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阿爾都塞對毛澤東《矛盾論》的結構主義解讀

2014-07-29 16:33張福公
關鍵詞:矛盾論結構主義

張福公

[摘要]

為了批判黑格爾主義和教條主義,阿爾都塞借用結構主義的范式,在對毛澤東《矛盾論》進行結構主義解讀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多元決定論。阿爾都塞以科學主義中介過的理論實踐觀重新詮釋毛澤東的普遍性—特殊性,由此論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實踐過程與黑格爾的辯證運動過程是異質的,從而為多元決定論的建構奠定了認識論基礎。阿爾都塞通過對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和矛盾的不平衡性進行重新闡釋,逐步完成了對多元決定論的嚴密的邏輯論證。通過重現這一建構過程,我們可以對國內學界關于阿爾都塞對《矛盾論》的結構主義解讀的討論進行嘗試性反思與論析:其一,阿爾都塞是從存在狀態角度闡述“特殊性普遍地屬于矛盾的本質性”這一命題的;而毛澤東則是從性質角度分析矛盾的共性與個性,忽視了矛盾存在狀態層面的內涵。其二,阿爾都塞是在反本質主義、反經濟決定論的意義上拒斥黑格爾的矛盾母型,主張復雜整體的既與性的;而毛澤東的矛盾分析法在根本上是對列寧的對立統一說的繼承和發展。從總體上看,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辨證法實現了對人類社會的結構性分析,從而為辨證運動的形式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理解路徑,但阿爾都塞的復雜整體的既與性具有一定的先驗性。

[關鍵詞]阿爾都塞;多元決定論;矛盾論;結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B089.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1.002

在反對黑格爾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理論實踐中,阿爾都塞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多元決定論。自1980年代阿爾都塞被引入國內學界以來,他的多元決定論一直備受關注,其中關于阿爾都塞多元決定論的理解及其與毛澤東的矛盾觀的學術關系問題一直是大家討論的焦點。然而,很多論者在理解阿爾都塞多元決定論時往往停留于片段性的論證和結論上,這導致在討論阿爾都塞多元決定論與毛澤東矛盾觀的關系時缺乏應有的開放態度與客觀性。其實,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并不是輕易完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嚴密的邏輯論證過程。本文擬通過重現這一建構過程,準確地把握阿爾都塞多元決定論的理論淵源,完整地理解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進而對國內學界關于阿爾都塞對毛澤東《矛盾論》的結構主義解讀的討論進行嘗試性反思與論析。

一、對阿爾都塞多元決定論的一般認知背景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遜曾稱毛澤東的《矛盾論》是“結構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之一”[1]??梢?,毛澤東的矛盾觀對1950—1960年代的法國馬克思主義者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阿爾都塞在《保衛馬克思》中就有兩篇文章(《矛盾與多元決定(研究筆記)》和《關于唯物辯證法(論起源的不平衡)》)專門引述了毛澤東的矛盾觀,從中可以看到阿爾都塞對毛澤東矛盾觀的吸收和改造。

從阿爾都塞所處的時代背景看,他的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政治實踐意義,即他是懷著反黑格爾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目的對毛澤東的矛盾觀進行結構主義解讀的。所以在探析阿爾都塞多元決定論與毛澤東矛盾觀的關系時,必須注意以下2方面的問題。

一是基于阿爾都塞多元決定論的理論目的性,從一開始就注定了阿爾都塞是帶著結構主義的有色眼鏡來考察毛澤東的矛盾觀的,而且阿爾都塞認為在毛澤東那里潛存的理論“真空”沒有被揭示出來,所以要對毛澤東的矛盾觀做進一步的闡釋,對其進行徹底的結構主義解讀。這一過程的結果就是多元決定論的誕生。這意味著阿爾都塞對毛澤東矛盾觀的解讀,一方面必然會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則潛存著創造性解讀的可能,這一點需要我們認真辨析。

二是從文本內容看,阿爾都塞多元決定論的建構并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將《保衛馬克思》中的兩篇論文所采用的論證方式與對毛澤東矛盾觀的引述進行比較就會發現:在《矛盾與多元決定(研究筆記)》中阿爾都塞主要是用理論與社會歷史事件相結合的方式總結推導出多元決定論的,而且在該文本中,只有兩處腳注提及毛澤東的矛盾觀;而《關于唯物辯證法(論起源的不平衡)》則是在面對論敵對他的多元決定論提出質疑和批判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回應,所以他認真地對多元決定論進行了邏輯嚴密的論證,在文本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整體邏輯線索的這一運演過程。在該文本中,從第2部分末尾到文章的結尾(全文共分為5個部分),每個論證環節都有對毛澤東矛盾觀的正面引用與闡發。這說明相比于前一篇文章,阿爾都塞在后一篇文章中更系統、全面、邏輯地借鑒和改造了毛澤東的矛盾觀。另外,在該書的“說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前后兩篇文章在《思想》雜志上發表的時間分別是1962年12月和1963年8月,其先后順序也是一個佐證。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從提出到成熟經歷了一個漸進性的過程。本文將依托于文本,圍繞幾對矛盾范疇,沿著阿爾都塞對毛澤東矛盾觀的結構主義解讀線索,再現阿爾都塞多元決定論的建構過程。

