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物流業與城市空間結構作用相關研究進展

2014-09-15 20:59王鵬程宗會明黎明李玲
世界地理研究 2014年3期
關鍵詞:物流園區空間結構物流業

王鵬程+宗會明+黎明+李玲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分工和專業化不斷深化,在此背景下物流業的發展方興未艾,引起諸多專家學者的關注。通過對前人研究文獻的整理,我們認為目前學術界對現代物流業與城市空間結構相互作用的相關研究僅處于起步階段,物流業的空間組織與空間布局成果較多,但現代物流與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成果并不多。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地理學和交通地理學中,在研究物流產業空間布局時對其與城市空間結構作用的簡單提及。本文從物流業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的表現和機理兩方面進行了綜述,物流業主要通過經濟和政府兩個視角影響城市空間結構,其空間布局促進了城市空間擴展,改變了城市用地結構及功能。最后,文章提出了關于物流業對城市空間結構影響的研究方向的展望與建議。

關鍵字:現代物流業;城市空間結構;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K916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物流”概念出現于二戰時期,是經濟發展與社會分工逐步深化的產物。針對物流的研究僅僅有約50年的發展歷史,它被認為是一種新的經濟形式,也是新的經濟增長點[1]。中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自古就有,但對物流相關研究卻始于改革開放后,隨著對西方物流業相關研究成果的引進和介紹,中國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物流研究。因此,它是一門新興學科。改革開放后,中國物流相關研究的快速發展得益于蓬勃發展的物流產業?,F代物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逐漸被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所認知,并引起政府管理部門的重視,現在已成為一些城市如香港、深圳、青島等的支柱產業,對城市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如今諸多學科對現代物流業的研究集中于經濟學和管理學相關學科,經濟學側重于物流業對城市或區域經濟的影響研究,管理學重視企業層面的物流組織效率的提升,而交通運輸學則主要集中于傳統物流中的貨物流通和交通運輸研究[2]。在經濟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中,針對工業布局和服務業的地理學視角的理解已經被廣泛研究,但針對物流產業與城市空間結構的關系及作用機理的研究卻相對較少。物流產業作為城市產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工業、其他服務產業一樣,有其城市布局的空間形態,進而影響到城市的形態與內部空間結構[3]。地理學的核心視角在于其“空間”和“聯系”的視角[4],所以從城市地理學的角度對現代物流業進行研究對于理解城市空間形成機理和豐富城市空間結構理論具有很好的理論價值。本文通過對目前學術界尤其是經濟地理學和交通地理學等領域涉及物流業空間布局與城市空間結構的作用關系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希望對該領域研究有所貢獻。

2 物流業空間組織研究

空間視角是地理學的核心視角,空間視角下的物流產業空間組織與布局是核心研究內容。隨著物流業的發展,物流業的空間組織也在不斷擴展與完善。物流業的空間組織即物流活動的空間場所,主要包括物流園區、配送中心、貨運交通網絡等,對其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物流活動空間的作用、分類、選址和用地方面[2]。物流園區是物流企業在空間上集中布局的場所,是物流活動重要的空間載體。配送中心的功能不斷發展完善,成為物流空間組織的重要環節。貨運交通網絡是物流業空間組織的骨架,將各個物流節點串聯起來,使物流空間組織成為一個整體。國內外關于物流空間組織的研究多為實證研究,國外,Hesse 以德國的物流園區為案例,借鑒其理論和方法對物流園區的用地開發進行實證研究[6]。Ligt 等通過考察歐洲的配送中心,對配送中心用途和空間選址進行研究,認為配送中心的選址更偏向于交通條件更方便、地價更便宜的郊區[6-7]。Hesse研究了物流和貨運分布的交通布局,提出了新的物流交通地理和貨運配送的觀點[8]。國內,韓增林等以大連市為案例通過運用多因素綜合評判法確定了物流園區與配送中心的等級并提出規劃布局方案[9]。曹小曙運用實地考察、資料統計等方法研究了東莞市的交通運輸網絡的演化格局,提出隨著交通網絡發展通達性格局發生演化使得城市由單極增長轉變為多極增長,城市空間向外蔓延[10]。王成金以物流企業為角度,選取大連市遠征物流為案例研究城市物流網絡,認為公司總部位于市中心,園區布局在近郊,營業點靠近物流密集區[11]。

