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軍歷史沿革 (下)

2014-11-05 02:26劉中剛楊濤
黨史縱覽 2014年10期
關鍵詞:野戰軍炮兵縱隊

劉中剛+楊濤

第四野戰軍

第四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是由東北野戰軍改編而成的。

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挫敗國民黨軍獨占東北的企圖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軍在美國援助下向東北大舉運兵,并于1945年9月成立以熊式輝為主任的東北行營,10月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企圖獨占東北。

為此,中共中央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決定抽調大批主力進軍東北。

9至10月,從關內進入東北的部隊,除少數調往北滿、東滿地區配合東北抗日聯軍開辟根據地、擴建部隊外,主要分散于沈陽、安東(今丹東)、錦州等地,消滅偽滿殘余,發動群眾,清剿土匪,建立各級地方政權。

同期,東北抗日聯軍得到較大發展。10月,改稱東北人民自衛軍,周保中任司令,共4萬余人。

10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組建東北臨時軍事指揮機構——東北軍區司令部(不對外公開),程子華任司令員,彭真任政治委員,伍修權任參謀長。不久,在安東成立東滿臨時指揮部,統一指揮由山東挺進東北的部隊。

10月31日,相繼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東北人民自衛軍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員。至1945年底,調進東北的部隊總兵力達27.49萬人。同期,陸續成立北滿、西滿、遼西、遼東、吉林、遼寧、遼北、嫩江、松江、北安、三江、牡丹江等軍區。

12月28日,中共中央發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東北人民自治軍遵示把工作重心轉向距國民黨軍占據的大中城市較遠的城鎮和鄉村,以師(旅)為單位有重點地分散到各地清剿殘余偽軍和土匪。至1946年3月,全區進行較大規模的剿匪作戰212次,殲敵7.8萬余人,收復城鎮118座,基本肅清南滿、西滿地區的大股土匪,為創建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

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任副總司令。

與此同時,部隊及軍區進行了相應調整。軍區合并為東滿、西滿、南滿、北滿軍區4個二級軍區和16個三級軍區,實行新老部隊合編,除山東第一師、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歸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簡稱東總)指揮外,部隊大部劃歸各二級軍區指揮,并抽調少數主力部隊充實地方武裝。

2月上旬,進入東北的國民黨軍開始大舉進攻。2月13日至14日凌晨,東北民主聯軍在遼寧秀水河子反擊作戰中,殲敵1500余人,取得出關以來對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第一個殲滅戰的勝利。

3月13日,國民黨軍進占沈陽,繼占撫順、遼陽和鐵嶺等地。下旬,國民黨軍集中11個師分兩路向本溪、四平地區進攻,企圖占領南滿工業區和四平地區,再向北占領全東北。

為阻止國民黨軍的攻勢,配合停戰談判,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要求東北民主聯軍集中主力扼守四平,確??刂票睗M地區和長春、哈爾濱及中長路滿洲里至綏芬河段;南滿部隊主力集中于本溪地區作戰,配合主力保衛四平。據此,東北民主聯軍進行了本溪、四平保衛戰。歷時33天的本溪保衛戰始于4月初,殲敵4700余人,牽制敵近2個軍,有效地配合了四平保衛戰。四平保衛戰歷時月余,至5月18日夜各部撤出戰斗。

4月中下旬,北滿部隊于18日解放長春,25日解放齊齊哈爾,28日解放哈爾濱。

5月31日,海城守軍第一八四師師長潘朔端率師部和第五五二團起義,開創了東北戰場國民黨軍起義的先例。

6月下旬,國民黨在關內發動全面內戰。國民黨軍原擬調往東北的3個軍留關內參加內戰,其東北兵力為控制和鞏固已占領的西起農安、東至吉林、沿松花江以南廣大地區,暫停了對東北民主聯軍的大規模進攻。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東北的斗爭方針和中共中央東北局7月下旬的《東北的形勢和任務》精神,東北民主聯軍抓住時機,加緊部隊整建,動員大量農民參軍。同時派出大批主力,對東北全區特別是北滿地區的土匪進行清剿。

6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東北局主要領導干部重新分工的決定: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以彭真、羅榮桓、高崗、陳云為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以上5人組成東北局常委。同時,撤銷北滿軍區,黃克誠改任西滿軍區司令員。

