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的一點啟示

2014-10-21 20:09張曉燕
語文周報·初中教研版 2014年29期
關鍵詞:質樸語文能力大師

張曉燕

一、質樸的認識語文教學的任務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任務不單一,它幾乎囊括了學校所有的教育內容,有道德品質教育、國情教育、近代史教育、勞動教育、美育,還有能力的、知識的等等。內容雜,頭緒多,負載重,壓得語文教學幾乎喘不過氣來。教師在操作之時難免會顧此失彼,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再加上理論界一些錯誤的導向,故弄玄虛的搞出一些新命題,更是把教師弄得暈頭轉向。

語文教學一直就是:學習語言,學會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即教學生學會母語,使學生具有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專門職責,份內之事。張志公先生曾經很明白地說過:“識字、讀書、做文章,中國歷代教育就干這三件事?!?/p>

二、質樸的進行語文教學

(一)踏實是語文應該保持的風范

由于受語文教研隨意性和教改風的影響,目前“新潮”教法充斥著課堂。其表現五花八門:畫畫的,演說的,更有甚者把講臺變成舞臺,還美其名曰“愉快教學”。且不知寶貴的語言教學時間在嘻嘻哈哈中付之東流。

語文是經過歷史沉淀時間最長的學科,其傳統的意義厚重,無數的文學巨匠和語言大家的閃耀,無教改也成就了語文的成功。語文教研活動不是展示教師個人才華,不是一場師生“秀”,是教師共同探討如何才能實現語文的課堂目的的活動。再看語文界的魏大師、錢大師、于大師等人,多少年來,一直在中國語文界閃耀,是教改還是新教材的功勞?當然都不是,其實他們就是充分認識到了語文的質樸的意義,而進行了質樸的語文教學。大師們的教育教學當然也不是一層不變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聽過他們現場的或錄相的課的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感受——簡單,就是完成語文教學的目的,踏實地對學生進行了語感和語文能力的培養罷了。他們的課堂學生也快樂,但不是娛樂的快樂,而是學習語文的樂趣取。

語文教學的目的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是耳熟能詳。那么我認為在教學中就是以此為綱,踏實的在教學中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是語文教學的成功。

(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語文教學中除了時代的“開潮兒”外,還有就是“滿堂灌”和“滿堂問”,分析多,品味少,從內容到內容,從情節到情節,煩瑣重復。反復講反復問,既激發不了學生的求知欲,也無益于發展思維。

我國語文界泰斗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引導學生俾善于讀,則其功至偉?!惫湃艘苍粝隆皶x百遍,其義自見”“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等學習格言。讀書,不是聽書;讀懂,不是聽懂。所以,應該讓學生親自去讀,去體驗,考察文字,在讀中明其文章的思路,得其文章的真諦。最后達到朱熹所說的“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當然,筆者提倡“以讀為本”,并不意味著“不講”,任其自流。該講的地方還是要講,妙語佳句、精辟語段、推敲比較、領略情味、體會言外之意等,還是離不開教師的“點化”的,學生的語感的訓練還是得靠教師去培養的。

(三)改進課堂提問方式

改“師問”為“生問”,把課堂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對話、交流、溝通、討論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傳統語文教學大多是老師設計問題,提問題后引導學生回答。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總想揣摩老師的意圖,發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個人的真實見解。這種“師問生答”的方式,處于課堂教學中心地位和主動地位的永遠是教師,而學生只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這是一種單項的、預設的課堂支配方式,嚴重限制和束縛了學生的發展。

三、加強語文修煉,提高自我能力

教師的職業是承先啟后的職業,教師肩上擔子很重。要搞好語文教學,教師思想素質、業務水平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教師本身只是“半桶水”,怎么能給學生“一桶水”呢?如果教師只會滿足學生能背誦條文,那么學生將來斷然不會進行創造發明。只有自己的語文素質上去了,在實踐語文教學目的的過程中才會游刃有余,才不會靠花槍掩飾自己知識的缺陷,也不會只有在分析結構、提煉中心、歸納寫作特點上周而復始,也不會在簡單的問題上糾纏,也不會制造一些幼兒式的游戲來取悅學生;有適應語文教學的素質,就有了大師的風范,有了讓學生快樂的學習語文的真諦;有了質樸的語文風格,無所謂刮什么風,你的語文教學總會彰顯魅力。

猜你喜歡
質樸語文能力大師
對話大師
重拾質樸
對話大師
對話大師
山有桂子
不因人文失語言 要因語言悟人文
淺論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質樸
應用型本科人才語文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追尋最質樸的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