3 物流業與城市空間結構作用研究

學術界對物流業與城市空間結構的作用研究包括物流業對城市用地擴張和內部空間結構兩方面??偨Y現在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眾多物流空間組織中物流園區與物流交通線路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最為顯著[9,12-18]。該部分主要從物流園區和物流交通線路兩個層面分別綜述其對城市用地擴張和內部空間結構的影響。

3.1 物流業對城市用地擴展的影響

物流園區是一家或多家物流(配送)企業集中布局的空間場所,也是物流線路的交匯地[12,19]。物流園區最早出現在日本東京,又叫做物流團地,在歐洲稱之為貨運村。最初的物流園區是日本政府為解決東京市的城市功能紊亂,緩解交通擁擠,減輕產業對環境的壓力,保持產業凝聚力,順應物流業發展趨勢,實現貨暢其流而專門規劃建設的。

物流園區(物流基地)作為物流業一種重要的空間組織形式,在合理規劃下不僅滿足物流業發展的空間需求,還可促進城市經濟發展,解決城市交通、環境等問題[12,20]?,F如今,城市建立獨立的物流中心也是物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究其原因是由于前期分散化的物流組織結構導致了企業部門功能的重復和資源的浪費,使企業成本居高不下[21],所以物流組織結構由分散化走向集約化。企業物流管理組織結構大致經歷了物流功能組合、物流機構獨立和物流一體化管理三個階段,物流組織也由之前分散的企業部門發展到現在獨立的物流中心。[22]。關于物流用地布局,國外研究中較早發現,在大都市區,物流業對用地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時間和運輸條件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因此其布局大多靠近貨物轉運樞紐和交通主干道出入口,并且周圍要有充足的發展空間。郊區和市中心相比不僅有廉價的土地資源還有交通要道通過,物流活動隨之發生了變化,日益在郊區或更遠的地區集中[23-27]。由此可以看出物流中心的郊區化不僅僅是因為對土地需求的增長和對交通條件要求的提高,也是基于早期分散化的結構[26-27]。但是物流活動郊區化只是一種趨勢,并非所有的物流中心都布局在郊區。這是因為物流中心依據在產業鏈中的地位與作用及自身的機能側重點不同可分為不同的類型,而不同類型的物流中心選址布局時的側重點則會不同[28]。以美國大洛杉磯地區為例,其物流中心靠近市場、生產地、高速公路、航空港和技術園區[29],并非都向郊區遷移。國內學者在該方面研究中也提出了物流設施布局應靠近擁有交通干線且用地充足的郊區[30],然而形成該種布局趨勢的原因除上述因素外還有物流企業布局具有市場、運輸條件、客戶企業和地租等區位指向[11]。在分析物流活動郊區化的過程中,外圍—中心模型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分析可知物流中心具有空間自組織能力,吸引關聯產業前來布局,改善基礎設施和降低生活成本,促使居民向這一地區移動,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區。物流中心的郊區布局促使生產要素向郊區移動,客觀上促進城市空間擴張[31]。

在物流組織中,除物流園區對城市空間結構影響較大外,物流交通線路作為物流業的骨架,將各個物流節點聯系起來,它的建設與發展對城市空間結構產生深刻的影響。由于物流園區在市中心的存在造成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諸多負面影響,為消除這些負面影響,應將城市道路分類,不能完全對貨物運輸放開,貨運活動應向郊區靠近,與市中心之間建立貨運通道[32]。城市交通結構如此變化導致各區位的可達性發生改變,郊區運輸成本會大幅降低。在各方面綜合之后,物流企業在郊區布局依然可以分享基礎設施帶來的外部經濟效益,因此更多地選擇在郊區布局[13]。對外交通的發展不僅促進了城市空間發展,還改變了城市外部形態,對城市空間擴展具有指向性作用[33]。城市沿交通干線向外延伸,一般呈跳躍式布局,形成“飛地”[34]。以長沙市為例,交通建設使長沙市的土地擴展由之前單一的沿河方向轉變為多方向,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城市形成跳躍式低密度的擴張模式[35]。

物流交通線路不僅自身影響著城市空間結構,還通過與其緊密相連、布局一致的其他貨運設施如倉庫、停車場等對城市空間結構產生影響?,F如今,貨運設施的規模越來越大,并且隨著城市的發展之前城市邊緣區的貨運設施進入了中心區,由于自身的功能與服務特性及城市產業布局的調整,位于市中心的貨運設施往往轉移到郊區,也有利于貨運設施的融合。貨運設施郊區化帶動了人口轉移,對城市擴張產生重要影響[36-39]。

