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道德教育對親社會行為的培養作用——以“向陳洲貴同志學習”為例

2014-08-15 00:47何麗艷
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學報 2014年7期
關鍵詞:受教育者道德教育榜樣

●何麗艷

(武警學院 部隊管理系,河北廊坊 065000)

(本欄責任編輯、校對 李獻惠)

親社會行為通常是“指心理學家定義的任何對他人有利的行為”[1]。這種助人利他行為具有無私增進他人利益的道德屬性。在社會道德生活中,民眾經常因為幫助、安慰、捐獻等各種親社會行為感受到溫暖和幸福。親社會行為也因此獲得了很多民眾和媒體的贊譽。然而,這些贊譽雖然意味著親社會行為被熱切期待,卻并不能保證親社會行為在下一個社會情境中必然發生。所以,要使社會成員有意識地積極踐行親社會行為,除使其接觸親社會行為外,還必須施以系統的道德影響,即開展關于親社會行為的道德教育活動。那么,由道德榜樣教育、道德知識傳授和道德輿論宣傳等組成的道德教育活動在親社會行為培養方面具有哪些作用呢?

一、道德榜樣教育激發親社會行為模仿

道德榜樣是一種道德生活中原生的、可供仿照的正面道德形象。馬克思·舍勒認為:不論家庭、家族、社團以及民族國家,“在每一個實際的社群單位中”[2]都存在著代表理想人格的原發性榜樣。這里的原發性榜樣,既是道德生活中的模范,又是道德教育中的生動教材。中國古人也認為,“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為形,故作之也”(《論衡·物勢》),即培養道德理想人格需以“模范”為仿照的榜樣。在培養親社會行為的道德教育活動中,模范人物的榜樣示范能夠激發受教育者積極模仿其親社會行為。

第一,呈現榜樣人物的社會身份,增強親社會行為的吸引力。在日常生活中,真實的事物容易因為可信而引發人們的關注。親社會行為的道德榜樣教育也是如此,受教育者對榜樣人物親社會行為的關注是以人物信息的真實可信為基礎的。榜樣人物身上有很多真實信息,其中榜樣人物的社會身份信息相對客觀且具有較高的可信度。所以,在道德榜樣教育中經??梢钥吹綄Π駱尤宋锷鐣矸莸某尸F。如武警學院在獲悉陳洲貴同志①陳洲貴同志生前系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邊防系十三隊學員。2013年7月31日于福建省東山縣嶼南浴場搶救落水群眾時失蹤,8月4日遺體被發現。陳洲貴犧牲時年僅22歲。為表彰英雄事跡,大力弘揚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公安部追授陳洲貴同志為革命烈士、“為民獻身的模范學員”榮譽稱號,教育部追授他“全國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樹為全國大學生的楷模。武警學院開展了一系列“向陳洲貴同志學習”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因搶救落水群眾光榮犧牲的消息后,在校園網上登載學院領導慰問家屬的圖片,刊發其同學、朋友的悼念文章,展示其國防服役章和警服等遺物,即強化了受教育者對陳洲貴同志警院學員的社會身份認知。這種強化帶來的結果是警院師生介由身份認同對陳洲貴同志的親社會行為產生持續關注。

第二,塑造榜樣人物的道德形象,增強親社會行為的感召力。榜樣人物的樹立往往是因為某一個或某一類對社會或他人有益的行為,但榜樣人物道德形象的不斷豐滿卻是在其道德生活回顧中逐漸完成的。道德生活回顧不僅僅是以往生活信息的回放,它還通過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勾勒和描繪出人性化、平民化的榜樣人物形象。這種道德形象展示,其實是發掘了榜樣人物相對于他人的親切性。以陳洲貴烈士的榜樣教育為例,其道德形象展示借助了身邊熟人的回憶。在這些回憶中,既有在火車上熱心幫人補票、在班長的位置上盡職履責,也有在英語學習中克服閩南口音、在軍訓中苦練正步。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當陳洲貴同志的優點和缺點同時呈現出來時,不但不會損害他的道德形象,反而有助于發揮他作為道德榜樣“在新時期新階段的示范和引領作用”[3]。在引領他人的過程中,雖然榜樣人物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但越是這樣,他的助人利他行為越是能在平凡的生活世界中閃出耀眼的道德光芒,越是能不斷喚起和凝聚受教育者親社會的良知良能。

