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情窩”里的演唱家
——陜北道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白明理訪談錄

2018-01-23 19:24張妮娜賀智利
文化遺產 2018年1期
關鍵詞:道情陜北

張妮娜 賀智利

白明理,男,漢族,1943年出生,陜西清澗縣人。初中文化水平,天生一副好嗓子,8歲開始拜師學唱道情,一生從事陜北道情的演唱與傳承?,F任清澗縣政協委員,陜西省文聯會員。大器晚成,64歲第一次參加陜北民歌大賽,榮獲“陜西十大民歌手”。成名后,出版了《白明理清澗道情專輯》,參加了縣、市、省、中央電視臺等各類演出及比賽活動,榮獲很多獎項,聲名遠揚,現為陜北道情國家級傳承人。如今,75歲的他,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減少了演出活動,專事陜北道情研究并免費收徒傳藝。

陜北道情是我國北方道情的重要支脈,深受中國人民特別是陜北人民喜愛,具有獨特的唱腔音樂和傳承價值。2008年6月,陜北道情成功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當前,陜北道情和我國其它戲曲劇種一樣,面臨諸多困境。如何保護、傳承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兼收并蓄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我們采訪了陜北道情國家級傳承人白明理,試圖從他的探索中找到一些有價值的答案。

一、 陜北道情的淵源與音樂特色

道情音樂淵源于道教經韻及道曲,其產生的年代,在道情界也沒有大的爭議,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產生于唐代,初始叫道調,后改稱為道情。陜北道情作為我國北方道情的重要支脈,其淵源自然難離道教音樂。但陜北道情產生于何時,說法不一,均無歷史文獻可考證。陜北道情之所以流傳至今、并深受當地民眾喜愛,與它的獨特音樂曲體緊密相連。它體現了陜北方言獨特發聲方法,是道教音樂與陜北地方民間音樂融匯的結晶,是陜北黃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妮娜(以下簡稱“張”):白老師,我是陜西榆林學院文學院青年教師,是您同鄉人,也是您的戲迷,有意于陜北道情研究。您是陜北道情代表性國家級傳承人,今天,我們想從您對陜北道情的深刻理解,以及您對陜北道情保護、傳承、創新等方面的探索進行采訪,您看可以嗎?

白明理(以下簡稱“白”):可以,謝謝!

張:白老師,您唱了一輩子道情,對陜北道情了如指掌,就先給我們講一講陜北道情的淵源吧!

白:我雖然唱了一輩子道情,但對道情的研究卻很少。當了國家級傳承人以后,才感覺自己不能再孤陋寡聞了,這才加強了學習,經常與專業工作者?*專業工作者指清澗道情市級傳承人白根升、《陜北道情》主編張國萬、《清澗道情》主編劉漢銘等人。交流探討,就我知道的一些情況給你們介紹一下。

道情的最初音樂形態直接來源于道教道觀里的道曲、經韻,宣傳的也主要是道家的思想。據專業人士說,道情產生于唐朝,唐玄宗時叫道調。燕南芝庵說:“道家唱情,釋家唱性,儒家唱理”*參見燕南芝庵論著《唱論》。。所以叫唱道情,道情的名稱就是這么來的。宋、元兩朝時,道情有了新的發展,形成了道情和鼓子詞,并在《岳陽樓》*元雜劇《岳陽樓》。等劇目中穿插使用,逐漸出現了扮男角色的“泥”*末泥又稱“末尼”,是宋雜劇中的男主角。和扮女角色的“旦兒”,以及其他角色人等,隨著唱念做打進行各種舞臺表演*參見楊翰青手抄本著作《中國戲曲辭典》。。明、清時期,一些文化人開始循舊調創新曲,充實了道情的體裁,道情的表演形式也增加了皮影與人物,情節對唱表演等?!吨袊蟀倏迫珪酚涊d:道情中曲牌體的一支主要流布于北方,并在陜西、山西、甘肅、河南、山東等地發展成為戲曲道情,咱們陜北道情就是北方曲牌道情中最著名的一支*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第58頁。。

張:這么說來,陜北道情的產生肯定要晚一些,那陜北道情究竟產生于何時?

白:這個問題我和很多專家學者也聊過,都說沒有歷史文獻能考證。在咱們清澗縣流傳一首道情唱詞里是這么唱的:“三材掛板響連聲,口口聲聲唱道情,祖祖輩輩往下傳,洪武年間唱到今”*參見張國萬《陜北道情》,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頁。。在沒有書本考證的情況下,陜北道情產生的年代,目前也只能以這個唱詞為證,產生于明朝洪武年間。

張:白老師,有人說陜北道情淵源于山西道情或隴東道情,您同意這種說法嗎?