3.2 物流業對城市內部空間的影響

物流業不只是促進城市空間擴張,在形成新功能區方面的作用也逐漸增大,將取代工業區[40]。一方面,隨著城市的發展,物流中心所處的城市邊緣區成為了中心區,地價上漲,交通、環境惡化,現代物流的靈活性和流動性結構也可能干擾了居住及其他城市功能,因此物流中心向城市郊區遷移,遠離了擁擠的城市中心。原來集中在市中心的倉庫等物流場所進行整合和優化,向居住區和商業區轉變,為城市用地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6,8,14,41]。另一方面,大型物流園區的建設會吸引關聯產業前來布局,不僅影響土地利用規劃,還促使物流配送體系合理化,緩解城市交通壓力,使城市的功能分區更加清晰合理[9,42]。

除此之外,城市交通也在改變著城市空間結構,它的發展使城市不同空間的可達性出現差異,導致土地價格與利用方式的變化,進而引起城市地域功能結構和布局發生變化[15]。城市交通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的空間結構,城市交通的合理規劃也促使城市結構合理布局[43]。交通網絡的變動特別是鐵路與高速公路的修建會引起物流中心(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44]。以佛山市為例,快速交通干道對城市空間結構調整具有帶動和引導作用。交通系統為經濟與產業要素的集聚與擴散服務,是聯系生產、服務與市場的紐帶,在城市空間發展布局中起著主導作用??焖偻ǖ肋B接著各組團及城市與對外出入口,帶動和引導城市空間結構的調整[45]。事實上,目前的交通基礎設施在城市的形成和區域交通的布局中正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且正在成為區域規劃的核心[46]。

4 物流業與城市空間結構的作用機理研究

傳統的產業與城市空間結構作用研究集中于經濟、政治和社會三種學科視角[47-49]。學術界總結物流業與城市空間結構的作用機理主要集中于經濟、政府調控兩種視角,而社會視角的相關研究較為少見,這里并不作為討論的重點。

4.1 產業集聚擴散視角下的作用機理研究

物流經濟要素具有流動性、親和性、吸附性等特性及無序性、方向性的運動規則,現代物流業依據產業特性首先對城市總體產業布局產生影響,進而通過自身空間特性(物流企業區位選擇)導致經濟要素在空間上的集聚與擴散[50-51]。具體來說,隨著物流業的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作為現代物流業的重要形式出現,它利用自身功能和信息技術建立完善的制度來提高運輸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極大促進了專業化分工[52]。專業化分工組織形式上體現在企業和產業內部專業化,空間上表現為地域分工。隨著現代物流的發展,交通技術與運輸條件大大改善,特別是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提高了空間轉移效率,改變了地域勞動分工[53]。物流業通過自身專業化降低企業成本,參與了企業的價值重塑。如此,物流業的集聚擴散也就會帶動相關產業的集聚擴散[54]。

產業集聚會產生集聚風險,現代物流通過實行零庫存和融入信息流來達到降低集聚風險的作用,有利于產業集聚[55]。產業的集聚會促進集群內部企業的分工與協作,提高效率,促進城市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使城市的空間邊界不斷擴展[56]。但是,區位經濟要素和資源過度集聚后便會產生地價上漲、物流成本增加等負面影響,城市會出現“退二換三”的土地空間置換,第三產業在核心區聚集,提高城市職能,第二產業向外轉移至郊區[57],物流體系的完善可降低運輸與交易成本,使得一些企業遷到與原集聚區聯系緊密的新地帶[58],從而形成新的增長極,促進了產業擴散,進而影響了城市空間擴張和內部土地功能的置換。隨著相關產業在郊區的集聚,市中心土地置換進程也在逐步加快,郊區逐漸成為城市亞中心[59]。由此可見,城市呈總體分散、局部聚集的發展狀態,聚集區的變化促使城市向“多中心”、“網絡化”的方向發展,優化了城市空間形態[60]。物流業通過影響產業的集聚與擴散進而對城市空間結構產生影響,城市物流空間結構演化是城市物流功能空間分異的結果,遵循“分散、集聚、再擴散、再集聚”的循環過程[61]。

4.2 政府調控視角下的作用機理研究

地方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它的決策與行為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改變城市的發展軌跡。但是城市的發展絕不僅受政府力的影響,斯通、羅根和莫里奇創建的政體理論就城市發展的動力(政府力、經濟力和社會力)之間的關系及對城市空間的影響提出了一個理論框架[62-65]。張庭偉深入分析了該理論的前提條件存在的基本矛盾后提出了市政府通常采用的四個戰略,即促進增長戰略、管理城市發展戰略、維持現狀戰略和激進的戰略[48]。

