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紅色資源”加快老區發展

2014-08-04 20:03易號杰
中國西部 2014年4期
關鍵詞:紅色資源老區革命

易號杰

分布在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300多個縣(市、區)的革命老區,是我國“紅色資源”最為集中的區域。同時,這些區域也是我國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地區。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革命老區豐富的“紅色資源”,促進當地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繁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扶貧開發

革命戰爭年代,黨和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之所以會選擇如今的革命老區建立根據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地方的地利因素。以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四川省巴中市為例,它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大巴山南麓,境內溝壑縱橫,耕地較少,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區占71.4%,自然條件較差?!捌呱揭凰痔铩?,這是巴中自然地理條件的真實寫照。在革命戰爭年代,這里是國民黨守備最為薄弱的地區,由此,也就成為紅軍易于立足和發展的地區。

建國后,中國走上了正常發展的軌道,這些地方的自然地理條件由革命年代的優勢變成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劣勢。加之建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家采取以農補工,從農村汲取資源支援城市建設的發展戰略,這些地區逐漸拉大了與其他地區,特別是與大中城市和平原地區的發展差距,成為建國以來貧困縣連片分布的地區,也是扶貧攻堅最難的地區。雖然井岡山、延安、沂蒙等革命老區率先實現整體脫貧,經濟與社會發展呈現又好又快的喜人局面,但更多的革命老區仍然沒有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

巴中市下轄的三縣一區至今全部為貧困地區。其中,通江、南江、平昌三縣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巴州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為新設地級市府所在地后,才逐漸摘掉國家重點扶貧縣的帽子,但仍然是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這樣整體區域性貧困的情況在全國少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這類地區擁有的紅色資源促進扶貧開發,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正能量,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逐漸縮小這些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則顯得極其重要。

從一定意義上來看,沒有老區人民的強有力支持,就沒有根據地的建設與鞏固,就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就沒有新中國的建立。建國后,黨和國家歷來重視革命老區的建設與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綜合國家實力和中央財政實力的增強,黨和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對革命老區的扶持開發力度,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扶持發展政策。在黨的全國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莊嚴承諾,到2020年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并部署了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的具體任務。

其實,早在2009年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就巴中革命老區發展問題召開了專門座談會,出臺了《關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區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制定了支持巴中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和連片扶貧開發3個實施方案,并在全省范圍內動員省直部門定點幫扶?!兑庖姟穼Π椭邪l展的目標定位是:建成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節點城市和川陜結合部的商貿、物流中心;建成我省重要的生態農業、生態紅色旅游、清潔能源基地和綠色經濟示范區;建成川東北經濟區重要的中等城市;通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增強“造血功能”,最終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好比甘露,正源源不斷地注入急需澆灌的土地,革命老區巴中的發展迎來了一個新的黃金機遇期。

“紅色延伸資源”,是指曾經在老區工作戰斗過的革命前輩及其后代。當年在革命老區工作戰斗過的革命前輩,建國后許多都身居要職,他們的后代也有很大一部分成為社會各個行業的精英人物,掌握著大量的資源,有的任職于政府主管投資規劃的重要部門,有著項目審批權。近年來,在我國,為了突破以單位制為代表的原有科層體制的束縛,遏制市場體制所造成的分化效應,加大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務的有效投入,一種新的國家治理體制——項目制應運而生。革命老區應充分利用這些紅色延伸資源,挖掘紅色人脈,爭取到地方開發的專項資金和項目,促進地區發展。

固態化的紅色資源是指那些不可移動的、長久存在的、不可復制的、可直接感知的革命遺跡、遺址等。革命老區具有豐富的固態化的紅色資源,并且風光旖旎,氣候宜人,特產豐富,但由于地處深山,囿于交通、通訊等條件的限制,這些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經濟社會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為促進扶貧開發,革命老區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擴展宣傳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紅色資源與當地的美麗風景有機融合,著力打造紅色旅游品牌,帶動關聯產業發展,幫助人們實現就業轉移,促進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同時,可將這些革命遺跡、遺址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教育培訓的現場教學點,以提升紅色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