白:關于陜北道情的形成,版本很多,說法也不一致,主要有“本土產生”和“外地傳入”兩種說法?!吨袊蟀倏迫珪分姓f:“陜北道情,就出自清澗,又名清澗道情”*《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 第59頁。。我比較同意這個說法。就是說陜北道情最早起源于清澗,不是外地傳入的。清澗道情中的許多唱腔、曲調和本地民歌、說書、婆姨喪葬哭墳腔調很像。這說明清澗道情的主要腔調是由道曲、道歌和清澗民間音樂融合形成的,其唱腔體系、音樂特征以及曲調韻味,具有明顯的地方風格,是清澗土生土長的道情。其他地方的人就唱不出清澗道情的那個味道,他不懂清澗方言,沒有受過清澗地方文化的熏陶,所以肯定唱不出陜北地道的道情韻味。

清澗又被叫做道情窩子,全縣639個村莊大多會唱道情,歷史上許多道情班子,不僅在本縣演唱道情,而且在周邊各縣區傳、教、唱道情,使清澗道情形成了以清澗為中心,以子州、綏德、米脂、橫山、子長、志丹、安塞、富縣、甘泉、延長、延川為傳唱圈子的道情演出范圍。這些區域演唱的道情,雖然在傳承過程中也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但基本唱腔和曲體結構以及演唱劇目,都來自清澗道情,所以清澗道情也被叫做正宗的陜北道情。另一種“外地傳入”的說法,主要指的是陜北“三邊道情”和“神府道情”的淵源問題*關于“外地傳入”說,參見《陜北道情音樂》,西安:西北人民出版社1953年, 第3頁。?!叭叺狼椤睂儆诟拭C隴東道情一脈,傳入地主要集中在榆林市的定邊、安邊、靖邊三縣與甘肅慶陽接壤地帶?!吧窀狼椤睂贂x北道情一系,主要在榆林界內黃河西岸沿線神木、府谷、佳縣的一些村莊。這兩路道情都不是本地產生的原生態道情,所以唱腔體系、曲調韻味的地方特色不明顯,傳唱人員較少,現在只有極少數老藝人會唱,處于失傳狀態,嚴格意義上說它們就不是陜北道情。

張:白老師,您是唱陜北道情的高手,作為家鄉人我們百聽不厭,您能介紹一下陜北道情的音樂特色嗎?

白:這個我可以談談,陜北道情俗稱“九腔十八調”,意思就是說它腔調多。陜北道情可以分為兩個流派,即老道情和東路調。老道情是清澗土生土長的道情,是本地老藝人、老班社祖祖輩輩口耳相傳下來的老調,其主要唱腔有平調(大起板、普通板、高音平調、花音平調、苦音平調)、耍孩調、十字調、還陽調、一支梅、苦音淚板、涼腔、二流、連頭、散板等。老道情唱腔的基本特點是曲調溫柔細膩,平和流暢,特別是其中的苦音平調、苦音淚板,直接來源于婆姨哭墳調,音調低沉,情感憂傷,老藝人在悲苦劇情演唱中,那真的是淚流滿面,十分投入,臺上演員十分入戲,臺下觀眾看的也入迷??梢哉f老道情很受陜北人民喜愛,因為它是我們陜北人民心里頭悲苦情緒的最恰當表現,這與當時陜北地區整體社會窮,發展慢有關系,這也可以證明陜北道情它只能產生于本地。

東路調在陜北形成比較晚。據我的師傅們講*王應山(1890-1972),男,清澗縣解家溝鄉吳家洼村文藝老師。,大約從清末民初開始,晉西臨縣的一些道情班社來到陜北的清澗、綏德、橫山、米脂一帶演唱臨縣道情,受到當地人民的喜愛。特別是一些臨縣道情藝人留在地方給清澗道情班社教唱臨縣道情戲,這就使兩種不同風格的道情有了融合的機會。雖然兩種道情風格不同、腔調區別也很大,但融合起來也不難,特別是當地道情藝人,他們既精通老道情,又學會了臨縣道情唱腔,所以他們同臺演出,相互交流,相互吸收,互補優勢,在四五十年的時間里,逐漸形成了一種既不同于原來老道情,又區別于山西臨縣道情的新道情唱腔。這種新唱腔與原生態老道情比起來,突出特點是曲調節奏明快、高亢雄渾,粗獷活潑,適合歡樂劇情演唱。與原來的臨縣道情比起來,許多唱腔有了變化,過門變化緊湊,唱腔也有了增減,很多唱腔已沒了“晉味”。之后又受老道情的影響,也產生了東路調平調、耍孩調、十字調、金絲圪撂調、一枝梅、涼腔、散板等。之所以把這種新道情叫“東路調”,是因為從地域講,臨縣在陜北東面,所以老藝人們把它稱為“東路調”。東路調的形成,極大的豐富了陜北道情的內涵和外延,為后來陜北道情發展添加了很多活力。

張:陜北道情韻味獨特,音樂風格明顯,是否與它的演唱發音方法與其它音樂不同有關系?

