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歷史學科之細節美

2014-09-17 10:26任發明
關鍵詞:過渡導語細節

任發明

摘 要: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科的美、歷史學科的魅力,我們就要從課堂的細節入手,處理好細節問題,讓歷史學科煥發其學科之美。本文試從“歷史學科的魅力在于細節美”這一角度展開,分導語美、過渡美和小結美三大方面談談我對細節美的理解。

關鍵詞:細節;導語;過渡;小結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6-067-2

歷史學科的魅力在于細節美,而我們使用的教科書往往受篇幅的影響,言簡意賅,提綱挈領,學生看著乏味。如果再加上我們的課堂教學只局限于教科書,生動的歷史就會變成了一個個知識點的框架,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力。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有必要運用歷史細節,來補充教材內容的不足,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學生情感,增強課堂實效,讓學生感受歷史課的魅力。

一、歷史學科細節美之導語美

1.運用典故,拋磚引玉。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典故含義精深,意味悠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很強的文學性,恰當地引用典故,既可以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輕松地接受和形象地理解所講述的內容,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眾多的歷史典故導課,使枯燥的歷史課有了豐富的文學魅力,既強化了歷史課的教育功能,取得更良好的效果,又體現大文科的觀念,一舉多得。如七上第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其中有很多內容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如世襲制、分封制等。如何將學生與這一課的內容拉近,迅速融入進來,我用了一個學生都很熟悉的典故——烽火戲諸侯,講述了西周時周幽王,為引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后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提問為什么周天子點燃烽火臺以后諸侯就要來呢?這與當時的何種制度有關呢?由此導入新課。學生帶著疑問與好奇,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關注熱點,聯系課本。學生比較關注當下,關注時事。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課堂教育應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和生命價值。如果歷史老師在課堂上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現實,一味把學生帶入“高筑墻、深挖洞、廣積糧”的境地,那么學生的學習無疑是痛苦的而不是愉悅的。而在上歷史課時,要跟社會現實相結合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因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著形形色色的新聞事件。我們就可以利用這種現成的材料來為導語服務。如上到七上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百家爭鳴”的內容時,導語中可以先介紹我國政府大力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政策、實例等,然后將其與孔子思想聯系上,由此導入新課。

3.投其所好,引起興趣。初中學生畢竟是孩子,課后喜歡關注一些與書本無關的事物,特別是影視劇。對于添加了很多虛構成分的影視劇,我們就可以稍加編輯后利用在課堂教學中,以此來引起學生的關注。特別是在導入中利用影視資料,效果更是明顯。如在上七上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一課時,我的導入就利用了電視劇《美人心計》講述的故事的背景資料即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導致了嚴重的王國問題,將故事中的一些主要人物與本課要講的西漢初年中央集權發展和漢武帝實行“推恩令”進行“削藩”的內容聯系上,從而導入新課。

二、歷史學科細節美之過渡美

課堂結構嚴謹與否是衡量一節課好壞的標準之一。歷史教學欲實現此效果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因為每節教學內容的“背景、經過(或內容)、結果、意義(或影響、評價)”之間本身具有因果聯系,每節內容又都和前后內容有著內在的聯系,本身就便于組織成嚴密的有機整體。在備課時,我非常注重精心設計過渡語,使歷史課的每一個教學環節緊密銜接、環環相扣,使學生充分感受文科科目也具有理科科目的嚴謹性。

1.設問式。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用于課堂教學的各環節都可以。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創設,將學生從一個歷史事件帶到另一個歷史事件上去。如上到七上第10課《“秦王掃六合”》時,當講完“秦朝的統一”內容后,如何進入“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這一話題呢?我是這樣設計過渡語的:“當強大的秦朝建立起來后,原來的制度已經不適合這一個封建王朝了,那么作為統治者嬴政來說,他該怎么辦呢?”這種過渡語簡潔、不累贅啰嗦,銜接非常自然,不會讓學生感到目與目之間轉換的生硬。這種方法是我在教學中經常用到的。

2.對比式。文章有了啟承轉合,才能成為生氣靈動的整體。一堂高質量的歷史課,同樣也要憑借教師啟承轉合的功夫,才能使教學的全過程生動嚴謹。利用事件或人物之間的內外聯系,通過聯想、類比,進行粘連,以起到緊密銜接作用。如講授“羅斯福新政”措施時,我將“以工代賑”與“直接發放救濟款”兩種方式讓學生進行比較,看哪種扶貧方法效果更好。顯然,由政府投資興建公共工程和大型企業,能增加就業機會,并促進地區工農業的發展。再結合新政的措施和效果,讓學生移情體驗: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我國怎樣重振經濟?這樣又做到以史為鑒,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

三、歷史學科細節美之小結美

課堂小結是一節完整的歷史課留給學生的感受的最后一美。課堂小結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形式對教學內容作的歸納總結。它占有時間不多,但卻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是一節課內容的升華與結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適當的課堂小結應具有“準”、“簡”、“綜”、“聯”的特性。

1.對比式小結法。在學完一章或幾章之后,學生掌握的內容增多,涉及面擴大,很容易將一些相似的歷史知識弄混淆。教師若能在此時將一些性質相近的歷史事件、歷史知識加以對比,找出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這些知識。如上完《辛丑條約》后,我就引導學生把以前所學的幾個條約列出來予以對比:a.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b.《馬關條約》——大大地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c.《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通過對比,上述各條約分別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不同影響,就比較直觀、形象地擺在了同學們面前。這樣一舉兩得,既是課堂小結又是階段性學習內容的總結,其實還幫學生理清了一條線索。

2.深化、延伸式小結法。它是在學習新課的基礎上對講授的內容進行整理、挖掘和提煉,揭示其深刻的內涵、規律,或揭示課本知識與現實之間聯系,使學生體驗到“言雖盡而意無窮”,培養學生多思、多想的學習習慣。如上到八下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時對國共兩黨的合作可以這樣小結:國共兩黨在歷史上曾今不止一次合作,但最終都走向分裂,如今形勢變化,祖國統一大業尚未完成,兩黨應當何去何從呢?

問題:探究國共兩黨幾次關系變化(兩次合作、兩次分裂)的各自情況并填寫表格。(略)

3.百家爭鳴式小結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學習總結”之“學習延伸”或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爭議題目,分組辯論。俗話說“話不說不透,理不辯不明”。通過辯論的過程使學生主動感悟,獲取新知,變“給”學生一種觀點變為讓學生“悟”出一個道理。同時可增進了解,促進溝通,形成民主氣氛,鍛煉思維的完整性、準確性、敏捷性。如上到九下第16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時,在最后以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影響為例,談談你對經濟全球化的看法(利?弊?),并設計趨利避害的方案。

總之,歷史的魅力體現在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歷史課堂教學因細節而打動人心,因細節而充滿魅力。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教學環節中的每一個細節,力爭讓歷史學科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于友西,葉小兵.中學歷史教學法(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姚春丹.談談歷史課的導言、過渡語和小結的設計.黑龍江教育,1999(10).endprint

猜你喜歡
過渡導語細節
陽光
如何寫讀后感
關注48個生活細節
新課標下中小學語文教學過渡與銜接的思考
灰空間在建筑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索
細節取勝
闊腿褲的小秘密
時尚細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