西方城市的權利由政府與私人共同掌握,為實現自身政治經濟目的,共同推動城市發展,政府與企業之間多為非正式合作關系,同時借助社會力平衡企業的過度要求,因此西方城市大多采取促進增長和管理城市發展相結合的戰略[63]。物流業極大拉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同時產生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等諸多城市問題。政府通過投資建設物流園區、交通線路和政策支持促進物流企業外遷,既促進物流業發展又有效解決了因其產生的城市問題。物流園區和交通線路的建設影響了城市空間結構。中國城市權利較多集中于政府,政府利用行政資源進行經濟建設,造成政府企業化[66],中國城市大多采取促進增長戰略。隨著物流業對經濟拉動作用日益擴大,政府相應加大資金政策的支持,物流設施的大量建設顯著影響了城市空間結構。因此,無論西方城市還是中國城市,政府通過規劃和政策影響物流業的發展與空間布局,進而影響城市空間結構。

5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通過對相關研究文獻的整理,我們認為目前學術界對其相關研究僅處于起步階段,物流業的空間組織與空間布局成果較多,但現代物流與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成果并不多。相關的研究集中于城市地理學和交通地理學中在研究物流產業空間布局時對其與城市空間結構作用的簡單提及。本文結合傳統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視角,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析得出物流業在城市中的空間格局呈現出郊區化、周邊化布局特征。其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引導城市對外擴張、通過園區建設和帶動周邊土地開發促進城市用地空間布局調整兩個方面。物流業與城市空間結構的作用機理通過經濟聯系與政府規劃調控兩個層面的體制相互影響,并提出如下未來研究方向展望:

(1)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物流業的空間布局日益受到全球化的影響。自上世紀90年代始,全國各地興建物流園區,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一些在對外貿易中條件優越的城市開始打造國際物流中心。隨著其參與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物流業對城市經濟尤其外向型經濟的拉動和支撐作用更加明顯,物流業也面臨進一步發展與轉型,勢必對城市空間結構產生新的影響。如今,關于全球化與地方物流產業發展的聯系及影響的研究較少。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開展全球化影響下的物流與城市空間結構的作用機理研究,包括跨國公司生產基地建設對中國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全球物流網絡格局及對中國城市物流格局的影響及這種影響下地方城市空間結構的空間響應。

(2)物流網絡系統作為一個復雜系統,對其研究既可以從宏觀視角對整體進行研究,也可以就某一環節開展深層次論證。我們發現,與國外研究對比,目前國內學術界對物流業局部環節的研究較多,比如物流園區的選址、規劃等,而對物流地理學涉及的整體框架和理論探討研究較少。國內的單一的城市或區域擁有若干物流空間組織,如何在空間上合理布局并有機結合為整體物流組織、分析其特性及功能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因此有必要對其整體進行系統分析和理論探討,并從理論和實踐層次分析其整體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豐富物流地理學理論。

(3)目前物流產業空間規劃并未納入到城市各層次法定規劃中,而且政府部門在對城市空間進行規劃時,物流空間布局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未將物流產業布局納入到城市空間規劃中去。原因在于其研究理論支撐尚不充分,無法形成系統的空間格局理論及規劃理念。因此,針對物流產業空間規劃視角下的實踐應用研究,從多角度開展物流園區布局、貨運交通組織及對周邊居住區、工業園區、城市環境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引起學者的重視,形成理論與實踐應用良性互動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汪本強,江可申. 又一次社會大分工—淺談物流經濟的出現[J]. 物流科技,2003(4):1-3.

[2] 宗會明, 周素紅, 閆小培. 經濟地理學視角下的物流活動研究進展及啟示[J]. 地理科學進展, 2010,29(8):906-912.

[3] 周春山. 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 普雷斯頓·詹姆斯. 地理學思想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5] 顧朝林,甄峰,張京祥. 聚集與擴散---城市空間結構新論[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6] Hesse M. Land for logistics: Locational dynamics, real estate markets and political regulation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complexes[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04,95(2): 162-173.

[7] Ligt T D, Wever E. European distribution centers: location pattern[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1998, 89(2): 217-223.

[8] Hesse M, Rodrigue J P. The transport geography of logistics and freight distribution[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4, 12(3), 171–184.

[9] 郭建科,韓增林. 試論現代物流業與港口城市空間再造—以大連市為例[J]. 人文地理,2006(6): 80-86.