8月至10月,東北民主聯軍通過整編,形成第一、二、三、四、六共計5個野戰縱隊和第三五九旅、南滿3個獨立師,約12萬人的主力部隊。與此同時,還加強了以炮兵為重點的特種兵建設,建立了9個炮兵團和1個戰車大隊、1個高射炮大隊。于10月19日以東北炮兵學校為基礎成立了炮兵司令部,司令員朱瑞,政治委員邱創成。以剿匪和土地改革中發展起來的騎兵部隊組成10個騎兵團和1個騎兵支隊。于11月將原鐵道司令部改稱護(鐵)路軍司令部,司令員蘇進,將分散在各地的護路部隊整編為7個團和1個裝甲大隊,以維護和保證鐵路交通的安全。此外,還成立了東北軍政大學、東北醫科大學和炮兵、工兵、測繪、通信、軍需、汽車、航空、外國語等各種專業學校。

與此同時,地方建制的原軍區、軍分區整編為西滿、吉林、遼東3個二級軍區,10個三級軍區和1個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司令部。

10月初始,經過調整的東北國民黨軍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戰方針,集中主力進攻南滿,致南滿解放區只剩臨江、撫松、長白、濛江4縣境較完整。對此,東總確定了堅持南滿、鞏固北滿、南拉北打、南打北拉,南北滿密切配合,集中優勢兵力,主動打擊敵人的方針。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在東滿、西滿部隊積極出擊的配合下,南滿和北滿部隊密切協同,分別在南滿地區和長春、吉林以北地區進行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殲敵5萬余人,收復縣城11座,扭轉了東北戰局,迫使國民黨軍由攻勢轉為守勢。endprint

1947年1月至4月,4個獨立師相繼組成,即第一(由第三五九旅改編而成)、第二、第三、第四獨立師。3月,炮兵部隊發展到9個炮兵團、27個炮兵營、120個炮兵連和1個高射炮大隊,擁有各種火炮900余門。

4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軍區所屬冀熱遼軍區機關、部隊共8萬余人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改稱冀察熱遼軍區,程子華任軍區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轄熱河軍區、冀熱察軍區和冀東軍區。該軍區的劃入,使東北民主聯軍的總兵力達到46萬人。

5月,組建遼吉縱隊騎兵縱隊。8月騎兵縱隊撤銷,除1個師歸東總直轄外,其余分配給各縱隊擔任通信任務。

5月13日至7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集中24萬人,在長春至沈陽、沈陽至吉林鐵路兩側地區發動夏季攻勢,殲敵8.3萬余人,收復城市42座,打通了南、北滿的聯系,使東北民主聯軍處于便于機動作戰的有利地位。

8月,遼吉縱隊改稱第七縱隊,組建第八、第九縱隊。10月,組建第十縱隊獨立第五師。

9月初,為適應作戰需要并加強對部隊的指揮,東總決定由遼東軍區組織遼東軍區前方指揮所,蕭勁光兼司令員,蕭華兼政治委員,副司令員陳伯鈞,參謀長解方,統一指揮活動于南滿的第三、第四縱隊及遼東軍區3個獨立師作戰;由冀察熱遼軍區組織察熱遼軍區前方指揮所,程子華兼司令員,黃克誠兼政治委員,參謀長黃志勇,統一指揮第八、第九縱隊和冀察熱遼軍區4個獨立師。

同月,總后勤部擴編為總后勤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副司令員鐘赤兵、賀誠,副政治委員楊至成,下設供給部、衛生部、兵站部、軍械部、審計處、參謀處及副官處。

9月中旬至11月上旬,東北民主聯軍集中9個縱隊并地方武裝共51萬人發動秋季攻勢,殲敵6.9萬余人,擴大解放區3.8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260萬,控制了東北境內的大部分鐵路,迫使國民黨軍收縮于中長路和北寧路的部分中小城市及其附近地區內,從而掌握了東北戰場的主動權。

至11月,東北民主聯軍野戰部隊發展至31.3萬余人。

改稱東北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

1948年1月1日,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準,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改稱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統一領導、指揮東北的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林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蕭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高崗、陳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劉亞樓、伍修權任參謀長。

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日,東北野戰軍冒著嚴寒,舉行了為期90天的冬季攻勢作戰,殲敵15.6萬余人,相繼攻占和收復戰略要地遼陽、四平等18座城市,將東北國民黨軍壓縮于長春、沈陽、錦州等孤立地區,解放區面積擴大到全東北的97%,人口占全東北的86%,為全殲東北國民黨軍奠定了基礎。

