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改革中構建新聞傳播教育體系

2014-07-16 10:44柳斌杰
現代出版 2014年3期
關鍵詞:教育體系改革

摘要:新聞傳播專業是一個特殊的專業,新聞傳播專業的師生必須明大勢、識大體、顧大局、謀大業。在當前,要把握大勢,就要了解三中全會精神、全球的技術革命,以及傳媒界的現實問題;要為大勢而改,就要了解學生的培養要求、新聞傳播的環境變化、新聞傳播受眾的變化,以及新聞傳播形態的變化;要隨大局而動,以創新精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教育體系;要謀大業而進,即重構新聞傳播的教育體系,改革新聞傳播的教學體系,創新新聞傳播的教材體系,優化新聞傳播的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新聞傳播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貫徹以人為本、人民主體的立場。

關鍵詞:新聞與傳播;教育體系;改革

選擇這個題目和大家交流,主要有三點考慮:第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中國進入了七年的改革攻堅期,涉及我們整個教育教學體系和新聞傳播行業。第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已走過了10年,第二個十年才開始,前不久召開了一次全國傳媒界專家學者的座談會,就學院未來十年改革發展聽取了各位專家的意見。我們正在謀劃怎么把學院辦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新聞與傳播學院。第三,清華大學作為教育體制改革高等院校的試點之一,也將進入改革攻堅期,學校和師生也十分關注我們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發展。為了讓大家了解這個全局,就選擇了這個題目,跟大家作一些交流。

無論是老師還是同學,共同的職業理想和職業追求把大家聚集起來。選擇了新聞傳播這樣一個專業,無疑就選擇了社會責任和社會服務的方向,選擇了人生的擔當和人生的追求。你們的未來就跟這個選擇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追求真理、記錄歷史、聲張正義、維護和平、為民執言的光榮崗位上,你們的風險和榮耀也就聯系在一起。從全世界最近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可以看出,新聞傳播這個職業是非常特殊的,它是公開的、大眾的,受社會監督的一個門類。中外新聞傳播實踐都證明,我們做這一行的基本功就是要明大勢、識大體、顧大局、謀大業,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千變萬化的現實中,去發現、去選擇、去加工、去傳播有利于文明進步的信息,引導輿論的潮流。經過一定階段的專業學習,大家對這個職業的基本性質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這里,我想給同學們講講怎么去把握大勢,怎么去謀大業,怎么去顧全局。

一、順大勢而行

一百多年前,中國新聞先輩們就指出,“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搞新聞、搞傳播始終要把握大勢,引導潮流,特別是在當今時代,從事新聞傳播職業,這更是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為什么要這樣講?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正處于一個工業化、信息化、全球化、現代化加速推進的新時代。生活在一個世外桃源或是遠離城市的一座孤島,像陶淵明遁世、魯濱遜漂流一樣的經典場景,在當今社會已經不存在了,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是這個人類群體里的一員,自覺不自覺地處在一個社會的公共關系之中。我們必須把握好目前這個大勢與我們這個專業密切關聯的三個方面:

1.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深遠歷史影響

這是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以來黨中央召開的第七個三中全會,過去的中央全會對中國的改革也作過一些決定,算起來大概有十幾個,但就其深度、廣度和力度而言,十八屆三中全會無疑是最大的一次,涉及整體改革、綜合協調推進,而不是像剛開始改革時,農村先突破,四年后再轉向城市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接下來再搞科技、教育、文化等改革。大家要很好地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和《決定》內容,我這里再強調一下大家需要了解和把握的幾個特點: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從頂層設計、全面深化,對改革的各個門類都作出了設計,圍繞改革的六大方面全面提出改革的要求,社會最關心的政治體制改革足足用了三部分篇幅進行論述,例如對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相統一的政治制度的改革,政府行政職能的改革,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都有明確要求。新聞傳播和政治制度聯系密切,這次改革將會對新聞傳播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是提升改革目標。改革攻堅已經進入決勝期,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規定用七年時間基本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是一個很具體的要求,是過去所沒有的。過去的改革始終是圍繞建設市場經濟體系展開的,這次中央確立的改革大目標發生了變化,就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就上升到國家、社會治理制度的層面,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三是突出改革重點。通過六個“圍繞”講明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重點。如文化體制改革圍繞核心價值體系、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展開;在教育、科技、衛生等社會體制改革方面,主要強調的是公平正義、惠及人民。這更加明確了改革的重點和方向。

