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出創新素質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2014-10-09 19:47楊兆娜郭孝文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4年8期
關鍵詞:創新素質實踐能力素質教育

楊兆娜 郭孝文

摘 要:培養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是當代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毛澤東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毛澤東沒有正式提出素質教育,但是其教育思想與素質教育理念“驚人地契合”。論文從毛澤東“素質教育”的靈魂、落腳點和當代借鑒三個層面展開初步探索。

關鍵詞:毛澤東教育思想 素質教育 創新素質 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b)-0094-02

當今我國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毛澤東在教育領域的探索十分廣泛,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毛澤東雖然沒有正式提出和運用“素質教育”一詞,但是其教育思想與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驚人地契合”—— 具體表現在教學方式、考試評價、教勞結合和實踐性課程等方面。然而,我們認為,毛澤東“素質教育”思想,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關注。今年是毛澤東誕辰120周年。謹以此文學習毛澤東“素質教育”思想,略表我們的紀念之情。

1 創新素質:毛澤東“素質教育”思想的靈魂

當今世界,社會日新月異,全球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發展的不竭動力。國家的發展,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對于學生而言,對知識的取舍,一旦喪失創新的意識,就會人云亦云,不利于個體的長遠發展。

毛澤東早年出身教師,有豐富的教育實踐。所有這些,使毛澤東意識到學生創新素質的重要,意識到它的培養對于教育的意義。毛澤東力圖在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和考試評價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1.1 轉變學習方式,捕捉學生的創新意識

傳統的教學中,多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從教師那里獲得知識成了學生的習慣,學生把教師當成知識源,這種學習方式逐漸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毛澤東意識到它的消極影響,所以他鼓勵學生自學,在自學中思考,在思考中捕捉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是實現自主創新的重要條件。為此,它首先指出教師應為學生留有自學和研究的時間,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留有空間。1919年在《學生之工作》一文中,毛澤東提出新型學?!敖淌谥畷r間,宜力求減少,使學生多自動研究及工作?!盵1]1964年在一次教育問題的講話中,他說:“要自學,靠自己學。肖楚女沒有上過學校,不但沒有上過洋學堂,私塾也沒有上過。我是很喜歡他的。農民運動講習所主要靠他?!盵2]可見,毛澤東對自學成才的肯定。毛澤東還以一些名人實例,激勵學生學會學習。如“明朝李時珍長期自己上山采藥,才寫成《本草綱目》”“有所發明的祖沖之,也沒有上過什么中學、大學”“美國的富蘭克林是印刷所學徒,也賣過報。他是電的大發明家”“英國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機的大發明家”“高爾基的學問完全是自學的,據說他只上過兩年的小學”。[3]他用實例告訴我們:自學的人,在沒有指導和教育情況下,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在思考中將頭腦中的創新意識激活,并把自己的創新意識進行儲存轉化。這樣,才能創造出諸如《本草綱目》、蒸汽機發明等一個個神奇。

1.2 轉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毛澤東在1929年提出“十大教學法”,其中啟發式的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啟發誘導的辦法傳授知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通過對解決問題方法的探索,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毛澤東明確反對當時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胺磳ψ⑷胧浇虒W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學生當成打擊對象就好了?!盵2]可見,毛澤東對教師的教授藝術要求較高。注入式的教學法,突出了教師的權威,學生不敢發表看法,有創新思維火花的學生,很難得到培養或進一步發展。毛澤東提倡的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立足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了基礎,創造了空間。善于思考的人,往往是具有個性的人—— 沒有個性的獨立和人格的解放,則不可能造就學術上的創新。[4]具有個性的他們,有著獨特的思維和判斷力,能發現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而不是唯教師和書本是從。而這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要求,教師應該挖掘和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使他們的思想不受束縛,創新潛能得到發展。

1.3 變革考試評價之法,肯定學生的創新能力

毛澤東對于考試內容,有自己的見解:“有些課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學學一點邏輯、語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語法,什么是邏輯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慢慢去體會?!盵2]考試的內容,要考慮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通過合理安排考試的內容,不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圍堵。

毛澤東發現舊考試“運用考八股文的做法,古怪刁鉆,動輒處罰,給學生造成了精神緊張、壓力沉重、身心遭受摧殘”[2],而“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贊成,要完全改變。我主張題目公開,由學生研究、看書去做。例如,出20個題,學生能答出10題,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創見,可以打100分;20題都答了,也對,但是平平淡淡,沒有創見的,給五、六十分?!盵8]并且還要求學生:“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員的后面跑,自己沒有主動性?!盵2]

分數自古以來是學生的命根,它直觀呈現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從根據學生的創新水平來決定成績的評價方法,可以看出毛澤東對死記硬背的不滿。解放后,毛澤東仍然重視學校的考試問題,主張不要考得太狹、太偏、太怪,不要以考試來強迫學生學習。否則,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靈活,對那些有創見性的觀點要給予高度的評價,彰顯學生的個性,拓寬和開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2 實踐能力:毛澤東“素質教育”思想的落腳點

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歸宿。而傳統教育注重理論知識學習,造成學生實踐能力的缺失。毛澤東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具體要求。

