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研究
——以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

2014-06-13 01:03吳成駿范水生
臺灣農業探索 2014年5期
關鍵詞:招商局技術開發區失地農民

吳成駿,范水生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然經歷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城市化已從沿海逐漸向內地全面發展,城市化取得的一系列顯著的成果。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非農建設用地的需求日益上升,失地農民不可避免的大量增加[1]。據預測,2020年我國失地農民總數將超過1億。城市化進程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失地農民的問題,而失地農民問題又以再就業問題最為突出。本研究以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通過實地調研,從人力資本、市場因素及政府政策支持等影響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因素方面進行分析,結果總結如下。

1 數據獲取與處理

1.1 數據來源

為了解失地農民的基本現狀,選取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調查地點,以失地農民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摸清農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工作狀況,以及他們對土地被征收的態度。為保證問卷有效性,調查全部采用入戶調查方式。

問卷分別向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四個行政村(原隸屬于龍海市港尾鎮)石坑、大徑、店地、白沙進行投放。因為石坑、大徑的人口規模大于店地和白沙,因此110份的問卷投放中,石坑35份、大徑35份、店地20份、白沙20份。最后回收問卷110份,回收率100%。經篩選,實際有效問卷為110份,有效率100%。

1.2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置信度統一為95%。調查樣本基本情況:男性58人,占52.7%;女性52人,占47.3%。把年齡劃分為5個年齡段,在分布上,25歲及以下的人數為13人,占11.8%;26~35歲之間的人數次之,為32人,占29.1%;36~45歲之間的人數最多,為34人,占30.9%;46~55歲之間的人數為22人,占20.0%;55歲以上年齡段的人數最少,為9人,占8.2%。從文化程度方面看,受訪人員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數最多,為48人,占43.6%;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數為35人,占31.8%;擁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員有23人,占20.9%;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僅有1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9.1%。受訪人員中,有專項技能(如電工、汽修)的人員僅有31人,占28.2%;多達79人沒有專項技能,占受訪總人數的71.8%。

2 結果分析

2.1 失地農民再就業現狀

調查發現,在110位接受調查的失地農民中,有50位失地農民是非正規就業(未簽訂勞動合同,但已形成勞動關系事實的就業行為,如臨時工),占到了調查總數的45.45%,僅有29人是正規就業,占26.36%;失業和從未就業的占11.82%。從目前的工作看,工人身份的最多,有49人,占44.55%;最少的是農民,有4人,只占3.64%;其余的分別是技術人員(16人)、企業職員(26人)、個體戶(10人)、其他(5人),占比分別為14.55%、23.64%、9.09%、4.55%。從工作的獲得途徑看(表1),自己應聘的最多,為55人;政府或村委分配的最少,為2人。

表1 失地農民獲得工作的途徑

從圖1可知,被調查失地農民的月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1501~2000元和2001~2500元,人數分別為37人和28人;月收入1000元及以下的有11人,這部分人包含失業和從未就業群體;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只有9人。整體上看,失地農民的月收入不高(這個收入不僅僅只是工資收入)。

圖1 失地農民的月均收入情況

在走訪調查中發現,再就業失地農民對目前工作的態度,有一半的人表示沒有什么看法,原因是他們從未和其他地區的失地農民進行對比,不知道自己所處的究竟是怎樣的環境。有32%的人滿意目前的工作,他們認為失去土地以后能夠實現再就業,已經很滿足了。而5%的人對目前的工作非常不滿意,主要原因是工資低、環境差等因素造成他們的不滿。

2.2 人力資本與失地農民再就業關系分析

將失地農民的人力資本設定為“性別”、“年齡階段”、“文化程度”、“有無專項技能”(表2),以此進行相關關系分析。由于設定的變量多為定性變量,為了便于采用SPSS進行實證分析,因此將所涉及的定性變量進行賦值(表2)。

方差分析結果(表3)表明,P=0.000<0.05,F=48.635,說明在0.05顯著性水平下,F檢驗室顯著的,即認為不同的人力資本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是顯著的。

