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梁山上一枝花——臨縣道情

2014-08-15 00:50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1期
關鍵詞:漁鼓道情臨縣

馬 軍

(山西省音樂舞蹈曲藝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

表里山河孕育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古老的山西文明。高山阻隔、河流縱橫獨特的自然地理風貌,加上北方游牧民族遷移和晉商文明的興起,在歷史文化的交流、融合、激蕩中,山西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和異彩紛呈的文化藝術。其中戲曲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珠,代表著傳統表演藝術發展的高峰,最為山西人民喜聞樂見,加上娛樂教化的功能,可謂“城鎮有戲館,寺廟有戲樓,村村有戲臺”。

山西是名副其實的戲曲大省,戲劇種類豐富多彩,有劇目豐富、行當齊全、名家輩出的四大梆子。山西劇種多以地域命名,四大梆子就是以地域劃分的,晉劇(中路梆子)、蒲劇(蒲州梆子)、上黨梆子、北路梆子。小劇種豐富,像眉戶、耍孩兒、道情、碗碗腔、羅羅腔、鼓書、二人臺、秧歌、線腔等等,談到小劇種也多冠以地區,像孝義碗碗腔、臨縣道情、神池道情、右玉道情、襄武秧歌、祁太秧歌、潞安鼓書、河曲二人臺等不勝枚舉。各地劇種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可謂十里不同音,鄉情最動人。20世紀60年代戲曲普查時山西各類小劇種達53個之多,現在能演出的只有28個,很多劇種已經消亡。近年戲曲被列為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們對傳統文化藝術保護意識開始覺醒,被譽為“呂梁山上一枝花”的臨縣道情等珍稀小劇種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道情歷史比較悠久,顧名思義“道情道情,道家傳道之情”??甲C認為道情原屬道教聲腔藝術,追溯于唐朝道教經韻。最初的道情稱道歌,是傳道者宣傳教義及募捐化緣的一種說唱形式。唐朝段常著《續仙傳》書曾經記載:“藍采和手持拍板(簡板)唱踏歌行乞于市?!崩钐仆醭鸪绲澜?,皇室自稱太上老君李聃的后裔,是“神仙之苗裔”,將道教奉為國教。當時傳教道士云游天下,到全國各地傳道時皆唱道情,道情之影響和活動范圍盛極一時。道情經過長期發展,最后登上舞臺,成為人們喜愛的民間小戲。道情在我國流傳甚廣,約有二十余個省流傳有道情,現在山西、陜西、河南、江西等地還活躍著道情劇團。

一、臨縣道情的起源和發展

臨縣道教比較盛行,往西跨過黃河便是道教全真派發源地終南山,往東翻過山隔便是道教圣地北武當山,曾有“十三觀寺九廈院”之說,至今仍保存著不少道教建筑?,F存晉北名寺正覺寺內就有老子殿,老子殿為七間殿,供奉著老子和道家諸仙。臨縣現存的始建于漢代的大渡山大善寺,就是一座儒釋道三位一體共奉的寺院,顯示出山西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質。當時道士們?!皯驯O鼓,手執簡板,口唱道詞”云游四方,說唱道家文化和教義。最初只是道歌,歌詠道家經韻,至宋代逐漸世俗化,與民間小調等相融合發展成為唱白相間的曲藝形式道情鼓子詞。清代中期戲曲興起,道情逐漸與日益成熟的戲曲藝術融合,登上舞臺,它保留自身的聲腔特點,而在形式上已經發展為戲曲。

在歷史典籍和方志中很難找到有關臨縣道情的詳細文字記載,不過當時的盛景我們可憑民間俗語和老藝人的口述來推測。臨縣有俗語:“寧看道情《小姑賢》,不去房山做巡檢”。臨縣前小峪村道情老藝人郝順德說,他的上三代師傅雒思福曾是道光年間的著名道情藝人。劉家圪凹村年六旬的老藝人杜恩郁說:“七、八歲時在本村看道情戲,有個八十多歲的打板師傅杜其英,其打板技藝是小時候從臨縣大后溝道情班學來的?!笨梢娭辽僭诘拦饽觊g臨縣一代就相當盛行,而且已形成劇種、組成班社。

