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中國蘇州(吳江)書法史講壇綜述

2014-11-18 08:59
書畫藝術 2014年4期
關鍵詞:講壇書法

編者按 “2014中國蘇州(吳江)書法史講壇”于7月18-21日在太湖之濱的平望古鎮隆重舉辦。來自海內外的書法史研究專家,眾多知名大學的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主辦、承辦單位領導,全國多家書法專業媒體記者等近200人出席了本次講壇。本屆書法史講壇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蘇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吳江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蘇州市書法家協會、吳江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承辦。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言恭達,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劉恒,蘇州市文聯主席、黨組書記成從武,中共吳江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志芳,中國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副主任、蘇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華人德,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州市丈聯副主席王偉林,吳江區丈聯主席孫俊良等出席了18日上午的開幕式。

中國蘇州書法史講壇重在培養書法研究的高層次后備人才,因此每屆均邀請五位國內外知名的書法史研究專家,有針對性地為國內書法史方向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年輕學者以及書法愛好者開設五場高水平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壇同前三屆(2008-2010)一樣,特設50個資助名額,為這些青年學子提供講壇期間的食宿費用。為保證演講的質量,讓專家們有充足的時間闡述學術觀點,每位專家演講半天。全部演講結束后,組委會還安排半天讓五位導師與全體學員進行問答式互動交流,釋疑解惑,使講壇成為難得的書法研究的學術盛宴。

7月18日上午,美國波士頓大學終身教授白謙慎先生作了首場演講。他的演講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題是“吳大澂和文人文化的現代命運”。白先生對晚清士大夫所處的時代和他們的主要文化活動進行了鳥瞰式的概括,并向學員們介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的研究課題。這部分演講包括下列內容:一,吳大澂的生平和他所處的時代;二,吳大澂與晚清地緣政治;三,吳大澂的社會網絡;四,文人和書法;五,繪畫和晚清官員的業余時間;六,晚清官員的收藏活動;七,印章和古文字研究;七,拓片和晚清的知識生活;八,官員們的藝術家幕僚;九,吳大澂和西學;十,吳大澂和中國文人文化的現代命運??梢哉f,這部分滴講內容是白謙慎先生為他近十余年來的吳大澂研究所做的概述。他所涉及的歷史時期大約在1850年至1890年,亦即鴉片戰爭后至甲午戰爭前,圍繞著晚清名宦吳大澂(1835年-1902年)及其師友,分析晚清政府高官的文化藝術活動,為人們提供中國傳統社會最后那一兩代的士大夫的文化生活的具體圖像,并為我們了解中國精英文化在二十世紀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提供一個可靠的觀察點。白謙慎先生在演講中說,“我之所以選擇吳大澂,是因為吳大澂生活在一個至關重要的歷史時期,來自一個在政治和文化上都舉足輕重的地區——蘇州,而且他所為官的地區在當時的地緣政治中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他的師友中有許多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他參與了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我希望通過吳大澂和他的友人來觀察中國歷史上最后那一兩代士大夫的文化生活,當然我所說的‘文化生活包括了藝術活動和學術活動,兩者又密切不可分?!?/p>

與第一部分的概括性的介紹不同,白謙慎先生演講的第二部分“晚清官員日常生活中的書法”是十分細致的個案研究。白謙慎先生以晚清一些政府官具的日記和信札為基本史料,對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書法活動做了十分具體的研究,向人們展示晚清的官員如何對待書法,花多少時間寫書法,寫多少書法,這些書法又是怎樣使用的。這部分演講包括以下內容:一,晚清官員的日課及其相關活動;二,應酬書法的主要形式和數量;三,人口增加對應酬書法的影響;四,提高書寫效率的種種策略;五,為什么書法扇面和對聯這樣流行;六,晚清官員不賣字;七,特殊的禮品經濟——索書。在演講中,白謙慎先生指出,晚清的許多高官雖然繁忙,但依然堅持練字。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書法的應酬量很大,而最為流行的書法形式是對聯和扇面,最多產的書法家,如何紹基,居然一天能寫幾十副甚至過百副對聯。由于書寫量大,又要保證質量,官員們想盡辦法提高書寫效率,譬如,買墨汁,制作磨墨機,正文和落款不同時寫,請人代筆等等。白謙慎先生還特別指出,晚清官員雖然寫字很多,但通常在為官期間不賣字。正因為沒有市場價格,索書的現象很普遍,構成了中國藝術中特有的“禮品經濟”。

