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挖洞”手法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2014-05-30 18:31尤玉巖
中華民居·學術版 2014年9期
關鍵詞:挖洞共鳴手法

摘 要:建筑體驗過程中,大部分游者更多地關注建筑能否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舒適、溫馨、質樸、趣味性、愉悅感……僅有少部分的專業人員會將注意力轉移到這類精神需求空間的生成方式,本文淺顯地分析何香凝美術館中的“洞”及各類不同形式的“洞”對建筑空間的影響,試圖去感知“挖洞”此類設計手法在建筑中的應用。

關鍵詞:手法;傳統;空間滲透;行為感知;共鳴

必須承認地是,我是一個對建筑沒有感覺的人?;蛟S說,我不知道該怎樣去感知建筑,怎樣與其設計者產生共鳴。經典案例的分析研究會讓我對這一建筑有大體印象,但卻未能真正地感知到其真實的空間維度,尤其是該建筑對人的心理活動、行為感知、空間思維的塑造等方面的影響。

何香凝美術館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1997年建成開館。美術館以收藏、陳列、研究何香凝的書畫作品為主,也為藝術家進行交流、講座、現場創作等活動提供了場所。沒有任何設計師可以判別何香凝美術館是不是一座好的建筑,但是它的空間節點卻值得回味,暫且將這些節點統稱為“挖洞”,結合其建筑功能的需求,連成一系列結構網格,或許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美術館的精神內涵。

1 挖洞的類型

何香凝美術館中有大的、小的,直線的、弧線的,水平墻面的、傾斜屋頂的等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挖洞形式。

1.1 弧墻面的“畫框”

何香凝美術館位于深圳華僑城,正對深南大道,退后的建筑借助凌駕于一層庭院的飛橋銜接在弧形的片墻上,將建筑與喧鬧的城市干道分離開?;τ赡祷氖耐鈷於?,順應其模數,建筑開了兩個較大的洞口,一個洞口連接飛橋形成入口,另一個洞口則將順勢而上的坡道以及片墻后的小庭院隱匿其中,借助此畫框,建筑與環境若隱若現,形成幽靜的景觀區域;建筑內部的讀者沙龍、咖啡館的景觀視線借用此“畫框”亦達到了異樣的環境體驗。

1.2 隔墻上的“窺探口”

圍繞何香凝雕塑的內墻,與樓梯平臺結合,有兩個類似窗口的空白孔洞,簡潔明了的矩形,與整個內庭的尺度相適宜。是凝望雕塑的瞻仰空間,是短暫停留的閑僻靜之所,是打破整面墻體的單調之感,或是滿足功能所需?這與卞之琳在《斷橋》中描述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是否有相通的意境呢?假若是這種空間記載在書中,更多的人或許是一眼掠過,然而,真正融入到此情此景,無論是身處孔洞,或是身在低層凝視孔洞,都會有一種沉于其中,不受外界干擾的靜謐。

我喜歡這種詩意空間,沒有任何理由。因此這個洞口被我稱為是“窺探口”,她像一個守望者,蹲守在一個角落,靜靜的窺探著整個空間,注視著在其中發生的一切。

1.3 采光洞口

美術館對光有特殊要求,其開窗的形式也受到限制。在這里,我所提及的采光形式不外乎是建筑外墻開窗,屋頂天窗。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副展館邊緣特殊的樓梯:與樓梯平臺齊平,有一個大概四、五百厘米高的固定窗,可以直接俯視到中部內庭院的活動。雖然,我認為這個洞口是極不合理的,但是這里卻是最讓我著迷的空間。我總是試圖想去琢磨設計師當時是怎么樣考慮的,為什么會在這樣的位置設置這樣的洞口?;蛟S愈是神秘愈能引起游人的關注吧。中庭的人會看到平臺上人腿部的哪個部位呢?

1.4 起伏空間

或許為了達到必要的空間感受,引導人流,渲染氣氛,形成強烈的空間序列等一系列的準則,建筑內部有很多高低錯落的起伏空間。

1.5 通高空間

何香凝雕塑的中庭,位于美術館南北軸線上,其上空的通高空間采用三角形的開窗形式。借助于傾斜于屋面的開窗,形成強烈上升的動勢,即保持了其空間上中心對稱的格局,又打破單調、乏味的空間感受。

在副展廳中,弧形的通高空間同樣引人注意,為什么如此規整的幾何空間中存在著這樣的一個空間,我似乎找不到一個可以說服自己的理由,解釋這樣一個弧形通高空間存在的意義?;蛟S是為了美觀,或許它只能出現在那里。

2 洞口與建筑空間

對于建筑空間,是筆者很想贅述的部分。筆者曾不斷思考:西方建筑的變革可謂翻天覆地,其建筑空間也隨建筑形式不斷地演變。以教堂為例,不論古典主義圣彼得大教堂拱券結合的對稱型制,夏特爾大教堂不對稱的型制,還是具有象征意義的郎香教堂,素混凝土圍合僅剩光之十字的光之教堂,形式不停地演變,但是教堂的本質卻傳承至今。然而提及中國古典建筑:深遠的坡屋頂,青磚灰瓦,朱欄游廊環繞,青、白磚石的臺基,南北縱深軸線的院落空間等等。中國現代城市卻無一例外的經歷著西化的過程,一些居住建筑也僅在外觀設計上保留傳統民居的符號,建筑空間的傳承已不只在何時被徹底的遺棄了?何香凝美術館的處理手法為設計者提供好的借鑒,這也使得我更加尊重這座建筑。