[10] 曹小曙,閆小培. 經濟發達地區交通網絡演化對通達性空間格局的影響—以廣東省東莞市為例[J]. 地理研究,2003,22(3):305-312.

[11] 王成金. 中國物流企業的空間組織網絡[J]. 地理學報,2008,63(2):135-146.

[12] 韓增林,李亞軍,王利. 城市物流園區及配送中心布局規劃研究[J]. 地理科學,2003,23(2): 535-541.

[13] 谷艷博, 宗會明. 物流業發展與城市空間結構演變關系分析—以重慶市江北區為例[J]. 現代城市研究, 2012(1):84-90.

[14] ?;鄱? 國外物流中心建設的一些經驗和做法[J]. 城市規劃匯刊,2000(2):65-67.

[15] 楊少輝,馬林,陳莎. 城市空間結構演化與城市交通的互動關系[J]. 城市交通,2009,7(5):45-48, 67.

[16] 張永,王寧. 城市物流園區交通影響分析方法探討[J]. 物流科技,2006,29(6):140-142.

[17] ?;鄱?,陳璟. 物流用地與物流園區[J]. 規劃師,2001,17(2):18-20.

[18] ?;鄱?,陳璟. 我國物流園區規劃建設的若干問題探討[J]. 城市規劃,2001,25(3):58-60.

[19] 王之泰. 中國需要物流基地[A]. 中國國際現代物流研討會,2000.

[20] ?;鄱? 關于物流園區規劃幾個基本問題再認識[J]. 城市規劃匯刊,2009(6):35-38.

[21] 葉海燕. 企業物流組織結構的演變與啟示[J]. 物流科技,2006,29(1):92-94.

[22] 龔國華. 中外企業物流管理組織結構比較研究[J]. 物流科技,2005,28(11):81-84.

[23] Glasmeier A K, Kibler J. Power Shift:The Rising Control of Distributors and Retalers in the Supply Chain for Manufactured Goods[J]. Urban Geography, 1996, 17(8): 740-757.

[24] McKinnon A C. The Development of Warehousing in England[J]. Geoforum, 1983, 14(4): 389-399.

[25] Riemers C. Functional Relations in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Location Patterns of the Dutch Wholesale Sector[J].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B, Human Geography, 1998, 80(2): 83-97.

[26] Chinitz B. Freight and the Metropolis: The Impact of Americas Transport Region Cambridge[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27] Vance J E, Jr. The Merchants World: The Geography of Wholesaling.Englewood Cliffs[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Inc, 1970.

[28] 耿興榮. 城市物流發展規劃的理論框架研究[J]. 城市規劃匯刊,2003(6):86-90.

[29] Sivitanidou R. Warehouse and distribution facilities and community attributes: an empirical study[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6, 28(7): 1261-1278.

[30] 傅顏,周濤. 重慶物流用地布局探討—論重慶如何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城市[J]. 物流科技,2007(3): 133-135.

[31] 李田心. 現代物流產業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機制分析[J]. 經濟研究導刊,2010(11):46-48.

[32] Crainic T G, Ricciardi N, Storchi G. Advanced freigh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for congested urban area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04, 12(2): 119-137.

[33] 楊榮南,張雪蓮. 城市空間擴展的動力機制與模式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1997,16(2):1-4.

[34] 方修琦,章文波. 近百年來北京城市空間擴展與城市過渡帶演變[J]. 城市規劃,2002,26(4): 56-60.

[35] 周國華,賀艷華. 長沙市土地擴張特征及影響因素[J]. 地理學報,2006,61(11):1171-1180.

[36] 鄭曉燕. 調整貨運站布局發展現代物流的探討[J]. 物流技術,2011,30(4):31-33.

[37] 周江評. 美國貨運交通規劃及教育Kazuya Kawamura教授訪問記[J].國外城市規劃,2005,20(4):76-80.

[38] 梁成文,李紹巖,劉威.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沈陽市貨運交通規劃[J]. 規劃師,2008,24(1):52-55.

[39] 趙曉卓,王利,韓增林. 現代物流環境下城市倉儲設施規劃原則與方法探討-以大連市為例[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6):52-55.

[40] Storper M, Walker R. The Capitalist Imperative. Territory,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Growth[M]. New York/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9.

[41] 鄒偉,吳群,曲福田. 現代物流: 土地利用問題與對策[J]. 中國土地科學,2007,21(1):53-57.

[42] 朱介鳴. 物流服務、全球化制造業及城市結構的變化—新加坡案例[J]. 城市規劃匯刊,2002(3): 14-19.

