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對現實的反抗與妥協中發現自我

2014-07-19 15:46王婧
新校園·中旬刊 2014年2期
關鍵詞:自我

王婧

摘 要:本文選取凱瑟琳·安妮·波特的《偷竊》,對女主人公進行人物分析。女主人公在小說中經歷了迷失自我、尋找自我和發現自我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正是在女主人公以精神至上的價值觀反抗物欲主宰一切的價值觀并最終向其妥協中完成的。真正的自我,不能過分依賴于他人,要學會自立且自強。

關鍵詞:《偷竊》;反抗與妥協;自我;人物分析

一、引言

凱瑟琳·安妮·波特(1890-1980),美國南方著名女小說家,她的《愚人船》(Ship of Fools)和《凱瑟琳·安妮·波特短篇小說集》(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Anne Porter)使她享有廣泛的聲譽,而后者更是為她贏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和普利策文學獎。凱瑟琳·安妮·波特對于寫作一絲不茍,力求完美。她字斟句酌,花了20年時間才完成《愚人船》,可見其寫作態度的嚴謹。波特通過敏銳、細膩的觀察,尖銳、簡明的語言,精湛、美妙的寫作手法,創作出了雖為數不多,卻風格獨特、寓意豐富、發人深省的作品,通過深邃的情感揭示了現代西方社會人們的精神危機——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冷漠。

《偷竊》(Theft)就是其中一篇讓人回味無窮,又給人諸多啟迪的短篇小說。故事背景設置于處于社會經濟蕭條時期的紐約市,女主角是一位劇作家或評論家。小說的情節發展不同于一般的故事,它并不具有完整、詳細的故事情節。該篇小說主要是描寫女主人公發現錢包丟失后,對昨晚經歷的回憶——她與幾個朋友的相遇,包括卡米羅(Camilo),羅杰(Roger),比爾(Bill)。當她想到可能是女門房偷了她的錢包后,她向女門房要回錢包卻被女門房反指為小偷。

逆來順受的女主人公的生活中充滿了矛盾與沖突,對此,女主人公一直反抗著,但是卻以失敗告終,因為個人的價值觀在社會整體價值觀面前顯得虛弱無力。而女主人公唯一所獲得的便是她發現了自我,最終意識到是她自己終將讓她一無所有。

二、個人與現實的沖突與矛盾

本篇小說中作者通篇都將女主人公定為“她”,這一點可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第一,這個女主角并不是某個特定的人物,而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一個女性,而這個女性是徘徊于現實與理想之間,沒有明確定位的一個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波特的自我寫照,帶有她個人的情感,也代表了她的思想。第二,“她”是一個迷失了身份的人,喪失自我的“她”逆來順受,對別人的錯誤聽之任之,寬容卻顯懦弱?!锻蹈`》不同于其他的文學作品,“她”沒有外貌特征及神態特征的描寫,暗喻這個人物缺乏個性的一面。由此可以得出,“她”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自我身份缺失的角色。

這樣一個人物,在她的生活中充滿了矛盾與沖突: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男人與女人的矛盾,女人之間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精神與物質的矛盾。而這最后一種矛盾則是《偷竊》中最激烈、最深刻的。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層到高層可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認為是物質性價值需求,為需求的較低層次。而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是精神性價值需求,為需求的較高層次。一般情況下,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會向高一層次發展,對更高層次的需要的追求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

生活在一個經濟動蕩與蕭條的社會,個人危機、經濟危機、情感危機隨處可見。物質需求的滿足已岌岌可危,精神需求的滿足更是遙不可及。每個人的首要任務便是求得溫飽,因此大多數人都忙忙碌碌,為生計而奔波,并無多余的精力去關注精神方面的需求。

在那樣一個時代,女主人公也掙扎于貧困的邊緣。她雖是一個劇作家,可以有較高的收入,可是她卻不得不為她那精致錢包里所僅剩的那一點錢而精打細算?!八緛泶蛩愠烁呒荑F路車,自然要先看一看錢包,弄清楚她有沒有車錢,結果在放硬幣那一層里,找到了四角錢,使她十分高興?!薄八谙胨侵豢斟X包,她最近那篇評論文章,她不可能指望會在三天內拿到支票,如果她不先付地下室餐廳一點錢,她同餐廳的往來就不可能再保持下去了?!狈N種跡象表明,女主人公并不富裕,甚至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一般情況下,她作為一個處于貧困的人,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放置于物質需求上。但是女主人公卻恰恰相反,她所崇尚的或者說是更重視的不是物質方面的需要,而是她的精神需求。

三、個人對現實的掙扎與反抗

本文所指個人對現實的掙扎與反抗并不是指女主人公通過改變自己逆來順受的個性而敢于為自己爭取權利,而是指女主人公希望用自己對精神的崇尚來對抗被物欲主宰的社會現實。

“她記得,她心里有一種抗拒的原則,使她對擁有東西感到不舒服,所以她一生從來不鎖門,而且在她的朋友們警告她時,還發表奇論,夸口說她從來沒有讓人家偷過一分錢。她過去對這個具體的例子所反映的那種凄涼的、逆來順受的態度感到高興,因為這正好用來說明某種堅定的、本來就沒有根據的普遍信念,并且證明它是正確的,這個信念不顧她自己對事情的意志,指揮著她生活中的一切行動?!?/p>

從女主人公對擁有的抗拒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她對于物質的不屑一顧,但是她卻將自己的這種情結主觀地強加于他人身上。對于他人,她有一種盲目的信任,且對自己的這種信任具有高度的自信。這正是因為她更多地關注于精神化的東西,例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與互不侵犯。在那樣一個物質占主導的社會與現實中,她以她自己獨有的方式掙扎著,反抗著。