白:你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對陜北道情的研究已入門。陜北道情之所以韻味獨特,就在于它的發聲方法獨特。第一是道情唱詞中哼哼腔*哼哼腔指襯詞襯腔,即“語氣詞”。的反復運用。陜北道情唱腔音樂中包含了很多道教思想和道曲音樂韻味,唱腔中大量出現哼哼音以及連說帶唱、連吼(喊)帶唱形成的虛字哼哼腔,很有鄉土韻味。過去道曲走出廟堂來到民間,肯定會受到民間音樂的影響,具有陜北地域風格。道曲唱腔和過門音樂的旋律中經常頻繁出現重復音或旋律片段及音句,形成雙音、三音、五音環繞現象,音調循環使用、旋轉感強,這與道教“陰陽圖”(俗稱“雙魚圖”)描繪的黑白(日月)更替、陰陽輪回的意思相吻合,是道教思想音樂化的體現。

白根升*在采訪白明理老人時,“清澗道情”市級傳承人白根升(高中文化、清澗中學音樂教師)也在場,他就陜北道情獨特的發聲特點談了自己的看法。:第二是清澗方言發聲。清澗方言說話,zh、ch、sh與z、c、s不分,沒有前鼻音,后鼻音又很重,呼吸、運氣、發聲、吐字,完全是清澗地方方言。道情演唱中,要采用半開口、小開口狀態,用強烈的腹肌伸縮運動推動氣息,聲音大部分在口腔上顎前一點,以頭腔共鳴為主,發聲清脆明亮。演唱時,男腔運氣平和,聲音舒緩;女腔演唱時巧用陜北說書說唱方法,道字清楚,行腔自如。清澗方言的呼吸、運氣方法,主要通過濃厚的后鼻音行腔,頭腔共鳴進行發聲,形成了陜北道情獨特的地域音樂韻味。清澗人學陜北道情學得快、唱得好,原因就在這里。

以上兩種旋律或音調特征,形成了陜北道情既委婉又舒展、既縈回纏繞又跌宕奔放的唱腔音樂特色。所以總的來說,陜北道情來源于道教音樂,成長于陜北民間,是陜北地域風格和道教音樂韻味的結合體,是一種具有陜北特色的道情音樂。

二、 陜北道情的價值與教育功能

陜北道情是古代陜北人悲苦生活的戲曲記錄,是十分寶貴且不可再生的地方文化資源。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陜北道情作為陜北地方屈指可數的藝術形式,對陜北人民發揮了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許多優良的傳統道德觀,就是在道情劇目的演唱中,在文化落后的農民中傳承發展的。陜北道情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它曾最早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文化運動匯流,并因《翻身道情》曲目的創新改編而獲得新生,唱紅陜北、唱響全國,登上了世界舞臺。

張:白老師,陜北道情已列入國家非遺保護目錄,您是代表性傳承人,給我們分享一下您對陜北道情價值的認識吧!

白:陜北道情的價值與它產生的環境關系是分不開,它是陜北人精神、觀念、習俗、情感以及審美情趣的音樂表現,也是陜北人民曾經悲苦生活的戲曲記錄。

陜北道情的主要價值是它的不可再生性。陜北道情是舊以前那個年代,陜北農民創造的藝術,是農民無聊時休閑娛樂和艱苦生活的一種記憶,是不可再生的一種地方文化資源。我擔心一旦失傳,就再也沒有了,現在非遺文化的保護,主要意義就在這里。

其次,在陜北,文化落后、娛樂單一,陜北道情起了很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人沒事就喜歡聽聽道情,群眾中形成的尊老愛幼、勤勞善良、低調做人、嫉惡如仇等傳統優秀文化,在陜北農村,就是通過道情戲曲等演出形式,傳承并發揮作用的,沒有文化的農民就是在觀看道情劇目中學習傳統文化的。

