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城市開發區轉型升級研究進展與展望

2014-09-15 20:54曹賢忠曾剛
世界地理研究 2014年3期
關鍵詞:研究展望轉型升級研究進展

曹賢忠+曾剛

摘 要:從各國城市發展歷程可看出,開發區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是實現對外改革開放的窗口。與開發區的實際發展相對應,國內外學者們對開發區的研究也呈現出多元化傾向,特別是近十年來,圍繞開發區轉型升級做了較為豐富的研究,論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個方面:開發區轉型升級戰略;開發區轉型升級評價;開發區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開發區轉型升級模式;開發區與城市空間組織關系和開發區功能轉型。綜合上述研究成果發現,開發區相關研究成果逐漸豐富而且呈現出高質量化,但就學科發展而言在轉型升級模式、轉型升級路徑、轉型升級潛力等方面尚需進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關鍵詞:城市開發區;轉型升級;研究進展;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A

開發區是指為促進經濟發展,由政府劃定實行優先鼓勵工業建設的特殊政策地區,常見的形式主要有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高新技術開發區兩種。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各地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窗口,是我國價值鏈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已發展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開發區發展至今,在取得許多成就的同時,也遇到了發展瓶頸,轉型升級成為其必然選擇。經濟學和地理學對開發區的研究逐漸從理論和效率評價方面轉向功能的拓展方面。功能拓展必然要求開發區進行轉型升級,開發區轉型升級成為當下研究的重點。開發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是實現經濟轉型的前沿,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開發區轉型升級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尤其在國家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的政策調整下,開發區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轉型升級也面臨巨大的瓶頸。探求開發區在政策、體制、產業結構、生態環境等瓶頸制約下轉型升級的路徑以及路徑的優化等具有重要意義。關于開發區轉型升級的研究,國內外學者一般集中于其評價方法、發展模式與戰略、開發區轉型與母城區關系、影響因素及發展方式與路徑等方面進行研究。

1 開發區轉型發展評價方法研究

開發區轉型發展建立在對開發區的區情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對開發區的發展狀況進行合理的評價一直是學者們致力研究的重點。在上個世紀90年代,大多學者對開發區進行評價時采用定性的方法,為當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但進入新世紀后,經濟發展形勢復雜多變,且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面臨諸多新因素的影響,過去定性的評價方法不再適用。近年來,學者們多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開發區進行評價,對經濟技術開發區展開了綜合發展評價、投資環境評價、運行效率的評價(特別是開發區土地利用效率的評價)、生態環境以及功能的評價。美國的埃井雷特·M·羅杰和朱迪恩·K·拉森較早地從事了開發區評價方法的研究,他們運用定性分析方法對硅谷的起步和成長過程進行了考察,并揭示了硅谷形成“凝聚經濟效應”的條件[1],之后,在Malecki對開發區評價指標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的基礎上,Yeung等深入分析開發區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探討開發區績效的評價模型該如何建立[2-3]。

在實證研究方面,國外學者研究較為豐富,但也有很多學者主要是針對我國開發區的問題展開研究,比如Sean等就以我國上海浦東新區和張江高科技園區為研究對象,圍繞創新型城市的建立進行深入的研究[4];另外,Macdonald等則第一次將較為成熟的硅谷創新評價模型引入對我國高科技園區的評價[5];關于開發區的評價指標選擇對開發區的影響,Luger和Goldstein在科技園區評價過程中,發現技術創新指標的選擇至關重要[6];Li Lingji等則通過建立角色模型的方法評價高科技園區的發展狀況[7],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評價方法的基礎工作就是指標體系的確立和定量分析方法的選擇。朱立龍等建立了評價開發區的綜合指標體系,其中包含8個綜合指標78個二級指標,并利用Pearson相關性檢驗了8個綜合指標之間的相關關系[8];而俞勇軍等采用加權綜合指數法建立評價模型,對全國45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投資環境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全國經濟開發區已經分化出幾個不同的類別[9]。在開發區土地利用效率方面的評價方法多樣,學者們采用了數據包絡分析法(DEA)[10]、加權平均法和層次分析法[11]、主成分分析法[12]、GIS空間模型和TOPSIS法[13]、TEDA模型[14]等。