二、阿爾都塞多元決定論建構過程之再現

1.科學主義的認識論基礎: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與理論實踐過程

阿爾都塞對毛澤東矛盾觀的重構首先表現在阿爾都塞以科學主義中介過的理論實踐觀重新詮釋毛澤東的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由此論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實踐過程與黑格爾的辯證運動過程是異質的,從而為其多元決定論的建構奠定認識論基礎。

阿爾都塞認為,毛澤東關于“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則就是“矛盾始終是特殊的,特殊性普遍地屬于矛盾的本質性”[2](P176)。這應該做如何理解呢?在《矛盾論》中,毛澤東認為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可見毛澤東是從矛盾性質方面討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問題的。而在阿爾都塞的理論實踐觀中,普遍性和特殊性既保留了在性質上的固有含義和關系,同時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即“普遍性”被理解為抽象一般,“特殊性”被理解為理論實踐過程之各環節的存在屬性?!捌毡樾源嬖谟谔厥庑灾小北魂U發為:“一般”存在于特殊的形式中,“一般”以特殊的形式呈現自身,即存在著各種“一般”,比如一般甲、一般乙、一般丙等等。而“矛盾”在此處應理解為(理論實踐)過程,特殊性貫穿于整個過程,并標明了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存在屬性,亦即特殊性普遍地存在于理論實踐過程之中。

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科學的理論實踐過程為:一般甲通過一般乙加工生成一般丙,其中甲、乙、丙都是各種特殊的一般,因此是異質的。除了“一般乙”作為一種理論工具(唯物辯證法)不加考慮,他特別強調的是“一般甲”和“一般丙”的異質性,即“認識論的斷裂”。如果“一般甲”是一般抽象的話,那么“一般丙”就是具體抽象。因此,這就與黑格爾辯證法中完全同質的簡單本原區別開來。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阿爾都塞對毛澤東的普遍性—特殊性的重新解讀是建立在科學分析方法之上的,此處用“一般甲(乙/丙)”的量化元素對理論實踐過程的公式化表述方式就是例證。這是與阿爾都塞的科學主義理論傾向相關聯的,并為其結構主義的多元決定論建構奠定了認識論基礎。

阿爾都塞由此認為,馬克思的辯證法并不是黑格爾辯證法的簡單“顛倒”,而是“改弦易轍”,雖然二者在術語以及術語關系上有著某種淵源,但馬克思通過其科學的理論實踐過程,把作為理論原料的黑格爾辯證法加工改造為與其完全異質的產品——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了。因此,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有其獨特的特殊性和相應的具體內容的。由此,阿爾都塞將理論論證工作拓展到矛盾的特殊性,為進一步的理論論述奠定了基礎。

2.矛盾的特殊性與多元決定論

阿爾都塞認為,列寧將矛盾的特殊性指認為矛盾的對立統一,而毛澤東對其進行了解釋和發揮,并為矛盾的特殊性確立了定義:“第一個概念是關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別;第二個概念是關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區別;最后,第3個概念是關于矛盾的不平衡發展?!盵2](P187)這3個新概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特性。阿爾都塞正是通過對這3個新概念的重新闡釋,一步步完成了對黑格爾主義的批判和對多元決定論的論證。

(1)矛盾的主次關系與復雜整體結構的既與性

阿爾都塞首先關注的是前兩個概念,即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毛澤東指出:“在矛盾特珠性的問題中,還有兩種情形必須特別地提出來加以分析,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盵3](P320)“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盵3](P322)“無論什么矛盾,矛盾的諸方面,其發展是不平衡的……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盵3](P326)

阿爾都塞認為,毛澤東關于矛盾的主次關系論證說明事物是一個復雜過程,而在過程的內部同樣存在著復雜性,而且這種復雜性不是由原始的簡單過程發展而來的,而是一種“既與的”,亦即復雜事物的整體結構具有既與性,而那種強調只有一對矛盾的簡單過程的對立統一模式正是黑格爾的矛盾模式。雖然毛澤東也提到簡單過程,但只是“為了備忘”[2](P189),因為他面對的是作為復雜整體的社會,其中包含著許多矛盾?;诖?,阿爾都塞反對黑格爾式的簡單矛盾母型,認為它在本質上是一種表現性因果觀和還原主義。相反地,阿爾都塞強調“非還原性的結構性并存”的結構因果觀,即復雜過程是既與的具有不平衡結構的復雜整體,簡單過程不僅存在于復雜過程中,而且是復雜過程的產物,并由復雜整體賦予其意義,比如生產概念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一整體結構的產物,并從中獲得自身的意義,同時在自身中反映出整體的特征,如果它單獨作為一個概念是沒有意義的。這種復雜結構的既與性不是對黑格爾矛盾模式的簡單顛倒,而是對這一模式的取消,從而把事物具有復雜結構的既與性上升為原則,并認為正是復雜結構決定著對象的發展,決定著產生其認識的理論實踐的發展。而阿爾都塞借用結構因果觀對毛澤東矛盾對立統一分析所做的改造,也引起了國內很多學者關于結構主義分析和矛盾分析之利弊的爭論。這一點將在后面做詳細分析。