1948年3月,以9個獨立師(旅)編成第五、第十一、第十二縱隊。

4月13日,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將遼東軍區、冀察熱遼軍區前方指揮所分別改稱第一、第二前方指揮所,職責為:不隸屬建制部隊,只代表總部指揮共同攻擊某一城市或在某一地區擔任打援的幾個縱隊,是為了便于戰地指揮,為應付同時發生幾個戰斗而設立的。

7月,以護路軍司令部為基礎并補入二線兵團一部組成鐵道縱隊,司令員由鐵路修復局局長黃逸峰兼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壽軒,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何偉,轄第一至第四支隊,共1.7萬余人。

8月13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的領導機構分開,后勤司令部分編為東北軍區后勤部和東北野戰軍后勤部。野戰部隊歸東北野戰軍指揮,地方武裝(含二、三級軍區)歸東北軍區領導。此時的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

8月,炮兵縱隊成立,蘇進任司令員,邱創成任政治委員,轄3個野榴炮團、2個摩托化重炮團、1個重炮團、2個摩托化高炮團等8個團,另轄戰車團、工兵營。

9月1日,第一、第二前方指揮所正式改稱東北野戰軍第一、第二兵團部。至此,東北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部、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另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等共70余萬人,另有地方武裝及二線補充兵團33萬人,總兵力達103萬人。

9月12日至11月2日,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關于“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部隊舉行遼沈戰役,歷時52天,經攻克錦州、圍解長春、舉行遼西圍殲戰、攻占沈陽營口,以傷亡6.9萬余人的代價,殲敵47.2萬余人,解放東北全境,部隊裝備得到很大改善,從此成為人民解放軍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部隊。

11月3日,中央軍委復電同意此前東北野戰軍擬將13個獨立師編入各縱隊的請示,從而使東北野戰軍各縱隊下轄4個師。同月13日,根據11月1日中央軍委發出《關于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東北野戰軍所屬縱隊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至第四十九軍(新番號至新中國成立后才陸續正式使用),每軍4個師5至6萬人。1949年1月,以長春起義的國民黨軍第六十軍改編為第五十軍,隸屬東北軍區建制。

1948年12月,中央軍委批復東北野戰軍所轄炮兵司令部改成東北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司令員蕭華,政治委員鐘赤兵,轄5個前線指揮所、朱瑞炮兵學校和迫擊炮團。

另外,第一六五師、騎兵師和整訓第一、第二師等部由野戰軍直屬。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關于抑留傅作義集團于華北地區就地殲滅、采取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相結合的方針,東北野戰軍與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聯合舉行平津戰役,在64天的作戰中,以傷亡3.9萬余人的代價殲敵52萬余人。

戰役期間,中央軍委于12月11日致電華北局、華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領導人,明確平津戰役期間兩區野戰軍、地方部隊歸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譚政統一指揮。12月12日,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兵團,第二兵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兵團。13日,東北野戰軍通令,第十二兵團指揮第四十、第四十三、第四十六軍和華北軍區第七縱隊;第十三兵團指揮第三十八、第四十七、第四十九軍。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平津前線總前委,林彪為書記。endprint

1月21日,中央軍委批復東北野戰軍,第十二兵團兼天津衛戍區司令部(2月改稱天津警備區司令部)、第十三兵團兼北平衛戍區司令部。不久,兩兵團免兼。當月,組建炮兵第一、第二師和戰車師。

2月下旬,遵照中共中央的統一部署,蕭勁光率第十二兵團部和第四十、第四十三軍及炮兵第一團、后勤第二分部和工兵第一團組成先遣兵團,自平津地區南下,于4月初進至武漢以北黃安(今紅安)地區,奉命歸第二野戰軍指揮參加渡江戰役。

改稱第四野戰軍,進軍中南

1949年3月11日,東北野戰軍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轄2個兵團部、12個軍、1個特種兵司令部、1個鐵道縱隊、1個騎兵師、2個整訓師、6個后勤分部和南下工作團及兩廣縱隊(于3月5日由第三野戰軍劃歸第四野戰軍,4月6日與獨立第二十四師合編),共88萬余人(不含第五十軍)。

4月16日至5月5日,第十三兵團部指揮第四十二、第四十七軍,會同華北軍區第七十軍及太行軍區一部進行安(陽)新(鄉)戰役,殲敵1.6萬余人,和平改編1.7萬余人。5月20日,以和平改編部隊為基礎,成立第四野戰軍獨立師。