由于開發區的功能不斷完善,已由過去單一的工業生產功能向工業生產、居住、商業等綜合功能轉型,所以近年來關于開發區功能和生態環境①評價的研究也日趨增多,如唐燚從增長極功能、示范區功能和擴散源功能三個方面,建立了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評價指標體系,對高新技術開發區進行了功能評價[15];聶仲秋運用層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西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人居環境質量進行了評價[16];趙愈則運用共生能值效益率(SEBR)對生態園區的共生系統的效益率進行了有效分析[17]。

2 開發區轉型發展模式與發展戰略研究

開發區發展模式與發展戰略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國外學者研究的重點,國外的開發區包括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開發區的功能模式、開發區的類型、合理的支撐發展戰略成為這一領域的研究重點。

開發區興建起來以后,其發展模式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也是各國政府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早在1980年,Dixit和Norman圍繞免稅區的發展模式選擇提出了對偶法[18],但他們并沒有作深入的研究。之后,隨著世界很多國家免稅區的建立,一系列問題開始頻繁出現。1999年,Facchini和Willmann通過運用Dixit和Norman提出的對偶法,對免稅區建立前后的福利效應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免稅區的建立使得整個區域基本實現帕累托最優,遠遠超過了自給自足時的福利效應[18];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被公認的世界上較為典型的開發區發展模式主要包括美國硅谷、德國慕尼黑高科技工業園區以及新加坡裕廊工業園區[19],這三類模式也為世界其他各國提供了豐富的借鑒經驗,他們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各國建設開發區的信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曾產生了一些具有鮮明地區特點和時代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其中典型的有“蘇南模式”、“廣東模式”和“溫州模式[20]。從發展模式來看,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以增加區域經濟總量為目標,以外資拉動為主導方式,以制造加工業為主導產業[21];曾剛以上海崇明島為例,指出基于生態文明的發展模式是區域發展的新模式和途徑[22]。鄭國、張小勇等基于增長極和產業集群理論,分別以北京、蕪湖為例,構建了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城市經濟空間結構影響效應的理論模型,將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過程分為增長極開發、點軸漸進擴散和產業集群三個階段[23-24]。王瑤將產業集群模式細分為中小企業群生型產業集群、專業市場型產業集群、中衛網狀型產業集群,并對開發區與它們之間的關系作了細致的分析和探討[25]。Ali Pak和Farhad Majd以波斯灣地區的自由貿易區基什島為例,認為在波斯灣自由貿易區內應采用空間計劃為導向的方法進行管理,否則就難以實現和實施自由貿易區的整合發展[26];實際上,為了增加國際貿易和投資系統的財富創造效應,發展中國家早已開始普遍使用出口加工區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這兩個舉措[27]。

開發區向新城轉型中普遍存在經濟結構單一、功能單一、空間內涵與質量不高以及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沈宏婷提出平衡經濟結構、開發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空間內涵與質量以及創新管理體制等四大策略來應對開發區轉型發展中的問題[28];戴桂林等構建了“轉型升級”戰略模型(圖1),即“三動三合一催生”,并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十二五”期間發展思路為例,提出以“機制體制創新”為主線的青島經濟開發區轉型升級的行動策略與政策取向[29]。

3 開發區轉型與母城區關系研究

國外關于開發區與城市關系的研究,主要是從城市經濟增長的角度進行的,即開發區的發展與所在區域的利益關系方面的研究較多。

Miyagiwa指出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條件就是撤銷保稅區商品生產中進口的中間產品的稅收[31],但在一個新創建的區域內,稅收刺激和低工資對投資的吸引并不能維持較長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區域內的企業將朝著高附加值和技術密集的生產模式發展[32];另外,Ean-pierre Cling等根據第一手資料,解釋了弗朗什區對出口和就業的宏觀經濟影響[33]。近年來,城市經濟增長較多地是由第三產業拉動,而在第三產業中,旅游業的發展勢頭較猛,旅游度假區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逐漸興起。旅游度假區與所在的城市之間利益關系的研究并不多,Palmer與Mathel通過對法國一個滑雪場度假區的別墅業主們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肯定了旅游度假區會為它們所在的城市帶來直接和間接的利益[30]。