第三,陜北道情的價值還在于它曾最早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文化運動匯流而獲得新生。記得老一輩人總說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讓很多像劉熾先生這樣的文藝工作者走進陜北農村,深入采訪民間音樂,后來發現了清澗道情,還改編、創作了《減租會》這樣的新道情音樂劇,其中一段獨唱被稱為《翻身道情》,在陜北及解放區演出后,深受群眾歡迎。這也是我喜歡唱的道情劇,從小就會唱。這首歌還在1949年,登上過國際大舞臺,中國演員李波演唱了《翻身道情》,在當時獲得了二等獎*李波(1918-),1941年考入延安魯藝戲劇系。1949年7月,在布達佩斯參加了世界青年聯歡節,李波演唱的《翻身道情》獲銀獎,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藝團體第一次獲得國際獎項。。后來,我聽過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翻身道情》,唱紅陜北、唱響全國,也登上了世界舞臺??梢哉f《翻身道情》的成功改編,對陜北道情的發展以及新道情音樂、劇目創作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三、 陜北道情的困境與內外成因

在新的歷史時期,陜北道情與我國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也面臨著傳承人斷層、受眾縮小、劇目落后、創新維艱等困境。分析其產生的復雜內外成因,探索其保護的政策措施、傳承的內在規律、創新的基本原則,是地方政府與民間社班以及道情專業工作者共同的責任。唯此,才能使這一古老的戲曲劇種綻放出新的藝術光芒!

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傳統戲曲發展面臨諸多困境,陜北道情是不是也如此?陜北道情發展的困境具體有哪些?

白:是的。陜北道情的根基在農村,演員是農民,觀眾也是農民。演出模式和本地的傳統節日、廟會祭祀、婚喪嫁娶等活動關系緊密,要發展困難很多,現在基本呈現衰落狀態,斷代失傳現象很嚴重。

最主要是道情藝人傳承斷層。經過數百年口耳相傳和舞臺藝術實踐錘煉,陜北大地原來涌現出過一大批技藝精湛的道情老藝人。就我認識和知道的藝人,有名有姓有故事的就不下百人,黃金鰲、強不屈、張海生、我師父(惠萬年)*我師父指惠萬年(1927-),乳名桃兒,清澗樂堂堡人,陜北道情藝人,農民出身,文盲。、郝清賀、張國倉、陳世澤、王光海、殷和庭、張辰祥等??上У氖悄莻€年代,誰也不知道陜北道情的價值,老一輩藝人自生自滅,他們身上的技藝也沒有影像資料留存,音樂也沒有曲譜記錄。家族傳承、收徒傳承的舊機制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崩塌了?,F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學唱傳統道情,可以說是兒不繼父業、女不學母唱、師無徒可收,道情傳承青黃不接,傳承人也是逐年遞減。道情藝術的質量在不斷下降,很多經典曲目沒有完整傳承,陜北道情傳承處在斷層邊緣。

其次是道情觀眾的范圍縮小。陜北道情是陜北人民最喜愛的戲曲劇種之一,祖祖輩輩的人們,不分男女老幼,每逢傳統節日、廟會祭祀、婚喪嫁娶,都會拿上小板凳,圍坐在露天的戲臺前,聽一臺道情大戲,那場面很接地氣。但是隨著80年代以后,我國改革開放的浪潮,城鄉一體化發展,大量農村年輕人外出打工,農村人口逐漸減少,外來新興文化和新媒體藝術沖擊,人們興趣愛好的轉移,導致看道情的人群也發生了變化,整體上看道情的都是中老年人,看道情的觀眾也都在農村或鎮子上,文化水平低,老年農民人數多,外出謀生住在大中城市的陜北人,雖然很熱愛這一口*這一口,指清澗道情。,但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大多數人都不再唱道情了。

三是劇目雜陳不適時宜。六百多年的陜北道情歷史,藝人們編創了大量的道情劇目。最早時期的劇目大多與道教故事有關,如《湘子出家》《湘子算卦》《斬經堂》等。后來也有佛教故事、中國歷史故事、秦腔等劇目被納入道情劇目中,經過改編成為道情,如《十萬金》《唐僧出世》《三仙盤道》《牡丹亭》《子胥過江》《鬧書館》《汾河打雁》《劉秀走南陽》等。當然,大量的還是由具有道德教化意義的民間故事改編和反映新社會、新生活內容創編而成,如《小姑賢》《合鳳裙》《李大開店》《殺狗勸妻》《賽畜會》《劉栓回頭》《接婆姨》等。我和一些道情愛好者進行過統計,陜北道情總劇目累計共198個。其中傳統保留劇目81個;近代農民道情班社編創的有33個;解放后編創的78個(包括清澗劇團編創的24個,榆林劇團編創的14個,子州、橫山劇團編創的6個)*參見張國萬《陜北道情》,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頁。。傳統道情劇目的宗教色彩比較濃,像成仙得道、借尸還魂等劇情,曲折的反映了勞動人民現實生活中貧窮和受壓迫的悲慘狀況,他們只能把美好愿望寄托給天國。民間傳說和歷史題材故事主要是勸善勸孝,積善行德,宣揚好人有好報思想。解放后新創編的道情劇,內容積極向上且符合生活實際,對推動陜北道情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傮w看,陜北道情劇目雜陳,劇情單一,一個故事一個道理,戲曲矛盾小,大多傳統劇目沒有形成書本形式流傳下來,唱詞、道白隨意性很強,口語化表達多,文學性差,藝術水平低,與其他流行的現代戲曲劇目水平形成了鮮明對比,也不符合現代年輕人的欣賞水平,這就顯得陜北道情劇很落伍,并且不適時宜。

