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學習的三重境界

2014-07-16 23:42王國芳
中小學德育 2014年5期
關鍵詞:哲學思維思想政治課學習方式

王國芳

摘 要:把握哲學知識,養成哲學思維,提升哲學智慧是哲學學習的三重境界。哲學學習,要由點及面,準確把握哲學知識,具體要求是吃透核心概念、掌握基本原理、構建知識體系;由知到用,努力養成哲學思維;由外而內,逐步提升哲學智慧,做到樂觀對學習、理性對社會、智慧對人生。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學習方式;哲學教學;哲學思維;哲學智慧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4)05-0032-04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模塊。有學生認為哲學很難學,也有學生認為哲學很簡單;有學生感慨哲學很抽象,也有學生感覺哲學很有趣;有學生說學哲學沒用,也有學生認為學哲學很有用。種種不同,其實反映了人們在哲學學習中所處的境界上的差異。哲學學習,可分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把握哲學知識,第二重境界是養成哲學思維,第三重境界則是提升哲學智慧。

一、由點及面,把握哲學知識

準確把握哲學知識是學習哲學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哲學學習的第一重境界。這里的哲學知識,主要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知識體系三個層次。準確把握哲學知識,就是要在哲學學習中吃透核心概念、理解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1.吃透核心概念

概念是最基本的學科語言表述單位。小到哲學中的一個原理,大到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都建立在一個個基本概念基礎之上。掌握這些概念,特別是吃透物質、意識、規律、實踐、認識、聯系、發展、矛盾、價值與人生價值、價值觀等核心概念,是學好哲學的重要前提。具體而言,須從兩個方面加以重視:一是對核心概念的文字表述把握務求嚴謹;二是對核心概念的內涵理解務求全面。

以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為例: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要吃透這一概念,從文字表述上看,需要我們字斟句酌,既不能把“意識”換成“意志”,也不能把“客觀實在”換成“客觀存在”。意識不等于意志,客觀實在也不同于客觀存在,如果隨意更改,那么我們對物質概念的理解就會出現偏差。從內涵理解上講,物質概念涉及兩對關系。第一對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一方面是物質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另一方面是物質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前者強調了世界的客觀性,劃清了與唯心主義的界限;后者強調了世界的可知性,劃清了與不可知論的界限。第二對關系是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的關系: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的概括,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哲學概念的把握要切中內涵,而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文字記憶上。

2.掌握基本原理

哲學原理是哲學知識中的精髓,是應該在學習中徹底掌握的。有些同學以為自己記住了、能背了,就是掌握了基本原理,這種認識可說是大錯特錯。所謂掌握基本原理,至少應達到兩方面要求:一是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要在熟記基本原理內容的基礎上,理解為什么這一原理是這樣的;二是既要知其“來龍”,更要知其“去脈”,即要在理解為什么的基礎上,進一步知道這一原理的方法論要求或啟示,堅持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以認識的反復性為例,有同學會把認識的反復性理解為認識的曲折性,甚至認為認識的反復性一定會伴隨認識的倒退。當然,認識的曲折甚至倒退確實體現了認識的反復性,但反復性并不一定要通過“倒退”來體現。從“來龍”看:由于認識的主體——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受到主、客觀各種條件的限制,認識的客體——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從“去脈”看:認識的反復性,決定了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梢?,認識的反復性強調的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正確與錯誤的“反復”。

3.構建知識體系

概念吃得再透,原理掌握得再到位,還不能說已經把握了哲學知識。學習哲學必須在此基礎上,對零碎的、分散的、相對獨立的概念、原理等進行整合,打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形成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知識體系,才能說是比較好地把握了哲學知識。當然,哲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可以是宏觀的,也可以是微觀的;有時,打通微觀知識之間的聯系,甚至比構建宏觀知識體系更為重要。

以量變、質變與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關系為例,很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會忽略其中的聯系,換句話說,在他們的知識儲備中量變、質變與矛盾主次方面是割裂的。實質上,如果我們稍加思考: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而事物的性質不正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嗎?因此,我們可以把量變理解為矛盾主次雙方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并沒有導致雙方地位的變化;同理,我們可以把質變理解為矛盾主次雙方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已導致雙方地位的變化。再進一步分析,量變、質變僅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兩種不同狀態而已,而發展的根本動力正是矛盾,正是矛盾雙方的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這樣,我們就打通了量變、質變與發展、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即構筑了一個新的知識系統。