4月28日,各軍改歸兵團建制,并成立第十四、第十五兵團部。5月4日,東北軍區整訓第五師調歸第四野戰軍。

5月17日,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解放武漢,勝利完成配合第二、三野戰軍渡江作戰和為第四野戰軍主力南下建立前進基地的任務。同期,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兼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張軫率部2萬余人在湖北起義,7月改編為第四野戰軍第五十一軍。

5月23日,中央軍委發出《關于向全國進軍的部署》。據此,除先遣兵團外,第四野戰軍各部于5月底至6月初先后到達長江以北的襄陽、樊城、安陸、孝感、浠水一線展開。當面之敵為盤踞中南地區的國民黨軍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白崇禧部和華南軍政長官公署余漢謀部,共28個軍約40萬人。

5月26日,第四野戰軍奉命與中原軍區領導機關合并,成立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1949年6月7日公布),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政治委員,轄河南、湖北、陜南軍區(6月中旬劃歸西北軍區建制),后增江西軍區(6月25日成立)、湖南軍區(8月底成立)、廣東軍區(12月上旬成立)、廣西軍區(12月上旬成立)。

6月上旬,第四野戰軍主力渡過長江。9日,炮兵第一、第二師所轄各團改稱炮兵第二十五至第三十一團,第四十一軍以外的各軍所屬炮兵團被整編為7個野榴炮團,依次稱炮兵第四十二至第四十八團;將炮兵第四十五至第四十八團歸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兵團建制,同時以炮兵第四十二、第四十三、第四十四團組建炮兵第五師。

6月14日,第五十軍奉命南下調歸第四野戰軍建制。

7月8日至19日,第十二、第十五兵團和暫歸第四野戰軍指揮的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共10個軍約43萬人發起湘贛戰役,解放贛西、湘東22座縣城。

7月,中央軍委決定,將華北軍區5個補充(教導)師(旅)和1個教導大隊,調歸第四野戰軍。

8月4日,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和國民黨軍第一兵團司令官陳明仁率部7.7萬余人起義,長沙和平解放。不久,起義部隊暫時改編為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陳明仁任司令員,共3.6萬余人。10月20日,該部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轄第五十二、第五十三軍。

8月5日,第十四兵團部與軍委航空局合并組建空軍司令部,所轄第三十九、第四十一、第四十二軍歸野戰軍直接指揮(第三十九軍后歸第十三兵團,第四十一軍后歸第十二兵團),第十四兵團番號撤銷。

8月,東北軍政大學遷至武漢,改稱華中軍政大學,隸第四野戰軍,林彪兼任校長,羅榮桓、鄧子恢兼政治委員。

9月后的作戰期間,第四十二、第四十七軍暫歸第二野戰軍指揮,參加進軍西南作戰。

同月中旬,第四野戰軍并指揮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發動衡寶戰役,以大迂回、大包圍動作,分3路進擊白崇禧集團和余漢謀集團。至10月16日,衡寶戰役結束,殲白崇禧集團4.7萬余人,其中俘3.8萬人,解放縣城24座。

10月2日至11月4日,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和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組成的東路軍發起廣東戰役,殲余漢謀集團6.2萬余人,其中俘4.1萬人,解放縣城38座。

11月6日至12月14日,第四野戰軍以第十二、第十三兵團和第四兵團共9個軍及粵桂邊縱隊等共40萬余人發起廣西戰役,在廣西境內全殲白崇禧集團17.3萬余人。

第四野戰軍在向中南進軍過程中,先后抽調部隊和干部,在豫、鄂、贛、湘、粵、桂等省發動群眾,清剿殘匪,建立新政權。廣西戰役后,以80%的兵力在湘、桂、粵3省境內清剿土匪,先后殲滅土匪115萬余人。

1950年1月1日,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改稱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轄6個軍區、4個兵團部、16個軍、1個炮兵司令部、1個工兵司令部、1個鐵道司令部和16個獨立師、92個獨立團、8個警衛團及6所軍政大學分校,共153萬人。

1950年4月15日至5月1日,第十五兵團部指揮2個軍,在瓊崖縱隊的配合下,解放海南島,殲敵3.3萬余人,創造了以木帆船為主,配以部分機帆船進行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摧毀國民黨陸??哲姟傲Ⅲw防御”體系的戰例。至此,除南海諸島嶼外,中南地區全獲解放。

1950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野戰軍和兵團機構,建立單一的軍區領導體制,9月這一工作基本完成,但野戰軍稱謂在此后的一段時間內仍沿用。1955年重新劃分大軍區時,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番號撤銷,分建廣州軍區和武漢軍區。