四是改革創新舉步維艱。陜北道情發展到現在,幾乎完全靠的是人民的喜愛、老藝人的口口相傳,其他因素很少介入。以前的道情藝人和聽道情的人幾乎都是青一色的文盲,所以,家族言傳身教或收徒口授心記成為唯一的傳承方法。老藝人們由坐灘演唱到戲曲登臺表演進程很緩慢,那時人們生活節奏慢,傳統道情也都是慢節拍的悲涼唱腔,這種情況限制了陜北道情的創新發展。直到四十年代,延安魯藝的專業音樂工作者來了,陜北道情的發展才向前走了一大步,原來悲涼的唱腔有了改變,道情劇目也新增了反帝反封建的新內容。但是成功的也就《翻身道情》《陜北道情聯唱》(后改名為《幸福的歌兒永遠唱不盡》)等幾首,流傳下來的不多*參見白秉權《陜北民歌精選》,1956年版錄入歌曲《陜北道情聯唱》,后改名為《幸福的歌兒永遠唱不盡》。。1944年,清澗民間十八班秧歌劇社在縣城匯演,出現了循舊調唱新戲的景象,樂堂堡村道情班演出的《做軍鞋》等四個新道情劇受到表彰和獎勵。但陜北道情的整體曲調結構和劇目表演內容,仍沒有大的變化,依舊在傳統封閉式循環中演進,腔還是老調,戲還是舊劇。解放后,受苦人翻身做主人,人民群眾用唱道情表達熱愛毛主席、熱愛共產黨、熱愛新生活,陜北道情音樂改編和反映新社會、新生活劇本的創作進入最繁盛的時期*參見張國萬《陜北道情》,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頁。。1964年,清澗縣專業劇團對陜北道情進行改編創新,當時的縣委書記郝延壽很重視這次改編活動,他親自掛帥,副書記艾維光帶頭編導大型道情劇《賽畜會》,縣人民劇團代表榆林地區在陜西省第二屆戲曲創作觀摩大會演出該劇,譽滿省城,國家和省人民廣播電臺還進行了錄播。以后榆林地區文工團、子州、橫山縣等劇團也創編了一些新道情劇在本地演出*參見《陜西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會刊》演出劇目名單,其中包括清澗道情劇《賽畜會》。??傮w看,這一輪陜北道情的改編創新,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產生了一時的轟動效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存在的問題也慢慢表現出來了,主要問題是陜北道情的觀眾農民朋友不買賬,認為新編道情唱腔失去了原來老道情的韻味,不好聽,所以他們不愿意傳唱。目前一直活躍在農村戲臺的民間道情班社,大多不演唱新編道情劇,受歡迎的還是那些傳統道情劇目,陜北道情的創新改編轉了一個圈,又回到了它的起點,新編道情除了幾首代表性作品以外,大多數劇目在民間失傳,只有在資料檔案庫里能看見。

張:白老師,您對陜北道情困境的論述,我是否可作以下理解:陜北道情的發展困境之間是互為因果的。藝人斷層是因,青黃不接是果;現在的新媒體新藝術沖擊是因,道情觀眾縮小是果;劇目雜陳、藝術水準低是因,年輕人興趣偏移、遠離道情是果;新媒體新藝術沖擊是外因,道情藝術水準低、創新乏力是內因;不利的外因,通過已落后的內因起了變化,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陜北道情逐步走向衰落。

白:陜北道情困境的成因是復雜的,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你的理解是對的,也符合陜北道情發展的實際狀況。