四是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在資源配置方面,市場過去發揮的是基礎性作用,現在是決定性作用,表明了我們轉向市場經濟的決心,而且圍繞這個決定性作用還作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等相應部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解決地區差別、城鄉差別的一個關鍵問題,這些年東、中、西部和城市、鄉村地區發展得很不平衡,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這次改革就是要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五是強調人民主體和依法辦事。人民是社會改革的主體,《決定》在每一個部分都強調了公平、正義和全體人民的權力、利益,強調了權力運行、公開透明,一切國家事務要置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突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我們要建設法治社會,必須要依法辦事,特別強調執政黨也要依法辦事。規范執政黨依法執政的規定很快將出臺,強調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制度的規定,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

六是強調簡政放權。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和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大大削減了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權力,還權于民、還權于企已經是一個總的趨勢。在資本進入限制方面,包括經濟、文化、教育這些敏感的領域,都要降低門檻、予以開放。另外就是擴大各個社會組織的自主權,減少政府對企業、學校、醫院這些單位的干預,減少對公民應有權利的干預。我們是從計劃經濟過來的,過去政府管得太多,干預了基層社會和公民權利,影響了基層社會的活力和公民的創造力。對于學校而言,一方面要進行去行政化改革,另一方面要擴大學校自主辦學的權力,把學校當作真正的學校去辦,發揮教授治學的作用。

七是強調了“三個解放”。在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要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改革到今天,面臨許多困難問題,我們明顯地感覺到社會創造力比不上別人,所以強調要解放社會活力。這樣一個大的局勢,預示著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將給新聞與傳播領域帶來一系列的機遇和發展機會。落實了這些決定,七年之后我們的國家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今天講這些,是因為改革決定了國家的命運,也跟我們每一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改革的每一個措施都涉及個人、家庭、社會的各個方面,作為新聞傳播學專業的教師、實踐者和同學,要了解這樣一個大的形勢。

2.全球進入新的技術革命時期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給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化,給社會帶來新的發展前景。這一次也不例外,這些技術變化的直接結果是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改變了我們新聞傳播的方式,所以今天來講國界線、防火墻已經不太合時宜了。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就是技術變化所引起的。

信息、空間、制造、微生物等領域的新技術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整個新聞傳播的舊模式。特別像3D打印技術,已經能夠打印生產小型飛機,改變了過去焊接、部件加工、組裝的方式。在電腦中設計好,再配好材料配方,就可以直接打印生產。3D打印甚至可以制造人的器官,掃描技術設備連上3D打印機設備,可以一層一層掃描人體細胞,哪里有缺陷,就在哪里補充,只要有材料,就可以補進去。以前我們認為是神話的,現在都已經實現??臻g技術也有突破性發展,上個月有消息稱,人類70年代發射的一個宇宙探測裝置已經飛出了太陽系,過去推測太陽系外還有巨大的宇宙空間,現在這個空間的存在已經被證實。光纖、存儲載體的創新使海量信息傳播進入大數據時代。大家可以想象,這些技術對我們未來的傳播會產生什么影響,這樣一個大趨勢一定要掌握好、運用好。