解放戰爭時期,第四野戰軍由出山海關時的八路軍、新四軍等部隊11萬余人發展到153萬人(不含1948年底入關時留在東北的34萬余人),解放東北全境,轉戰至海南島,殲敵180余萬人。在戰爭中,有6萬余名指戰員獻出了生命,其中178名團以上干部,涌現出“塔山英雄團”、“渡海先鋒營”等英雄戰斗集體和董存瑞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立功者占野戰軍總人數的28.5%,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endprint

華北軍區

華北軍區,是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軍區之一,領導和指揮華北地區所屬的人民武裝力量。

晉察冀軍區第一、第二野戰軍階段

1945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晉察冀局,書記聶榮臻。同期,晉察冀軍區領導機構的組成為:聶榮臻任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克任副司令員,程子華、劉瀾濤、羅瑞卿任副政治委員,唐延杰、趙爾陸任參謀長,朱良才任政治部主任(1946年2月由羅瑞卿兼,后由潘自力代),耿飚、曾涌泉任副參謀長,潘自力、蔡樹藩任政治部副主任,查國楨任后勤部部長。

為適應對日全面反攻和反擊國民黨軍向張家口、冀熱遼邊兩個方向的進攻,9月21日,晉察冀軍區奉命編組8個野戰縱隊:冀察軍區部隊、冀中軍區部隊、冀晉軍區部隊、冀熱遼軍區部隊,各分編為2個縱隊。

11月,晉察冀軍區所屬8個縱隊和原擬調入東北的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編為第一、第二野戰軍和1個教導師,共18萬人,在組織上完成由分散兵力打游擊戰為主到集中兵團打運動戰為主的軍事戰略轉變。

第一野戰軍所轄4個縱隊及軍區直屬教導師位于晉察冀西線地區,協同晉綏軍區部隊打擊傅作義和閻錫山部的進犯,保衛張家口;第二野戰軍所轄5個縱隊位于晉察冀東線地區,打擊進攻冀熱遼地區的國民黨軍,協同東北民主聯軍作戰,對津浦、北寧、平承等鐵路線進行分段破擊,遲滯國民黨軍進攻。

10月18日至12月14日,晉察冀軍區集中第一野戰軍冀察、冀晉、冀中3個縱隊和晉綏野戰軍5個旅,共14個旅5.3萬人,發起綏遠戰役,殲滅傅作義部1.2萬余人,保衛了以張家口為中心的戰略基地,打破了國民黨軍控制平綏鐵路的企圖。

11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冀熱遼軍區歸晉察冀軍區建制。12月15日,第二野戰軍指揮機構與冀熱遼軍區機關合并,蕭克兼任冀熱遼軍區司令員,程子華任政治委員,下轄冀東、熱河軍區。

12月17日,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晉察冀軍區第一、第二野戰軍番號,各縱隊直接歸軍區指揮。

當年底,全區野戰軍9個縱隊,21.9萬余人;地方部隊編歸冀中、冀晉、冀察軍區及隸屬于冀熱遼軍區的冀東、熱河軍區,10.4萬余人,另基干民兵90余萬人。

1946年1月國共停戰協議生效前,第二野戰軍在張家口以東、以南地區,抗擊向承德進犯的國民黨軍。此后,晉察冀軍區部隊先后遇駕山阻擊、收復渾源、堅守孤山、保衛豐鎮、馳集寧,在遼東和熱東實施反擊和破擊戰,在冀中和冀晉地區實施反蠶食戰。

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部隊于三四月間進行第一次整編,9個縱隊縮編為4個。五六月間再次整編。冀察縱隊第八旅和冀中縱隊第十一旅番號撤銷,所屬各團調歸他部。晉察冀軍區教導師與冀晉縱隊第一旅第一、第二團合編為教導旅,劃歸張家口衛戍司令部(11月4日劃歸第四縱隊,12月改稱第十一旅)。另以冀東、熱遼、冀晉、冀中、冀察縱隊部分部隊和各軍區(二級軍區)部分部隊為基礎,組建13個獨立旅。

6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晉察冀軍區組建晉察冀野戰軍指揮機構,司令員蕭克,政治委員羅瑞卿,參謀長耿飚,政治部主任潘自力,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縱隊。