四、陜北道情的保護與傳承創新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非遺”保護工作提上議事日程。2007年,陜北榆林市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同年,延安市也成立陜北道情保護傳承領導小組,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陜北道情的普查、項目申報工作。10年時間過去了,陜北道情的保護、傳承、創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榆林、延安兩市民間道情劇團有所恢復發展,道情愛好者們采集、編輯、刻錄、出版了一些傳統道情樂譜、劇本、碟片,專業工作者們在報刊雜志上發表了一些關于陜北道情保護、傳承、創新的理論文章和建設性意見建議,當地政府部門也增強了“非遺”保護意識。但總體看,工作是滯后的,措施是無序的,搶救是不及時的,效果是顯微的。如何保護、傳承好陜北道情并有所創新,值得深化研究探討。在榆林、延安也有很多道情學者及老藝人都在試圖為陜北道情的傳承創新尋求出路。

張:白老師,面對這些問題和困境,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您對陜北道情的保護工作有自己的意見、建議嗎?

白: 有的,我也想說說。道情對老一輩陜北人來說,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來說就成了主要部分。我的大半生生活艱苦,也沒出過遠門,苦了、累了就唱道情,在我們小縣城內也算小有名氣?;字?,偶然有機會登臺獻藝,并成了陜西十大民歌手,陜北道情代表性傳承人??梢哉f,人生中的峰回路轉改變了我晚年的命運,政府幫我在縣城辦了保障性住房,我也安心免費收徒傳藝,集中精力從事陜北道情研究。下面就把我對陜北道情的保護意見建議和你們說說。

我認為要保護陜北道情,必須強化體制機制性保護。保護是前提,是傳承、創新的基礎,保護工作做不好,傳承、創新就無從談起。所謂“體制機制性保護”,是指政府要從地方戲曲文化資源傳承角度考慮,建立長期、有效的機制,為陜北道情的保護工作提供穩定的政策支持和財力保障。建議地方政府能成立“非遺”保護機構,加強對陜北道情保護發展工作的投入;最好能在省、市、縣設立陜北道情保護專項資金,資金多少不要緊,能隨地方財政增長比例穩定增長最好。這樣陜北道情才能在保護機制下長效發展。

張國萬*在采訪白明理老人時,《陜北道情》的主編張國萬老人也在場,他就體制機制性保護的具體內容談了自己的看法。:對的。首先應該恢復或新建“清澗道情劇團”,由財政全額撥款,專業從事陜北道情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道情劇目的演唱,讓陜北道情進城入市,擴大影響,納新受眾,提高水平。

成立陜北道情研究院或陜北道情保護中心,擇優錄取戲曲、音樂專業畢業的本科或碩士研究生,專業從事陜北道情的研究保護工作,并對專業道情劇團和民間道情班社進行傳承、創新工作的藝術指導。

創辦陜北道情戲曲學校,編寫陜北道情教課書,聘請專業研究者與老道情藝人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加強陜北道情后備人才培養工作,讓陜北道情盡快走進陜北中小學校園。

籌建陜北道情藝術檔案館,收集、收藏優秀傳統道情劇目、曲譜、器樂、服裝、道具、劇照、碟片、道情傳承人保留劇目、劇場場景實物等,逐步積淀后人對陜北道情的認同感和歷史感,展現地方文化的多樣性魅力。

地方文化部門定期舉辦陜北道情藝術節,邀請全國南北各地道情戲曲劇種登臺表演、交流技藝,為不同流派道情藝術的融匯創新發展提供平臺。

加強陜北道情宣傳和推廣工作,打造和培育陜北道情戲曲品牌。

張:白老師,您剛才提到保護是前提,是傳承、創新的基礎,那您對陜北道情的傳承肯定也有些心得吧?

白:有的,還不少。我認為陜北道情必須做到原汁原味活態傳承。陜北道情從淵源和所反映內容看,雖帶有一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它的唱腔音樂,獨具陜北地域特色,是北方地方戲曲劇種少見的。這就提出一個問題,陜北道情由誰來傳承?傳承給誰?怎么傳?解放后的五十年代,著名陜北道情老藝人惠萬年(藝名:桃兒)、張海生(藝名:海水)曾分別被中央歌舞劇團和陜西省歌舞劇團邀請去教唱陜北道情,但學會的人極少,傳承談何容易!我曾搞過一個試驗,給一位懂音樂、會曲譜卻是外鄉人教唱陜北道情。半年后,我和他同唱一段道情,戲迷們的評價是:他唱的不是陜北道情,沒有陜北道情韻味,像是道情民歌*道情民歌指沒有地方獨特音樂特色及韻味的道情演唱方法。。那次實驗給我的啟示是:

