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院校英漢翻譯過程教學之交互管理

2014-10-21 11:07趙華成麗芳
管理學家·學術版 2014年12期
關鍵詞:新模式

趙華 成麗芳

摘要:農業院校的英漢翻譯課程起步晚,并長期處于邊緣地帶。因此,與其他非英語專業的學科相比,翻譯學科的發展競爭力不強。一直以來,學生學習翻譯的積極性不高,這與翻譯教學傳統模式的弊端有關。為此,本文以S農業高校為研究重點,針對該校英漢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建構了以“過程教學之交互管理”為特點的農業院校英語專業英漢翻譯教學新模式,以期為院校英語專業和翻譯課程的創新發展助一臂之力。

關鍵詞:農業院校英漢翻譯課程;學科改革;“過程教學之交互管理”新模式

近年來,我國英語翻譯教學取得了跨越性的發展。無論是開設翻譯課程的學校數量,還是翻譯課程的規模,其發展都是飛快的。眾多的農業院校雖然也開設了翻譯課程,但其現狀卻不容樂觀,問題多,制約了該學科進一步的發展。

一、農業院校翻譯教學傳統模式的弊端

2010年,在以“英語專業學科特色建設與人才需求”為主題的“全國英語專業院系主任高級論壇”上,教育部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戴煒棟教授在發言中指出英語專業成績大、問題多、人才培養缺少特色、畢業生就業前景堪憂等,進而呼吁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院校要辦出特色,化解英語專業被邊緣化的危險[1]。

導致農業院校英語專業英漢翻譯課程邊緣化、發展緩慢的原因有很多,但這些院校英漢翻譯教學仍然沿用傳統模式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傳統教學模式在過去教學的使用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它的弊端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老師講解較多,學生翻譯實踐較少;絕大部分的教學活動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豎起兩只耳朵聽就行,學習氛圍沉悶;教學內容跟著教材走,缺乏靈活性、時代感;譯文的結果大多唯參考譯文是瞻;課程評估形式以閉卷考試為主,形式較單一,缺乏挑戰性等等,這些問題逐漸成了農業院校英漢翻譯課程建設的最大阻礙。因此,農業院校英漢翻譯教學應該借著當前課程改革的東風,抓住機會,構建適應時代發展、學科特點、市場需求、學生夢寐以求的新模式。

翻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學生應該是翻譯教學活動的主體之一。然而,在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則一直處于翻譯教學活動的被動承接者的地位,長期以來他們的話語權始終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英漢翻譯教學的改革中,筆者特意對S農業院校英語專業學生進行了一次翻譯教學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不喜歡當前翻譯教學的模式,并就翻譯教學的內容安排和教學方法提出了他們自己的意見和希望。筆者發現,這些意見和這次翻譯教學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下面就從學生的角度來談談當前農業院校英漢翻譯教學存在的不足。

調查對象為S農業高校英語專業大三、大四學生以及部分畢業生。該校英語排專業在校大三、大四學生共122人,已畢業一年的學生59人。調查問卷共發出150份,收回148份,其中空白卷10份,調查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問卷題目主要有兩種形式:選擇題和開放題。選擇題圍繞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意見,各有10道題,每題有5個選項;開放題有3個,以了解學生對翻譯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綜合看法,以及學生畢業后從事翻譯工作的情況。

在教學內容方面,調查問卷主要就翻譯理論、中西文化差異、翻譯技巧、翻譯文類等內容的安排是否合理展開了解。結果顯示,學生對當前翻譯教學內容偏重翻譯技巧的講解不滿意。大部分學生認為對翻譯理論了解過少,中西文化差異的比重也應該增加,尤其是翻譯文類,絕大部分學生說當前學到的翻譯文類偏重文學,比較單一,且應用性不強。比如在關于“是否同意加大經貿類、旅游類、科技類”的意見,同意經貿類、旅游類的比例略高于科技類,而“是否同意教學內容體現農業專業特色”的比例和科技類相當(畢業生比例略高),具體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關于應用翻譯必要性的調查

從教學內容的調查結果看來,學生認為目前翻譯教學內容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與他們對翻譯課程的希望有所差距,對此,他們表示中西文化差異、應用文翻譯和一定的翻譯理論知識應是教學內容的重點,并要求內容具備實用性、趣味性和審美性等。

