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校區大學精神傳承與弘揚的路徑

2014-07-25 13:23劉術剛鄧欣
關鍵詞:多校區大學精神

劉術剛+鄧欣

摘要:大學精神是大學的品牌內涵和校園的核心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以“桂工精神”為例,從多校區下大學精神傳承與弘揚的現實意義出發,分析了大學精神在多校區間傳承與弘揚的現狀與問題,并提出了大學精神在多校區傳承與弘揚的路徑。

關鍵詞:多校區;大學精神;辦學體制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6-0100-03

2013年10月10-11日,《光明日報》與中國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天津大學在天津共同主辦了“當代中國大學精神高層論壇”,來自全國28所高校和相關機構的負責人、專家學者近百人出席論壇。在歷時兩天的論壇中,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當代中國大學精神的形成歷史、內涵特質和如何弘揚當代中國大學精神等內容進行了深入討論。他們一致認為,當代中國大學精神是自中國現代大學建立以來100多年間形成的核心價值觀,它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血肉相連,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中華民族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今天,思考、探索、重塑我國當代大學精神,對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提升大學辦學質量和推動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一、大學精神在多校區傳承與弘揚的現實意義

(一)樹立共同的大學信仰

大學精神是大學的招牌文化,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上彰顯大學特有的精神面貌。高校有責任和義務促使學生對大學精神的相信和尊敬,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和榜樣。所以,大學精神的信仰教育在高校德育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以“桂工精神”為例,“愛校如家,不甘人后;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團結協作,敬業奉獻;顧全大局,開拓創新”的“桂工精神”在學校的發展史上成就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2004年11月,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組對“桂工精神”作了充分的肯定,并將“桂工精神”寫進了評估意見。如今,為了實現更多桂工人的夢想,為了推動學校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理工大學,一代又一代的桂工人將繼續懷著特有的共同信仰在“桂工精神”的指引下艱苦奮斗著。在鐵打的學校、流水般的學生中,“桂工精神”得以延續,是因為擁有共同的桂工信仰——“艱苦創業、敬業奉獻、團結協作、開拓創新”,這也是“桂工精神”得以傳承與弘揚的最直接體現。因此,樹立共同的大學價值信仰,有助于學生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確立自己的奮斗目標;有助于學生了解母校,愛校如家,為校奉獻;有助于學生內化思想,自覺行動,傳承與弘揚大學精神。

(二)打造特有的大學品牌

大學精神反映著大學的辦學理念和靈魂精髓,彰顯大學獨特的個性氣質,突出大學教育發展的核心精神文化和品牌內涵。在桂林理工大學多校區除了利用物質建筑和規章制度對師生進行顯性教育外,充分挖掘大學精神的隱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師生的文化認同意識,拉近新老校區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還可以使師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形成在校榮辱與共的強烈責任感,引發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共鳴,促使師生為大學的發展獻計獻策、努力拼搏,使大學精神普及化、學習化、行動化,打造每個大學獨樹一幟的精神文化招牌。通過師生的共同參與,讓學校形象得到更多學生家長和公眾的認可,既能進一步提升、強化學校內部的自信力,又能輻射、加強對家庭、社會的影響力,更好地傳承與弘揚大學精神。

(三)培養有價值的大學人

校園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大學精神是大學獨有的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文化。大學校園是一個顯隱性相結合的育人環境,應該充分發揮大學精神的顯性和隱性育人功能,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既要注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注重所有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符合自身發展趨勢的有價值的大學人。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鼓勵學生艱苦創業,培養學生敬業奉獻的精神,促進學生自主發展;鼓勵學生團結協作,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精神,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完成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實現。在大學精神的陶冶下,學校用最優越的師資力量培養出最優越的大學人,在潛移默化地氛圍中“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真正實現大學精神傳承與弘揚的最大化。