陜北道情的傳承必須原汁原味。陜北道情的主體是農民,祖祖輩輩聽慣了道情韻味,這是他們鄉音的組成部分。傳承中陜北道情演唱無前鼻音的方言發聲與頭腔共鳴方法是不能改變的,用普通話演唱陜北道情,聽起來就是道情民歌,因為陜北道情發聲方法和民歌發聲方法是有很大區別的。悲苦劇目中哼哼咳咳一詠三嘆的唱法是必須保留的,無哼咳詠嘆演唱,陜北道情就沒有韻味。溫柔細膩,平和舒暢,抒情精細,委婉幽雅、旋律低回的基本曲體結構是必須原汁原味傳承的,這樣才能保留住陜北道情的原始文化基因和韻味的獨特魅力。

陜北道情必須活態傳承?;顟B傳承這個詞也是近幾年聽別人講的,我認為這個詞就是文化人對“非遺”傳承方式的新潮概括。其實陜北道情能延續流傳至今,靠的就是活態傳承。我理解的活態傳承,就是家族或師徒代代口傳心授。陜北道情音樂唱腔唱法與陜北信天游、民歌、說書等姊妹藝術密切相連,道情演唱中的呼吸、運氣、發聲、吐字、行腔、共鳴,明顯帶有陜北人的說話習慣、生活情趣和藝術追求,具有濃郁的地方鄉土韻味,與城市的文士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它既粗狂、豪放、激揚,又抒情、優雅、委婉。這就要求陜北道情必須是活態傳承,即由老道情藝人口耳相傳、心領神會,一招一式、一腔一念,苦練才能得真傳。技藝精湛的道情老藝人,是陜北道情傳承的瑰寶,搶救、保護工作已經不能再拖延了。收徒授藝的傳統不能丟棄,地方政府應該舍得在老藝人傳藝上投資,進一步完善道情老藝人收徒授藝體制,建立代表性傳承人制度,用制度管事管人,保證陜北道情的精髓能代代相傳。

最后,陜北道情的傳承必須本土化。我做的試驗已基本證明,不是土生土長的陜北人是很難學會陜北道情的。第一個障礙就是地方方言,方言關過不了,學唱陜北道情關就過不了。其次是人們的生活環境,陜北有很多村子幾乎人人會唱道情,在“道情窩”中長大,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學會唱道情。再厲害的外地音樂人,拿起陜北道情曲譜用標準普通話演唱陜北道情,是唱不出陜北道情韻味的。這就要求陜北道情的傳承,必須本土化,從娃娃抓起,少走彎路,早出大師。

張:白老師,陜北道情的保護和傳承之路本身就十分艱難,創新更難,您能談談您對陜北道情創新的看法嗎?

白:創新是必須的,但要謹慎創新,創新不能“跑調”,要保留住陜北道情韻味。經過長期文化積淀而形成的陜北道情,之所以能延續到今天,說明它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即便是現在,也是其它藝術形式替代不了的。它所體現出的黃土文化精神和審美情趣具有獨特性和超越性,置身其中會讓人很陶醉。然而,時代在發展,看看陜北道情的現狀,保護、傳承固然重要,但改革創新也很緊迫。道情音樂的改革,重點要放在唱腔體系和樂曲結構的調整、濃縮和適度創新上。人們常說的“九腔十八調”,其實“調調差不多”,重復的東西太多,必須重新調整并重組,突出腔調之間明顯的不同之處。樂曲結構的主要問題是節奏太慢、間奏多,唱詞音節十分分散,延長音、哼咳音一直持續出現,一句唱詞唱半天,本地人聽了也不知唱的是什么詞。這樣的樂曲配詞結構,已經不適應現代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了。不改革,陜北道情戲曲的觀眾就只能是農村的老頭老太太。

道情劇目的改革,重點要放在新劇目的創作上。創作人員要放下架子,深入到陜北道情的民間戲班那里,尋找新素材,發現新主題,塑造新人物,及時表現新時代民間生活的新變化,反映人民新的精神面貌與情感訴求,深入探索陜北道情的生存發展之道。劇目創新要與國家主流意識相一致,適應公民意識、法治觀念、主人公精神以及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渴望與維護。當然,優秀傳統題材也要繼續關注,勸善勸孝、功名富貴、善惡有報、世俗婚姻、人倫親情等題材應成為重要編創內容。