以失地農民“收入”為因變量建立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中(表5),“文化程度”和“有無專項技能”對失地農民的收入有顯著影響;而“性別”和“年齡”的P值大于0.05,未通過檢驗,對失地農民的收入不能產生顯著影響。同時,“文化程度”的回歸系數為0.807,P值為0.000,說明“文化程度”對失地農民的收入影響是最為顯著的;而“有無專項技能”的回歸系數為-0.464,說明其對收入的影響是負影響(這可能是受調查者長期找不到與自己技能相對應的崗位,“將就”在較低薪資水平的崗位上就業)。從回歸分析結果看,“文化程度”越高,農民收入越高。

表2 變量的賦值

表3 人力資本和失地農民收入的方差分析

表4 人力資本和失地農民收入的相關關系分析

2.3 市場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

如果把就業困難的原因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那么“文化水平和技能低”、“年齡和健康狀況限制”屬于內在因素;市場因素中“崗位不適合”、“就業信息渠道單一”、“工資低”則為外在因素。調查發現,影響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市場因素有就業信息渠道單一、薪資水平低、崗位不合適,尤以“就業渠道單一”影響最為突出。

調查還發現,失地農民再就業渠道中,通過“自己應聘”的人數占50%,其次是“親友介紹”和“創業個體戶”;通過“中介”途徑就業的占10%,而通過“政府或村委分配”就業的僅占2%。調查還得知,有上網能力的失地農民,他們的就業信息大都來源于網上,而沒有上網能力的人則是通過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介紹?,F實生活中,很少有相關部門提供就業信息,而他們的就業信息來源方式也僅限于網絡和道聽途聞。就業信息的匱乏造成了就業渠道的單一,也因此使得失地農民再就業的機會少、薪資低、職業聲望低。

2.4 政府政策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

調查發現,48%的人認為政府沒有為他們的再就業提供任何形式上的幫助,認為政府就只為他們提供就業信息的人數占28%;只有2%的人認為政府為他們提供了就業崗位;認為政府政策為再就業提供實質性幫助的還有就業培訓和就業指導分別占8%和10%。

政府政策和失地農民職業聲望交叉分析(表5)表明,當政府為失地農民提供更多政策時,失地農民的再就業職業聲望就會越高,亦即職業聲望高的職業獲得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如從事職業身份為“企事業職員”的26人中,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就有20人。

3 不同因素影響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原因分析

3.1 人力資本貧乏阻礙再就業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原先是農村地區,大多數人所受的教育有限,文化水平偏低,同時又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擁有專項技能的人員很少,隨著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缺乏一技之長的失地農民的就業難度越來越大[2]。再加上失地農民普遍缺乏市場意識,缺乏獲取就業信息的能力,觀念落后,再就業意識薄弱,缺乏積極的心態去自謀職業,而過多的寄希望于政府和企業的安置,最終導致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3]。此外,失地農民由于缺乏從事非農產業的技能,實現轉移就業比較困難。主要原因是缺乏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培訓機制,造成了失地農民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偏低,從而束縛了失地農民的就業。對漳州市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調查結果發現,只有27.3%的人參加過就業培訓,且這些人認為這種培訓對提升技能幫助不大。

3.2 就業渠道狹窄制約再就業

由于信息不通暢、就業渠道單一、崗位與自身條件不適合、薪資水平低等原因使得再就業困難重重,而且職業聲望低。漳州市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現只有一個較大的網絡平臺用于公布招聘信息,對于多數人來說,他們難以從中獲取就業信息而再就業。另外,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大量技術產業,對勞動資源的素質要求較高,這與失地農民的素質不高相矛盾,失地農民能選擇的崗位不多,中年人大多進入那些對職業素養要求較低的工廠工作,而年輕人則參與從事社區服務業。

表5 政府政策與職業聲望交叉分析 (單位:人)