新聞傳播學科體系的落后,就是因為沒有趕上技術發展的需要。技術是解決傳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人類歷史就是這么過來的,一開始我們只能面對面交流,后來出現了印刷術,就可以遠距離傳播,《圣經》上說印刷術的發明使《圣經》得以遠距離傳播。之后,無線電成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聲光電的應用衍生出新的傳播方式,就有了電話、電報、電影、廣播、電視等?,F在又有了互聯網和數字技術,也就有了新媒體、大數據等。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給傳播領域帶來巨大的革命。所以我們要密切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及時構建適應新技術發展需要的新聞傳播學科體系,與時俱進。

3. 傳媒領域所發生的一些現實問題

最近一兩年傳媒領域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是《太陽報》、新聞集團在英國出了問題,引起世界公眾的關注。緊接著美國的斯諾登事件使整個的全球傳播、信息保密等問題又被提到了國際日程上。還有最近接連發生的互聯網新媒體影響國家安全、人身尊嚴的一些現象,引起了許多國家的共同關注,傳媒本身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些問題在中國的反響也很強烈。昨天在清華大學召開的一個會上我講到,今年的記者節前后,正是中國傳媒界非常難過的一段時間,一些問題引起了公眾的不滿,一些問題引起了對傳媒管理的新思考,大家擔心這樣一些事件會對我們傳媒的管理、政策的尺度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以往出現的“收與放”“緊與松”“嚴與寬”之類的議論又多起來了。

你們作為這個專業的同學和老師,一定也注意到了這樣的問題。我僅就這幾點提醒大家,一定要認清大勢,大勢之下的新聞傳播怎么學習、怎么研究、怎么建設,是與你們密切相關的事情。所以,我們所講的新聞傳播體系要重構,就是因為大勢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要求。做傳媒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心存公理,把握潮流和大勢,這樣才能從復雜的現象中找到本真,才能從豐富多彩的實踐中找到關注的亮點。社會事件是千變萬化的,也是相當復雜的,很多真相被遮蔽在背后,規律藏在現象的深處,我們一時還看不透問題的本質。新聞實踐中產生的許多失誤往往來源于此,我們必須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和修養。

二、為大勢而改

三中全會決定,國家要完善治理體系、制度體系,創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清華大學改革就是大勢的需要,新聞與傳播學院同樣也需要改革。新聞傳播學科在清華大學建立的時間不長,受蘇聯模式、傳統計劃經濟模式影響較小,但由于受到國內教育體制的制約,也顯得比較陳舊、過時,脫離了時代發展的總趨勢和新聞傳播的新實踐。我們涉及的面比較狹窄,技術能力比較落后,缺乏創造活力,人才培養難以適應改革開放和時代要求,無力應對全球化傳播的挑戰。我們總是把新聞傳播放在一個特定、封閉的條件下來學習、研究,這與全球化發展現狀不符,也與新聞傳播發展實踐相脫節。所以,我主張按照改革大趨勢的要求,以貼近時代、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為主要方向,改造、改革和重構我們的新聞傳播教育體系。具體來說,是出于這樣幾方面的考慮:

一是學生培養要求發生了變化。三中全會對學生培養提出了包括道德品質、科學素養、社會責任、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新要求。我們的新聞傳播教育體系從招生、考試到教學,都存在不少缺陷,無法適應新實踐對學生培養的新要求。

二是新聞傳播環境發生了變化。過去上級開了會,領導拿個筆記本一記,再一級一級往下傳達,信息單向灌輸,封閉運行?,F在的傳播是立體化、即時性的。中央三中全會精神當天就通過各種媒體傳達到國內外,全國人民群眾、社會各階層一下子都知道了?,F在的傳播也是一個全球化的體制,已經實現了國內國際一體化,國際的新聞就是國內的新聞,國內的新聞也影響國際的新聞。這已經是大的全球傳播的態勢,大勢上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還固守原來的一套辦法管新聞、辦新聞,那就是脫離實際、自欺欺人了。