第三,揭示榜樣人物在親社會情境中的自我犧牲精神,增強親社會行為的感染力。親社會行為是對他人利益的無私增進?!盁o私”意味著這種行為選擇具有高尚的道德性,但也很可能導致自身利益的受損。所以,榜樣人物的親社會行為通常都飽含著可貴的自我犧牲精神。這種自我犧牲精神可以凈化、純潔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道德榜樣教育往往通過重現親社會情境的方式,揭示榜樣人物自我犧牲精神的崇高性。例如,陳洲貴同志犧牲的那片海岸、陳洲貴同志先進事跡描述等,讓烈士的自我犧牲精神走進警院師生的內心深處,撼人心魄,并使人對其親社會行為產生敬仰和尊崇的道德情感。這種教育效果的取得與人們對“崇高”的道德體驗密切相關。畢竟,“人在感到崇高的時候,不是恐懼而是豪邁,不是害怕而是矢志追求”,“崇高感總是與道德感最相接近”[4]。故而,一旦人們在情境重現的條件刺激下感受到榜樣人物自我犧牲精神的崇高,也就意味著其親社會行為產生了強大的道德感染和教育作用。

其實,道德榜樣教育對親社會行為吸引力、感召力和感染力的增強,都意在激發受教育者模仿榜樣人物的親社會行為。對榜樣人物親社會行為的反復模仿,既有助于模仿者對親社會行為產生積極的道德情感體驗,也有助于模仿者整飭自己的道德形象、提高自己的道德精神境界,從而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二、道德知識傳授解釋親社會行為的合理性

與道德榜樣教育相比,道德知識傳授的理性特征更為明顯。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知識傳授不僅要向學生灌輸各種善與正當的道德觀念、宣講具體的道德原則和價值規范體系,還要闡發美德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促進學生道德意志品質的形成。毋庸諱言,個體道德意志品質的形成對親社會行為培養是大有裨益的。究其原因,道德知識傳授可以通過灌輸親社會價值觀念、宣講親社會行為規范以及闡發扶危濟困、助人為樂行為的現實意義,解釋親社會行為的合理性,從而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親社會行為。

第一,灌輸親社會價值觀念,提升受教育者對親社會價值的道德敏感。道德敏感是“個人、群體、社會或主體對人文社會現象中的善與惡的感知、感悟、反應能力,既包括對善的領悟、發現和把握,也包括對惡的感知和反應”[5]。值得指出的是,它對善與惡的各種反應都是以熟知并尊重相關道德價值為基礎的。換言之,人們對某種道德價值如親社會價值的視而不見,在很多情況下并非由于向善之心的缺失,而首先是由于無知。這種無知既可能涉及價值觀念的內涵,也可能關乎價值觀念的影響。所以,為了防止“無知”對個體的道德敏感產生消極影響,有必要向教育對象灌輸相關的價值觀念。如在陳洲貴同志犧牲后,人民公安愛人民、為民獻身等親社會價值觀念成為武警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相應地,學員接受這些觀念教育,不僅可以明確認識,還可以在此基礎上敏銳地察覺自己道德生活經驗中原有的親社會價值取向。

第二,宣講親社會行為規范,明確受教育者的道德義務與道德責任?!暗赖铝x務與道德責任,是同一種道德‘命令’在人之外和在人之內的兩種表現形式?!保?]二者作為道德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反映出一定的倫理關系,又為處理這些倫理關系提供道德約束和引導。例如,救助的義務與責任,代表著救助行為的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倫理關系,并且二者的關系處理不僅要符合社會倫理規范的外在他律要求,也應該能夠滿足道德主體良知的內在自律需要。陳洲貴同志不顧個人安危搶救落水群眾的親社會行為,是以其高度的社會道德義務感和責任感為基礎的。結合陳洲貴同志英雄事跡開展的各種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如“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何從警、如何做警、為誰用警”大討論以及“學雷鋒、促和諧”志愿服務等,從職業道德要求的角度明確了公安現役院校學員肩負的道德責任。

第三,闡發扶危濟困、助人為樂行為的現實意義,培養受教育者的親社會意識。陳洲貴同志的助人行為挽救了落水群眾的生命,切實增加了他們的現實利益?!袄媸侨藗兺ㄟ^社會關系所表現出來的不同需要”[7],需要的滿足即意味著個體向幸福生活的趨近。換言之,陳洲貴同志親社會行為的價值指向是他人的幸福生活。在這一閃耀著德性光輝的行為中,落水群眾因獲得幫助而得以繼續幸福生活。這樣,親社會行為過程就表現出道德與幸福的同一性。揭示這種同一性,也即闡發了扶危濟困、助人為樂行為的現實意義。在陳洲貴同志英雄事跡的教育活動中,武警學院以號召全院師生向烈士學習以及命名陳洲貴隊等舉措,積極回應陳洲貴同志的高尚行為。這些積極回應促使受教育者不斷對親社會行為作出道德思考,進行親社會的道德推理和判斷。

