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流行現狀調查

2014-09-18 09:39臧建成徐傳霞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 2014年3期
關鍵詞:傷害事故比率部位

臧建成,王 巖,徐傳霞

(1.三峽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臨港壯崗中心小學,山東 臨沂 276615)

1 前言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生的體質問題,并通過開展陽光體育活動等措施來促進青少年體質的發展。然而,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頻發不僅給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帶來了障礙,也給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劉長江、嚴春輝的調查結果顯示安全問題是影響陽光運動開展的一個瓶頸[1]。學校體育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其挑戰性和潛在的危險性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我們必須很清楚地認識到這是一門有危險性的學科。但是,其自身的價值是毫無疑問的,并且不能僅僅因其危險性而避免參加體育運動。如果為了保護學生暫時的安全,為了避免學校的責任,而將學校體育形式化,長此以往,學生的體質如何改善?整個國民的體質如何提高?中國夢、民族夢又如何實現?可見,安全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學校體育難以正常、健康地開展,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也得不到根治,國民體質健康的提高化為空談。因此,調查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率、誘發原因等,是學校體育傷害事故預防和控制、決策和立法的依據。為了研究的需要,將學校體育傷害事故定義為學生在校參加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或體育比賽中突然發生的違反人的意愿的迫使個人或集體的體育活動暫時停止或永久停止的事件[2]。

2 研究方法

2.1 問卷調查法

鑒于研究的需要,在課堂觀察和前期訪談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研究的文獻資料,針對中學體育教師和學生分別設計了《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流行現狀調查問卷》,以用于調查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流行現狀。

2.1.1 問卷的信效度檢驗

采用專家效度法對問卷的內容效度進行了檢驗。專家組成員由一線體育教師(11名),和學校體育研究領域的專家(4名)構成。對兩份問卷的檢驗結果是:5名專家(33%)認為教師問卷的內容設計非常合適,10名專家認為比較合適(67%);6名專家認為學生問卷的內容設計非常合適(40%),9名(60%)專家認為比較合適的。

問卷的信度檢驗的方法為重測信度法。測驗間隔為兩周,檢驗結果表明兩份問卷的重測信度能滿足研究的需要,見表1。

表1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流行現狀調查問卷》的重測信度

上述檢驗結果表明,調查問卷的信度、效度比較理想,能保障數據收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1.2 調查對象的抽取與樣本構成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分三步抽取樣本:一、根據我國經濟帶的劃分,抽取東部、中部和西部七個省市、自治區;二,每個省、自治區分別選取一個省會城市和非省會城市作為調查點;三,每個城市抽選一所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各一所;三,每個學校隨機整群抽取四個班級發放問卷(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級進行調查,初三和高三學習時間緊,不便于發放問卷,沒有調查)。問卷委托當地調查員采用集體測試的方法,共發放學生問卷1365份,回收1265份,有效問卷1242份,有效回收率為91%。樣本的基本構成如表所示。

表2 學生樣本的基本情況(n=1242)

采用相同的方法對體育教師進行了調查,共收回有效教師樣本526份,有效回收率為84.3%。調查對象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2至42歲之間,學歷以本科居多。根據分析的需要,將體育教師的年齡分為5個階段:25歲及以下(15.6%),26-30歲(21.8%),31-35歲(17.9%),36-40歲(23.0%),41歲以上(21.6%),詳見表3。

表3 教師樣本的基本情況(n=526)

2.2 統計方法

根據研究目的以及調查數據的特征所采用的統計方法主要有多重響應分析、一般對數線性模型和分層對數線性模型。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率較高,并呈現出性別、年級和地區特征

3.1.1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率

如圖1所示,在被調查的1242名學生中,學生報告有過傷害事故的人數總比例超過50%。同時也有超過50%的體育教師報告其所教的班級在上一學年中發生過體育傷害事故。調查結果表明學生運動傷害事故現象比較常見。

圖1 學生體育傷害的發生率

3.1.2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性別、年級和地區特征

采用一般對數線性模型對性別、年級、地區與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率的關系進行檢驗。在進行一般線性模型驗證前,使用分層對數線性模型對模型進行了簡化。檢驗的零假設為:模型能很好的擬合原始數據。采用向后消除法對地區、年級、性別與學生體育傷害發生率的模型進行探索性的分析(杜強,2009)[3]。