2.1 提升認識高度,創設問題解決的條件

在我國社會生活中,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但如果問題沒有國家高層重視,僅憑一己之力很難解決。為了破除學生實踐能力缺失的陋習,毛澤東作為國家領導人,第一次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到教育方針的高度,顯示了他對這個問題極為重視。顯然,以教育方針形式呈現,也增強了教勞結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權威性,進而推動了教改步伐。1949年12月根據毛澤東指示,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定了“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向工農開門”的基本方針。毛澤東認為,工廠就是學校,學校就是工廠,學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鍛煉自己,才能獲得充分發展,這為教育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1958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又進一步提出了“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當時,不少學校學習毛澤東的指示,以半工半讀為核心內容的教勞結合做法普遍實行,問題很大程度很大上得到解決。

2.2 立足現實條件,尋找有針對性的對策

毛澤東對于學校教學中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可謂深惡痛絕。為此,他首先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提高了實踐性課程在教學中的比例。實踐性課程是一種貼近學生實際、操作性較強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可以為學生日后工作掃除知識盲點。早在20年代初,毛澤東就意識到實踐性課程對于豐富學生學習和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性。他在教學中開設了園藝、畜牧、印刷等實踐性課程,注重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毛澤東在主持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時,非常關注學生課程的安排。為此,將課程分為三類。甲:有關階級斗爭基礎理論方面的,有經濟學常識、社會進化史、社會主義、帝國主義等七門課程,共82小時,約占總授課時的31%;乙:有關國內外階級斗爭基礎知識方面的,有中國政治狀況、中國財經狀況、中國職工運動、蘇俄狀況、中國革命史等十三門課程,共128小時,約占總授課時的49%;丙:有關農運業務的知識方面的,有統計學、農業常識、農村合作、革命畫、革命歌等五門課程,共53小時,約占總授課時的20%。此外,還有農村調查[5]。這體現了他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辦學思想,也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體現。

毛澤東還主張,為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創造環境。毛澤東反對把師生的教學活動限定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之中,學校要建有自己的實習基地。他要求各類學校根據自己的條件試辦工廠、農場,并組織老師、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毛澤東認為:“農村里的中小學,都要同當地的農業合作社訂立合同,參加農、副業生產勞動。農村學生還應當利用假期、假日或者課余時間回到本村參加生產?!盵6]1964年8月,毛澤東指出:“清華大學有工廠。它是一所理工科學校,學生如果只有書本知識而不做工,那是不行的。但是,大學文科不好設工廠,不好設什么文學工廠、歷史學工廠、經濟學工廠,或者小說工廠。文科要把整個社會作為自己的工廠?!盵7]

這些都說明,毛澤東十分強調實踐性能力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不管是理工科還是文科類的學校,都要落實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毛澤東鼓勵學生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努力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把所學的知識具體化,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理論知識,改變紙上談兵的陋習。

3 當代借鑒:毛澤東“素質教育”思想的積極影響

事實勝于雄辯。如何造就實踐能力豐富的學生,作為培養人才搖籃的學校,需要認真解讀毛澤東的“素質教育”思想。眾所周知,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地推行這么多年,始終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毛澤東的“素質教育”思想,力圖解決學生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缺失的陋習,提出的意見是深刻的,值得我們思考。關鍵是要從兩個層面入手。

3.1 借鑒毛澤東的思路,從改革教學方法、考試測評方法等入手

當前,一些教師思想不夠解放,教學方法落后。為了追求升學率,滿堂灌、題海戰仍然作為老師制勝的法寶。以考試為指揮棒的素質教育,只能在應試教育的泥潭里打轉。學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題。滿堂灌剝奪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他們只是一味接受知識,不加消化就儲存在大腦中。這樣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個性,創新意識也被一點點磨滅。為此,我們應當學習青年毛澤東崇尚自由的精神,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變注入式為啟發式,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改革學業評價方法,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

3.2 借鑒毛澤東的思路,進一步拓寬和改善社會實踐課程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社會實踐作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引起了普遍重視,但總的說來是說得多、做得少——做的還不夠多、更不夠好。一些學校為應付檢查,只在課表上“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這種現象也很突出。校內實習形同虛設,實驗與時代脫節;校外實習單位難落實,或實習單位不對學生“委以重任”,經常以體力勞動搪塞實習指導任務。毛澤東對實踐能力的重視,與當今時代雇主對求職者能力的高要求相契合。借鑒毛澤東的“素質教育”思路,我們的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應強化實踐性課程,把定期參加實踐活動的質量,作為考核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學生的興趣在實踐中得到培養,也可以在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高凱,于玲.毛澤東大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554.

[2] 毛澤東.毛澤東論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21,22,18,17.

[3] 程凱,主編.當代中國教育思想史[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215,212.

[4] 杜智萍.試論毛澤東創新教育思想[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5):5.

[5] 農民運動講習所辦理經過[J].中國農民,1926(9).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0.

[7]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一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149.

猜你喜歡
創新素質實踐能力素質教育
新課改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功效研究
創新教育在大學成功素質教育中的實施
生物活動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實踐研究
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
高校單片機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探討
芻議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
品德教學利用微課開展預學的實踐研究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論美育中的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中的音樂教育
如何有效滲透素質教育理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