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蘊育的新世界觀

2014-06-16 00:47鄭建
前線 2014年6期
關鍵詞: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世俗

鄭建

用實踐的觀點從主體方面去認識客觀世界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馬克思通過揭示實踐的本質,指出實踐是“人的感性活動”,是“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性的活動”,并分別指出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缺陷:舊唯物主義的缺點是“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唯心主義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實踐的能動方面。馬克思認為,對客觀世界要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對于對象、現實、感性,要把它們當做人的實踐來理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人的認識的基礎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馬克思關于“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的論述,給出了不同以往的新實踐觀,對一直以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爭論不休的哲學問題——“思維與存在是否存在統一性問題”,給出了明確答案。馬克思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人的認識的基礎。這一認識不僅揭示了舊哲學脫離實踐的缺陷,還指出了實踐對于真理和人的認識的意義,為科學研究人的認識和歷史指明了道路。

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訴諸感性的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

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中的單個人的直觀。

馬克思指出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感性的直觀”與黑格爾哲學“抽象的思維”二者的對立,同時指出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缺陷在于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只知道“感性的直觀”,不知道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揭示了舊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陷入唯心主義的根本原因。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改變統一于實踐

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例如,在羅伯特·歐文那里就是如此。)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

把社會環境歸結為政治法律制度,把人看做是消極被動的,認為環境決定人的舊唯物主義環境決定論者,不懂得物質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促進外,也不懂得人的實踐可以改變環境,從而在歷史觀上陷入唯心主義。馬克思用實踐的觀點,科學回答了人與環境、教育的關系問題,對正確認識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實踐是變革宗教世俗基礎促使宗教消亡的現實途徑

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這一事實出發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他沒有注意到,在做完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還沒有做。因為,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一事實,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因此,對于這個世俗基礎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消除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發生革命。因此,例如,自從發現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對于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從理論上進行批判,并在實踐中加以變革。

馬克思指出了費爾巴哈宗教觀的積極意義和重大缺陷。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所做的“把宗教世界歸結為它的世俗基礎”工作,揭示了宗教是人的本質的自我異化,這一觀點具有積極意義。但是,費爾巴哈在對宗教批評之后,未能深入探究導致世俗基礎自我分裂的原因,未能揭示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這是他的宗教觀的重大缺陷。馬克思在費爾巴哈宗教觀的基礎上,指出宗教既然是從世俗世界中產生的,就應該從世俗世界自身的矛盾出發,從實踐中對產生宗教的世俗基礎進行革命變革,消除他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狀況。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

(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

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馬克思通過批判費爾巴哈離開人的社會實踐和社會聯系去認識人,揭示了人的本質。馬克思認為,現實中的人不是費爾巴哈理解的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人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物質生產、社會實踐的人,正是人的社會實踐和社會關系決定了他的本質。所以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為我們科學地分析抽象的人性論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馬克思在對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認識基礎上,指出具體的個人以及他們的思想感情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也是他們的社會關系的產物。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誘入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馬克思指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一切社會意識,包括神秘主義的理論,都是人在一定的社會實踐中對一定的社會存在的反映。只有認識到社會生活是實踐的,才能科學認識各種社會現象。

新舊唯物主義在社會階級基礎和社會功能方面的根本區別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歷史觀不僅用實踐的觀點揭示了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本質,并把通過實踐改變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作為自己的目標。在此,馬克思指出了新唯物主義的無產階級階級基礎與舊唯物主義的資產階級社會的階級基礎的不同,并且揭示了新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改變世界的有力武器的歷史使命。

(注:文中楷體部分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

猜你喜歡
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世俗
最有思想的句子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馬克思對象化思想及其對人的發展的啟示
試述近代經驗論哲學發展的邏輯
梁啟超公德觀的基本內涵與文化價值研究
淺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涵
別去問值不值得
費爾巴哈宗教觀研究述評
馬克思的核心哲學思想及其理論來源問題
《雜文選刊》2013年10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