而從表2所列出的關于學生對翻譯教學方法的意見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對當前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法持反對意見,支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比例要明顯高于支持“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比例。學生還在后面的開放題中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的具體組織形式,對以小組合作、自主選擇翻譯語料等方法表示贊同。

表2 關于教學方法有效性的調查

關于“將平時翻譯實踐成績列入期末成績能否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的意見,學生表示肯定的比例都在80%以上。這表明學生希望課程的期終考核應與平時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聯系起來,對當前一張試卷定優劣的考核方法不贊同。

總之,農業院校英漢翻譯教學模式陳舊,既不適合時代特點,也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筆者建構了以“過程教學之交互管理”為特點的農業院校英語專業英漢翻譯教學新模式,以促進農業院校英語專業翻譯課程的創新發展。

二、農業院校英漢翻譯課程“過程教學之交互管理”新模式

與“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不同,“過程教學之交互管理”新模式強調學生參與到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后的教學全過程,建立師生交互、模仿與創新交互、課內與課外交互和平時與期終交互的新模式,重視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為社會培養出真正有文化的翻譯人才。

強調“教學過程”的理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當時北美有一批學者對大學教育模式進行了大膽改革,提出以學生為主體、以過程為重點,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的新模式[2]。在中國,朱玉彬和許鈞于2010年也提出了“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經過與“以譯品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對比,得出前者優勢突出[3]。遺憾地是,這些模式都沒有與交互性銜接起來。過程教學是網,交互性是結,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服務于英漢翻譯教學?!敖换ァ必灤┰诮虒W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以師生交互、模仿與創新交互、課內與課外交互以及平時與期終交互為其組織形式。

過程教學管理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流于形式的管理,著重知識的灌輸,而學生則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課堂活動沉悶,學習積極性不強,教學效果不理想。

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就成了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學生能動性的發揮決定著教學效果。過程教學是對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后的教與學進行管理。比如之前提到的調查問卷就是讓學生在學期之前就參與到該課程的組織管理中,通過了解和分析學生對該學科的看法,教師就能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而教學中的一切課堂課外活動的組織,無疑是過程教學的重點,將直接影響教與學的效果。教學后的評估則是對整個教學活動效果的檢測,同時又會為新一輪翻譯教學提供經驗。

過程教學管理形成了整個英漢翻譯教學的網絡,從教學前的調查、交流、課前準備,教學中的活動設計,到教學后的形成性評估,環環相扣,彌補了過去“滿堂灌”的不足。

交互管理 如果說過程教學構成了英漢翻譯教學的網絡,那么師生交互、模仿與創新交互、課內與課外交互以及平時與期終交互等便是這個網絡一個又一個結。

(一)師生交互。過程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還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而且還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例如,在每個學期前,教師要做出整體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設計,并以交談、討論或者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對這門學科的看法和希望。同時,教師在教學開展前,將教學內容分成幾大主題,把學生分成五到十人一組(視班級人數而定),每組選一個主題任務,利用課外時間完成翻譯實踐,通過組內討論,將譯作在課堂上展示,并提交相關的翻譯筆記和論文。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李德鳳教授經驗豐富,他提出的反思日志,與這里的翻譯筆記實為殊途同歸[4]。師生交互貫穿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整個教學活動的網絡中,翻譯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師生交互能使翻譯教學在和諧健康的氛圍中進行。

(二)模仿與創新交互。眾所周知,知識的學習,沒有輸入,就不會有輸出。翻譯教學要始終以學生為主,加強實踐環節。翻譯家黃源深老師說過“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是外語人才的‘看家本領?!盵5]這是譯者最基本的素質。但問題是多數學生的雙語能力達不到要求,語法錯誤多,譯文表達不符合習慣,加大了教師批改作業的工作量,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識記基本知識仍然很重要,記住了,才能運用。識記也是模仿。在此基礎上,模仿實用性強、通俗易懂的英語表達,堅持不懈,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就會大為改觀。此外,模仿優秀譯作不失為學習翻譯的最佳途徑之一,這一點在學期前的問卷中,學生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們認為,多讀多背優秀譯作,才會在翻譯過程中創新地運用自己的語言知識,增強語言表達的美感,有效地提高翻譯能力。模仿與創新的交互,就如同自行車的兩個輪子,看似重復地轉圈,卻不知不覺地走出了很遠。

