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農村勞動力流動現狀分析

2014-07-04 12:55陳良平
商業2.0 2014年6期
關鍵詞:就業人口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摘要:通過對安徽省轉移農村勞動力的現狀進行研究和分析,發現問題,并通過對事實數據的解析,來找出阻礙安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并提出解決措施。本文旨在能更好的促進安徽省農村轉移勞動力良性轉移,為安徽省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并幫助縮小地區的收入差距。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口;就業

緒言

安徽省作為農業大省,擁有近7千萬人口,其中大部分為農村人口,勞動力資源豐富,切實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于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安徽城鄉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由于各種原因,安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一些不合理,這也導致了許多問題,這也需要我們一一剖析解決。

一、安徽省農村勞動力流動現狀

(一)安徽省農村勞動力特征

安徽省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對全省農村勞動力資源與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2006年末,全安徽省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24485萬人。其中,12111萬人為男性勞動力,占495%;12374萬人為女性勞動力,占505%,2006年末全安徽省省農村就業人員217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的886%。從數據上看,安徽省省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就業狀況良好,但仍有114%的剩余勞動力,這部分勞動力需要去調配,去解決就業問題。這說明安徽省內仍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沒有得到就業,這部分的剩余農村勞動力仍然要鼓勵去流動,去就業。

安徽省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其他地區的非農業產業,將大大提高農村勞動力勞動邊際生產率水平,從而增加安徽省生產總值。農村勞動力轉移產生的安徽省內生產總值增長效應一般可以推動省內生產總值增長52%~128%。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的流動也大大促進了安徽省內農業的發展。轉移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獲得收入,有一部分再投入農業生產中,大大提高了安徽省農村農業的投入,促進了安徽省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安徽省農村勞動力流動及其特征

1.轉移方向。轉移勞動力大量去往外省,轉移省外比例持續上升。從轉移勞動力的去向看,2008年安徽省轉移到外省的戶均為059人,比轉移到省內的023人多036人,所占比重達72%,比轉移到省內的高44個百分點,且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地區;省內轉移中,轉移在省轄市區的占408%,其中在合肥市區的占194%,而轉移在本縣內的占559%,轉移在其他縣的占34%??缡∞D移一直是安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向,比重不斷上升,2008年達810萬人,比上年增長11%,比重上升57個百分點。

分地區看,安徽省轉移勞動力遍布全國各地,重點落腳長三角地區的江浙滬一帶,2011年在江浙滬的轉移勞動力達650萬人之多,占整個轉移勞動力的7567%,此外,轉移到珠三角廣東的占773%,在環渤海地區的占744%。這說明在農村勞動力對外流動的過程中,勞動力會本著就近原則選擇流向,因此離安徽省最近的環渤海地區所占的安徽省轉移農村勞動力比例最大。泛長江三角洲地區所占的安徽省農村轉移勞動力超過其他地區之和,一方面是由于這幾年泛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在中國經濟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中國人都有戀鄉情節,都有在靠近家鄉就業的意愿,因此,安徽省農村轉移勞動力對泛長江三角洲地區情有獨鐘。

2.轉移地區收入。從轉移地區的收入看,在省內的務工收入人均為11537元,低于在外省的務工收入(為11724元)。此外,收入的性別差別比較明顯,男女收入存在較大差距,男性勞動力務工收入為12677元,女性為10007元,兩者相差2670元,比上年繼續擴大。

3.轉移勞動力性別。轉移勞動力中男性比例遠高于女性,但女性比例開始有所上升。調查中,轉移的男性勞動力所占比例達到623%,高于女性比例246個百分點。女性轉移人數和比例均有所上升。2008年,女性轉移勞動力戶均為031人,比上年增加002人,所占比例上升24個百分點。從近年的調查數據看,女性轉移勞動力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2004年全省女性轉移勞動力不到35%,近幾年,女性勞動力轉移就業比例正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

二、農村勞動力流動面臨的阻礙

安徽省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低,專業技能少,勞動力本身質量低,這種狀況極大地影響了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思想保守,傳統思想與文化影響部分勞動力轉移。

對外出務工收入的預期不夠,農村里面外出務工的人可以簡單的分為兩種,一是賺到錢的人,一是賺不到錢的人。我們說外出務工不是說一定就能賺到錢,事實上農村勞動力中每年外出賺不到錢,甚至還要倒貼的現象很多。因此許多人基于對這一現象的了解,對外出務工的預期就大大降低了。那么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民收入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呢?下面來做簡單分析一下。

2000年農村轉移收入占人均純收入4434%,2001年占4613%,而2006年農村勞動力轉移收入在人均純收入中已達到5119%,農村人均純收入中已有一半以上是靠外出務工賺來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力文化素質的提高,這種趨勢還將進一步提升,也就是說農村勞動力轉移給農民收入帶來的是積極的正面的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收入漸漸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農村勞動力進城的人數不斷增多,出現過度轉移的狀況,農民工市場供大于求,農民工市場就出現惡性競爭,致使農民工的工資低于其勞動力價值,接近于農業生產獲得的收入,所以有部分勞動力選擇返鄉種地,這種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三、措施與對策

(一)促進農村教育

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由于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不高,導致大部分農民工從事的多為體力工作。這些工作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技能要求低,工資收入低。因此,要加強安徽省農村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強職業技能鍛煉,增強安徽省農村流動勞動力在沿海經濟發達城市的競爭力。提高農村勞動力,有利于提高農民工的收入,給轉移農村勞動力工作的穩定予以保障,而且受教育程度是實現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且重視農村勞動力教育有利于安徽省農村勞動力有組織的進行流動。受教育程度低是安徽省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自身缺陷,也是在勞動力流動過程中受到的最大制約,加強農村教育,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方面減少了因為受教育程度不過對自身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就業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同時也可以提高收入。

(二)政策改革,消除歧視

進城農村勞動力是城市的建設者和財富的創造者,城市政府對農村勞動力的限制和歧視,實際上是對城市本身發展的阻礙和限制。從協調城鄉經濟發展、緩解“三農”矛盾、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充分就業的基本思路出發,當務之急是實現有利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制度創新。首先,要實現農村勞動力社會地位的平等,打破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管理,取消對農村勞動力的各種限制,建立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其次,以促進非正規部門發展來帶動非正規就業。非正規就業由于就業成本低、富有效率等特點,是適合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種重要的就業形式,在中國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政府應適當地發展非正規部門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努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供公平的市場競爭條件。盡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規部門發展的政策,為它們提供小額貸款。大力開展創業培訓,為非正規就業提供信用擔保支持,逐步形成創業培訓、項目管理、開業指導、小額貸款、政策扶持相結合的促進非正規部門發展的工作機制。

參考文獻:

[1]2009年安徽統計年鑒.安徽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7

[2]安徽省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安徽統計局 2008.4

[3]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2000—2009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作者簡介:陳良平(1991.3-),男,安徽天長,云南民族大學國際貿易學研究生。

猜你喜歡
就業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人口最少的國家
看看你是哪種隱形人口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據下滑引關注
淺議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工作
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對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淺談高校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力
如何指導大學生提高面試技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