二、大學精神在多校區傳承與弘揚的現狀與原因分析

(一)校區之間精神文化交流斷層

大學精神在桂林理工大學老校區有著根深蒂固的人文氣息和底蘊,校內外大大小小活動在此舉辦居多,精神文化氛圍濃厚。而新校區通常位于本地郊區,交通、基礎設施、校園建設不健全,團學工作等規章制度也處于完善之中,不能完全復制和移植老校區的環境、人文氣息等,需要一切從零開始,不斷摸索。新校區學生結構與老校區也有所不同,一般新生和低年級學生或者中小型的二級院系學生居多,沒有重大實驗儀器等需要搬遷的文理科院系也會搬遷至新校區。大型的二級院系,例如設有重大實驗基地的工科院系,大部分學生會住在老校區,小部分學生入住新校區。所以,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之間的學生交流學習、“傳幫帶”出現斷層,教育層次高低的學生之間對精神文化的理解認同也存在差異。新老校區之間交通距離較遠,教師往返于兩校區之間的流動性較大,特別是在新校區上課的教師,每天下課之后忙著趕車回到市區,與學生之間、與其他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人文關懷匱乏。周一至周五上課時間,新校區到處是師生的身影;下課時間,新校區到處是學生的身影;節假日的時候,師生都匆匆忙忙擠入繁華的市區,整個新校區瞬間成為一座空城,只剩下建筑物、花草樹木這些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的孤寂背景。有的大學還在異地市區或者郊區設置高職高專學院,這些師生幾乎沒有在老校區學習交流過,分管領導的管理模式更多地參考當地政策,結合當地文化辦學,老校區精神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相對薄弱,異地校區與本地校區之間的校園文化互動受到限制,缺乏對原汁原味的大學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內化異地校區師生的價值觀念容易造成“冠其名而無其實”。

(二)師生對大學精神理解不透徹

許多大學經歷了多次更改歸屬、變更校名等情況,由于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難以對母校歷史悠久的文化了解深刻與全面。那些沒有參與老一輩艱苦創業,自強奮斗的“80后”、“90后”容易片面理解大學精神,解讀其內涵也是簡單符號化。以“桂工精神”為例,首先它代表了一種團隊精神,是桂工人充分發揮主人翁意識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為校團結協作、敬業奉獻的創造精神。許多學生認為,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是教師與領導的責任,自己只是上學讀書,提高學歷,畢業之后就各奔東西。許多學生不理解大學精神的實質,不能體會這是一種人生夢想與追求,是一種價值信仰,將會引領自己奮斗,一生受用。許多學生只看見一些知名校友畢業之后的輝煌事業,卻沒有看見大學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對社會精神文明的參與和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許多教師也認為,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作為客體理應回避。校園文化建設固然是為了培育學生,但更重要的是豐富整個大學團體的精神文化,不僅僅是針對教師或者學生單個群體而言,還包括教師在自身學習理解大學精神的前提下將其內涵與精華傳授于學生,學生通過學習理解之后反饋于教師,形成師生之間的雙主體互動,縮短師生之間的情感與心理距離,擁有共同的人文精神支柱。

endprint

(三)精神文化功能的發揮受到限制

多校區大學精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離不開校風、教風、學風的“三風”教育。新老校區、異地校區之間存在空間位置差異,導致校園精神文化傳遞功能發揮有限,文化聯通體系不健全,有形障礙容易幻化成無形鴻溝,大學精神文化資源不能共享,造成多校區之間精神文化交流存在差異,大學精神在逐層傳遞過程中出現本質的流失。教師如果只通過傳統教育模式,把大學精神理論化,照本宣科地灌輸給學生,沒有與時俱進地結合新方式新方法進行宣傳,忽視多媒體和情景模擬教學,學生無法結合校史身臨其境地感受大學精神。學生一旦畢業離開學校就失去了現實踐行的意義,極大弱化了大學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效果。在加速推進校園信息化建設的今天,學生是網絡媒體應用的主力軍,如何利用新媒體創建數字校園平臺,完善網絡德育,提高大學精神文化的功能發揮,推動精神文化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宿舍”,成為傳遞大學精神,構建“智慧校園”的重要工作。

三、大學精神在多校區傳承與弘揚的路徑

(一)增強各校區間師生的精神認同

大學精神首先必須獲得全校師生的思想認同,才能行為自覺,在各校區共同傳承與弘揚校園精神文化。學??梢园汛髮W精神納入《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和《學生手冊》,讓師生從就業上崗、入學典禮的第一天就開始慢慢了解大學精神的實質與內涵。這樣不僅可以讓師生了解大學精神的由來及發展,還可以宣傳學校在大學精神的指導下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通過規章制度、熏陶感染把師生不同的文化修養、思想觀念、態度行為盡量統籌到共同的學校精神和價值觀念上來,樹立主人翁意識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形成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風貌,加速各校區之間的融合。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非正式的團學組織“軟化”各校區之間出現的精神文化斷層,加強各校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各方面銜接整合各校區的精神文化。學校除了一邊健全團學組織,還要一邊培養優秀的學生干部,建立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發揮骨干學生的號召力量,動員周圍的師生積極參與各類活動、方案、設計等,集思廣益,把大學精神、各校區的本土文化都恰如其分地融入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科研、文化藝術和社會實踐活動中。這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出謀劃策的師生自身樂意參與,而且會用自己的言行主動感染周圍的師生一起加入,有利于促進不同校區、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師生與校園精神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促進精神文化的共性與特性發展,有利于發揮校園精神文化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二)充分發揮大學精神的導向作用