三是新聞受眾發生了變化。受利益多元化的影響,新聞受眾已經分層化、個性化、對象化?,F在十多種傳播方式之所以并存,就是因為它們各自有各自的差異,各自有各自的需要。也許有些人看不慣互聯網,但是互聯網有著巨大的受眾,形成了幾乎近半人口的輿論場。有些人看不上主流媒體,但是主流媒體是國有官辦,權威性無可置疑,也有它的市場。在這樣一個多元化、分層化、個性化、對象化的閱讀時代,各種媒體都可以通過其固有的特性,找到自己的出路、自己的對象。所以,我們教新聞學、傳播學僅用一個模式是不能適應外界信息傳播需要的。

四是新聞傳播形態發生了變化。過去的新聞傳播是一成不變的刻板的形式,現在則是國際國內互通、線上線下互聯、官方民間互動、傳統數字互用的新局面。過去只是官方往下說,現在是民間往上說,上下都說,是一個互動的、平等交流的關系。主流和支流也是互融的,既有主流也有支流,甚至很難分清楚哪個是主哪個是次,哪個是源哪個是流。新媒體的源頭,也可能成為主流媒體的流,主流媒體中的流也可能成為新媒體的源,它們是上下互動的。

這些發展趨勢就使得我們下決心,要對現行新聞傳播教育體系進行認真的改造?,F在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新聞傳播教育體系是不是還固守原來的結構?新聞傳播教育的內容是不是擴展到整個全媒體傳播領域?新聞教育里邊還要不要模式化?這些都是家長、學生十分關注的問題。我們教育體制上關于一級學科、二級學科的規定限制了大家發揮能動性?;\而統之的新聞學教育模式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缺少個性化的創新思維,缺少適應全媒體時代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按照新的要求、新的形勢規劃我們的教育體系。

新構建的新聞傳播教育體系包括結構性的、制度性的,也包括實用性的。比如清華大學這樣的新聞傳播學院,招收什么樣的學生,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些就屬于結構性問題。我們過去提出要培養高手、高級操作人員,盡管培養這樣的高手是需要的,但也不見得完全符合我們清華辦新聞傳播學院的初衷。此外,我們現在的教學體系往往限制了學生知識面的擴大。只懂得新聞學、傳播學一般性的社會科學理論是不夠的,因為新聞滲透到社會實踐的各個方面,需要各個方面的知識去支撐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就這一點來說,我們需要開拓新的培養途徑。當然清華大學本身是有這樣的條件的,我們學校有很多全國一流的學科,技術科學、自然科學能為我們提供有效的知識支撐。但是現在我們沒有利用起來,“躲進小樓成一統”,很少開設擴大學生知識領域的課程。這些都是這次教育體系改革中要考慮的因素。比如三中全會提出了一些要求,對傳播方面、傳媒方面提出要建立輿論引導的新機制,要加強新聞傳播的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防范打擊互聯網犯罪活動,整頓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進一步規范新聞傳播職業資格制度,規范大眾傳播的行為。這些要求我們在重構新聞傳播教育體系的同時也需要認真研究落實,納入教學體系。

三、隨大局而動

對全國而言,清華大學是一個局部,我們學院更是一個局部,教育系統算是一個中局,全國的改革是一個大局。清華大學和我們學院的改革必須同全國改革的大局相一致。在大局下行動,我們才能成功。隨著大局來行動,我們才能達到目的。

