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深度異域借鑒

2014-04-29 00:44陳萍
中國電力教育 2014年36期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深度理念

陳萍

摘要:一直以來,我國學者著眼于“取”他國在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怎么做”的“經”,并急于生搬硬套,卻鮮有深入挖掘更重要的“為何要這樣做”的“經”,以至于沒能從內在的思想深處高度認同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發展實際煥發出自主創造的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理念;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深度;異域借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36-0044-02

一、達成共識:地方本科院校要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1999年,“地方本科院?!币辉~正式出現在我國高教研究領域[1]。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一種新的高校類型,這類高校群體首先面臨的是發展規劃問題,尤其是發展方向及定位,即如何競存于高校之林。

經過兩年的摸索,2001年有學者總結認為,自20世紀70年代末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以來,地方職業大學、高等工程??茖W校培養高等應用型人才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顯示出了極強的生命力,據此率先提出:地方本科院校應適應新世紀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2]。

這一觀點隨即引起了學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研究總結、比較借鑒的基礎上,認識到地方本科院校以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提升的必要性與合理性,進而表示出對地方本科院校培養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也有學者稱之為“實用性”)人才目標定位的認同,并從多角度、多方位進行了補充論證,如《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論略》[3]、《談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4]、《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學定位》[5]、《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舉辦高職教育的實踐探索》[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現狀及發展趨勢》[7]、《培養下得去、上手快、能創業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特色的探索》[8],等等。但由于前期的相關成果多是基于校本研究撰寫的論文,一般發表在地方本科院校學報上,受眾面不大;又由于研究者主要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高教管理者,在高等教育領域內的學術影響力還很不夠,因此,在缺乏高教領域內的學術大腕的聲音、缺乏政府主管部門的明確意見;在高教領域內有影響力的高教研究核心期刊還未廣泛刊發相關研究成果的情況下,學術界更多的學者對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進行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仍然持觀望態度。

應用型本科教育學術研討會的適時召開以及權威專家學者的出席、發言極大地促進了學術界關于“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進行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共識。2007年5月,“應用型本科教育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高等教育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齊聚一堂,相互交流并深入探討了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問題。會上,潘懋元教授以《我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問題》為題作了學術報告。報告首先肯定了當前越來越多的高校的轉型發展——將原來定位于綜合性、研究型(學術型)大學改變為多科性、應用型、職業性或技能型院校。他運用教育發展的外部關系規律(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高等教育結構必須主動適應現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結構),論證高等學校不應該“千校一面”,而應該是多層次、多類型。在這次報告中,潘懋元教授明確指出,在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除少數精英型高校之外,大量高等學校應當面向人才市場,培養應用型或技能型的專門人才[9]。潘懋元教授的出場及其關于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問題的觀點對學術界認可“地方本科院校應該主要進行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起到了較強的導向作用。研討會上,代表們一致認為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對現代社會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工程領域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崗位,直接從事解決實際問題、維持工作正常運行的高等技術型人才”[10]。之后,《教育發展研究》雜志刊登了潘懋元教授的講話整理稿和這次會議綜述。自此,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基本達成共識。

或許是受應用型本科教育學術研討會的推動,或許是學術界關于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研究已經經歷了足夠的醞釀階段,自2007年始,學術界關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潛力和研究熱情驟然爆發。以“地方本科院?!睘槠樵儭爸袊W”可以看出,學術界關于“地方本科院?!钡难芯肯啾戎俺霈F了一個猛增的勢頭,研究成果從兩位數陡增至三位數,并且這股研究“熱”隨后呈逐年遞增之勢。2008年1月,“我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課題立項會議”在安徽省合肥市的召開,說明我國學術界關于“地方本科院校應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已經形成定論,也說明我國學術界關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重點已經從“定位”轉向了“模式”。

為了盡快找到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妙方”,不少高教理論研究者與高校實踐工作者共同走上了“異域借鑒”的捷徑:產學合作、項目式教學、問題解決為中心的學習、CDIO、從做中學等等國外高校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與做法,先后被介紹到我國。然而,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現實表明,異域借鑒的結果似乎只能用“淮橘為枳”來形容。反思認為,學習模仿這些模式時忽略了對模式背后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基礎的挖掘和養料汲取是癥結所在。

二、挖掘理念: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緣由

學校教育注重與社會實際生活的聯系;從做中學;強調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根據歐美高校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這幾個典型特征不難看出美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深刻影響。

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是一種產生于實用主義哲學基礎之上的,體現了美國精神的教育理論。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是其倡導者和最主要的代表。

作為一種哲學派別的美國實用主義(也稱實驗主義、工具主義),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在科學、進化理論和工業民主等思潮發展趨勢的融合中產生的??茖W家皮爾士和信奉進化論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可謂實用主義的創始人,而作為民主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的杜威可謂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實用主義哲學以關注人類現實生活為顯著特征。其研究視角無不放到人們的實際生活中,處處從人們的現實活動出發,把滿足人們的現實需要作為理論成功的最大目標。與之密切相關的是,實用主義方法論的根本原則是一切以效果、功用為標準,主張用行為效果來證明思維的合理性,帶有強烈的反教條主義和反思辯哲學的色彩,反映了美國創業時期求實與創新的精神,體現出一種開拓、進取、行動和成功超過一切的美國風格[11]。

