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環生態自然村國內外研究現狀

2014-08-20 19:42王巧斕
吉林農業 2014年8期
關鍵詞:生態村可持續發展

摘要:循環生態自然村的建設在多年研究實施過程中對人類的益處很多,它是一些國家在農業的高速發展之后自然界制約的一種思考,也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思路。我國的循環生態自然村的建設經過了長年的科學理論與生產實際的摸索,出現了很多成功的實例。伴隨著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我國循環生態自然村的建設必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文就循環生態自然村的國內外現狀進行分析,為今后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循環生態;生態村;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Q1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5-20-1

1國外研究現狀

循環生態自然村最早起源于美國,美國東南部地區田納西州的當地人,常年從事農業生產,在1971年該地區顯現了第一個具有循環生態特點的自然村。這個地方被當地村民命名為農莊,“安貧樂道,簡樸生活”是該村的主題。但是,當時并沒有對循環生態自然村作出明確的定義。

1991年,循環生態自然村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丹麥學者羅伯特關于“循環生態自然村及可持續的社會”的報告中,他給出循環生態自然村的特點,循環生態自然村是人類本能及各種的社會化活動與自然環境相結合,使人類活動能對環境進行開發資源利用時能夠持續的利用。1991年,國外學者提出了循環生態自然村的定義,是指在農村及周圍環境組成的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居住地,所有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依存與相互聯系的,且這些要素構成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概念中尤其注重了循環生態自然村中人類的居住作用。隨著現代科技的發揮愈來愈得到重視,物質流、能量流的管理成為循環生態自然村建設突出問題,循環生態自然村的質量與環境效益是循環生態自然村實踐的重點,經濟效益不理想,缺乏相關的合理評價系統,缺少公眾的信任。例如,瑞典斯科爾鎮的泰格萊特村,位于德國漢堡的巴姆菲爾德村,位于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盧瑟??h的埃斯俄文村等。

目前,循環生態自然村不斷發展和壯大,特別是在北歐許多國家如英國、挪威等,美國、阿根廷等國家也開始構建循環生態自然村。丹麥的Gaia在1993年構建了丹麥可持續社區協會,很多已構成的循環生態自然村和正建設的循環生態自然村組建成該改協會。丹麥在1994年召開的循環生態第二次會議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設基于全球網絡化的循環生態自然村的項目,即全球循環生態自然村戰略(GEN)。全球循環生態自然村網絡的早期成員包括蘇格蘭的Findhom社群、美國田納西的Farm、澳大利亞的Stal Waters等??沙掷m居住社區模式局限突破是目前國外循環生態自然村的研究重點,正如羅伯特在他的報告中報告的,“我們需要在不失去關注點的同時擴大我們的視野,讓循環生態自然村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取代可持續的居住社區”。羅伯特也提出讓更多的人和循環生態自然村發展模式融入GEN,發展生態可持續鄉村。

2我國研究現狀

對循環生態自然村的理論研究,我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才逐步開始。我國學者在1987年研究了平原地區農耕為主的農村生態系統的“農村庭院生態系統”由云正明先生提出。王智平等在庭院生態系統基礎上提出了“村落生態系統”,對不同地貌類型區村落與農田以及土地利用、循環生態的特點、分布特點以及之間的相互聯系進行了研究。隨后,我國學者周道瑋等提出了“鄉村生態學”的基本概念,自然村落是人類社會活動與發展的重要結構,也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單元,是村落行為、形態、結構與其周圍環境的統一及相互關系。

循環生態自然村的實踐起初是受循環生態自然村理論發展影響而圍繞農業建設發展起來,旨在統籌農業發展,宏觀方面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微觀方面調整農業內部“農、林、牧、副、漁”生產結構。如1984年以來,北京市大興縣留民營村、浙上李家村、安徽省穎上縣小張莊村、藤頭村、浙江省山一村、江蘇省太縣河橫村、遼寧省大洼縣西安生態養殖場等7個村莊(養殖場)先后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的榮譽稱號,他們在立足當地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現狀的發展道路,突破地域局限性成功創建了新發展模式的生態農業村。

在分析與歸納安徽淮北平原循環生態自然村的建設經驗的基礎上,范渦河等指明了生態農村的定義,是指在特定的空間內,把農林牧副漁生產、商品經營活動、農副產品加工、村鎮基礎建設等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實現不同要素之間的良性循環,從而達到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礎的生態農村設想,農業區劃與土地資源利用、村鎮基礎建設、土壤的保持與水利及林業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村循環能源利用、農戶計劃生育等成為生態農村的系統結構的具體內容。

生態產業不斷發展,循環生態自然村建設內容不斷充實出現了多種發展模式。以生態復合系統產業的角度而言,佘黎認為生態制度、生態環境、生態產業和生態文明是包括在生態農村的四個主要內容。伍慧玲等提出“農民生態權”從法律角度促進生態農村建設;朱躍龍等提出新的生態農村理想模式,改模式以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文化和生態產業為主要建設內容。

作者簡介:王巧斕,本科學歷,太原市東山林區管護站,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調查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猜你喜歡
生態村可持續發展
霞溪村水土保持生態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國外生態村生態理念實踐及啟示
鷹潭市審計局成立了“文明生態村”幫建工作組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江蘇省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