7月18日下午,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黃悖先生作了題為《明代仿書創作模式的運用與特征——從祝允明到董其昌的仿書討論》的演講。黃惇先生首先為聽眾解釋“仿”的概念,他說,“仿”這一詞語在中國藝術中出現很早。在書畫語境中有時引申為臨摹和學習。早在宋代的文獻中,我們便可尋覓到仿書的痕跡。當然這與后世出現的書家仿書創作模式,并非一回事。元明時,經畫家的實踐,“仿”逐漸轉化為一種創作模式。這種仿作,與書畫中的臨摹手段有別,即與以學習和復制為目的的書寫不同。臨和摹是必須有具體范本為前提的,仿作則大抵只須和古人作品的風格對應,而不必和具體內容對應。明代吳門書畫家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在他們的山水畫中,開始廣泛地運用“仿”的創作手段,并在題跋中多有表述,但在書作中卻鮮有提及。通過仔細考察吳門書派代表書家文徵明、祝允明、陳淳、王寵、文彭等人的有關作品后,黃悖先生認為,仿書也許在吳門書家中已經存在,但并不為多數書家所運用和接受,當時并不作仿書看,更不將仿書作為作品的名稱,未能將仿書轉化成常態的創作手段。萬歷時代的董其昌,受吳門山水畫家影響,不僅在山水畫中大量使用“仿”的創作模式,而且積極將之使用于書法創作,并從觀念上清晰地表達出來,將“仿”的手段放大。在董其昌看來,臨也好,仿也罷,所得當在離合之間,而追求的則是神采。骨肉形骸可以拋棄,重要的是個性的顯現。以此觀察仿書的特征,則用“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的不似之似表達最為貼切。此外,董其昌對于仿書表現出極高的自覺性。一方面,董其昌將畫題直接標明仿作,顯然開始影響了同代書畫家和后輩菩錄者。另一方面,董其昌用他大膽的實踐和理論闡釋將仿作主動從山水畫延伸至書法上,并多標明于作品上。在仿書的踐行中,“不似之似”、“神似”等審美觀發揮了積極作用。由于董其昌自覺運用這種新的創作手段,使他的仿書作品更加鮮明地表達了個性,因而對晚明書法產生了深刻影響。

從仿畫到仿書,作為創作模式大體手法是相同的,因為明代出現的仿書手法正源于仿畫。從嘉靖四年祝允明寫《十九首卷》,到隆慶六年的文彭《十九首卷》,再到董其昌寫于萬歷三十八年年《十九首卷》,這近百年中仿書創作模式借鑒于仿畫,從隱晦、偶一戲之到以此直抒胸臆的發展,大約發生于吳門書家而發揚光大于董其昌。兼書畫一身的作者,在長期實踐中,從偶一戲之,轉化為自覺地運用,遂使這種手段在董其昌之后蔚然成風。

黃惇先生最后指出,仿書在明代的出現,是傳統創作模式上的突破和創造,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涉及當時書家對經典解讀的變化、對個性的認識加強、對創作觀念的進一步自覺等一系列問題。這些變化乃時代使然,因為從吳門派到董其昌為核心的云間派,由于社會思潮的變化——從前后七子的復古思潮到公安派的“獨抒性靈”思想的風靡,促使個性在藝術家的作品中得到極大的釋放。

7月19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何傳馨先生作了《書為心畫——宋元明書法名跡研究舉例》的演講。何先生列舉了趙孟頫、沈周、乾隆三位書家的例子,具體分析了他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三位書家的身份分別是王室后裔、平民和皇帝。關于趙孟頫,何先生主要對他的《禊帖源流》進行了梳理與解讀。禊帖即《蘭亭序》,南宋時期關于《蘭亭序》墨跡流傳、臨本及石刻本鑒藏等,討論十分熱烈。趙孟頫的《禊帖源流》卷,書于至元26年(1289年),根據友人野翁所抄姜夔《蘭亭考》,以精秀小楷抄寫成卷,全文1600余字,扼要的梳理出由真跡到定武石刻本的脈絡,是印證南宋時熱衷蘭亭研究的重要文獻,也是探討趙早年承襲王羲之書法傳統的重要例子。此外,作為宋室王孫,初上大都任職蒙元朝廷,此卷又是趙孟頫連結江南故鄉親友的憑據,最初的受贈者野翁推測即是活動于杭州文藝圈的詩友張季野。繼而何先生又對沈周所書的《落花詩》進行了賞析。沈周晚年有感于年華逝去,陸續作了數十首《落花詩》,詩意圍繞在春天已逝、繁華盛景不再、凋零殘落的花瓣,象征人生暮年由盛轉衰的景況。詩中或實寫繁花落盡,或虛擬于人與事物;繁花落盡,青春不再,觸動了詩人的感興,吟詠之余,并轉化為圖畫與書法。82歲的《落花圖并詩》卷書幅落花詩十首,是目前僅見的傳世真跡,書法渾融天成,含蓄內斂,筆墨勁健而不失溫潤,為晚年人書俱老之作。何先生對于沈周賦落花詩的因緣、初作的時間以及本卷詩與書法,均作了細致的品味與獨到的分析。他最后談到了乾隆皇帝的書法志業。乾隆皇帝繼承祖父康熙皇帝與父親雍正皇帝所建立的龐大帝國,也繼續滿族統治漢人的文化政策,對儒家傳統文化極力推重,尤其重視人文教養中書法藝術的提升與實踐。乾隆帝在位期間,積極搜求歷代書法名跡,拓展皇家收藏。他在處理朝政之暇,或出巡各地,駐蹕行宮的旅途中,以內府所藏為范本,透過一再的臨寫,試圖超越古跡的外在形象,直接掌握師法對象的內在神韻。乾隆帝自少年、登極至退位,與書法相關的活動極為豐富,也有前后一致的延續性。從相關事跡來看,“臨書”是他主要的書法實踐方式,透過臨書,一方面是書法的學習,增進書法技能,另一方面將臨書的對象作為完成書寫作品的媒介,滿足書法成就的方便途徑。因此內府的收藏、乾隆帝的品味與臨書作為形成互相關聯的因素。