我國開發區與城市的空間關系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即“孤島”和“飛地”階段、開發區對城市空間影響效應增強階段,現在已經進入到開發區與城市空間的融合階段[34],在開發區成長的過程中,開發區與母城的關系演進一般可分為起步、成長和成熟三個階段,也稱為母城依賴階段、新城母城互動階段、功能與空間整合階段[35]。在張曉平等[36]研究的基礎上,賴江浩與楊志以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認為開發區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處理好與母城的關系,從空間結構上也提出雙核式(圖2a)、多極觸角式(圖2b)以及連片帶狀式(圖2c)三種演化方式來應對開發區的轉型發展[42]。

4 開發區轉型發展影響因素研究

開發區發展至今,學者們一致認為影響開發區的關鍵因素包括體制、環境和產業[37],開發區發展成功的要素一般包括具備相對優勢、完善的基礎設施、健全的法律法制、優惠的政策及較少的政府干預等[38]。開發區發展受到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國外的研究重點主要分為經濟因素、社會因素以及環境因素三個方面。

關于社會因素方面的研究,Liberato等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對自由貿易區就業和女性健康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39];還有學者對自由貿易區的區位進行了研究[31,40]。關于經濟因素方面的研究,Chaudhuri等認為創建一個自由貿易區可能導致國民福利的減少,進而可能會引起創造就業與創造國民福利之間的沖突[41];Schrank等分別從宏觀和微觀方面對出口加工區展開研究,研究表明影響出口加工區發展的因素有離岸生產、自身的催化劑作用以及區內企業和特定行業的特點[42-45]。關于環境因素方面的研究,Dennis等認為地理與環境因素對開發區的建立有著重大影響[46];Ramessur通過確定1996年~1997年期間毛里求斯出口加工區六個微量金屬(鉻、鎳、銅、鋅、鎘、鉛)在淡水系統中的濃度,評估了開發區對西北大河的上游和下游的酒店和工業活動的影響[47]。

阮平南等將企業引入機制和可持續發展機制看作是影響開發區可持續發展的因素,這是基于不同類型產業集群及其生成機理分析,并將產業集群生成機理分為經濟因素和可持續性因素的結果[48]。王興平等認為我國城市開發區空間規模比國外偏大,而地均效益則遠遠低于國際水平,并指出削減開發區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光圈”效應和“蜂窩”效應,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關鍵[49];班茂盛等指出在國家宏觀政策調控的背景下,開發區空間擴展與土地稀缺性矛盾日益突出,而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就在于提高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的程度[50]。1990年以來,我國沿海幾個地區開展的工業新城建設,雖然促進了該地區經濟和空間不斷向外擴展,但也造成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空間發展協調度差等一系列問題[51]。

5 開發區轉型發展方式與路徑研究

近年來,開發區土地空間和環境容量逐漸縮減,政策優勢不斷淡化,再加上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52],開發區轉型發展迫在眉睫。2012年10月,秦皇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扈秋寧在第14屆中國科協年會上指出,產學研合作是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發展的關鍵[53],與此同時,呂鐘從高端新興戰略產業發展空間的拓展、自主創新科技研發核心能力的培育、科技人才的培養與集聚、城市建設品質的塑造、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及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六個方面探討了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發展方式的對策[54];張艷把政策的變遷作為我國開發區轉型發展方式的最優選擇,并認為政策變遷可分為政策繼續、政策調整以及政策終結,各類開發區可根據具體的區情,合理選擇政策,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55]。

汪淳等基于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轉型發展特征,認為產業功能升級與生活功能升級的耦合、企業創新體系與核心競爭力的構建以及本地文化特色的挖掘是開發區轉型發展的合理路徑[56],并對其做了詳盡的分析(圖3、圖4)。

在開發區功能轉變趨勢研究方面,大多學者認為開發區向功能區演變,要經歷功能開發、功能生成和功能成熟這三個主要階段[57];也有的學者研究認為我國開發區的發展趨勢包括以下三個方面:變為一般性的工業區;回歸正統的行政區;加入新興工業化地區行列[58]。

在開發區實證研究方面,李存芳等基于系統工程的思想,對江蘇123個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的實地調查與歸納分析,指出其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包括:產業由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轉型升級、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轉型升級、產業園區向新型城區轉型升級[59]。