經過2步、3步依次刪除了交互效應不顯著的參數,至第4步時保留了所有交互效應顯著的參數,并得到了最優模型,見表4。

表4 與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交互效應顯著的參數

擬合優度檢驗給出的似然比(p=0.781)和Pearson卡方檢驗(p=0.779)的結果顯示不能否定零假設(p>0.05),認為模型擬合效果不錯。上述檢驗結果顯示,性別*受傷次數和地區*年級*受傷次數的交互效應顯著。但不能得到簡約模型的參數估計,因此采用一般對數線性模型計算具體的參數估計和檢驗結果,結果見下表。

表5 擬合優度檢驗(a,b)

表5“擬合優度檢驗”給出了似然比檢驗和Pearson卡方檢驗的結果。從結果看,這兩個檢驗的顯著性p<0.05,否定零假設,認為地區*年級與受傷次數以及性別與受傷次數是有一定的相關,也驗證了地區*年級*受傷次數以及性別*受傷次數的交互效應。

一般線性模型統計結果表明,Z檢驗的p<0.05,可推斷相應的系數都不為0,也即性別、地區、年級不同,體育傷害事故率不同。進而分析可知,性別與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率相關性顯著,男生比女生更高,顯示男生比女生更易受傷;東部和中部地區初中與體育傷害事故率的相關性高于高中,說明東部和中部地區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容易發生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梢?,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既存在性別差異也存在地區和年級差異。對體育教師的調查結果也顯示與高年級相比,低年級的學生更容易發生體育傷害事故,如圖2所示。

圖2 教師報告學生傷害發生的年級特征

3.2 生源性原因是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參與被調查的1242名學生中,有624名學生回答了受傷的原因。多重響應分析(Mutiple Response)結果表明,學生受傷的主要原因是個人行為引起的。其中首要原因是粗心大意,其次是準備活動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動作錯誤、被他人所傷及疲勞狀態下運動等,見表6。

表6 學生報告受傷的原因(n=624)

對體育教師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安全意識不足(31.5%)和缺少保護技能(15.2%)是學生受傷的主要原因。以上調查結果說明應加強對學生的自我保護技能與安全運動意識的培養,以降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

進一步分析發現在受傷原因上還存在一定的性別特征:男生因冒險行為、動作錯誤、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自我保護技能、高難度動作上而受傷的比率高于平均比率;女生因準備活動不足、體育基礎薄弱、身體素質差、畏懼心理上而受傷的比率高于平均比率。這與男女生的性格特點有一定的關系。男生天生好動、喜歡冒險,課堂學習注意力不太集中,而女生比較膽小,運動能力相對較弱,運動中容易出現畏懼心理。提示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實施運動安全教育及保護措施。

學生受傷原因除存在性別特征外,也存在一定的年級特征。表現在:初一年級學生受傷的典型特質是畏懼心理、注意力不集中、體育基礎差;初二年級學生受傷的特點是粗心大意、冒險行為、準備活動不足、動作錯誤;高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準備活動不足和高難度動作;高二年級學生受傷的特點是身體疲勞、被他人所傷。針對學生受傷原因的年級特征,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也應采取相應的安全舉措。

3.3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常見類型及其特征

學生常見的傷害類型為擦傷(33.9%)、扭傷(25.1%)、拉傷(19.2%),其次為挫傷(9.5%)、骨折(5.6%),脫臼(3.6%)以及溺水(3.2%)的發生率較低。體育教師也反映擦傷(30.2%)、扭傷(29.5%)、拉傷(16.8%)是常見的傷害類型。此外,對體育教師的調查結果還顯示學生骨折發生的響應率為9.3%。該項調查結果提示體育工作和管理人員在實施教學和管理工作時要根據學生常見的傷害類型提前制定好預防策略,并主意預防嚴重性傷害事故骨折、溺水等事故的發生。

3.3.1 性別特征

表7 學生常見運動性傷害的性別特征(n=624)

對學生常見的傷害類型進行分析發現即存在共性也存在差異。男女生前三位的受傷類型均為擦傷、扭傷、拉傷,說明學生傷害類型具有共性。但是,在同一受傷類型中,男、女生中的比例差別比較大,男生在所有傷害類型中的比例都遠遠高于平均比率,說明男生在同一傷害類型上比率高于女生。