杜威把實用主義哲學應用到教育理論中,試圖改革傳統學校教育以適應美國資本主義工業時代的需要,對教育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思考。19世紀末,美國正處于南北戰爭結束后的大規模擴張和改造時期,大量移民涌入,人口爆發式增長,特別是工業技術不斷取得新成就,大型工業企業迅速發展,階級分化和矛盾加劇……迫切要求教育能培養出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能順利投入現代化生產過程的創造性人才。而此時美國的學校制度、課程設置、教學方法都是承襲歐洲的舊傳統,強調以學科為中心進行教學,形式主義的、呆板的教育占統治地位,嚴重脫離社會生產生活,與美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杜威不滿于當時的教育狀況,從實用主義哲學觀出發,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與他的民主思想相互依存。杜威認為,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具有可完善性,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就應當打破知識壁壘,擴大學術范圍,破除腦體等級和階級對立,使每個個體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

杜威針對傳統教育的兩大弊病——脫離社會和脫離兒童——就教育本質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持續不斷的改組改造。這三句話含義相同,互為表里,共同構成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

教育即生活——強調教育與兒童生活及社會生活的聯系。杜威把教育分成兩種:非正式的教育與正式的教育。前者是指在日常生活與勞作過程中,以實際行動示范或口耳相傳獲得的教育;后者指學校教育。他指出,盡管學校教育能夠通過有意識的訓練,使學生成長為文明人,但它卻存在一種危險,即以種族經驗為內涵的、以文字符號所構成的所謂教材與兒童生活經驗的材料脫節。所以,杜威認為必須在這兩種教育之間尋求平衡,主張教育的過程不是未來生活的準備,而是生活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獲得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獲得參與生活、適應社會的經驗。

教育即生長——強調教育要尊重兒童實際。杜威認為,生長是生活的特征。生長的主要條件是“未成熟的狀態”。這種“未成熟的狀態”有兩個主要特征:一是“依賴性”,二是“可塑性”。教育關鍵就是要給兒童提供生長的條件,即提供適當的環境和適當的刺激使兒童的各種能力不斷獲得發展,而不是從外部按照成人的標準來塑造兒童,把兒童當做被動的容器、當做被加工的工具,不管不顧兒童身心發展實際。

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改造——強調“從做中學”。在杜威看來,兒童的生長是通過在活動中獲得新的經驗并將其增加到原有的經驗上去,對原有的經驗不斷改組、改造的過程。從批判傳統教育“書本中心”及實用主義經驗論出發,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就應該是“做”的過程;教育應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讓兒童不斷地“試誤”并從中不斷學習、探討與提高,視學習為“問題解決”的過程?!皬淖鲋袑W”,也就是從“經驗”中學,從活動中學,強調解放學生的頭腦和手腳,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習掌握知識,增長技能,獲得身心發展的統一性。

總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批判傳統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強調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的聯系,重視學習者的興趣和需要,強調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學實踐,主張在師生關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上進行變革,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教育理論體系。

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美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進行對照不難發現,二者有非常高的契合度:首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提出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倡導民主主義教育密切相關。眾所周知,精英高等教育階段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不是“紳士”,就是“學術專家”或“社會領袖人才”,只面向社會少數精英;而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面向的是所有人群,重視社會每個個體的自由發展。其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學科專業設置與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以及人才培養過程中高度重視“產學結合”(“工學交替”)、學生實踐教學項目往往來自企業實際需要,這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提倡“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理論聯系實際”一脈相承;再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強調“做中學”,提倡“項目式教學”、“基于問題的學習”、CDIO等學習模式,重視學生思維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重視學生自身的經驗、強調學習的主動性、主張“做中學”如出一轍;最后,應用型人才培養強調師生的共同參與合作,也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主張教育民主、師生平等并無二致。

我國提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進行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十多年了,在借鑒國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時,更多的學者注意到了其模式的“可取”,但是少有人注重挖掘模式背后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支撐。其實,國內已經有少數學者注意到了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如“論‘做中學戰略下的CDIO模式”[12],只是沒有明確倡言進行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要注意汲取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營養。難道是因為建國后相當長歷史時期內我國教育領域一直批判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畏之如洪水猛獸,以至于直到今天還不敢或不愿承認美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合理內核?難道是因為美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一些提法存在片面和極端就不汲取這種教育思想的養料?那么試問歷史上有哪一種教育思想或理論是十全十美的呢?有學者早就斷言,“不研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就不能真正了解現代西方教育理論”, “只要舊學校里空洞的形式主義存在下去,他(杜威)的教育理論將依然保持生命里,并繼續起作用”。[13]

參考文獻:

[1]崔鋼.地方本科院校重點學科建設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1999,(2):17-20.

[2]馬樹杉.應用型本科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紀的新任務[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1,(1):85-88.

[3]黃志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論略[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3,(2):80-82.

[4]張建東.談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泰山學院學報,2004,(4):91-93.

[5]丁杰.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學定位[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

2005,(3):1-6.

[6]羅三桂.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舉辦高職教育的實踐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4,(11):63-64.

[7]辛彥懷,王紅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教育發展研究,2005,(5):31-34.

[8]夏躍平.培養下得去、上手快、能創業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特色的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6,(6):42-43.

[9]潘懋元.我看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問題[J].教育發展研究,2007,(7-8A):34-36.

[10]本刊記者.探索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應用型本科教育學術研討會”綜述[J].教育發展研究,2007,(Z1):126-127.

[11]王元明.行動與效果:美國實用主義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

[12]查建中.論“做中學”戰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9.

[13]單中惠,朱鏡人.中學教師進修高等師范本科(??破瘘c)教材——外國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王祝萍)

猜你喜歡
應用型人才深度理念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探索研究
淺析應用型人才培養下的物理教學改革
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模塊化教學研究與實踐
基于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塊式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