6 研究述評與展望

6.1 研究述評

由于我國的經濟結構一直處于不斷調整之中,特別是近年來,各類開發區的轉型發展成為各級政府追求的目標,學者們圍繞開發區的轉型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發展方式、路徑、模式、空間組織以及對策等方面產生了較多的研究成果。

自世界上第一個經濟開發區②建立以來,世界開發區發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這一發展歷程中,開發區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出現了許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伴隨開發區的發展,學者們開始從理論上對開發區展開研究;國外的研究起步較早,但早期研究重點集中于理論和分析框架的界定,當時針對的研究對象并不是以開發區為對象,主要是產業區或貿易區等,如對美國硅谷、一些科技園區的現狀進行評價,并從大量的實證研究中總結出一般性的發展規律;后來,隨著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學者們開始將研究視角轉向企業、政府或個體等微觀行為主體進行研究,這一時期,學者們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開發區(保稅區或者出口加工區等)與城市的關系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成為研究主流,且從創新視角對開發區進行研究,如開發區內部企業創新能力、企業創新網絡以及對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影響等研究;研究方法上,國外學者采取的是質性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早期的研究由于信息技術落后,對數據分析受到限制,以定性的研究方法為主,主要對科技園區進行了現狀描述和發展趨勢的預測。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完善,對數據的處理能力得到了提高,有些學者對世界上發展較好的開發區,如我國上海張江科技園區、臺灣新竹科技園區等進行了實證研究,從而逐步建立了開發區評價模型;從研究者的學科背景來看,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經濟學、管理學以及地理學等領域,從城市經濟增長、區域發展格局以及開發區內部產業空間組織視角對開發區進行了研究,且進一步研究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的趨勢。

國內開發區相關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基礎相對較薄弱。國內對開發區的研究主要是借鑒國外學者有關開發區理論進行的質性和實證研究,是對西方開發區理論的驗證和重構,并沒有形成本土的、原創的理論研究體系;隨著國內開發區的興起,在上世紀90年代,學者們對開發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當時主要是對理論的探討,實證研究偏向于開發區的發展評價,大多學者對開發區進行評價時多采用定性方法,為當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但進入新世紀后,經濟發展形勢復雜多變,且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面臨諸多新因素的影響,定性方法不再適用。近年來,學者們多運用實證分析法對開發區進行評價,對經濟技術開發區展開了綜合發展評價、投資環境評價、運行效率的評價(特別是開發區土地利用效率的評價)、生態環境以及功能的評價;近年來,學者們關注的焦點是兩類開發區,即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研究方法也由純質性方法向定量模型方法為主的研究形式轉變;近年來為了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一大批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以及高科技園區等建立起來,同時學者們也對這些開發區的轉型進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開發區發展評價、開發區轉型發展的影響因素、開發區轉型的模式及路徑的研究;但總體來說,開發區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還未有一致的結論,同時,在資源、土地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各類開發區都面臨轉型的局面,轉型目的以及如何轉型的相關研究較為缺乏,也即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模式是什么尚不清楚。

6.2 展望

綜上所述,國內開發區轉型的研究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針對上述已有研究成果及其薄弱環節,以后國內開發區的研究在以下幾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

第一,影響開發區轉型發展的新因素及其面臨的發展瓶頸。在新的環境下,開發區的發展也受到不同以往的新因素的影響,在這一時期結合傳統因素對影響開發區的新因素進行研究,保留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從而可以有效解決開發區的發展瓶頸,所以這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第二,開發區轉型升級模式研究。按照生命周期規律,多數開發區面臨轉型升級的命運,特別是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對于國家和所在區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新時期不同新因素的影響下,必須要轉變以往的發展模式,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要,才能使開發區的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開發區的轉型升級研究包括各個方面,如轉型升級的必要性、轉型升級的合理化路徑研究以及轉型升級的戰略模型構建是未來的研究重點。

第三,開發區的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通過已有研究發現,國內開發區發展評價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是在國家商務部評價我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評價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指標體系多是投資環境指標為主,不能全面地評價開發區的發展,在以后的研究過程中,應當注重開發區,特別是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高新區的全面發展評價,包括土地、經濟增長貢獻度各個方面,進而建立評價模型,能夠有效對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區進行評價。