7月20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系主任、教授莫家良先生作了《從北山堂收藏談中國書法史的若干問題》的演講。莫先生首先介紹了“北山堂”利榮森先生的收藏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正在舉辦的“北山汲古:中國書法”展覽的籌備及圖錄的編撰情況,他特別指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藝術史專業的研究生共同參與了圖錄條目的撰寫,這對學生是一個很好的訓練。莫先生的報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題是“書法與傳承”,他首先以南宋皇室書法為例,高宗書法先學黃庭堅、米芾,后回歸古典,經隋僧智永上溯王羲之,終建立了典雅圓融的個人書風。此書風在南宋初年流行于宮廷,成為南宋帝后的家族書風。高宗的吳皇后練得一手酷似高宗的書法,傳世高宗的《御書石經》,相傳便有吳皇后的代筆。南宋第二代皇帝孝宗雖非高宗之子,但其書法亦緊隨高宗,而且相似之處,幾可亂真。到宋寧宗時已是第四代,但高宗的影響依然可見。寧宗的傳世書跡甚罕,其中為楊皇后生辰所書的一幀七言詩,有“丙子”(1261)御印,尤為珍貴。就書藝而論,寧宗此書并非上乘之作,筆法既不精熟,結字亦嫌生硬,但閑和端雅的氣息,始終離不開高宗以來的家風。楊皇后的書法亦類寧宗,但技巧更佳,其圓雅清潤之處,更能體現高宗的家族傳統。他隨后又以吳奕寫給伯父吳寬的尺牘冊頁為例,說明吳奕在書法傳承上受到伯父的影響,將蘇東坡的風格視為代表家族傳統的書風。米漢雯的行書詩又是一例,無論用筆結體,以至整體俊健清邁之勢,皆遠接其同宗祖先米芾。莫先生指出,由于師法古人是臨池學書的不二法門,故重現大師風格、繼承經典傳統是中國書法衍變的常規。第二部分主題是“書法與人品”,莫先生強調書跡的流傳并非只取決于筆墨的工拙,更在于書家人格的高低。他以王寵傳世的一紙借券為例,說明這一尺幅短小的尋常之物,只是王寵向友人袁褒借銀五十兩的憑據,雖無文辭之美,但由明至清流傳教百年,經歷數名藏家之手,幾番裝池,題詠書跋者數十人,如此為世所珍,重要原因在于王寵為人稱許的形象,正說明書以人重的傳統價值觀。第三部分主題是“書法與生活”。他列舉了以下例子:婁堅的《草書自書詩》為煩悶中書以自娛;唐順之的《行書后赤壁賦》是督師海上兵過家書與兒子的遣興之作;王文冶的《行書快雨堂偶然書》是應友人以素冊索書而寫;而萬經的《隸書舒元輿牡丹賦》則是為友人宋犖的樂春園而精心書寫。這些都反映出古人于不同情景下的作書情況。另有《武林勝集》,此卷見證了白埏、張楧、鄧文原、有在、仇遠、鮮于摳、俞伯奇等文人于杭州以北宋盛次仲詩句“飛入園林總是春”為韻而各賦五言詩的風雅,反映出文學唱和與書法生活不可分。