清末民初是臨縣道情的鼎盛時期,處處起戲臺,道情之聲遍及村村鎮鎮。據當地老年人說,民國初年臨縣一縣內道情班社就超過百家(包括季節性班社)。同時,一批有藝術成就的道情名藝人涌現,劇本豐富、行當齊全,如時稱道情八大名角的郝維藩、劉斌儉、郝永華、劉全新、秦芝田、趙新宏、劉恒艾、劉榮成等人。三交鎮的李春喜班社很受歡迎,當時有個叫拴拴的青年農民對道情戲非常著迷。有人編了順口溜“猴(小的意思)春喜,滿家喜,羨得拴拴打早起,一天不看道情戲,急得拴拴要斷氣?!碑敃r劇目除了韓湘子出家等韓門小戲、莊周夢等道教傳統內容,還增加了很多世俗生活的小戲。臨縣道情不僅在當地活躍,劇團足跡遍及柳林、方山、中陽、離石,還有陜北佳縣、米脂、吳堡。出現一批專業的道情藝人,常年走班搭臺,到外地帶徒傳藝,還有在外地安家落戶的。還有一些半農半藝的藝人組成季節性班子。隨著晉劇的興盛,專門的道情班社開始萎縮,常年性班社逐漸減少,道情藝人開始兼學唱大戲,組成“風攪雪”班子,既能唱道情也唱晉劇。所以,臨縣道情在表演程式、樂器伴奏、藝術風格、班規習俗上深受晉劇的影響??箲饡r期,共產黨在山西建立抗日根據地,活潑明快的道情戲與根據地文藝相結合,排演了以《翻身道情》為代表的一批通俗易懂新編劇目,宣傳革命工作、教育群眾,成為革命的精神武器。

解放后臨縣道情一度煥發生機活力,1960年春,臨縣成立臨縣道情劇團,是一家國營性質的劇團。劇團成立后,整合了臨縣道情優秀老藝人,恢復演出了一批傳統道情劇目,挖掘整理了不少民間小戲進行改編。移植了很多廣受歡迎的現代戲,如《小二黑結婚》、《李雙雙》、《朝陽溝》、《喜事新辦》等。音樂舞美有了很大發展,在現代戲表演上加入了新的元素,舞臺上欣欣向榮。1967年“文革”時期,臨縣道情劇團與臨縣晉劇一團、二團合并為臨縣晉劇團,臨縣道情走入停滯破壞的困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臨縣道情劇團重新恢復,新購置了樂器音響和服裝道具,培養了劉建平、陳友平、高俊娥、李冬梅、武小燕等一批有較高藝術水平的道情演員。

二、臨縣道情的藝術特點和劇目

臨縣道情地方色彩濃郁,紅、黑、生、旦、丑行當齊全,劇目以“小三門”居多,音樂婉轉纏綿,表演頗具特色。道情都是聯曲體,唱腔基本上是由五聲音階構成。曲調開朗而流暢,節奏明快而活潑。唱腔結構基本上屬于聯曲體,每種曲調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多個曲調聯結使用,一氣呵成。曲調來源非常豐富,既繼承了道家說唱音樂流傳下來的“終南調”、“七字調”、“十字調”、“高調”等基本曲調,又吸收了晉劇、民間曲牌和民歌的曲調加以變化:如晉劇的“介板”、“滾白”、“流水”等,如民間曲牌的“燕子飛”、“一枝梅”、“羅頭紗”、“跌落金錢”等,如民歌里的“太平年”、“鬧五更”、“小放?!?、“喚妹子”等曲調,吸納各家之長,生動活潑、不拘一格,加上方言鄉情,最為呂梁地區群眾所喜聞樂見。

臨縣道情伴奏樂器傳統文武場樂器為“笙管雜樂”,由呼胡、管子、笙、嗩吶組成,又加進二胡、三弦、笛子、揚琴等。武場的樂器主要有鼓板、馬鑼(兼梆子)、鐃鈸等,演奏法完全依照晉劇。道情最早的伴奏樂器是漁鼓和簡板,我國東南一些地區現在還稱道情為漁鼓戲。臨縣道情已經不用漁鼓和簡版,使用一種獨特的小釵和小鼓。小釵形狀很小,很薄,發聲帶沙,與小鼓配合使用,在唱腔過門中打“花點”。小鼓代替了漁鼓,配合手板拍擊,奏出漁鼓簡板的效果。晉北的右玉道情發展成戲曲后仍保留了漁鼓,它的文場伴奏樂器是笛子、大板胡、小板胡,四胡等,武場是漁鼓、簡板、單皮鼓、大鑼等。

