家軍“第一金”劉麗至今待業在家;體操運動員張尚武靠街頭賣藝謀生等……以上列舉的運動員的現狀只是成千上萬退役運動員的一個縮影。運動員退役后的困境,不僅反映了我國對退役運動員保障舉措需要不斷完善,更反映了我國“體育系統”所培養的優秀競技體育人力資源是以犧牲其正常的“受教育”權力為代價的。與其在我國優秀運動員拿到世界冠軍、功成名就時再給予其學習與深造的機會,不如在其初級培養階段即施以合理的“體與教、體與智”的均衡發展。

4)傷病困擾難康復。著名的乒乓球教練員蔡振華曾經這樣分析中國運動員與西方運動員的差異:“在西方人眼里,體育運動是一個職業,運動員要靠這個養家糊口;而在中國,體育運動是一項事業,運動員不惜一切代價來爭取的事業”。他一語中的地講清了兩者間的區別。超負荷的訓練,使得昔日的運動健將退役后成了“傷病”的代名詞:才力由于早年訓練導致身體健康受損;鄒春蘭受早年訓練的影響,身體出現了很多男性體征;女子三人項目冠軍劉菲退役后傷病纏身頭發掉落 …… 上述運動員競技成績的輝煌是以付出的超負荷的人身摧殘為代價的,這種體育精神是“以金牌為本”不是“以人為本”,更與毛澤東時代提出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體育精神背道而馳。因此,傷病問題已成為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癥結。

“體育系統”運動員在訓人數下降的境況,受其自身內因影響,但也受外因沖擊,為此,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隊伍建設,不僅需要“體育系統”自身進行合理規劃與科學設計,更需要“教育系統”與“社會系統”全面融入到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梯隊建設之中,畢竟中國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不僅僅只姓“體”,它還姓“教”、姓“社”,中國體育事業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去參與、去推動。

2.2 “青奧會”助推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戰略轉移 2010 年新加坡青奧會,讓我們認識了兩種身份,一種是國外的“學生運動員”身份,一種是我國的“運動員學生”身份?!皩W生運動員”是在學習中抽時間訓練;“運動員學生”則是在訓練中抽時間學習。如果把學業和運動成績比喻為兩條腿,國外選手是在同時訓練兩腿的力量;而在體校中度過了大量時間的中國“運動員學生”則文化素質相對不足,兩條腿的“粗細”明顯不均。如此差別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運動員培養體制。

“青奧會”這一青少年競技體育舞臺的適時推出與適時搭建,使我們更清醒地審視了我國“體育系統”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癥結,更清楚地認識到“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的橫向結合,對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2.2.1 “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橫向結合的發展動因 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何振梁先生曾指出:“體育和教育密切相關,沒有體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教育的體育是走向歧途的體育。中國從‘金牌大國’走向‘體育強國’,必須堅持探索‘體教結合’之路”。建國以來,我國競技體育一直采用的是初級、中級、高級“三級訓練網”的組織形式。國家采用行政方式從宏觀到微觀對體育事業行使全面管理職能,然而隨著體育事業迅速發展、體育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過分依賴政府行政管理,僅僅依靠體育局獨家辦體育的現狀,已使“體育系統”感到力不從心。反觀國外體育事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多數發達國家更致力于發展旨在提高國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社會體育,發展社會體育的一個重要基礎是搞好學校體育,而學校體育恰好又是競技體育的基礎。由此可見,以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為契機,逐步實現我國“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的橫向結合,對于解決我國“體育系統”后備人力資源稀缺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2.2 “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橫向結合的人力優化 多年來,“體育系統”培養的運動員,重視“訓”而忽視“學”;“教育系統”培養的運動員,重視“學”而忽視“訓”。兩者之間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相互彌補,不失為發展之大計。

現階段,“體教系統”橫向結合的“人力資源”優勢主要體現在:1)能夠較好地解決“學與訓”的矛盾,培養全面發展并具有體育專長的人才;2)能夠較好地解決運動員退役以后的出路問題。一旦運動員的運動生涯結束或者生病,不會陷入升學不得、就業不能的兩難境地;3)能夠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做到在運動訓練的同時進行文化學習,使其退役去向不僅僅只局限于擔任教練員,還可以成為具有其他專長的合格人才;4)“體教結合”模式對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國家“包辦代替”模式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對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具有深遠影響。