對于女主人公而言,物質的東西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與意識。她對物質社會的掙扎與反抗一直在她的生活中持續進行著,她也一直在為她所看重的精神的與意識方面的東西而放棄自己的物質需求?!罢撬倪@種‘與生俱來的意志力量使她從不把有形的物質放在心上,哪怕是在經濟十分拮據時期也是如此,她無法像堅持自己的價值取向那樣去堅持象征能獲取萬物的金錢?!?/p>

遇到比爾后,女主人公想到自己已無力支付餐費,她不得不主動向比爾索取他應給她的報酬。但是在比爾裝哭以及許諾說“如果我付得出的話,我準會付”時,女主人公的表現充分體現了她精神至上的價值取向:“‘那么,算了吧,她發覺自己的說話,簡直是不由自主了。她本來想對此事寸步不讓。他們一聲不吭地又喝了一杯后,她上樓到她自己的房里去?!迸魅斯⒉幌胂衿渌艘粯酉葷M足物質需要再考慮精神需求,主導她行為的就是她對他人的信任,時刻為他人考慮,以及與他人的和諧相處的思想。

而她的這種掙扎與反抗在她與女門房的交鋒中達到頂峰。一個代表著物質的金線錦錢包,因是朋友給予的,而被賦予了深刻的精神內涵。她那退讓與隱遁的性格讓她想息事寧人,裝作無所謂,但是錢包所被賦予的精神價值促使她在有放棄的念頭時,“血液里同時冒出一股非常的、簡直是勢不可擋的怒火來?!彼偠ǖ刈呦聵?,對女門房說:“請你把錢包還給我好嗎?錢包里并沒有錢。那是人家送給我的禮物,我不愿失掉它?!碑斔胍艞墪r,她考慮到的是錢包的物質含義,而這恰是女主人公所不在乎的;但是當她想到這個錢包的深層內涵時,她個人的價值觀促使她奮起反抗人們物質至上、忽略精神的價值觀念。人們在面對某一種矛盾時,不可能對它無動于衷,聽之任之,人會以解決該矛盾為目標采取某種行動,不管其結果如何。

四、在反抗與妥協中發現自我

女主人公的反抗最終仍以妥協為結局。盡管她不愿意,感到很悲痛,但還是決定放棄自己對錢包所附有的友誼與愛的執著,而屈服于他人對物質的需求。由此她也想起來她為了她的反抗所付出的代價以及她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所失去的?!按丝趟X得自己不由自主地失掉了大量貴重的東西,不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痛苦的抉擇和無法容忍的代替品,比一無所有更壞,然而無可避免;長期耐心地忍受友誼行將消逝和愛情莫名其妙死亡的痛苦?!闭沁@一個小小的錢包,融合了她的物質與精神世界,錢包的丟失,不僅象征著有形物質的失去,更代表著她所崇尚的友誼、愛情、信任等無形的精神的消亡。在這一刻女主人公開始了對她的人生,對她的過去進行反思的過程。她開始意識到她所失去的:“她有過的一切,她向往過的一切,全都失去了,而且在這次記憶中的損失像山崩似的襲來中,這一切又失去了一次?!?

正當此時,故事情節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女門房拿了錢包跟她上樓,剛開始是幾句帶著似有若無的抱歉的解釋,之后她又將女主人公與她自己的侄女進行比較,她認為她的侄女比女主人公更需要那個金線錦錢包。到此時她話鋒一轉,又指出她的侄女既年輕又漂亮,完全不需要錢包的襯托,而女主人公則恰恰相反。話說到這里,女門房竟又提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論斷:“首先,這個錢包確實不是你的,你一定不能說得仿佛是我偷你的。這不是偷你的,是你偷了她的?!?/p>

這一當頭棒喝讓女主人公茅塞頓開,突然明白了“我不怕任何竊賊是對的,倒是要害怕我自己,我到頭來什么也不給自己留下來?!边@是女主人公對自我的頓悟。女主人公所崇尚的精神需求是與外界環境和他人緊密聯系的,即某種程度上是只能由別人給予滿足的。當個人對環境及他人的依賴達到一定程度時,這個人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并控制自己的命運。而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獲得安全、歸屬、愛和尊重,個人就必須對那些制約他滿足需求的人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念作出退讓與妥協。女主人公不斷地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對他人作出讓步,她所失去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且必定大于她因此而獲得的。女主人公是一個自立的人,但卻并不自強,她的行為更多地是依賴于他人的反應,而正是她的不自強最終讓她一無所有。

五、結語

在經濟蕭條時期,女主人公與他人之間,精神與物質之間的矛盾異常激烈。女主人公雖逆來順受,卻也在掙扎與反抗著社會的整體價值取向,但是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渺小的。當矛盾無法解決時,個人不得不向現實妥協。在她的反抗與妥協之中,她頓悟了,發現了自我,也明白了一切皆因不自強而起。

參考文獻:

[1]戴君平.從《偷竊》的文體分析看凱瑟琳·安·波特的寫作風格[J].安徽文學,2007(5):50-51.

[2]凱瑟琳·安妮·波特.波特中短篇小說集[M].鹿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3]李柏洲.管理學概論[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2.

[4]姚范美.凱瑟琳·安·波特的女性意識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

[5]姚瑤.論波特小說中的交流困境[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6]游桂蘭,蘇惠芬.精神與物質的對立統一:小說《偷竊》的成功之處解讀[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7(2):22-25.

猜你喜歡
自我
試論中美體育電影中的身份認同
論《金色筆記》中的自由、自我及言意矛盾
中國商業廣告中的“自我”呈現
對戲劇藝術表演中自我與角色關系的探究
認同的崩潰
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場
真實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討私小說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與自我
成長中的“自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