7月20日下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中心主任、教授繆哲先生作《重訪樓閣:關于漢畫像樓閣拜謁主題的再認識》的演講。漢代藝術研究所稱的“樓閣拜謁圖”,是東漢魯中南祠堂畫像最重要的主題;其建筑的性質與主題的含義,自上世紀初以來,便是學者爭論的焦點??娬芟壬膱蟾娣譃槿齻€部分:第一部分從形式分析的角度,論證“樓閣拜謁圖”中的建筑并不是今昕共稱的“樓閣”,而是一前一后兩座建筑。他首先歸納了漢代可居建筑的主要類型,即宮殿、宮署、與住宅(兼及樓),以及漢代人所賦予四者的禮儀或意識形態含義。如宮殿可分為前殿和后宮,是君權的象征;官府分為聽事和官舍,屬于功能空間;私人住宅分為堂和內,屬于生活空間;樓是建筑的附屬性設施。前兩種建筑以性別加以分隔,后兩種無性別分隔。他繼而總結了漢代藝術中建筑表現的主要類型,即平面圖型、描繪型與圖符型;以此為基礎,他推斷“樓閣拜謁”之建筑屬于圖符類型,其刻畫的建筑為前后殿/室,而非畫面呈現的樓閣??娤壬J為昕謂“樓閣”,應是由闕、堂(前殿或聽事)、與內(后宮或官舍)等標志性建筑所構成的一意義圖符。第二部分把“樓閣拜謁”主題復原于魯中南的兩組代表性祠堂——孝堂山祠與武氏祠,通過對同祠其他畫像主題的分析,論證兩組祠堂中與“樓閣拜謁”并出的其他主題所表達的,都是漢代——尤其東漢——皇家的意識形態,或漢帝國的意識形態。譬如孝堂山祠中“大王鹵簿”主題通過大王鑾駕一黃門鼓車一執節奉引車等圖像來表現;“大王有師”主題通過孔子師老子圖像來表現,對應于漢代經學背景中的“王者有師”;“大王有輔”主題通過周公輔成王圖像來表現,對應于漢代經學背景中的“帝王有輔”。以此證明“樓閣拜謁”主題所表達的,也同為漢帝國的藝術形態。在這個脈絡下,最后討論“樓閣”一側的大樹圖,結論是此圖最初或是紀念“光武中興”的。第三部分探討了此類主題是如何從漢帝國的首都洛陽流傳于魯中南民間的。他提示了以下幾點:1東漢諸侯王70%以上分封于魯中南及附近;2其中魯王強(靈光殿主人)生死皆行天子禮;3東平王蒼被明帝、章帝稱為周公,死行天子禮;4魯中南民間的畫像石主題,經此可上溯洛陽的漢帝國藝術。樓閣拜謁即其一。

7月20日上午是互動環節,導師們和學員就書法史研究展開對話,對學員的提問一一給予解答。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蘇州市書協顧問葛鴻楨先生主持了本次講壇。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祁小春先生、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薛龍春先生也參加了講壇并與學員交流。作為本次論壇的學術主持,蘇州大學研究館員、博士生導師華人德先生在每位導師講座以后,都會講一些他的體會,言簡意賅,發人深思。在導師與學員互動環節結束之后,依照慣例,他對本次論壇進行了學術總結。他在總結中說,“本次講壇繼續堅持平等、務實、陽光的會風,對所有邀請的嘉賓一視同仁,不講排場。這次講課的地方環境很安靜,很幽雅,就像古代的書院一樣,大家同吃同在一起講授,一起交流,也是我們所夢想的古代書院的授課狀態。這次有兩位導師,他們經過自己展覽的實踐得出來研究的成果和新的體會,對同學們啟發很大?,F在我們有些同志比不上海外的(包括臺灣)的同行,我們的展覽只為作者服務而不是為觀眾服務。今后在全國書法展覽的時候應該做些牌子說明作者創作的心態和狀況,這方面的工作像臺北故宮博物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做得非常仔細,我們要把這套方法引進內地??娬芾蠋煹闹v座內容非常新穎,開闊了我們的視野。白謙慎老師和黃悖老師雖多次為大家講授,但每次都是講授他們不同的研究成果,非常專業,視角獨到。蘇州這個講壇影響很大,其高端的學術追求、開放的學術視野與自由的研討氣氛贏得了海內外書學界與文化界的一致好評,其培養當代書法研究人才的新模式得到了書法界的普遍贊譽。中國書協、江蘇省文聯、蘇州市文聯、吳江市政府等單位以及劉恒、白謙慎等領導與專家的熱情鼓勵與大力支持下,講壇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我們力求把講壇辦成當前書法藝術理論研究和學術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載體,發揮它對于培養書學研究后備人才、推動書法史研究走向深入的重大作用,并且希望能夠持續地辦下去,使其真正成為中國書法的學術品牌?!?/p>

(易齋、谷安、陳道義、逢成華、張恨無、毛秋瑾、王學雷、盧月龍、何鵬、朱駿益參與整理)

猜你喜歡
講壇書法
英山 組工干部上講壇
基于大學生核心素養的高職院校講壇“321”模式構建
情灑公益路,幸福滿星城
聆聽花開靜待綻放
《雜文選刊》2017年7月精彩推薦公民講壇
講壇類電視欄目的概念釋義及流變軌跡
詩書畫苑
書法等
圖說書法(三十九)
書法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