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我的點聊聊孔子和老子(發文)

2014-07-04 12:55崔舒雅馮玲萍
商業2.0 2014年6期
關鍵詞:老子儒家孔子

崔舒雅 馮玲萍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知道孔子,始于小學語文課本《<論語>十則》和《兩小兒辯日》。老師像例行公事一樣地給我們做介紹: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國古代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后人推崇為儒家學派創始人。那時候,我只知道孔子是個很厲害的老頭。

聽說老子,是初中語文課本《秋水》,老師還像小學老師那樣念著,要我們記下來,并說:“這個要記牢,考試會考,我會隨時抽查?!崩献?,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楚國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著作《德道經》。老子是孔子的老師。

那會,對他們,就只有老師告訴的這些淺顯的認知。慢慢的,知識儲備慢慢增加,對他們的認知也越來越具體。

孔子,真的很偉大,他似乎看透了世間一切運行的規律,看穿了人情世故。他那么博學又那么知性。他哲理的思想流傳于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2000多年的正統思想,為后人學習,被皇室推崇。

孔子的思想有一大特點:興于詩禮,成于樂藝??鬃訛樵娊陶n程構建了一系列生動活潑的學習方法:“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笔钦f詩教的審美實踐過程必須從學《詩》開始,通過禮的實踐,最后在樂中完成。在他看來,治國之道在于禮樂教化,游藝活動可以使禮制規范變成人們出自天性的自覺需求。還記得在《四子侍坐》中,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狈蜃舆又?。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對他們三人的志向,孔子只是哂之,然后淡淡地說:“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薄拔ㄇ髣t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然而,曾皙的反應和回答是: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一次,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那是怎樣的激動人心,怎樣的知音。

孔子是追求自由,向往自由的學者。他領著弟子,周游列國,宣揚自己的思想,天下之大,以和為貴。他的思想,受到了主張“無為”的老子的影響。

真正開始接觸老子。是在高中的時候班主任要求我們人手一本《德道經》,每天都要雷打不動地念三次,一次念四篇,每篇念三遍。那會覺得好無聊啊,又看不懂,還占時間,想不通班主任為什么要我們這樣堅持三年。

三年,念了無數遍,偷過懶,卻一直在記憶里抹不去那段美好的回憶。老子的語錄,只是清晰地記著:第一章 論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①第四十五章 觀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這兩張是每一次都要念三遍,我們班的每個人都可以搖頭晃腦地背下來。②

第四十三章 水德 中有一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這一章,是我最愛的一章。記得,最愛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還記得把這句話記在便簽上,放在筆袋里隨時拿出來看看。不是能看的多懂,參悟的多透徹,而是覺得這句話好哲學。

儒家人性論有孟子主張性善說,茍子提倡性惡論,董仲舒有性三品說,楊雄亦有性善惡混說,程宋懷有天命之性氣質之性說,陸王倡導良知良能說等,他們主張的共同點是強調人需要后天的道德教化,認為如果沒有禮樂法度的修飾,人性就不能趨于完美,正如茍子所說,人性“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茍于·性惡》)③,儒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社會屬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生理與心理屬性,覺察到虛偽而繁雜的宗法制度倫理綱常對人性的桎梏以及對個性的摧殘,兩家的觀點皆有造詣,也有失偏頗。

儒家的人生觀,以塑造道德人格和成就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主張內在修身修德,充實仁德,外在愛民濟民,力求以施行“仁”政治來國平天下,這便是孔圣人的內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有著強烈的關心和責任感,以匡扶天下為己任,對同類和他人都懷有同情,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達則兼善天廠,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备慌c社會濁流之輩同流合污,當他們的生命與理想發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選擇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觀,卻與儒家迥然不同。他們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夢想,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被形所役,同時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斗成功,只要各自順應自然之性而互不相擾,必然能夠成就一個和諧寧靜的社會。是呢,相孺以沫終究不如相忘于江湖。他們的人生態度較之于孔孟,顯得過于消極自保,以全生避禍為各自的最低目標,把各安其性命之情做為最高目標。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

讀老子、孔子,不會把他們的思想悟的那么透徹,卻也會根據自己所能夠領會到的去提升自己,改造自己。

注解

①老子《德道經》第一章

②老子《德道經》第四十五章

③荀子《茍于·性惡》

作者簡介:崔舒雅(1992.07-),女,漢族,河南洛陽,西北師范大學,本科在讀。

馮玲萍(1993.12-),甘肅天水,女,漢族,西北師范大學,本科在讀。

猜你喜歡
老子儒家孔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智者老子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