中國目前的大局是什么?就是在改革中完善國家根本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處在大變動、大改革的時期,我們要深刻理解,人類的實踐無止境,對真理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在新聞傳播領域里的理論研究和發展也是無止境的。人類在每一個不同時期的傳播過程中研究總結出來的理論,為新聞傳播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持。西方國家最早進入民主社會,它們形成的自由傳播的理論代表著資本主義時代對新聞傳播的認識水平,適應了那個時代自由競爭發展所產生的理論,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它。我們的新聞傳播理論是在我國階級斗爭時代的特殊條件下認識和產生的?,F在大家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有很多困惑不解。我首先要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堅定不移地學習好、運用好,運用它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處理新聞問題,這是沒有錯的。但馬克思主義在新聞傳播管理上的一些論述,我們必須要和它的時代背景和具體環境聯系起來看。比如說,列寧在講傳播的時候說,一切傳播的工具,包括報紙、刊物、圖書、書店、圖書館、閱覽室,都是黨的機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過分地強調了黨性,和我們今天黨性、人民性相統一的觀點,有一個時代的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對新聞傳播的認識也是帶有時代特色的,也不是一個終極的真理。馬克思多次講過,恩格斯也多次重申,馬克思主義的產生不是窮盡了真理,而是開辟了認識真理的道路;這個思想理論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認識真理的工具。按照這個精神,特殊條件下所產生的新聞傳播理論和我們今天的實踐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們今天講新聞傳播,必須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大局,隨著這個大局來進行建構,而不是照搬某一個時代的、某一個國家的模式,那都是不科學的。這不僅是我們改革的一個內容,還是我們必須掌握的一個基本方法,也是我們學習、研究的一個方法論問題。

中國已經進入了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我們的理論必須反映我們對當今社會的新認識、新實踐。三中全會所概括的內容就是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認識和概括,既包括了對規律的認識、對現實的認識,也包括了對未來的前瞻。研究新聞傳播也要根據這個大局去思考學科、學院、教育體系的構建,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我們要有勇氣,使我們新聞傳播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能夠前進一步,而不僅僅是跟在別人的后面。我在跟教授們談話時,他們都提出了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定位,到底是要跟隨,還是要引領;到底是要模仿,還是要開創,問題是相當尖銳的。

那么怎么辦?我們必須要改革,以創新精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教育體系。一是要體現人類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這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制度下都要遵循的基本規律。二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觀察處理今天的新聞教育問題。三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理論作為統帥我們新聞傳播教育的一個靈魂。這樣才能結合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的社會實踐、中國人民的接受習慣和能力。四是要有現代新聞傳播的新觀念、新思想、新技術。五是要把握中國的國情、社情、民情、輿情。將這些基本問題統一起來,才能體現中國特色新聞傳播教育體系的特色。

我們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要求,立足我們的道路、理論、制度,來改革中國的新聞傳播教育體系。每個學校、每個學院都在醞釀這方面的改革。我們要科學、合理地把其中一些核心的本質融合在一起,形成我們自己的特色和體系。記得剛到學院來的時候,我就講過,清華大學辦新聞與傳播學院,國家是寄予厚望的。因為我們有特殊的條件,有深厚的文化傳統,有比較強大的技術科學的支撐。如果我們用好了這些條件,我們學院就一定能辦成全國獨一無二的新聞傳播學院。用不好,發揮不出有利因素和優勢,我們就會和別人一樣,沒有什么特色。

這方面之前也有一些教訓和例子,比如我們新聞與傳播學院曾經有很好的平臺,拿到了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研究機構、品牌中心,當時設計時有人提出利用學校各學科的優勢來支撐它發展成為校級的名牌。但是由于學校的體制性障礙,力量不足,這個目標始終沒能實現。到現在牌子還是牌子,既沒有發展,也沒有行動,只掛了個名字。所以,這次我們學院整個改革時,要把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凸顯出來。據最新的統計,與全世界26所重點高校相比較,清華盡管有一流的工科、理科、經濟學科和應用類學科,但排名還是比較靠后,原因就是社會科學、新聞傳播領域和人文科學領域沒有發展起來。優勢的很優勢,劣勢的很短腿,這影響了學校的國際聲譽。從全局出發,學校也非常希望把新聞傳播學科培養成國際和國內頂級的優勢學科。在改革上我們就要從這個大局出發,來謀劃我們的改革,打造一流的學科,幫助同學們在這里成長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新聞傳播人才。