7月始,晉察冀軍區部隊首先配合晉綏野戰軍進行晉北戰役,再發起大同集寧戰役、張家口保衛戰,10月11日,撤離解放區首府張家口。

11月初至12月下旬,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第四縱隊主力在易縣、淶水、滿城地區反擊國民黨軍進攻的作戰,殲敵7900余人,取得撤出張家口后的第一個大勝仗。

12月3日,撤銷野戰軍指揮機構,縱隊由軍區直接領導。15日,第一縱隊調回晉冀魯豫軍區。至此,晉察冀軍區野戰軍轄3個縱隊9個旅,每個縱隊3個旅,連同軍區炮兵團,共7.7萬余人。地方軍主力共9個獨立旅,連同各軍分區所屬部隊共15.9萬余人。

1947年1月下旬,第四縱隊在晉冀軍區、冀中地區部隊的配合下,發起保(定)南戰役,殲敵8000余人,使冀中、冀晉兩區連成一片。4月9日凌晨至5月10日,晉察冀軍區部隊第二、第三和第四縱隊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對石家莊市外圍和正定至太原鐵路沿線守敵發起正太戰役,殲敵3.5萬余人,孤立了戰略要點石家莊的國民黨守軍,對扭轉華北戰局起了重要作用。6月至7月上旬,野戰軍發起青滄、保北戰役,殲敵2.1萬余人,切斷了平漢鐵路北段。3個月內,三戰三捷,打通了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解放區的聯系,從根本上改變了晉察冀解放區的軍事形勢,為轉入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

4月20日,晉察冀軍區所轄冀察熱遼軍區機關及所屬部隊8萬余人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6月,恢復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楊得志,第一政治委員羅瑞卿,第二政治委員楊成武,參謀長耿飚,政治部主任潘自力,轄第二、第三、第四縱隊和炮兵旅(5月25日由炮兵團擴編而成)共計11.3萬人。另有地方軍合計37個正規團,約8.8萬余人。

9月,晉察冀野戰軍發起大清河北戰役,挫敗敵控制大清河北的企圖。10月11日黃昏至22日凌晨,晉察冀野戰軍和軍區地方部隊一部發起清風店戰役,共殲敵1.7萬余人,成為晉察冀軍區轉入戰略進攻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11月解放石門,使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大戰略區連成一片,創造了奪取大城市的先例,接著乘勢南下解放元氏縣城,殲敵2.4萬余人。

12月,新組建第一、第六、第七縱隊。經過擴編,晉察冀軍區機動作戰的主力部隊計4個野戰縱隊、2個地方縱隊、1個炮兵旅,共12.9萬余人。另有二級軍區所屬各軍分區的10個地方團及若干獨立營等4.4萬余人,連同后方機關、學校,總兵力達21萬余人。

12月27日至1948年1月13日,野戰軍在平漢鐵路北段進行破擊戰,在淶水地區殲滅傅作義部“王牌軍”第三十五軍軍部及號稱傅作義部“虎頭軍”的新編第三十二師。3月20日至4月9日,晉察冀野戰軍出擊察南、綏東,實施遠距離機動作戰,殲敵1.8萬余人,解放察南、綏東地區1.3萬余平方公里土地和80萬人口。endprint

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晉南和豫北的攻勢作戰

晉冀魯豫軍區,始建于1945年8月,部隊前身是八路軍第一二九師。1947年6月底,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的領導下南渡黃河,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晉冀魯豫軍區留余部隊在薄一波、徐向前、滕代遠的指揮下,堅持內線作戰。

6月底,軍區獨立旅改稱獨立第一旅,另組建第二、第三旅。8月1日,以這3個獨立旅為基礎組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冀魯豫軍區前進指揮所整編為第十一縱隊指揮機關。8月18日,軍區決定重建獨立第一、第二旅。

8月上旬,晉冀魯豫軍區將太行、冀南、冀魯豫軍區主力和轉戰到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原軍區突圍部隊主力編成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二縱隊,連同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統歸晉冀魯豫野戰軍建制。同時,以第四、第九縱隊和第三十八軍、第八縱隊第二十二旅(1948年3月1日由冀魯豫軍區獨立第二旅劃歸改稱)組成陳(賡)謝(富治)集團進軍豫西。

1948年2月,組建第十三、第十四縱隊。3月,再組建獨立第三旅。

3月7日至5月17日,為策應中原、西北戰場作戰,創造奪取太原條件,徐向前指揮第八、第十三縱隊和太岳軍區部隊、晉綏軍區部隊一部共5.3萬余人,發起臨汾戰役,殲敵2.5萬余人,解放晉南全境。