2.1 滲 透

洞口猶如一口泉井,將水裝載在容器之中,卻如小口成像般將內部的活動展露無遺。在游覽的過程中,經樓梯步行至上層,路線中有一些空間有不少陽光射入室內,或直射,或反射在地面上形成不同的光影。參觀者在公共大廳的玻璃棚上可以看見藍天白云,建筑映在地面上與墻體的光影呼應。除此之外,室外的石林亦通過窗口滲透至建筑之中:室內外人的活動,陽光,場地等豐富的內容通過洞口層層的滲透到游覽者的視野中,將場地,景觀,人同時融入場所之內,使“空”的室內瞬間飽滿起來。

2.2 借 景

美術館室內多用“借景”方式在很多的文章中都曾提及過。常年展區兩個展廳之間設有小走廊,走廊中僅有一個窄窗,構成小的緩沖區,同時又并未打斷參觀的節奏。樓梯平臺處低矮的挖洞,遮掩了庭院里的真實環境,在觀賞者游覽之余,可以趁機欣賞一下中庭的環境,然而這些景觀卻并未完整地一次性地展現在我們眼前,而是通過多個片斷的疊加,在腦中拼貼出室外場景的完形。這種處理外部環境與內部空間的手段,如果未曾親自體驗過其圖像形成的過程,空間體驗的趣味性則會大打則扣。

2.3 框 景

框景手法的運用,在美術館的正立面尤為突出。正立面被幾個大的模塊分為不同的單元:玻璃,實墻,景框,水體。飛橋是從室外過渡到室內的通廊,它將整個的外部空間激活,與弧墻的洞口,形成強烈的導向空間。建筑開窗很節制,室內的活動似乎完全被框在入口門廳的洞口處,站在外面的人總想透過這個洞口觀察室內的情況。同樣,在室內咖啡館活動的人也總想越過小庭院,透過弧墻上的洞口,觀察在建筑之外匆匆而過的行人。

3 洞口與視線交織

視線處理是中國古典建筑處理的重中之重,尤其體現在傳統園林之中。借景,框景,近景等處理手段都是與人的視線有密切關系的。在美術館之中,洞口與視線的關系展現出了不同的表情。

自飛橋進入到建筑室內,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幾個被處理過的節點,門廳、過廳、走道。門廳以天窗把視線引向天空。過廳、走道或借用窄窗將視線引向石林,或以落地窗引向內園與水池。在感受過通透、明確的室內空間之后,不知觀者還能否想起室外厚重、封閉的石墻。這樣強烈對比的視線組織是值得借鑒與深思的。主展廳部分沒有開窗,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使用空間;各個小展廳及其他輔助房間,在圍合成多個院落的同時,又兩條軸線為基點,向東西、南北方向有機的伸展開,形成有一定秩序的空間序列,這種視線組織方式與中國傳統的合院形式如出一轍。二層共享中廳借助兩側樓梯休息平臺挖洞所形成的獨特窗口,是各層人流視線匯聚的焦點,結合強烈向上動勢的天窗,形成極富有人情味的空間環境。

4 實與虛

物質經常通過實與虛的對比體現三維存在性,建筑也不例外。實的物體會給人厚重的分量感,虛的東西則會有輕巧之感,兩者結合才會顯得有活力。大部分的建筑多會選擇墻體上開窗來體現虛實對比,何香凝美術館則直接在墻面上挖洞作為入口,加強了厚重的實墻面與虛空間的對比度,配以突出的窗洞,使得整個建筑既飽滿又不花哨。

5 結 語

“挖洞”或許僅僅是一種建筑設計技巧。在何香凝美術館中,從內部到外部,從水平到垂直,我們能感知到不同類型、不同功能、不同體驗的洞口形式,其中有些洞挖的巧,有些洞挖的精,有些洞挖的沒有理由,有些洞挖的甚至不合理,但是,它仍然是真實的存在,不但深刻地感染觀賞的人,而且影響人的行為方式。這些洞,也因此變的有了內涵。

何鏡堂先生曾經說過“沒有一百分的建筑”。何香凝美術館無疑是較合理的建筑,功能組織、交通流線、視線滲透、呼應場地等等都做的比較到位。最重要的是,它并沒有單純的遵循“國際式”的功能形式,而將中國傳統庭院的框景、軸線等等融入建筑當中,這或許是我很尊重這個建筑的原因所在吧。它莊重、寧靜、質樸的守候在那里,為匆匆忙忙的行人提供幽靜、舒適地場所。在這里,人們可以暫時遠離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短暫停歇,獨享來自精神和心靈的洗禮;在這里,簡潔、明了、低調;在這里,沒有浮夸的存在,更多的為使用者提供服務;這便是它存在的價值。

作者簡介:尤玉巖(1986-),女,漢族,河北省衡水市人,助理建筑師,建筑學。

猜你喜歡
挖洞共鳴手法
挖洞越獄
層遞手法
人類挖洞太瘋狂
緩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挖洞
體驗與共鳴:大數據時代場景營銷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閩南話對臺灣廣播的獨特功能
“民族唱法”的表現形態美
夢想斑駁照進現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