農業現代化發展

從產業結構上來看,革命老區大多是以傳統農業為主。高山深丘的地形條件限制了機械化的耕種作業,隨地勢起起伏伏的小塊田地限制了農作物的連片種植。迄今為止,許多革命老區仍以人工種植傳統糧食作物為主,輔以小面積的經濟作物,單位面積產值較低,經濟效益不理想。

近年來,隨著新的《勞動法》的頒布實施和農民工務工的各種保障措施的落實,務工收入的明顯增加和趨于穩定,老區的許多家庭紛紛放棄了耕作,田地撂荒現象突出,一些青壯年在打工地獲得穩定工作后,甚至舉家外遷,農村和農業呈現出一幅破敗的景象,一些村莊人口銳減,甚至出現了一人村莊的凄涼景象。

如何利用這些地區擁有的紅色資源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恢復農村的生機與活力,不僅關系到農業作為國家的支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糧食這一戰略儲備資源的穩定,而且關系到老區農村土地的有效開發利用,關系到紅色資源本身的有效利用問題。為此,革命老區應充分挖掘利用非固態化的紅色資源促進當地農業現代化。這些非固態化的紅色資源是指革命前輩留下的精神遺產,比如敢為人先、敢闖敢干、勇于開拓、不怕困難、百折不饒等精神氣概。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當前,革命老區的農業現代化難于實現,除開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最為主要的是傳統觀念的阻礙。老區農民由于文化程度較低,觀念趨于保守,隨著務工收入的增加,維持家庭生活早已不靠土地收入,但許多人寧愿將土地撂荒,也不愿意拿出來流轉以集中使用。此外,小農的思維慣性和惰性在農民收入提供到一定程度后也體現了出來。這些思維上的惰性和慣性都是阻礙老區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應充分開發、利用老區豐富的非固態化的紅色資源,加強對老區群眾的思想信念教育,傳承紅色精神,敢闖敢干,用實際行動破除舊的觀念的束縛,改進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村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現代化。

人口的自由遷徙是人權的基本組成部分,也符合市場經濟對勞動力的要求和社會發展變遷的基本規律。但是,革命老區大量的人口外流,造成了這些地區的空殼化、荒漠化。如果任其發展,不采取措施進行干預,既造成了環境、資源的浪費,也與國家的城鄉均衡發展戰略、東中西部統籌協調發展目標背道而馳。

因此,老區農村人口將來就業的主要方向還得進行調整:從外出務工轉向就地發展。如何就地發展?促進當地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以解放更多的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從總體上促進當地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繁榮發展是其中的應有之義。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要拋棄傳統的農業發展觀念。為此,需大力弘揚紅色精神,培養老區群眾敢于立新,勇于開拓的精神氣魄,順應時代的需要,調整發展方向,調整生產方式,走農業土地集中利用開發、農業升級改造、農業產業發展的新路子,要拋棄傳統的家族觀念和地域觀念,根據紅色后代對革命老區具有的天然關懷情感,做好情感溝通和聯絡工作,利用好豐富的紅色人脈在內的各種資源,加大引進技術、資金、人才的力度,建立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現代農業企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走一條老區農業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是農村人口持續向城鎮聚集并導致就業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發生深層次變化的過程,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也是目前我國促進就業轉移、優化產業結構、有效拉動內需的最主要手段。

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許多革命老區同時也是人口大縣,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的任務十分繁重。除了一少部分人口能夠轉移到相對發達地區的大中城市之外,就地城鎮化是這些地區大多數人口的選擇,也是促進老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在革命老區的城鎮化建設中,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將自身獨特的紅色資源融入城鎮建設中,走有老區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一方面,要在革命老區選擇一些紅色資源豐富集中的現有中心城鎮進行科學規劃,加大城鎮建設力度,進一步提升這些城鎮的功能,將其建設成為一個基礎設施完備、生活配套設施完善、具有紅色文化特色的小型城市,提升對當地農民購房定居、就近轉移就業的吸引力。