三、道德輿論宣傳創設親社會行為的情境氛圍

值得指出的是,培養親社會行為的道德教育活動,除道德榜樣教育和道德知識傳授外,還有道德輿論宣傳。畢竟,親社會行為是一種道德性的人際互動。有人際互動,就會有公眾的道德意見即道德輿論。道德輿論不僅反映道德現象的客觀事實,而且會“依據社會共同的道德規范和價值標準”[8]對道德現象進行善惡評價,從而以情境氛圍的熏染來約束和引導個體的日常行為選擇。親社會行為道德教育中的道德輿論宣傳即充分利用和發揮了道德輿論的這種作用機理。

第一,積極評價親社會行為,外化個人道德品質與社會道德需要的符契性。在現實生活中,親社會行為往往會獲得公眾的積極評價。例如,為表彰陳洲貴同志的英雄事跡,公安部追授陳洲貴同志為革命烈士、“為民獻身的模范學員”榮譽稱號,教育部追授他“全國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這些榮譽稱號在肯定陳洲貴同志優秀道德品質的同時,也體現了社會對助人利他行為的現實需要。二者的共時性,蘊含著個人道德品質與社會道德需要之間的內在關聯。道德輿論宣傳介由信息傳播,如中央電視臺、網易、武警學院校報、校園廣播等新聞媒介對追授陳洲貴同志榮譽稱號進行的及時播報,促使受教育者意識到這種內在關聯。無疑,這將有助于受教育者“通過關注他人的利益來實現自我和社會之間的整合與適應”[9]。

第二,彰顯親社會行為中的正能量,引導受教育者以親社會價值為自我立法。道德輿論宣傳是公眾道德意見的表達。道德教育中的道德輿論宣傳通過文學語言、舞臺藝術等進行情境渲染,烘托和映襯出高尚道德精神的現實力量。在“向陳洲貴同志學習”的教育活動中,各種“學英雄”、“贊英雄”的追思會、主題演講、詩歌比賽以及紀念晚會等,以統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形式,謳歌陳洲貴同志的英雄事跡,烘托和映襯出他助人利他行為的社會正能量。這種烘托和映襯,不僅可以喚起受教育者的“團結感和群體生活感”[10],還可以為其親社會行為選擇提供強有力的背景支持。而一旦這種支持力量日積月累入心入腦,它就將積極地指引受教育者以親社會價值進行道德立法。盡管其所立之法不具有憲法、刑法的強制力,但它的約束和監督作用可以實實在在的磨練行為主體的道德意志,為親社會行為的發生提供有利條件。

總之,道德榜樣教育、道德知識傳授和道德輿論宣傳等道德教育活動,對親社會行為培養具有積極的正向作用。雖然從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的性善論出發,助人利他的親社會價值取向是人所固有的,道德教育只是有意識地對這一價值取向進行了培植和存養。然而,對親社會行為而言,道德教育的這些培植和存養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它可以在道德情感的豐富、道德理性的辨析、道德意志的磨練等層面培養親社會的道德理想人格,強化個體對親社會行為的道德認同,從而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生與發展。從道德教育培養親社會行為的有效性出發,不難發現社會倫理機制培養親社會行為的一條現實路徑。

[1][美]謝弗,等.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M].鄒泓,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512.

[2][德]馬克斯·舍勒.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下冊[M].倪梁康,譯.北京:三聯書店,2004:703.

[3]潘玉騰,陳趙陽.中國共產黨先進典型教育的歷史考察及經驗啟示[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4]曾釗新,李建華,等.道德心理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269.

[5]徐貴權.道德理性、道德敏感與道德寬容[J].探索與爭鳴,2006,(12).

[6]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87.

[7]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483.

[8]葉國平.論和諧社會中的道德輿論建設[J].社科縱橫,2007,(7).

[9]張慶鵬,寇彧.自我增強取向下的親社會行為:基于能動性和社交性的行為路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10][法]愛彌爾·涂爾干.道德教育[M].陳光金,沈杰,朱諧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1.

猜你喜歡
受教育者道德教育榜樣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數學學習弱勢學生的成因分析及轉化對策的研究
淺談初中語文“三段六步”教學法的策略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微時代”道德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龐學光:深化學校道德教育改革
榜樣
榜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