總之,通過對毛澤東矛盾觀的主次關系的結構主義改造,阿爾都塞推導出復雜結構的既與性,認為矛盾是有結構的既與的復雜整體。

(2)矛盾的不平衡性與多元決定論

阿爾都塞認為,矛盾的主次關系不僅說明了矛盾整體的既與性,而且闡明了矛盾間存在一種基本的不平衡性關系,即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支配方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構成了這一復雜整體的主導結構,因而矛盾是具有多環節主導結構的復雜整體。

整體結構中主次支配關系所體現的不平衡關系,既是對整體結構中矛盾要素之地位關系的體現,也是對矛盾要素之相互依存關系的體現,即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共同構成了彼此存在的條件。進而推出,矛盾要素的不平衡性關系也構成了復雜整體本身的存在條件。這一方面說明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脫離其他要素而存在,更不能單獨發揮其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整體的存在有賴于各個要素,也就是部分與整體構成一種相互依存的共生性關系,相互構成彼此存在和發揮作用的條件。因此,復雜整體具有一種結構統一性,它根本異質于黑格爾的原始統一性。因為在整體結構中,不平衡是相互依存著的不平衡,相互依存是不平衡中的共生,這正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最深刻的特征。

總之,在整體結構中矛盾的不平衡關系和相互依存關系反映了矛盾自身的存在條件和特性:復雜的、有結構的和不平衡的,這就是矛盾的多元決定性。但矛盾的多元決定性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運動發展的。矛盾運動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整體內部結構的調整,外部力量的作用和效果則受到整體內部結構的制約和規定,而矛盾的運動發展問題就涉及到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與多元決定論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系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義?!盵3](P330)“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盵3](P333)毛澤東關于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以及矛盾的動力論等觀點給予阿爾都塞以很大啟示。

阿爾都塞將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換稱為“轉移”,將對立面在一個真實統一體內的“同一”稱為“壓縮”。而兩者都是在整體結構的不平衡性基礎上進行的,即關系結構的不變性為矛盾因素的可變性提供了條件和保證。在一定階段內,矛盾的“轉移”和“壓縮”都是在相對穩定的主導結構內部進行的,但兩者孕育著矛盾的斗爭、主導結構的改組和整體結構的變革,即“爆炸”。因此,“轉移”——“壓縮”——“爆炸”既是矛盾多元決定論的3個階段,也是阿爾都塞給我們提供的關于事物發展的新公式。到這里,阿爾都塞就完成了對多元決定論的整體建構,毛澤東的矛盾觀在阿爾都塞那里就被徹底結構主義化了。

三、簡要評價

國內學界關于阿爾都塞多元決定論及其與毛澤東《矛盾論》之關系的研究經歷了一個從猛烈批判到中肯評價的過程,其中很多觀點對筆者的思考有很大的啟發作用。在此,筆者將結合國內學界的研究成果對這一問題作出嘗試性的論析。

1.關于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問題的反思

有學者指出,阿爾都塞提到“特殊性普遍地屬于矛盾的本質性”[2](P176),這是把矛盾特殊性的普遍存在當作事物本質規律的普遍性,犯了將特殊性上升為普遍性的錯誤。毛澤東指出:“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盵3](P320)而阿爾都塞正是在這個“精髓問題”上失足了。[4]

應該說,站在毛澤東矛盾觀的立場上,以上對阿爾都塞的批判無疑是充分而精彩的。但如前所述,阿爾都塞是在理論實踐過程意義上重新闡釋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因此應將阿爾都塞所理解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新內涵放在其理論實踐過程中來理解。在阿爾都塞看來,“普遍性”=概念的“抽象一般性”,“特殊性”=貫穿于過程的特殊形式,用來標示理論過程中概念的特殊性??梢?,阿爾都塞是從存在狀態角度闡述“特殊性普遍地屬于矛盾的本質性”這一命題的。而毛澤東是從性質角度分析矛盾的共性與個性,而忽視了矛盾存在狀態層面的內涵,或者說從這兩種視角對矛盾的考察在毛澤東的矛盾論中是混淆的,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4]所以,在阿爾都塞的特殊理論視域內,對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改造性闡發是沒有問題的。