華北軍區階段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在河北阜平城南莊召開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決定將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區合并為華北解放區,晉冀魯豫及晉察冀兩中央局合并為中共中央華北局,劉少奇任第一書記,薄一波、聶榮臻分別任第二、第三書記。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并為華北軍區,晉察冀軍區番號撤銷。

5月20日,華北軍區成立,司令員聶榮臻,政治委員薄一波,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第二副司令員滕代遠,第三副司令員蕭克,參謀長趙爾陸。同時,原晉冀魯豫軍區炮兵旅、晉察冀軍區炮兵旅分別改稱華北軍區炮兵第一、第二旅;原晉冀魯豫軍區所屬冀魯豫、冀南、太行、太岳軍區和獨立第一、第三旅,原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北岳軍區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縱隊及補訓兵團,原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八、第十三、第十四縱隊,均歸華北軍區建制,大部編為第一兵團和第二兵團。兩個兵團的作戰受中央軍委直接指揮。

軍區直轄第一、第七縱隊,炮兵第一、第二旅,華北軍政大學、北岳軍區、冀中軍區、太行軍區、太岳軍區、冀南軍區、冀魯豫軍區、太原軍區。全區部隊42萬余人,民兵110萬余人。

5月13日至7月20日,為執行中央軍委賦予的從戰略上牽制華北國民黨軍的任務,第二兵團在東北野戰軍第十一縱隊等部配合下,分東、西兩線集團,主力出擊冀東、熱西和察哈爾,一部出擊保(定)北,殲敵3萬余人。

6月11日至7月21日,為削弱閻錫山集團的有生力量,徐向前統一指揮第一兵團、炮兵第一旅、太岳軍區部隊和北岳、太行軍區部隊各一部及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區共10萬余人,發起晉中戰役,殲敵10萬余人,解放縣城14座,包圍太原。

8月,為配合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作戰,中央軍委調整了華北軍區野戰兵團。原屬第一兵團的第十四縱隊改歸軍區直轄,將太岳軍區各軍分區所屬的10個團編組為第十五縱隊;第二兵團,由第三、第四縱隊和第二縱隊第四旅組成。該兵團擔負冀察方向作戰任務;組建第三兵團,擔負綏遠方向作戰任務,轄第二(欠第四旅)、第六縱隊和北岳軍區所屬地方武裝主力(1948年12月組成第一縱隊)。

9月8日至11月15日,第二、第三兵團舉行察綏戰役,在東、西兩個方向上互相配合,解放綏遠(今屬內蒙古)和察哈爾(今分屬河北、內蒙古)兩省大部地區,殲敵2.1萬余人。

察綏戰役期間,中央軍委于9月27日批復華北軍區,以第二縱隊第四旅與第二兵團獨立第一、第二旅為基礎,組建第八縱隊,歸第二兵團建制。

10月上旬始,徐向前統一指揮第一兵團、華北軍區炮兵第一旅、西北野戰軍第七縱隊、晉中軍區3個獨立旅及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區警備第二旅等部共18個旅11.5萬余人,發起太原戰役。至11月16日,為穩住傅作義集團,中共中央軍委電令緩攻太原。

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第三縱隊、第七縱隊、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等部反擊傅作義部對石家莊的偷襲,并乘勝于11月22日解放保定。同期,第十四縱隊在豫北地區,為配合中原野戰軍發起的鄭州戰役,積極發起攻勢作戰,先后解放新鄉、修武、汲縣等7座縣城和焦作礦區,殲敵1.28萬人。

11月30日,原東北軍區所轄冀東軍區并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軍分區和冀熱察軍區調歸華北軍區建制。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計7個步兵1個炮兵旅,共13萬人,會同東北野戰軍進行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余人,解放了北平(今北京)、天津、張家口地區。起義的傅作義部中有5.3萬余人編入華北部隊。

1949年一二月間,華北軍區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所屬野戰部隊統一整編。各縱隊依次改稱第六十至第七十軍。第一、第二、第三兵團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十九、二十兵團。3個兵團歸華北軍區建制,但直屬中央軍委指揮;第六十九、第七十軍屬華北軍區建制。按軍的順序,各野戰旅依次改為第一七八至第二一○師(暫缺第二○一、第二○八師)。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后,華北軍區領導機關由河北省阜平縣進駐北平城。至此,華北野戰部隊已經發展到48萬余人(含軍區其他野戰部隊21萬人),成為中國解放戰爭的一支重要力量。