為解決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力資源稀缺問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積極地探索與完善“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的有機結合,不失為理想的解決辦法。

2.3 我國“青奧會”參賽目標與價值取向的戰略轉移 青奧會,并不是簡單的“青春版”的奧運會。它名為運動會,實則是一個世界青少年運動員學習交流的盛會。2010 年首屆“青奧會”的舉辦,14 ~ 18 歲青少年主宰“青奧會”賽場的限制,使我們再一次將參賽運動員的目光聚焦于“90 后”青少年運動員群體。這一特定的90 后運動員群體,也為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帶來新的拷問。面對2014 年第2 屆南京青奧會的即將臨近,對我國青少年運動員“青奧會”的參賽目標與價值取向應有更清醒與更冷靜的思考與定位。

2.3.1 參賽目標 通過“青奧會”的平臺,教育我國青少年維持高尚的道德標準和公平的競爭精神,弘揚奧林匹克精神與文化價值,塑造“身、心、德、藝、智”全面發展的中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

2.3.2 價值取向 我國青少年運動員在青奧會上“爭創佳績”固然重要,但除了賽事之外,教育同等重要?!扒鄪W會”將激勵我國的青少年運動員樹立“卓越、友誼、尊重”的價值觀;秉承“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促進“文化教育與競技能力”的協調發展;增進“人際交流與國際友誼”的完美融合。

3 結 語

從世界背景看,“青奧會”的出現是基于世界對青少年的關愛與對青少年健康品質的弘揚;從中國的發展看,“青奧會”的出現恰逢我國經濟體制轉軌、管理體育變革的歷史時期,“青奧會”無疑將對我國“青少年競技體制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驅動作用。在我國高度倡導“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下,我們希望上世紀90 年代以后出生的運動員能夠茁壯成長。希望在體育管理組織結構優化配置的前提下,使“體育”真正地回歸到“教育”,使青少年運動員在“和諧、健康”的環境下創造出更好的運動成績,在“教育回歸”的過程中完成“體育與教育”的共融發展。

[1] 王成.論青奧會的創新、使命與發展[J].體育與科學,2010,31(2):12 - 15.

[2] 柴王軍,湯衛東,覃興耀.青奧會價值目標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08(6):66 - 67.

[3] 裴軍.青奧會: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的再詮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24(2):29 - 31.

[4] 薛怡敏.美、俄、德、日四國業余體育訓練體育的發展特點[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3(2):23 - 25.

[5] 楊再淮.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資源與可持續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27(1):20 - 24.

[6] 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統計司. 國家社會統計年鑒(2006 -2009)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 2009.

[7] 劉丹,何振梁:“體教結合”才有真“體育強國”[N].新聞觀察.2006 - 03 - 23(3).

[8] 蔡振華.中國軍團注重青奧真諦 更關心青少年的全面發展[EB/OL].http://www.olympic.cn/2010qah/others/ 2010-09-02/2066288. html.2010 - 09 - 02.

[9] 蔡振華. 中國游泳成績喜人 競賽杠桿向三大球傾斜[EB/ OL].http://sports.sina.com.cn. 2010 - 08 - 24.

To See the Strategic Transfer of Training Mode for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n Youth Olympic Games

YAN Yu-dong,ZHAO J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Taking Youth Olympic Games as entry point, cultural concept, education element and competition principle as methods,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number of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in China, in order to ref l ect on our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from Youth Olympic Games, to think and locate the goal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a for the participation in Youth Olympic Games.

Youth Olympic Games; reserve tal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training mode

G808.18

A

1004 - 7662(2014 )01 -0004 - 04

2013 - 11 - 29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657SS11065)。

閆育東,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猜你喜歡
青奧會后備競技
TSA在重競技運動員體能測試中的應用
第1-3屆冬季青年奧運會競技格局分析
后備制動系統可在緊急情況下為輪胎放氣
《肘后備急方》——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
我國冰球“貫通化”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短道速滑后備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分析
青奧會對中小學運動會改革的啟示研究
花與競技少女
南京青奧會掠影
青奧會少吸PM2.5讓人五味雜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