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高中語文文本閱讀的審美體驗

2014-09-02 12:51劉焱峰
語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3期
關鍵詞:意蘊道德精神

劉焱峰

閱讀可以看作是一種介乎精神與文化之間的審美活動。錢鐘書倡導“讀書務博”,注重“博覽、融化、取精”,這就是所謂的“妙悟”,凡體驗處有得,即是悟。通過體驗式閱讀可以達到個體與文化的雙重效應。文學作品往往寄托著作者深層的思想意蘊,要進行體驗式閱讀就必須和審美活動聯系起來。根據作品的審美特征與本質,把握審美體驗的層次,重視文本解讀中的審美心理活動,初步形成以語言、意蘊和精神與道德為中心的審美體驗解讀,可實現高中語文體驗式閱讀的精神與文化兼修的目標,為創造性欣賞提供理論與實踐的保證。

一、語言的典雅靈動是審美意蘊的基石

文學作品以其華麗的語言表現作者鮮明的個性色彩,并透露出作者獨特的審美取向。誦讀詩詞,我們常常被其有節奏的音韻、華麗的遣詞、唯美的意蘊所感染。詩詞中的音韻和諧唯美與作者性格、情趣、風格和創作需要有關,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給人以感官與內心交融的藝術享受。要使語言的典雅靈動達到感知效果,可以從音樂的角度引導學生體驗詩文的審美意蘊。

如講授《西廂記》時,鼓勵學生用周杰倫《東風破》的曲調,將曲牌【端正好】、【滾繡球】唱出來,引導學生進入離愁別緒的情境中去,體味含蓄蘊藉又極具“中國風”的古典語言風格。

詩歌典雅靈動的語言,不僅能描摹客觀景物的特征,而且能增強韻律感、色彩感和畫面感,更能刺激學生的感官,為渲染情感氛圍、強化情感意蘊奠定堅實的基礎。絢爛至極歸于平淡,簡潔凝練的語言也能帶來唯美的意蘊。

如孫犁的《亡人逸事》中,作者寫妻子臨終前的一段對話,妻子詢問丈夫把布寄到娘家的原因,得到丈夫“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的回答后,妻子“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通過簡練的語言,我們能感受妻子因得到丈夫細膩關懷的甜蜜幸福的感覺,以及丈夫對妻子為家庭奉獻全部的感激和自己沒有為妻子分憂的一絲愧疚感。這樣的語言可以通過學生分角色朗讀,以及站在作者的立場給妻子寫一段話來慢慢地品讀其中的意蘊。

二、意蘊的情志融合是審美體驗的支柱

文學作品的“意蘊”是審美體驗的特殊對象?!拔馁|兼美”歷來是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對于選文的重要標準。文質兼美,既要做到選取的范文形式美和內容美統一,又要做到審美性與思想性、時代性、經典性相一致,才能達到意蘊的體驗式升華的目的。我們可以用古典詩歌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義來說明這一點?!芭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李白孤獨的象征、自我的體驗;“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杜甫對故鄉情感的寄托。詩歌的意象是美的象征和靈魂的皈依。這些詩中呈現的是不同的意象世界,暗合了詩歌意蘊美感豐富性的原理。而作品的意蘊必然是帶有情感、志趣的審美世界。

又如老舍的“自敘體”短篇小說《微神》,通過抒情主人公與暗娼的愛情糾葛,贊頌平凡愛情的刻骨銘心。其中一句“只想起那雙小綠拖鞋,像兩片樹葉在永生的樹上作著春夢”,情感豐富,意蘊深遠,表現女主人公的外貌永駐“我”心的題旨,即使“她”是身份卑微的、為人所不齒的暗娼,也是“我”心中的女神。從而獲得愛情需要用心體驗,彰顯在細微處的審美感悟。同樣寫愛情,在《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在共讀《會真記》時,寶玉將自己比作張生,表達愛意。林黛玉嗔怒,借“銀樣蠟槍頭”嘲笑寶玉,從而做到在細微的情境中凸顯細膩的情感。

三、體驗的精神完善是美感教育的框架

學生的精神境界只有在感性與理性的天平上找到最佳的契合點,我們才能視這種閱讀體驗達到了精神的完善。在精神臻于至善的基礎上,美感教育才能找到文本閱讀體驗的抓手和關鍵點。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將動態與靜態、正面與側面相結合,從視、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出發,運用比喻、擬人、排比、通感等藝術手法,營造一個境美、意深的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但我們也要從時代性角度,看到作者對嚴酷的社會政治現實的失望和不滿。從人文性角度看到,作者通過反襯手法希望在幽靜甜美的環境中尋找到精神上“暫得浮生半日閑”的精神解脫,追求自由、平等、尊嚴、價值的人文訴求,以及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懷舊心理。文思縝密的散文彰顯著朱自清追求真理、保持生命本真的人格魅力,用朱自清自己的話來概括其文章的思想之真,就是“人們在情感上要求真誠,要求真心真意,要求開誠相見或誠懇的態度”。

蘇教版必修五《論厄運》、《直面苦難》為學生詮釋了“苦難中的尊嚴”的涵義,讓學生領悟到面對不同悲劇時許多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與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結合起來解讀,學生會明白“最美好的品質也正是在厄運中被顯示的”(培根)。關注人性之美,尊重自我也是美感教育的重要內容。

四、道德的熏陶濡染是審美體驗的居所

傳統文化蘊涵著多重道德因素,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道德熏陶、精神的濡染、人文的觀照。用鮮活的事例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和對完美人格的不斷追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悟、體驗文本的深邃崇高的道德,是審美體驗閱讀的最終目的。

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有完璧歸趙、“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藺相如,有“俠客之義”、慷慨悲歌、“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還有《五人墓碑記》中“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仁人志士,以及《指南錄后序》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忠貞愛國的文天祥。杜甫的“三吏”、“三別”,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窮年憂黎元”,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英雄淚”讓學生感受到雄才大略、憂國傷時的愛國情懷。他們都是國之重器,他們的人格魅力在于愛國理念與實際行動的一致,他們凜然的正氣、不屈的精神、壯美而崇高的人格都是中學生的道德楷模。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能力及課文特點來考慮塑造學生人格,只有將這些精神的力量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深處,道德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審美閱讀體驗的精神棲居之所。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用心欣賞、體驗詩文的絢爛華章,升華對意蘊的情志審美感悟,于感性與理性中獲得精神的愉悅、彰顯人格的魅力,促成學生對自身道德的內省,激發學生妙悟的審美能動性,讓學生自由穿梭于古今時空,匯集百家之所長,引導學生向往積極、平和、恬淡的生命境界,以此為基礎,閱讀教學才能做到用語言、意蘊、精神與道德之“磚石”,建造屬于中學生的美感“大廈”。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劉橋中學(226363)

猜你喜歡
意蘊道德精神
虎虎生威見精神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拿出精神
歷史課點評的意蘊
論秦觀詞的感傷意蘊
意蘊難求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