張國萬*在采訪白明理老人時,《陜北道情》的主編張國萬老人也在場,他就陜北道情的改革措施談了自己的看法。:陜北道情的改革是必然的,不改革沒有出路。但改革創新又是很艱難很復雜的,稍不留神,就會重蹈覆轍,出現上一輪改革中已有的“編一個、演一個、丟一個”的惡性循環,把道情變成“大雜燴”,模糊陜北道情的面容。吸取已有改革經驗教訓,我認為要堅守以下兩條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民間價值取向。因為農民喜歡看陜北道情就是因為通過看道情能讓他們把自己悲苦情感投射到戲里的情節中,最后得到情感上的滿足。所以陜北道情一定要表現世俗情懷、弘揚社會批判精神、突出懲惡揚善、伸張正義主題,這是陜北道情改革必須把握的正確方向。要防止陜北道情走向精雅化、文士化;防止改革把陜北道情引向單一的歌功頌德。保留住陜北道情的“草根文化”印記,是改革創新的基本底線。

二是堅持戲劇矛盾沖突。戲曲藝術最本質的特征就是集中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淡化矛盾沖突,就很難滿足觀眾看“戲”的心理期待;如果沒有了巧合、誤會的故事編輯,也就沒有了舞臺上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淋漓盡致、欲罷不能的藝術表現。要防止把陜北道情引向歌劇化、舞劇化、話劇化;防止多元藝術形式的簡單拼貼。如果讓觀眾覺得“看戲”“沒戲”,改革很可能會走向失敗。

白:我覺得還要增加兩條:一是堅持“簡約”藝術風格。陜北道情藝術有很濃的鄉土氣息,舞臺主角大多是普通人、是基層小人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既有對黑暗社會的無情揭露和諷刺,又有對苦難生活的訴說和哀嘆;既有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有對普通人健康生活情趣和生存智慧的贊美。舞臺表演形式十分自由、靈活,形成與農村生活方式相適應的“簡約”舞臺風格。這種風格也是“草根文化”印記,不要刻意改變。不需要為了趕潮流投入太多的舞臺設備,追求場面的氣派,導致形式大于內容;要注重用生動的劇情、真摯的感情和出色的表演打動觀眾,做到“小戲”贏天下。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道情舞臺表演也要與時俱進,適當的舞臺燈光、音響、樂器、服飾包裝也是必要的。

二是堅持兼收并蓄原則。陜北道情音樂雖然自成一脈、獨具特色,但并非是封閉的,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不僅吸納了本地民歌、說書、嗩吶等藝術元素,還融合了周邊隴東、晉北道情、河北小放牛等同類藝術元素為其所用。舞臺藝術表演,也受皮影、秦腔、晉劇戲曲影響比較大,特別是舞臺表演中的一些器樂、道具、服飾,只要適合,拿來就用。這種開放包容胸襟,對陜北道情走向成熟產生了非常積極的意義。時代發展到今天,交通順暢、信息便利,陜北道情的改革創新,應有更寬廣的胸懷,包容、吸納、融合更多藝術元素,以兼容并蓄的姿態吸納京劇、豫劇、黃梅戲、蒙古長調、呼麥等有用因子,使陜北道情進一步走向成熟,綻放出新的藝術光芒!

采訪后記:我們的采訪從早晨8點開始,一直到中午12點才結束。我們邀請白老一起共進午餐,卻被他拒絕了。他說老伴很支持他現在的工作,已經為他做好了午飯,下午他還要給徒弟們授課,最后他送我們走出小區門口時,白老握著我的手真誠地說:“我要感謝你們這些高學歷年輕人,十分感謝你們加入陜北道情“非遺”的保護工作,我老了,蹦跶不了幾年了,但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陜北道情的傳承做貢獻,而陜北道情的未來就拜托你們年輕人了!”走了好遠回望他那蒼老的背影,我耳畔回響起采訪時他說的那句話:“非遺”老藝人是瑰寶,政府要舍得花錢把他們養起來。白明理老先生是目前唯一的陜北道情代表性國家級傳承人,他的艱難從藝經歷、他的滿肚子道情曲調、他的高調唱歌低調做人、它對我們年輕人的殷切期盼……想到這里,頓感自己肩上責任重大,心里默默承諾:白老師,您就放心吧,我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從頭學起,一步一個腳印做好陜北道情的保護、傳承、創新工作。我們還會回到故土看望您,聆聽您的教誨,讓我們一起為“非遺”保護工作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猜你喜歡
道情陜北
情系陜北
河南太康道情戲及其生存現狀
擇一行愛一行:兩次生命的起點
——山西古交市非遺項目“岔口道情戲”自然傳人王谷喚訪談
陜北綠了 百姓笑了
陜北迪士尼
——碧麟灣
劉文西陜北過大年
歷史回音壁
——藍田上許村道情演唱
義烏道情:道不盡情長
金華道情的藝術特征及生態現狀研究
黨建地圖·陜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