第四,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潛力和升級方向研究。國內外有關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潛力研究的成果較少,而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潛力大小,對于開發區能否成功實現轉型升級至關重要。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應當加強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潛力研究,建立相應的潛力評價模型。

第五,開發區轉型升級的對策研究。一直以來,開發區的發展與相關理論研究之間存在著差距,理論研究滯后于開發區的發展,這也導致了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方向不明確。因此,應加強開發區轉型升級的理論研究,為開發區轉型升級提供完善的理論基礎,并對開發區轉型升級的對策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埃井雷特·M·羅杰斯,朱迪恩·K·拉森.硅谷熱[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5.

[2] Malecki.E.J.The R&D Location Decision of the Firm and Creative Region—A Survey[J]. Technovation,1987(6):205-222.

[3] Yeung,Joanna.L, Gordon.K.China,Special Economic Zones at 30[J].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9,50(2):222.

[4] Sean.C,Kirk.K.Innovative Cities in China:Lessons from Pudong New District,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and SMIC Village[J].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Practice,2008, 10(2/3):247-257.

[5] Stuart.M,Yunfeng.D.Science Parks in China:A Cautionary Explo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2004,1(1):1-14.

[6] MI L,HA G.Technology in the Garden:Research Park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M].North Carolina: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1:34-74.

[7] LI L J,HU P, et. al.Roles,Model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s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 28(3-6): 633.

[8] 朱立龍,尤建新,等.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評價模型實證研究[J]. 公共管理學報,2010,7(2):115-122.

[9] 俞勇軍,陸玉麒. 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環境評價及改善策略研究[J]. 經濟地理,2004,24(3):395-399.

[10] 白雪潔,姜凱,等. 我國主要國家開發區的運行效率及提升路徑選擇[J]. 中國工業經濟,2008(8):26-35.

[11] 莊紅衛,李紅. 湖南省不同區域開發區工業用地利用效率評價研究[J]. 經濟地理,2011,31(12):2100-2104.

[12] 彭浩,曾剛. 上海市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 經濟地理,2009,29(7):1177-1181.

[13] 江立武. 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動態評價及潛力預測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14] 王曉紅.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土地利用效益評價研究[D]. 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15] 唐燚. 高新技術開發區功能評價與優化研究[D]. 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

[16] 聶仲秋.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人居環境質量評價及優化策略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17] 趙愈. 循環經濟模式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與評價研究[D]. 重慶:重慶大學,2011.

[18] Giovanni Facchini,Gerald Willmann.The gains from duty free zon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49): 403-412.

[19] 左學金. 國內外開發區模式比較及經驗:典型案例研究[J]. 社會科學,2008(9):4-13.

[20] 曾剛,趙建吉. 上海浦東模式研究[J]. 經濟地理,2009,29(3):357-362.

[21] 孫卓然,李正圖. 開發區開發模式研究[J]. 上海經濟研究,2011(5):25-31.

[22] 曾剛.基于生態文明的區域發展新模式與新路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1(5):33-43.

[23] 鄭國. 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城市經濟空間結構的影響效應研究——以北京為例[J]. 經濟問題探索,2006(8):48-52.

[24] 張小勇,曹有揮,等. 基于產業集群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模式研究——以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J]. 科技與經濟,2005,18(4):26-29.

[25] 王瑤. 開發區與產業集群整合發展的模式及其實現路徑[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26] Ali Pak,Farhad Majd.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 plan in free trade zones, a case study[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1(54):129-136.

[27] John Sargent,Linda Matthews.Combining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and Region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Lessons from the Mexican Experience[J].World Eevelopment,2001, 29(10): 1739-1752.

[28] 沈宏婷. 開發區向新城轉型的策略研究——以揚州經濟開發區為例[J]. 城市問題,2007(12):68-73.

[29] 戴桂林,張艷蕾.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戰略轉型升級模式探討[J]. 東岳論叢,2011,32(9):133-138.

[30] Adrian Palmer,Virginie Mathel.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underutilised capacity in a tourist resort develop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 925-935.

[31] Miyagiwa, K.The locational choice for free trade zones:Rural versus urban option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0):187-203.