四、謀大業而進

我們學院的前進是要謀大業而不是治小利。雖然學院本身是一個小的學院,但我們有決心謀大業、辦大事。我們學院的老師,都是非常有水平、有影響力的,雖然還沒有有效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團隊,但這是謀大業、辦大事的一個人才基礎。我們的老師和同學們,都應該有這樣一個共識:人的作為不完全靠舞臺的大小,關鍵在于你的表演。小的舞臺上也可以表演出精彩的劇目,在大的舞臺上也可能無所作為。不要看我們的學院小,只要有創造力,就能引導中國新聞教育改革的大潮流,就會有大作為。下面,我想講的是未來我們要在哪些方面去突破。

第一,要重構新聞傳播的教育體系。前面已經講到,我們要按照國家教育改革、清華大學改革的總體規劃,進一步深化新聞傳播學院的教育體制改革,建立一個有創造力的、能引領潮流的新體制,創辦一所獨具特色的新聞傳播學院。這是我們改革的首要方向。

第二,要改革新聞傳播的教學體系。我們目前的教學體系比較籠統,一個學院僅有一兩個專業設置。實際上好多同學都有很多的選擇、很多的設想得不到支持。而且這樣朦朧的設置也會給以后的社會就業、適應工作等方面帶來一些影響。所以我們要根據社會的需要調整我們的教學體系,包括對科學基礎知識的訓練、基本技能的訓練、專業理論的提升和專業方向的確定。我們也在考慮,在大的學科之下,按照國際上新聞傳播學發展的趨勢,側重一些方向供同學們在一定的基礎上進行選擇,使同學們既具有深厚的新聞傳播學專業理論素養,又有一門自己感興趣、能夠發揮自己作用和特長的優勢學科。我們將會提出一個方案,讓老師們、同學們一起解放思想、研究討論,作出與時俱進的調整。

第三,要創新新聞傳播的教材體系?,F在新聞傳播領域教材體系比較混亂,各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傳統、自己的體系和自己的課程要求。我們清華大學在這方面比較開放,博采眾長,但還沒有形成一個基本的教材體系。對今年研究生、博士生招生的考題,教授們非常有意見。其中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依據什么教材來出題,依據哪個方面來出題,大家不明確。受委托出題的老師、教授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出題,結果導致我們學院博士生考試成績大概在學校里面都是倒數的,大多數學生的基礎課程成績僅僅是四十幾分,不能反映其真實的水平。究其原因,有的怪教授,有的怪出題的機制不好。但我認為更多的是由于教材體系不健全、不明確,無所依據。我們急需一個清華自己的教材體系,教授們在將來的教學實踐中不僅是選擇別人的教材,更要創造自己“清華牌”的教材體系。這樣才能體現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學的功底、教學的實力和教學的水平。

第四,要優化新聞傳播的人才培養體系。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短短十年間在社會上建立起了信譽,這得益于其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主導思想。所培養的學生在主流媒體就業率比較高,整體的社會需求也非常好,這是一個不小的成績。有專家評價,清華新聞傳播學院短短十年的發展勝過有的學校六十年的發展,這是好的一方面。但我們的人才體系定位還要進一步提升,清華大學辦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目的絕不僅僅是培養幾個記者,培養記者的新聞學院現在多得很,專門的有一百多家,掛牌的有四百多家。在這樣一個局面下,我們怎么樣確立一個新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這些年學院也在向這個方向調整,如穩定本科招生,擴大專業碩士,加大培養博士生、留學生和傳媒領軍人物,也辦了一些市長、軍隊培訓班。我們需要進一步總結經驗,更加明確地定位人才培養體系。清華經管學院上升得很快,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定位起點高,瞄準的是工商界的高層精英。能夠進入清華大學,進入我們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同學應該說都是佼佼者,我們要為每一位同學找到一個發揮聰明才智的通道,通過幾年的學習能夠走向一個更加有前景的成長通道,這是學院的一種責任。我們要進一步優化新聞傳播的人才培養體系,使其結構合理、互相兼容,能夠培養高端人才。結構要合理,就是說全部培養博士生不行,全部是高級領軍人才的培訓班也不行。要能合理配置、互相兼容,本科生教育、碩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后培養,都要互相貫通,多給教師找平臺、找前程,多給學生找通道、找出路。