2.關于矛盾分析和矛盾結構分析問題

由上述可知,阿爾都塞堅決反對黑格爾的矛盾母型,并將毛澤東所提到的簡單過程稱作備忘。由此,阿爾都塞從有結構的既與的復雜整體出發逐步建構起多元決定論。國內一些學者據此就認為,阿爾都塞反對矛盾的對立統一性,就是否認了矛盾的本質,其錯誤就在于:一是利用矛盾的存在形式否定了矛盾的普遍本質,并通過“簡單”和“復雜”的形而上學的對立把矛盾對立統一分析和矛盾的結構分析完全對立起來,這是對毛澤東矛盾觀中有機統一的兩種矛盾分析方法的割裂;二是強調復雜整體的既與性意味著矛盾的先在性、絕對性,這樣就把特殊性上升為絕對性,用矛盾的特殊性反對矛盾的普遍性。[4]

要想真正澄清這一問題,我們必須重新回到阿爾都塞。阿爾都塞是在反本質主義、反經濟決定論的意義上拒斥黑格爾的矛盾母型,主張復雜整體的既與性的。而毛澤東的矛盾分析法在根本上是對列寧的對立統一說的繼承和發展,亦即沒有完全擺脫列寧的矛盾模式。雖然毛澤東面對的是社會等各種復雜整體,但在對復雜過程進行分析時,還是將復雜過程還原為對立統一式的簡單過程來進行考察。如果說毛澤東的主次矛盾論帶有結構分析特點的話,也是在矛盾分析模式下進行的。所以當毛澤東提及簡單過程時,他并不是將其作為備忘,而是作為一種思維模式的原型、作為矛盾分析的母型。矛盾分析法的優勢在于從微觀層面對矛盾進行深刻的分析,從而揭示矛盾的本質;而其不足之處——正如國內學者所指出的——在于對復雜過程或整體的分析往往粗糙而無力。[4]而阿爾都塞的矛盾結構分析則彌補了這一點。當他把這種矛盾分析法指認為黑格爾的矛盾母型時,亦隱含著對列寧、毛澤東的批評,但毛澤東在列寧的基礎上前進了一步,涉及到了矛盾主次關系及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換的復雜結構問題,而這正是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的理論源泉之一??梢哉f,在毛澤東矛盾觀中潛在的多元決定論和結構分析法是一種“認識論真空”,毛澤東真正忽視的不是“簡單過程”,而是矛盾的復雜結構及其多元決定性。而阿爾都塞正是通過癥候閱讀法發現了這一“認識論真空”,并將其進一步揭示和闡發。

顯然,一味強調矛盾分析的正確性是不足為據的,并且國內學者也沒有停留于此,而是正確揭示了矛盾分析與矛盾結構分析的互補性。矛盾的本質是對立統一,但是矛盾系統內部各矛盾以及矛盾的各方面之間確實以比較穩定的聯結方式建構成關系、力量、地位錯綜復雜的結構總體??陀^地看,對立統一顯然也是一種結構,而且是一種重要的結構。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辯證法,從總體上實現了對人類社會的結構性分析,在微觀上突出了對矛盾因素的細致分析,從而為辯證運動的形式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理解路徑。

另外,國內學者認為阿爾都塞的復雜整體的既與性具有先驗性不是沒有道理的。對此,日本學者今村仁司認為,阿爾都塞所說的結構存在于它的要素之中,而結構作為不在者對現實存在產生效能,結構的整體存在于它的效果之中。這里,今村仁司對“結構”做了改造性的闡釋:結構是“在事實與事實相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事實與事實的關系中,結構作為‘結果被生產出來,對結果產生追溯效能”。[6](P217)也就是說,“結構”仍然作為過程的結果而存在,并對整體過程產生“追溯效能”。[6](P218)顯然,今村仁司的這一改造性的辯護是對阿爾都塞的“整體結構的既與性”的一種修補,借此也暗示了阿爾都塞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

[美]弗雷德星克·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杰姆遜教授講演錄[M].唐小兵,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55.

[2][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M].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蔡英田.毛澤東的矛盾不平衡理論與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理論[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1998(2):72.

[5]雍濤.對《矛盾論》中若干范疇的探討[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23(3):136.

[6][日]今村仁司.阿爾都塞——認識論的斷裂[M].牛建科,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歡
矛盾論結構主義
“辯證法”到中國: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結構主義語言學視野下的電影“賦比興”問題綜議
《從街角數起的第二棵樹》的結構主義解讀
結構主義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關于影片《贖罪》的藝術批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哲學分析
意義理論對外語學習的啟示
關于舞臺空間符號的能指與所指關系的思考
淺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論的運用
《實踐論》《矛盾論》所彰顯的哲學魅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