[43] 單剛,王曉原,王鳳群. 城市交通與城市空間結構演變[J]. 城市問題,2007(9):37-42.

[44] 李海建,謝五屆,曹有揮. 區域物流中心(城市)空間體系及驅動機理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05, 14(4):35-42.

[45] 渠錚,何小堅,潘哲. 城鎮密集地區交通系統的協調—以佛山市為例[J]. 規劃師,2006,22(2): 33-34.

[46] OConnor K. Global city regions and the location of logistics activity[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0, 18(3): 354-362.

[47] 寧越敏. 新城市化進程-90年代中國城市化動力機制和特點探討[J]. 地理學報,1998,53(5):470-477.

[48] 張庭偉. 1990年代中國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及其動力機制[J]. 城市規劃,2001,25(7):7-14.

[49] 石崧. 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動力機制分析[J]. 城市規劃匯刊,2004(1):50-52.

[50] 王成金. 論我國物流經濟的空間組織模式[J]. 經濟地理,2005,25(3):366-368.

[51] 韓增林,郭建科. 現代物流業影響城市空間結構機理分析[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22(4): 61-65.

[52] 王子龍,譚清美,許簫迪. 第三方物流分工的經濟學分析[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6):64-66.

[53] 陸軍. 論京津冀城市經濟區域的空間擴散運動[J]. 經濟地理,2002,22(5):574-578.

[54] 邱斌, 孫少勤. 現代物流業對產業集聚“區位因素”影響的研究[J]. 物流技術,2005(10):160-161, 168.

[55] 徐文超. 現代物流對產業集聚的影響[J]. 鐵道運輸與經濟,2007,29(8):62-64.

[56] 楊玉祥. 產業集群與城市化發展[J]. 經濟師,2007(8):48-50.

[57] 呂衛國, 陳雯. 制造業企業區位選擇與南京城市空間重構[J]. 地理學報,2009,64(2):142-152.

[58] 李愛國,黃建宏. 新經濟地理理論視角下的現代物流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改革與戰略,2006(11):9-11.

[59] 張蕓,梁進社,李育華. 產業集聚對大都市區空間結構演變的影響機制—以北京大都市區為例[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28(5):6-11,26.

[60] 馬吳斌,褚勁風. 上海產業集聚區與城市空間結構優化[J]. 中國城市經濟,2009(1):50-53.

[61] 秦璐,劉凱. 城市物流空間結構演化機理研究[J]. 中國流通經濟,2011,25(6):30-35.

[62] Stone C. Regime politics: governing Atlanta 1946-1988[M].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89.

[63] Stone C. Urban regimes and the capacity to govern: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1993, 15(1): 1-28.

[64] Molotch H. 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 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6, 82(2): 309-332.

[65] Logan J, Molotch H. Urban fortun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66] 張京祥,殷潔,羅小龍. 地方政府企業化主導下的城市空間發展與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4):1-6.

[67] 何丹. 城市政體模型及其對中國城市發展研究的啟示[J]. 城市規劃,2003,27(11):13-18.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ANG Peng-cheng, ZONG Hui-ming, LI Ming, LI Ling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grows rapidly, which draws many scholars atten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as neglected, except several papers about the logistics spatial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e found research about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belongs urban geography and transportation geograph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Logistics mainly affect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hrough two perspectives of economical impact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logistics promotes the expansion of urban space and chang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urban land. Finall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ral advice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Key words: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mechanism; literature review

Abstract: Under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grows rapidly, which draws many scholars atten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as neglected, except several papers about the logistics spatial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e found research about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belongs urban geography and transportation geograph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Logistics mainly affect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hrough two perspectives of economical impact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logistics promotes the expansion of urban space and chang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urban land. Finall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ral advice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Key words: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mechanism; literature review

Abstract: Under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grows rapidly, which draws many scholars atten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as neglected, except several papers about the logistics spatial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e found research about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belongs urban geography and transportation geograph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Logistics mainly affect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hrough two perspectives of economical impact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logistics promotes the expansion of urban space and chang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urban land. Finall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ral advice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Key words: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mechanism; literature review

猜你喜歡
物流園區空間結構物流業
泉州市現代物流業發展路徑及對策研究
山西省現代物流園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與物流業增長的空間相關性研究
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與物流業增長的空間相關性研究
物流業與交通運輸經濟聯動發展的機制探討
國內歷史文化街區研究綜述
道路綠化帶的不同空間結構對污染物擴散的影響
運用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淺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間結構
河北燕郊的空間結構規劃
六大趨勢推動物流園區快速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