二、由知到用,養成哲學思維

英國教育家懷特海指出:“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薄安荒茏屩R僵化,而要讓它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盵1]哲學知識也必須加以利用,讓它活潑起來。學哲學,用哲學,并在用的過程中,努力養成哲學思維。這是哲學學習的第二重境界。

1.解讀與詮釋

哲學思維是指人們自覺地運用哲學觀點思考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既可以運用于認識世界的過程,也可以運用于改造世界的過程。我們學習哲學,掌握了哲學知識,就要自覺運用哲學知識對文本材料或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作出自己的解讀和詮釋。這種解讀和詮釋的習慣和能力,是衡量和體現一個人哲學思維水平的重要方面。

以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記載的故事《獐鹿之辨》為例:“王安石之子只有幾歲的時候,有個客人送來一頭獐和一頭鹿,關在一起??腿藛査骸闹皇氢?,哪只是鹿?他從來沒有看見過這兩種稀有的動物,看了半天,答道:‘獐旁邊的那只是鹿,鹿旁邊的那只是獐??腿寺犃?,十分驚奇?!睕]有學過哲學的人,看到一個小孩在情急之下,竟能作出如是回答,自然會驚奇。但我們學了哲學之后,便應對此作出另外一種解讀和詮釋:認識來源于實踐,認識應當回答實踐中提出的問題,能夠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王安石之子的回答,表面看來倒也沒錯,但究其實質是廢話一句,因為它沒有回答任何具體問題,根本不能指導實踐。

《獐鹿之辨》的故事,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能夠看到:大塊文章,洋洋灑灑;大會報告,滔滔不絕,但實際上不解決任何問題,都是故事的翻版。學習哲學,重要的是養成運用所學哲學知識解讀和詮釋世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

2.反思與追問

從一定意義上講,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反思與追問也應當成為哲學思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學習哲學,就是要樹立永不滿足于現狀的思維追求,就是要增強勇于探索的思維勇氣,就是要養成多問幾個為什么的思維習慣。我們應該把這種反思與追問的哲學思維,運用于日常學習(包括哲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

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學習為例,教材是從“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三個方面展開闡述的。許多同學在學習時,不善于刨根問底,僅滿足于知道這三句話,而缺少更進一步的追問和思考。這樣學習哲學,只能停于表面、流于膚淺,學習的意義和學科的魅力又在哪里?哲學學習需要我們養成反思與追問的思維習慣。在這一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如果我們思考過“人民群眾是如何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人民群眾又是如何通過創造物質財富來創造歷史的”,思考過“人民群眾是如何創造社會精神財富的”,思考過“人民群眾是如何變革社會的”“人民群眾又是如何通過變革社會來創造歷史的”等問題,那么學習效果就會完全不同,學習的境界自然也就不同。學習需要反思與追問,生活與工作也是如此。

3.批判與創新

辯證思維是唯物辯證法在思維中的運用,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獲得的寶貴的思維武器?,F行《生活與哲學》教材指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睂W習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樹立辯證思維,以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對待周圍的世界。

以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為例,為了尋找一種合適的燈絲材料,愛迪生失敗了1600多次。但在愛迪生看來,他并沒有失敗,而是成功,因為他知道了1600多種材料是不適合做燈絲的。換個角度看問題,其實失敗也是一種成功。正是這種寶貴的批判與創新精神才造就了這位偉大的發明家。當然,我們學習了哲學,對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就不能局限于成功與失敗的關系上。我們能不能從這一故事中考察真理和謬誤的關系,認識到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我們能不能從故事中感悟正確對待錯誤的態度,認識到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學習哲學,不能就事論事,也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有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這樣才能體會哲學學習的樂趣,感受哲學學習的價值。

三、由外而內,提升哲學智慧

對于學習者而言,任何學科知識都是一種由概念、原理和觀點構建而成的外在的體系,哲學也不例外。哲學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把所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內化為自己的哲學智慧,也即要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自己的行動,把哲學知識升華為人生智慧。

1.樂觀對學習

一個人的智慧應該體現在他對學習的感情和態度上,一個不愛學習、感受不到學習快樂的人,自然是談不上智慧的。哲學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尋找學習的樂趣,進而讓學習成為自己的一種內在需求。