傳統劇目多反映道教故事,如描寫韓湘子出家修道的戲就有十一個,統稱“韓門道情”。還有一些描寫神仙道士迷信色彩很濃的劇目,逐漸被時代淘汰。還有很多吸收改編民歌和民間小戲而來的劇目,如《秀才挽青蔓》、《禿子鬧洞房》、《柜中緣》、《小放?!?、《掛畫》、《祈雪》、《休妻》、《三勸》等,這些劇目取材于民間生活,唱詞通俗易懂,道白口語化,為廣大群眾喜愛,成為臨縣道情主要上演的劇目。臨縣道情還移植了晉劇的《打金枝》、《過山》等劇目,雖然數量不多,但對這一小劇種的繁榮和人才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臨縣道情的現狀與思考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戲曲藝術一度走入困境,小劇種更是遭遇滑坡,作為臨縣道情唯一的專業劇團臨縣道情劇團生存艱難。憑著對戲曲藝術的熱愛,劇團在艱苦條件下,依然挖掘、整理一些傳統劇目,用拮據的資金編寫排演了一臺臺弘揚時代精神的新戲,才使得這一小劇種得以傳承發展。劇團1997年創作排演了現代道情劇《圪杈灣》,榮獲呂梁地區現代戲調演一等獎。2002年,創作排演了現代道情劇《保姆》,榮獲山西省“小戲、小品、小劇種調演”一等獎和省委宣傳部的“五個一”工程獎。1998年,演出市場競爭激烈,戲曲市場萎縮嚴重,臨縣道情劇團為打破困局,提出了打造“以道情為主業,同時演出晉劇、民間舞蹈、小品等各藝術門類綜合院團”的思路,組建“呂梁地區民間藝術團”,內設戲曲團和舞蹈團,演職人員170余人。臨縣道情劇團在改革后,短短幾年取得了較好的演出效益,平均每年演出300余場,為地方劇團的改革創出了新路子。但是劇團以歌舞為主要節目,道情戲逐漸成為附屬,年輕人不愿意學戲,臨縣道情后繼乏人。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日益重視,2006年臨縣道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瀕危小劇種又煥發了生機?!芭R縣道情”成為藝術團的一個金字招牌,挖掘有時代氣息的精品劇目,劇團全力培養青年演員。劇團排出《磧口古鎮》、《菜園配》、《掏鴨窩》等新戲,分別榮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演“遺產日獎”、第十二屆山西省戲劇“杏花獎”、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09年劇團創演的臨縣道情戲《磧口古鎮》,是山西省第十二屆杏花獎的開幕大戲。道情作為小劇種在舞臺上呈現這樣的大戲還是第一次,編創人員頗費了一番心思,借鑒了話劇旁白和晉劇的表演手法,用現代舞臺美術技術,將三弦琴的吟唱、山歌方言、秧歌舞蹈等當地各種風土文化揉入劇情之中,配樂奔放粗獷,唱腔清麗婉約,表演純真質樸,給觀眾帶來豐富的舞臺感受,可謂臨縣道情的又一次突破。

我省的瀕危小劇種還有很多,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背景下,這些劇種被列為國家、省、市、縣各級保護名錄,有的確立傳承人,有的建立了傳習中心或展示中心,但是還是苦于后繼乏人,愿意下苦功夫去學的年輕人太少了。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政策,比如說把傳習中心設在在省市戲校藝校,學習優秀的學生可以獲得優先保送資格或者直接留校任教,在讀期間給予特殊津貼等條件,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才能保障傳承之鏈連綿不絕。

猜你喜歡
漁鼓道情臨縣
河南太康道情戲及其生存現狀
山西臨縣舉辦電商峰會助力鄉村振興
地方保護經驗對零陵漁鼓保護和傳承的啟示
歷史回音壁
——藍田上許村道情演唱
國內漁鼓分布情況探析
擎起健康扶貧旗 共筑百姓幸福夢 山西科技志愿服務健康科普活動在呂梁臨縣成功舉辦
走村入戶送溫暖 扶貧慰問暖民心 山西省種子站赴臨縣開展幫扶慰問活動
讓學生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道情窩”里的演唱家
——陜北道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白明理訪談錄
臨縣“15歲當干部”鄉黨委書記曹莉被免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