巴中市巴州區恩陽鎮是全國著名歷史文化古鎮,在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建制迄今已1470余年,系米倉古道上最繁華集鎮,鎮內現存四川省規模最大成片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代古建筑群,自然風光秀美,同時也是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陜革命根據地中心地帶。1933年至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恩陽建立縣蘇維埃等各類行政機構,鎮內紅軍文化遺址豐富,現有遺址13處、石刻標語數十處,均被命名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巴州區在城鎮化建設中充分利用恩陽古鎮的紅軍文化,發揮紅色、綠色資源豐富的優勢,著力打造宜家、宜居、宜游的紅色風情城鎮,將其建成巴中城區總體格局 “一城兩翼”中的重要一翼,大大提升了縣域內居民和鄰近縣域居民在此購房置業和發展二三產業的積極性。目前,城鎮范圍內常住人口已超過5萬人。按照巴中的城市規劃建設,建成后的恩陽鎮將能夠容納20多萬居民,有力地吸納當地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和就業。

另一方面,在革命老區選擇紅色資源集中、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農民集中居住區和工業園區,建造新的中心城鎮,將紅色資源利用開發、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充分融合,有效實施人口就地就業和產業發展轉移。

巴中市巴州區興文鎮面積47平方公里,總人口2.4萬多,場鎮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在城鎮化建設中,當地充分利用小鎮離主城區較近、交通方便、可用建設用地較多、紅色資源豐富的特征,大力推進興文新區建設;按照“產城一體、城園相融”的發展模式,建成后的新區工業園區達到10平方公里,城市公共服務區達到7平方公里,商住區達到5平方公里,規劃人口30萬,成為巴中城市“一城兩翼”的另外重要一翼,成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開放型經濟先導區、“兩化”互動示范區、現代產業集聚區、生態宜居城市區,能夠有效接納農業人口居住和產業轉移,構建起以新型工業為主導、現代農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新增長點的現代產業體系,做到了“產城融合、企業員工工作空間與生活空間的統一”。

通江縣按照新型城鎮化的要求,提出建設“山水園林紅軍城”的目標,并將其寫入《“十二五”規劃》中。通江縣將與老縣城隔河相望的廣納鎮金堂村、春在鄉秦家嶺村規劃建設成現代化的宜居宜業綜合體,其中一個聚居點占地就達60畝。整個園區建成后,小學、幼兒園、派出所、綜合市場、儲蓄所、文化站等公共服務設施及市政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占地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金堂村以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秦家嶺村以新能源發展為主,可容納30多家企業入駐,目前已入駐的企業有中國大唐集團、武漢凱迪等5家大中型企業。

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是當年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所在地和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所在地,紅軍總醫院院部、手術室等遺址仍然保存完好。前往烈士陵園吊唁的游客在2010年就達到了50萬人次。隨著景區建設的完善,前來參觀、緬懷的游客會越來越多。當地政府在謀劃發展時,充分利用了豐富的紅色資源,將紅色旅游和城鎮化建設統一起來,在村內建成3個農民聚居點和紅軍街,聚居度達90%,聚居點按照特色旅游服務設施標準進行綜合打造,水、電、路、氣、光纖全通,村“兩委”陣地、便民服務中心、農民培訓中心、綜合調解中心、文化體育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核心景區及“紅軍街”內52戶農房按川東北民居風格統一進行風貌建設。景區建成后,大力發展以農家樂、小超市、特色小商品為主的鄉村旅游業,引進企業業主發展種植業,流轉土地1000畝發展獼猴桃,種植茶葉1500畝,外出務工人員紛紛返鄉從事紅色旅游及關聯產業,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就地轉移就業和產業結構調整。

總之, 紅色資源是革命前輩在革命征程中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作為資源直接擁有者的革命老區人民應充分加以利用,讓其發揮最大價值,幫助老區人民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猜你喜歡
紅色資源老區革命
2019年度廣東省老區宣傳工作 先進集體名單
中國的出行革命
革命紀念館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
有效發揮紅色教育基地作用開展兵團組工干部黨性教育
近代上海的“紅色資源”為何豐富
紅色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研究
革命老區展新姿
共同努力,為老區脫貧攻堅作出新貢獻
粉紅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