有同學認為哲學很無趣。其實,知識本身是無所謂有趣和無趣的,在很大程度上,學習的樂趣需要自己去體會。以“意識是人腦的機能”這一知識點為例,這只是一個理性表述,談不上樂趣。但我們如果多讀一些有關腦科學的資料就能發現,人類大腦的利用率非常低(有專家認為只有3%,有專家認為是5%或9%),而人類智商的潛能是很大的,有研究表明,人的潛在智商為2000左右,但現代人只發揮了49到152。若我們把資料與“意識是人腦的機能”這一知識點聯系起來,就會感悟到自己擁有許多潛能,我們應該把它們發揮出來。這樣,理性甚至無趣的哲學知識的學習,就會變得很有趣,枯燥甚至空洞的哲學知識也會變得很有價值。哲學還是那個哲學,至于是否有趣、有價值,其實都取決于我們自己。哲學學習,就是要幫助自己發現學習的快樂和意義。

2.理性對社會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社會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各種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新名詞、新觀念紛紛涌現。社會的發展似乎變化莫測,令人眼花繚亂。對此,有人感覺不安,有人感到不滿,有更多的人則可能感到不適甚至茫然無措。我們學習哲學,就是要煉就一雙“慧眼”,把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看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也即能讓自己更理性、更客觀地看待社會及社會上的各種新現象、新事件、新觀念。

以人民群眾反響強烈的腐敗問題為例,如何看待這一問題?一個學過哲學的人應該更理性,看得也會更全面、更透徹:堅持全面的觀點,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腐敗問題的嚴重性,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腐敗問題與黨和政府的性質水火不融;堅持聯系的觀點,我們既要分析腐敗問題產生的現實和歷史原因,也要看到腐敗問題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難題;堅持發展的觀點,我們既要看到解決腐敗問題任務的艱巨性,但更要看到我們黨和政府對懲治腐敗的決心和措施,相信腐敗現象最終還是能夠得以抑制和控制的。所學哲學知識一旦成為強大的思想武器,我們對社會的觀察和分析就會少一些盲目、多一份理性,少一點淺薄、多一層深刻,少一些片面、多一些全面。

3.智慧對人生

哲學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但這并不是說掌握了哲學知識就等于擁有了智慧和聰明。只有當我們把掌握的哲學知識內化為觀察社會、反思人生、指導行動的個人素養時,才稱得上真正擁有了哲學所賦予的智慧和靈性。因此,學習哲學絕不僅是為了知道一些哲學知識,也不僅是為了認識和改造外在世界,學習哲學更在于修煉自我、使自己更智慧地面對人生。

中學生處在人生的關鍵期,受自身成長階段的制約和外界種種影響乃至誘惑,難免會產生困感、迷茫甚至一時的迷失。學習哲學能讓自己更正確地看待和處理人生道路上的種種艱難和困苦,撥開迷霧,讓人生之路灑滿陽光:懂得了辯證唯物論,就要從自身實際出發設計和規劃人生,并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知道了唯物辯證法,就要能夠坦然面對挫折,又要腳踏實地、充分利用各種條件為成功而奮斗;知道了唯物辯證的認識論,就應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發現、檢驗和發展真理,并使之成為自己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學習哲學要讓自己能更正確地看待和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系,走出狹隘的自我,讓人生目的更明確:懂得了歷史唯物主義,就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社會有益的人。不要讓哲學學習成為自己的負擔,而要讓哲學成為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把握哲學知識、養成哲學思維、提升哲學智慧是哲學學習的三重境界。遺憾的是,很多人的哲學學習,僅停留在第一重境界上;更有甚者,連準確把握哲學知識都存在問題。其實,哲學學習與修養是一輩子的事,需要我們不斷去感悟、去體會,并不斷地將其滲透到自己的血肉和情感中,最終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外化為自己的語言和行動。

參考文獻

[1]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6-8.

(作者單位:浙江省春暉中學

浙江紹興 312353)

責任編輯 毛偉娜

猜你喜歡
哲學思維思想政治課學習方式
哲學思維與治國理政
政治學科知識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關于新課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學的思考
高中與高校思政課銜接的問題所在
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中學生數學學習方式創新研究
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有效性研究
數據庫課程微課設計及應用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與中國宋元時期繪畫題材的思維方式比較
論思想政治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