第五,要創新新聞傳播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清華大學這樣一所很有影響、很有國際聲望的學校,所培養的人才不僅是面向國內,還要面向國際。面向國際方面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就是我們的概念別人聽不懂,我們的范疇太落后,我們的表達不通用。從數量上講,我們每天都在生產大量的新聞信息、大量的理論、大量的言論,但是別人很少關注,也很少能理解。由于工作關系,我經常跟國際傳媒界的領軍人物見面、交流,也聽取他們的意見。一些傳媒的老總來北京,我問他們對中國的新聞傳播有什么印象,他們一致認為,中國的新聞傳播沒有太多人關注,不是自我宣傳就是自我辯護,生怕別人聽不懂,對人類文明進步所共同關注的問題關注得不夠。在他們的印象中,我們一個勁兒給別人宣傳、給別人解釋一些在他們看來都是“你的家務事”的事情,沒有進入國際視野,沒有深入全球共同關注的領域,沒有關注涉及人類共同命運的問題。我認為他們講得有點道理,沒有站到世界的那個高點上去,往往是從自己的局部出發說自己的新聞故事,引不起共鳴,這是我們最大的缺點。習近平總書記最近一直在強調,要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來傳播中國的聲音,樹立中國的形象。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我們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老師和同學都應有國際化的視角和追求。一些教授都很了解國際新聞傳播領域的傳播體系和表達方式,那么我們就要吸收別人好的方式,融通中外新聞傳播的一些經驗,努力構建我們新聞傳播的一些概念、范疇、體系。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中國是世界的一員,中國周邊居住的就有二十九億人,我們注定要和世界打交道,如果我們連這些人都溝通不好,左鄰右舍不安寧,我們還怎么去影響世界?這里面當然有政治立場、利益沖突和意識形態矛盾的問題,但新聞傳播自身的問題也是很大的原因,特別是在公眾之間、人民群眾之間新聞傳播是有重要影響的。我們清華的新聞與傳播教育要在這方面好好下功夫,構建能夠融通中外的表達體系,體現我們國際化的新聞傳播教育方向。

第六,要貫徹以人為本、人民主體的立場。新聞傳播是一個大眾的傳播平臺,是面向人民群眾的,過度的行政化色彩并不利于新聞傳播。輿論是指人民群眾的輿論,官員、官方的決策是公眾輿論的對象,我們應該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保證實現人民在新聞傳播領域內的知情權、選擇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三中全會講到,我們的權力要在陽光下運行,要在人民的監督下運行,更加強調了人民的主體地位。最近一段時間一些記者和媒體方面的事件被處理,有的同志就問,新聞傳播的方針是不是有什么變化?是不是緊啦?是不是收啦?我說沒有變化,中央的政策沒有變,沒有取消輿論監督。建立現代社會民主體系,輿論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我們只會越來越公開透明,越來越依靠人民群眾,越來越重視媒體的輿論監督,不會因個別記者、個別媒體的問題改變方針政策。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經常參與一些公眾輿論的研究,經常代表公眾去說話,當然要正確解讀發生的新聞事件,正確看待發生的社會問題,在輿論引導和監督上發揮更好、更積極的作用。

我總的想法是,在三中全會決定了我國未來改革發展大勢的情況下,我們要改革新聞傳播的教育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和概念范疇體系,使它更加符合我們新聞教育的實際,更加適應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更加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規律。未來十年,如果這些方面都能達到既定的改革目標,今后在新聞傳播教育領域我們就會走在全國的前列,進一步擴大我們的國際影響力。我們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改革發展將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我們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們都將親身參與,并在改革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作出重要貢獻。

(本文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柳斌杰2013年11月21日在清華大學的演講記錄稿,發表時有刪改。)

猜你喜歡
教育體系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研究
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
烏克蘭高等音樂院校專業設置與學位授予探究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改革”就是漲價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