[32] John Sargent,Linda Matthews.What Happens When Relative Costs Increase in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Technology,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Mexicos Maquiladoras [J]. World Eevelopment,2004,32(12): 2015-2030.

[33] Jean-Pierre Cling, Mireille Razafindrakoto and Franc,Ois Roubaud.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in Madagascar:a Success Story under Threat[J].World Development, 2005,33(5): 785-803.

[34] 鄭國. 中國開發區發展與城市空間重構:意義與歷程[J]. 現代城市研究,2011(5):20-24.

[35] 馮章獻,王士君,等. 中心城市極化背景下開發區功能轉型與結構優化[J]. 城市發展研究,2010,17(1):5-8.

[36] 張曉平,劉衛東. 開發區與我國城市空間結構演進及其動力機制[J]. 地理科學,2003,23(2):142-149.

[37] 賴江浩,楊志. 開發區轉型的空間組織研究[C].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0(10):1-8.

[38] 劉志亭. 我國開發區的發展模式分析[J]. 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0(1):20-26.

[39] 康藝凡. 開發區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 經濟縱橫,2006(6):36-38.

[40] Ana.S.Q. Liberato,Dana Fennell.Gender and Well-being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 The Impact of Free Trade Zone Employment and Female Headship[J].World Development, 2007, 35(3): 394-409.

[41] Arnab K.Basu. Locational choice for free trade zones: a com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50):381-387.

[42] T.Datta Chaudhuri,Smita Adhikari.Free trade zones with Harris-Todaro unemployment A note on Young-Miyagiw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1(1):157-162.

[43] Andrew Schrank.Export Processing Zones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Schools or Stopgaps[J]. World Development, 2008, 36(8):1381-1397.

[44] Helena Johansson,Lars Nilsson.Export Processing Zones as Catalysts[J]. World Development, 1997,25(12):2115-2128.

[45] Mauricio Jenkins.Sourcing patterns of firms in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EPZ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irm-level determinan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59): 331-334.

[46] Dennis Weil.Y.H.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Transitional Institutions,Embedded Globali- zation,and Hybrid Economies[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7, 48(1): 16-36.

[47] R.T.Ramessur.Charac terization of some trace metals from the export processing zone and a coastal tourist area in mauritius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998,24(7):773-781.

[48] 阮平南,邊元松. 經濟開發區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 財經問題研究,2007(9):37-40.

[49] 王興平,崔功豪. 中國城市開發區的空間規模與效益研究[J]. 城市規劃,2003,27(9):6-12.

[50] 班茂盛,方創琳,等. 國內外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的途徑及其啟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3):45-50.

[51] 楊東峰,殷成志,等. 從沿海開發區到外向型工業新城[J]. 城市發展研究,2006,13(6):80-86.

[52] 任海軍,王振宙. 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問題研究[J]. 現代商業,2010(24):190-191.

[53] 扈秋寧. 產學研合作是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發展的關鍵[J]. 中國科技產業,2012(10):44-46.

[54] 呂鐘. 經濟開發區轉型升級發展方式研究[J]. 商業時代,2012(33):140-141.

[55] 張艷. 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的實踐及轉型——政策視角的研究[D]. 上海:同濟大學,2009.

[56] 汪淳,盧慶強,等. 開發區轉型:從產業集聚空間到綜合增長空間[C].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9(9):1536-1544.

[57] 胡彬,鄭秀君. 開發區功能演化與職能職責重構[J]. 改革,2011(8):62-68.

[58] 楊永平. 我國開發區發展的歷史拐點及未來走向[J]. 經濟問題,2006(2):10-12.

[59] 李存芳,王世進,等. 江蘇經濟開發區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因與路徑[J]. 經濟問題探索,2011(10):118-122.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tudies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Development Zone

CAO Xian-zhong, ZENG Gang

(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College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ity reveals that the development zone is both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of city and the window of foreign reforming and opening. Corresponding actu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s also showing a pluralistic tendency on the development zone,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zone upgradig is quite rich,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rategic in development zone; the influence factor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mod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area and city space organization; th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 Review the research discovery, development zone research becomes gradually richer and shows a high quality, but in term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patter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otential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further.

