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管齊下培養法制新聞人才

2014-10-27 17:12武運波
新聞世界 2014年10期
關鍵詞:途徑培養人才

【摘 要】法制新聞報道著重傳播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和弘揚法治精神,強調法律對社會秩序的規范功能和對公眾權利的保護。法制新聞應與法治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密切關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法治現象和法治問題。因此,法制新聞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論及法制新聞工作中的困局、法制新聞人才以及培養途徑。

【關鍵詞】法制新聞 人才 培養 途徑

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系越來越密切。黨的十八大提出,“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為完善法制媒體管理制度、推動法制新聞發展帶來重要契機。在新形勢下,法制媒體如何抓住這一時代契機,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法制新聞人才,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一、法制新聞工作中的“兩張皮”

每年畢業季,總有一些大學畢業生,踏遍各家新聞單位的門檻,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新聞單也經常抱怨招人難。對主要從事法制新聞報道的媒體來說,招法律系的還是招新聞系的畢業生呢?這確實是個問題。

有一名法律系本科畢業生,在新疆法制報社見習6個月,法律問題拿捏得尚可,但稿子一塌糊涂,不能順利轉正。而一名新聞系畢業生,做了七八年記者,在最近的一篇稿子中,把“起訴”寫成“上訴”,把一次訴訟的一審二審,寫成“兩場官司”,還有其他法律術語錯誤。這兩種現象不是孤立的,無論是專業新聞人還是法律人,都會覺得很尷尬。前者的問題是作者缺少新聞表述的基本功,后者問題的出現顯然是作者缺乏法律基礎知識。好的法制新聞作品,應該是充滿濃郁的法律味,又讀來有趣生動。

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新聞隊伍中非新聞傳播專業背景的從業者占68%,這些從業人員缺乏系統的新聞基礎理論學習,有些新聞作品缺少必要的新聞理論支撐,難以獲得提高。筆者從全國省級法制報社長(總編輯)會議上獲悉,法制媒體從業者有法律知識背景的人,也不足20%。隔行如隔山。我們經常所稱的專業教育,對法制類媒體來說,最主要的問題是法律和新聞兩張皮,理論和實踐脫節。

沒有接受過法律科班教育的新聞人,無論年長還是年輕,其實都面對同一個挑戰。專業知識的缺乏會使記者在采訪一線缺少準確掌握報道要領的能力,缺少與法律人士對話的能力,也缺少對報道內容的足夠判斷力。

而法律科班出身的人,在表述方面有很多不合新聞規律的習慣,缺乏基本的新聞專業知識和技能,即便勉強上路,也缺少在更大范圍內發現更具張力新聞點的能力,有的記者時間長了又出現學究氣。

可以看出,法制新聞教育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新聞媒體尤其是法制媒體,缺乏法制新聞人才的問題依然存在。

二、明晰法制新聞人才培養目標

法律的主要內容是規定權利和義務關系,要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法制新聞應具有新聞本身的真實、新鮮和及時的特點,有別于社會新聞、經濟新聞、體育新聞,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

法制新聞人才是指對新近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法治活動進行報道的人,應掌握以法律與新聞為主要知識背景的表述能力,是一般新聞知識與法律知識相銜接的人才。法制新聞人才首要身份應當是新聞人。只有具備了新聞人的新聞敏感,才能具備對新聞線索的識別能力、對法治現象的觀察能力,以及對法治進程發展變化的反應能力;只有具備新聞人的業務素質和基本理論知識,才能在工作中遵循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客觀、理性、平衡地報道法制新聞事實。法制新聞人才同時也應該是“法律人”,我們通常所說的法律人,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學教授等。他們共有一個思維方式——法律思維。法律思維的特點是,思維過程是圍繞合法不合法、法律有沒有規定以及是怎樣規定的來進行,法律思維的本質特征就在于“規范性”。