3.3 公共服務缺失弱化再就業

公共服務體系的不完善影響了失地農民的再就業。一方面,政府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重視不夠。土地補償金根本無法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問題,尤其是相當一部分農民缺乏長遠打算,在短期內坐吃山空,由此陷入生活無著落的困境[4]。這種情況下,政府的就業服務愈發顯得重要,但是被調查的失地農民有62%的人數反映當地政府未能為他們的再就業提供幫助。

失地農民就業安置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調查發現,了解失地農民再就業相關法律法規的比例只有15.5%。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宣傳力度不夠,在處理就業安置問題時,相關部門不按照有關政策去落實,造成越來越多的失地農民淪為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游民[5]。

4 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對策建議

4.1 重視人力資本積累

調查分析認為,失地農民再就業的最大障礙是農民自身素質普遍偏低。因此,政府要重視加強失地農民文化素質的培訓,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技能,才能更好地讓失地農民在就業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競爭力[6]。首先,在培訓初期規劃上要在充分調查了解當地失地農民當下所需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實際的用工需求,制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培訓計劃;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如廣播、電視等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參加就業培訓的益處,向當地失地農民告知培訓政策,介紹成功的致富經驗等,增強當地失地農民主動參加就業培訓的意識;最后,在培訓工作進行時,培訓人員要針對失地農民的年齡、文化程度、自身素質等特點,及時對培訓工作做出調整和完善,實行針對性和差異化的培訓方式。

4.2 全方位拓寬就業渠道

就業渠道的狹窄嚴重制約了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全方位拓寬就業渠道勢在必行。村鎮成為城市新興開發地帶,其管理和服務的規范與要求將會越來越“城市化”。因此,要根據需要,適時開發社區就業崗位,政府也應有意識地扶持這些崗位,并把就業對象傾向于失地農民[7]。大力挖掘社區就業資源,結合社區居民對社區服務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開發如家政服務、便民早點服務、商品銷售、修理維護等項目。同時開展勞務輸出。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廈門市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而且廈門市經濟發達,就業機會遠大于當地。特別是年輕人更愿意到廈門就業。所以對當地政府來說,有組織、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務輸出,也是解決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思路之一。

4.3 建立失地農民就業保障機制

建立失地農民就業保障機制。加大對失地農民就業支持力度,一是可以建立失地農民就業保障基金,用于失地農民生活困難補貼、失地農民職業技術培訓補貼、失地農民自主創業補貼、對錄用征地農民就業成績突出單位的獎勵[8]。與此同時,要切實加強對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營和監管,保證??顚S?。二是強化政府職責,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失地農民就業安置模式,同時由當地政府牽頭,嘗試建立失地農民失業救助體系[9]。

參考文獻:

[1] 康嵐. 失地農民被征用土地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J] . 中國農村經濟,2009(8):53-62.

[2] 徐君. 職業教育:失地農民就業轉移的有效途徑[J] . 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5(03S):105.

[3] 翟年祥,項光勤.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的制約因素及其政策支持[J]. 中國行政管理,2012 (2):50-53.

[4] 樓培敏. 中國城市化:農民、土地與城市發展[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218.

[5] 王洪元.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初探[J]. 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3):33-34,48.

[6] 高君,汪清.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為例[J] .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65-70.

[7] 劉俊芳. 我國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J] . 當代經濟, 2010(4):30-31.

[8] 李俊夫. 城中村的改造[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05.

[9] 楊濤,施國慶. 我國失地農民問題的研究綜述[J] . 南京社會科學,2008(70):102-109.

猜你喜歡
招商局技術開發區失地農民
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不斷強化四種能力 奮力爭創五好園區
招商局金陵鼎衡船舶(揚州)有限公司
“疫”起戰斗——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統一戰線同心抗疫
霧是怎么來的?
當前經濟形勢下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方向研究
??? ??
招商局碼頭的青島往事
西藏城郊失地農民市民化研究
關于創新失地農民就業安置模式的思考
東陽市失地農民就業保障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