高校學生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如果加以正確引導,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有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各種社會思潮沖擊學生的思想行為,學生在人生價值取向上容易模糊自身的認知和辨別分析能力。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對學生的思想政治進行正確引導和教育。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大學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是可以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對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心理健康及個性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文化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塑造道德高尚、積極上進的人格精神。以“桂工精神”為例,學??梢约毣肮鸸ぞ瘛钡膬群?,分別定位各校區“桂工精神”的傳承特色,打造“一區一品”的精神文化活動:在(桂林)屏風老校區開展“愛校如家,不甘人后”的校史學習活動,促使師生關注母校,了解母校;在(桂林)雁山新校區進行“顧全大局,開拓創新”的人文素養宣傳教育,培育師生科研探索精神,積極參與各項學術活動;在(扶綏)異地新校區建設特色建筑,記載“桂工精神”的歷史傳承,動員廣大師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積極投身異地新校區建設;在(南寧)異地老校區開展“熱愛桂工、關心桂工”教育實踐活動,利用省府區位優勢宣傳桂工校友風采,提升桂工公眾形象影響力,建立“校友之家”實踐基地,聘請知名校友對學生實習就業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團結協作,敬業奉獻”。學校還可以成立大學精神宣講團,在各個校區之間輪回宣講,既注重結合當地文化,又挖掘精神文化資源,全面弘揚大學精神。

(三)注重大學精神的網絡化與實踐化

雖然大學新老各校區相隔較遠,但是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化系統,通過網絡實現信息共享和互動,搭建校園官方平臺,打造大學精神網上精品工程,構建各校區之間的文化聯通體系,充分發揮校園精神文化的傳播功能。學校利用網絡精神文化陣地實現教育載體的創新和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對師生進行思想、文化熏陶,及時把握學生心理特征,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盡可能創造一些使不同校區師生能夠在網上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向師生傳播深化大學精神的文化理念。鼓勵各校區學生成立各種非正式的群團組織,開通社團官網,搭建平民化的舞臺,積極利用微博、微信、手機報等網絡“微媒體”和手機媒體在“網上網下”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實踐活動,例如開展“美麗大學·我的夢”活動,組織各校區各學院之間進行“接龍”比賽——“一院一品”,鼓勵師生之間團結協作,學生負責主持和參與,教師負責指導和參與,在現實中增強學生的自主能力,結合本專業特色,運用大學精神為校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同時,為擴大大學精神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把校園文化活動做大做強,還可以邀請社會上更多的知名校友參與“大學人·大學情”校友系列專訪活動,錄制視頻,宣傳知名校友的社會貢獻,利用名人效應,打造大學的外交形象。同時,學校還可以與校區所在地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項目,構建集教育、資源、效益等為一體的實踐基地, 不僅使師生能夠在現實社會磨煉大學精神,還能為當地輸送有識、有志之士服務基層,艱苦奮斗,敬業奉獻,用自己的一生在平凡的崗位上延續大學精神。

參考文獻:

[1]弘揚興學強國精神,追尋民族復興夢想——28所高校代表研討“當代中國大學精神”[N].光明日報,2013-10-12.

[2]賴瑩瑩.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對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7).

[3]曾德生,黃志榮.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及對策[J].黑河學刊,2007,(6).

[4]李海榕,陳偉斌.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認同性的思考[J].莆田學院學報,2011,(6).

[5]袁毓玲.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缺損與構建[J].醫學教育探索,2009,(6).

[6]曹云亮.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中仲愷精神傳承與創新問題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9,(10).

[7]呂靈昌.試論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的融合與重構[J].現代教育科學,2011,(3).

收稿日期:2013-11-01

作者簡介:劉術剛(1988—),男,內蒙古赤峰人,桂林理工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輔導員,助教,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學生工作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桂林理工大學2012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課題(GUTDJD002)

endprint

猜你喜歡
多校區大學精神
關于大學和大學精神的思考
淺談多校區高校圖書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女排奪冠與大學精神
淺談多校區大學生的教育與管理
多校區辦學格局下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