3.4.2 年級特征

初一年級學生的骨折、擦傷和溺水的比率高于平均值,溺水率尤為高;初二學生的骨折、拉傷和扭傷的比率高于平均值;高一學生的拉傷、扭傷、脫臼和挫傷率高于平均值;高二年級的骨折、拉傷、扭傷、擦傷率高于平均值,見表8。

表8 學生常見運動損傷的年級特征(n=624)

表8的調查結果表明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還應根據傷害發生的年級特征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3.4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常發部位及特征

37%的學生報告了受傷部位。學生受傷較高的部位為依次膝關節(18.0%)、踝關節(16.0%)、手指(14.0%)、小腿(12.0%)、大腿(10.6%)、手腕(10.1%)、肘關節(10.0%)和小臂(9.0%)。

3.4.1 性別特征

表9 學生受傷部位的性別特征(n=524)

表9的結果顯示,男生常見的受傷部位為手指、手腕、踝關節、小臂、大腿部位;女生常見的受傷部位為膝關節、肘關節和小腿部位。原因可能與男、女生所經常參加的運動項目有關。男生因參加籃球項目受傷的人數比率遠遠高于女生,而女生因跑步受傷的比率高于男生。這可能事導致受傷部位的有別的原因之一。這提示體育教師根據所教授的運動項目特點加強學生易傷部位的保護措施,并適當加強膝、踝、手指、小腿部位的力量練習,并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技能。

3.4.2 年級特征

表10 學生受傷部位的年級特征(n=524)

表10結果顯示,初一年級學生在手臂、膝關節的受傷比率高于平均比率;初二年級學生在手指、手腕等部位的受傷比率高于平均比率;高一年級在手指、小臂等部位的比率高于平均比率;高二年級在手指和踝關節部位的受傷比率高于平均比率。提示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受傷部位的年級特點加強安全保護措施。

4 結論與建議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率較高,而且體現出男生高于女生,中東部地區初一、初二年級傷害事故發生率高于高一、高二年級的特點。粗心大意、準備活動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生源性原因是導致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而且具有一定的年級和性別差異。男女生前三位的受傷類型都是擦傷、扭傷、拉傷,說明學生傷害類型具有普遍性。同一受傷類型中,男生在所有傷害類型中的比例都遠遠高于平均比率,說明男生是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易發人群。此外,調查還顯示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比其他年級更易發生骨折,初一年級溺水率高于其他年級。學生總體受傷較高的部位為膝關節(18.0%)、踝關節(16.0%)、手指(14.0%),男生常見的受傷部位為手指、手腕、踝關節、小臂、大腿部位,女生常見的受傷部位為膝關節、肘關節和小腿。在學生易發生體育傷害事故的環節上則表明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時受傷的比率高于在體育課上發生的比率。

上述調查結果說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現象比較普遍,也反映出預防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任務的艱巨性。因此,全面加強學校體育的安全管理工作,積極預防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極為重要。而且鑒于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率、誘發原因、傷害類型、傷害部位以及傷害環節上等顯示出來的地區、年級、性別差異,各地區、學校以及相關教育職能部門在制定相應的預防和控制策略、決策和立法時應充分做到區別對待、因地制宜,只有對癥下藥才能做到有備無患、有效預防,才能為陽光體育運動的深入開展,學校體育工作的蓬勃發展,以及學生健康的促進、體質的提高而保駕護航。鑒于生源性原因是導致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建議在預防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時首先從加強學生的體育安全教育入手。

參考文獻:

[1] 劉長江,嚴春輝,孫榮輝.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的障礙性因素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5):82.

[2] 王巖,姚蕾,李紅娟.我國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致因結構質性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區S學校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3):100.

[3] 杜強.spss統計分析從入門到精通[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415.

[4] 王冬菊.對鄭州部分學校中學生籃球運動損傷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17(7):102.

猜你喜歡
傷害事故比率部位
每個女孩都有不允許別人觸碰的隱私部位
五個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基于半導體聚合物量子點的羧酸酯酶比率熒光傳感
發達國家大學生傷害事故處理的經驗及啟示
喜歡什么
千點暴跌 兩市凈流出逾7000億資金
美拭目以待的潛力城市
實施“陽光體育運動”過程中學校體育風險管理的研究
中小學體育課傷害事故特征與應對策略
淺析體育課教學中傷害事故及責任認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