(三)課內與課外交互。課內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仍以學生參與為主,結合學生需求、市場需求、翻譯人才素質要求等,設計系統的教學內容和靈活豐富的課堂活動。而課外,教師會布置現實性強、生活色彩濃的課外翻譯任務,比如校報上的一則新聞、班里的一件趣事、影響深刻的一則英文小故事以及隨處可見的宣傳單、標語等練習資料,讓學生帶到課堂與其他同學共享,翻譯討論。其它形式的課內與課外交互活動還可以是教師布置課內或課外翻譯練習,要求學生和同桌或小組邊做邊討論,完成定稿。一位教師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鑒。她曾經承接過溫州永嘉昆曲傳習所的昆劇《張協狀元》部分臺詞漢譯英的任務,當時組織了班里12位成績較好的學生進行分工協作。翻譯任務的完成全在課外進行。該老師還指出了這種課內與課外的供需交互活動的好處:1) 提高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2) 使教師更好地了解社會需求,做到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接軌;3) 鍛煉學生的語言、文化、組織、協調和社會交際能力;4) 活學活用、學以致用,追求教學的高標準和實際目標。這一點與國外翻譯教學的精神不謀而合。國外翻譯教學強調翻譯教學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為重點[6]。

而筆者認為農林院校的翻譯應利用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即農林學科的健全的學術環境。課外翻譯應該和農林等專業學科聯系起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翻譯技巧,拓展了知識視野,而且讓學生切身體會了翻譯人才高素質的要求。這種課內課外翻譯任務與農林院校其他專業的交互是農林院校英語專業具有自身特色,響應了戴煒棟主任對農林院校英語專業和翻譯學科發展的號召。

(四)平時與期終交互 教學改革的最后一項是學生關心的評估測試。傳統的測試多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這種單一的考試方式往往會破壞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重視,養成急功近利的壞毛病。華東師范大學漢譯英課程經過幾年的改革,成功獲得“國家精品課程”稱號,他們最主要的經驗是采用了“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7]。對將平時實踐成績列入期末考試成績的舉措體現了這一理念,期末測試形式還可以采用開卷翻譯、評析譯作、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進行。

除了教師對學生的評估之外,學生對教師和教學活動的評估也以書面形式或調查問卷進行,其實,S高校已經開始要求學生對課程負責教師進行學期后的網上評估了,不過這些評估大多以匿名提交,而這里的評估,則可以是具名的,甚至是面對面的意見反饋,來自學生的這些反饋都將是翻譯教學活動的珍貴資源。

三、結語

農業院校的英漢翻譯課程與其它學科相比,發展慢,收效小,學生學習勁頭不強,就業形勢不樂觀。為了盡早改變這種狀況,早一點解決這些發展中的瓶頸,增強該學科的競爭力和魅力,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思考,提出了“過程教學之交互管理”的教學新模式,全盤考慮翻譯教學的整個過程,強調各個環節的銜接,通過管理師生交互、模仿與創新交互、課內與課外交互以及平時與期終交互等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其不僅能熟練掌握翻譯知識,通過識記、模仿眾多優秀譯作,而且能在整個翻譯實踐中獨立思考,善于與人合作,具有克服困難的精神,最終成為有文化的翻譯人才。

參考文獻:

[1]方穎芝. 英語專業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趨勢及問題——“第四屆全國英語專業院系主任高級論壇” 綜述. 外語界[J]. 2010, 2: 95.

[2]肖琦. 注重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翻譯教學模式. 工業與信息化教育[J]. 2014, 3: 63.

[3]朱玉彬,許鈞.關注過程:現代翻譯教學的自然轉向——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的理論探討及其教學法意義.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J]. 2010, (l): 84-88.

[4]葉苗. 翻譯教學的交互性模式研究. 外語界[J]. 2007, 3: 52.

[5]黃源深.21世紀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外語界[J]. 2001, (1): 10.

[6]陳喜文.學術、趣味、實用“三位一體”課堂教學模式新探. 石家莊學院學報[J].2012, 14(4): 121.

[7]張春柏, 吳波.從翻譯課堂到翻譯工作坊——翻譯精品課程建設的啟示.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J]. 2011, (2): 72.

猜你喜歡
新模式
淺談刑事現場勘查與圖偵相結合的新模式
強化師生互動, 保持課堂活力
互聯網金融監管原則與新模式研究
“互聯網+”時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中職“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訂單班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
禮儀文化引領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