3月17日,中央軍委決定組成以徐向前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書記的太原前線司令部和黨的總前委。此前,中央軍委決定第十九、第二十兵團開赴太原前線。3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兼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接替病重的徐向前指揮作戰。4月24日,攻城部隊發起總攻。至10時,全殲守軍,共斃傷俘13.5萬余人。山西全省解放。endprint

3月21日,撤銷第六十九軍番號,所轄3個步兵師整編為華北軍區獨立第二○五、第二○六師;調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七軍第一六○師和東北軍區第一六五師歸華北軍區平津衛戍司令部建制,并改為獨立第二○七師和獨立第二○八師。4月,察哈爾、冀東軍區部隊分別編組為獨立第二○九、第二一○師。以上6個獨立師直屬軍區指揮。

4月25日,第十八、第十九兵團奉命調歸第一野戰軍建制。

5月9日,華北軍區炮兵第二旅整編為華北軍區特種兵司令部。當月,綏蒙軍區和第八軍合并為綏遠軍區,調歸華北軍區建制。

6月,第二十兵團進駐天津地區,完成濱海布防。28日,兵團兼天津警備區(由天津警備司令部改稱)。29日,成立平津衛戍司令部,由華北軍區兼,轄天津警備區和獨立第二○七師(8月23日調歸公安部,整編為中國人民公安第一師)和獨立第二○八師。同月,撤銷炮兵第三師,不久該部調歸第二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

7月,獨立第二一○師調歸第二十兵團第六十七軍,改稱第二○一師。華北軍區補訓兵團撤銷。

8月1日,中央軍委決定,華北軍區所轄冀中、冀南、察哈爾、冀東、冀魯豫、太行、太岳、晉中軍區整編為河北、山西、平原(今分屬河南、河北)、察哈爾軍區5個省級軍區。9月,晉綏軍區所轄晉西北、晉南軍分區劃歸山西軍區建制。

9月11日,第七十軍番號奉命撤銷,所轄第二○九、第二一○師縮編為獨立第二○七師。同月,綏遠國民黨軍起義。12月,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六、第三十七軍和騎兵第四師,歸華北軍區建制,由綏遠軍區指揮。

10月1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擔任閱兵總指揮,組織開國大典閱兵式。至此,直屬華北軍區的步兵師有第二○五、第二○六、第二○七、第二○八、第二○九師,共5個師。12月,第二○七師改編為高炮部隊,充實到華北軍區特種兵部隊。

1950年1月,內蒙古軍區調歸華北軍區建制(后與綏遠軍區合并組成綏蒙軍區,后又改稱內蒙古軍區)。華北軍區特種兵司令部改為華北軍區炮兵司令部。

7月,第二十兵團番號撤銷,兵團部改編為天津警備區;華北軍政大學改編為陸軍軍官學校,11月又與綏遠省學習團和平原、河北兩軍區干部學校合編為華北軍區高級步兵學校。

12月1日,在綏遠起義的國民黨軍奉命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兵團,隸華北軍區建制。

至1951年底,華北地區勝利完成剿匪斗爭,3年來共剿滅各種土匪2.7813萬人。

1952年11月,撤銷平原、察哈爾省軍區。平原軍區所屬部隊分別劃歸山東、河南軍區;察哈爾省軍區所屬部隊劃歸山西、河北軍區。12月,第二十三兵團縮編為第六十九軍。在此期間,還先后組建了華北軍區空軍、防空軍、炮兵、裝甲兵司令部。1954年初組建軍區工程兵部。

1955年4月15日,根據國務院2月11日關于全國大軍區重新劃分的決定,華北軍區改稱為北京軍區。

在聶榮臻、薄一波、徐向前等直接領導下,華北軍區暨華北野戰軍在3年又2個月的時間內,先后實施重大戰役戰斗20余次,總計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101.3萬余人。作戰中,華北野戰部隊有4.15萬多人英雄犧牲,19.8萬多人負傷。

(責任編輯:吳玫)endprint

猜你喜歡
野戰軍炮兵縱隊
動畫IP《海底小縱隊》推出大電影
珠江縱隊在中山成立
《粵中縱隊之歌》情景歌舞劇牽動陽春觀眾心
韓國防改革取消野戰軍編制
“野戰軍”父親
為什么企鵝以一列縱隊行走?
淺談朱瑞對炮兵建設的貢獻
炮兵測地訓練評估系統的研究與應用
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中央如何統一各根據地軍事力量
沙角處,奔跑在智慧海事路上的“野戰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