Key words: city development zon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prospect

[48] 阮平南,邊元松. 經濟開發區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 財經問題研究,2007(9):37-40.

[49] 王興平,崔功豪. 中國城市開發區的空間規模與效益研究[J]. 城市規劃,2003,27(9):6-12.

[50] 班茂盛,方創琳,等. 國內外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的途徑及其啟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3):45-50.

[51] 楊東峰,殷成志,等. 從沿海開發區到外向型工業新城[J]. 城市發展研究,2006,13(6):80-86.

[52] 任海軍,王振宙. 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問題研究[J]. 現代商業,2010(24):190-191.

[53] 扈秋寧. 產學研合作是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發展的關鍵[J]. 中國科技產業,2012(10):44-46.

[54] 呂鐘. 經濟開發區轉型升級發展方式研究[J]. 商業時代,2012(33):140-141.

[55] 張艷. 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的實踐及轉型——政策視角的研究[D]. 上海:同濟大學,2009.

[56] 汪淳,盧慶強,等. 開發區轉型:從產業集聚空間到綜合增長空間[C].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9(9):1536-1544.

[57] 胡彬,鄭秀君. 開發區功能演化與職能職責重構[J]. 改革,2011(8):62-68.

[58] 楊永平. 我國開發區發展的歷史拐點及未來走向[J]. 經濟問題,2006(2):10-12.

[59] 李存芳,王世進,等. 江蘇經濟開發區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因與路徑[J]. 經濟問題探索,2011(10):118-122.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tudies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Development Zone

CAO Xian-zhong, ZENG Gang

(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College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ity reveals that the development zone is both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of city and the window of foreign reforming and opening. Corresponding actu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s also showing a pluralistic tendency on the development zone,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zone upgradig is quite rich,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rategic in development zone; the influence factor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mod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area and city space organization; th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 Review the research discovery, development zone research becomes gradually richer and shows a high quality, but in term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patter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otential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further.

Key words: city development zon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prospect

[48] 阮平南,邊元松. 經濟開發區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 財經問題研究,2007(9):37-40.

[49] 王興平,崔功豪. 中國城市開發區的空間規模與效益研究[J]. 城市規劃,2003,27(9):6-12.

[50] 班茂盛,方創琳,等. 國內外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的途徑及其啟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3):45-50.

[51] 楊東峰,殷成志,等. 從沿海開發區到外向型工業新城[J]. 城市發展研究,2006,13(6):80-86.

[52] 任海軍,王振宙. 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問題研究[J]. 現代商業,2010(24):190-191.

[53] 扈秋寧. 產學研合作是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發展的關鍵[J]. 中國科技產業,2012(10):44-46.

[54] 呂鐘. 經濟開發區轉型升級發展方式研究[J]. 商業時代,2012(33):140-141.

[55] 張艷. 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的實踐及轉型——政策視角的研究[D]. 上海:同濟大學,2009.

[56] 汪淳,盧慶強,等. 開發區轉型:從產業集聚空間到綜合增長空間[C].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9(9):1536-1544.

[57] 胡彬,鄭秀君. 開發區功能演化與職能職責重構[J]. 改革,2011(8):62-68.

[58] 楊永平. 我國開發區發展的歷史拐點及未來走向[J]. 經濟問題,2006(2):10-12.

[59] 李存芳,王世進,等. 江蘇經濟開發區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因與路徑[J]. 經濟問題探索,2011(10):118-122.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tudies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Development Zone

CAO Xian-zhong, ZENG Gang

(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College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ity reveals that the development zone is both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of city and the window of foreign reforming and opening. Corresponding actu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s also showing a pluralistic tendency on the development zone,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zone upgradig is quite rich,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rategic in development zone; the influence factor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mod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area and city space organization; th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 Review the research discovery, development zone research becomes gradually richer and shows a high quality, but in term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patter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otential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further.

Key words: city development zon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prospect

猜你喜歡
研究展望轉型升級研究進展
中醫外治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進展
近十年國際STEM教育研究進展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傳感分析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進展
財稅政策支持生態產業發展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房地產開發模式轉型升級路徑
地面電視頻道“新聞立臺”的一次轉型升級實驗
制造業物流能力研究現狀分析及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