法制新聞報道,要在法治的框架內進行,以法的正義性為靈魂,使法制新聞既體現媒體的公信力,又體現法律的權威性,這要求法制新聞人才要具備法律人的正義觀。報道中避免法院未審媒介先判;避免媒介渲染;避免以媒體的好惡對抗法律的冷靜;更不能出現法律術語錯誤或干擾司法公正,這是法律正義觀對法制新聞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顯然,培養法制新聞人才是個非常復雜的課題,筆者認為,培養法制新聞人才的關鍵,不在于他原來所學專業是什么,而是如何引導他盡快實現法律與新聞知識在自身的兼容并蓄。一方面,必須讓他們具備系統的新聞理論知識與技能、寬廣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知識,掌握比較系統的法律知識;另一方面,他們應具備新聞知識、技能和視野,這也是法制新聞人才的標準。無論是什么專業背景的記者,應該通過自身努力和實踐的錘煉,彌補法學專業知識和新聞專業知識的不足,進而在更深厚的法制新聞報道戰場上,贏得更大的業績。

法制媒體在培養目標定位方面應全盤考慮,確立可行的目標和長遠的發展理念。具體而言,法制新聞人才是培養懂法(具備法律知識、法律思維和法治理念)的新聞人,還是懂新聞(熟悉新聞傳媒相關實務和功能)的法律人;要求具有全面扎實的新聞采編評等新聞基礎知識和法律知識,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

三、雙管齊下培養法制新聞人才

基于從業者不同的知識背景,法制媒體應有針對性培養出真正的法制新聞人才,既懂法律理論、了解法律實務,同時也了解新聞業務,掌握采寫技能。

那么,如何在新聞實踐中促進新聞學與法律的兼容并蓄呢?

筆者認為,法制新聞人才的培養,僅有新聞學或法學師資顯然是不夠的,也很難將新聞學與法學兩者的理念、知識融會貫通。迫切需要一批既懂新聞,又懂法律的具有跨學科知識基礎,同時具備一定的理論水平,又擁有實務經驗的師資力量加入。同時,新聞媒體不能走傳統的新聞人才培養途徑,培養目標一定要明晰化。法制媒體要面向全社會報道法制新聞,媒體人要注意受眾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作品不僅要能夠吸引受眾,還要做到通俗易懂。所以,法制新聞報道要注重通俗化、簡單化、社會化視角,讓沒有法律專業知識的人也能夠看懂。

法制媒體應當有意識調整優化采編人員的知識結構,甚至特意促成本單位新聞科班人才與法律科班人才的良性競爭,這或許是抓好隊伍素質的一招好棋。鼓勵從業者學習法學原理等法學知識,培養員工的法律素養,既通曉新聞學又熟悉法學。著力點應該是不斷提高本單位法制新聞報道水平,使員工的成長與報道水平相輔相成。

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培養法制新聞人才要避免文學化,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軟化”,避免以文學的思維方式、文學的理念進行培養,用文學手法寫作新聞導致的結果是,培養出的員工根本不懂新聞的寫作范式,經常在作品中“我想”“我認為”“我覺得”,甚至用虛構的方式去“創作新聞”。同時,培養法制新聞人才要避免“硬化”,所謂“硬化”是指,按照法律院校的培養模式和教學規劃,滿篇的法理、程序和法條,結果是員工系統掌握了法律知識,卻對新聞采訪不得要領,寫不出通俗的法制新聞作品⑤。

另外,我們還應該鍛煉法制新聞人才的溝通能力,包括幾個方面,首先是和法官、檢察官、法學家等專業人士的溝通能力,其次是和編輯的溝通能力,在深入溝通的基礎上,尋找最合適的報道方式。同時,還要有跟受眾進行溝通的能力,怎樣把專業的、深奧的法律知識和現象轉化為普通受眾能理解的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好的法制新聞從業者,一定要鍛造自己把法律和新聞兩種知識、兩種思維方式和兩種技能融會貫通的本領。

參考文獻

①孫菲,《媒體從業者多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J].《新聞記者》,2010(5)

②蔡斐,《法制新聞人才培養的檢討與修正》[J].《青年記者》,2012(17)

③張文祥、陳絢,《新聞—法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與路徑——基于對國內外高校新聞傳播與法學學科教學科研融合做法的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3(1)

④羅朋,《順應融合趨勢 走法新結合的人才培養之路——法制新聞教育價值定向與目標定位探析》[J].《新聞界》,2011(9)

⑤武運波,《媒體融合背景下法制報戰略管理研究——以新疆法制報為例》[D].新疆大學,2012

(作者:新疆法制報社編輯)

責編:姚少寶

猜你喜歡
途徑培養人才
人才云
構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徑
多種途徑理解集合語言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減少運算量的途徑
高中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淺析新形勢下航空計量人才培養
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