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點評劉洪洋

2014-11-18 09:06朱以撤孫伯翔
書畫藝術 2014年4期
關鍵詞:篆隸篆書篆刻

朱以撤 孫伯翔

劉洪洋 1963年生于天津寶坻,祖籍山東棗莊。號一石、弘羊、京東印人,別署一石齋、洗心齋、吉金山房,世稱洪祥、洪澤。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工作室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翰墨薪傳工程”首批專家組成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應用軟件項目”驗收專家組成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授課專家,西泠印社社員,天津市書協理事、篆刻委員會副主任,京東印社社長,全國第四屆婦女書法篆刻展、全國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評委、首屆“萬印樓獎”國際篆刻大賽監審、六次全國書代會代表。

朱以撒:劉洪洋是個多面手,篆隸楷行草印樣樣涉獵,已成自家風貌。得出這個結論當然不是憑空,是從作品中得來的。再也沒有什么比作品更能說明問題的了。蘇東坡曾經說過:

“世間唯名實不可欺?!币驗橛小皩崱睌[在那里,是否與名相符,思辨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得出結論。即便可欺一時之人,也不可能欺后世。蘇氏又說:“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眾口,決非一夫所能抑揚?!睍ㄗ髌妨魍ㄓ谏鐣?,有抑必有揚,決非一人可以定音。但是對優秀的作品欣然肯定而不含糊,這也是一種很有必要的鮮明態度。

劉洪洋的篆書集厚重和靈巧為一身,究其來源,應該是與周之金文;戰國時期的器銘、簡書、帛書,尤其是楚國的器銘;還有諸如馬王堆、銀雀山、張家山的簡書為致力點,在這么一個廣大的歷史時期、范圍中效法,挫籠參會,自領其奧。其不同的是,我們現在品讀劉洪洋的篆書,是很有現代意味的——以古出新,一方面古意盎然,一方面又是新趣疊出。

劉洪洋的篆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偏重于篆,全是篆法;有時則篆隸相濟,篆法隸法相間而為。但是,不管篆書的成分如何,劉洪洋在書寫中都展示出了既雄強厚重,又靈動巧妙的特色,使篆書結構變得跌宕不居、生機盎然??梢詮膸讉€方面來解說,首先是用筆的輕重懸殊,重筆下力極狠、辣,橫刀入陣,大石喬松,如盡全身之力為之。筆飽墨濃傾注于紙面,線條粗壯,力道沉實。這些沉重之筆,重而不濁、不滯,渾厚硬朗,構成了劉洪洋篆書的主導筆調。劉洪洋對于實筆的運用,真正地落在了實處,如金石之擲地,聲調鏗鏘。古人曾經認為:“宜實而不泥于實”,也警惕“鐘厚必啞,耳塞必聾?!币驗槟嘤趯嵕鸵子凇爸系K”。劉洪洋善于以辨證待之,他在用重筆之外,其次就是以輕盈靈動的瘦勁筆調調節之。這些筆調的運用較為輕快和直截了當,如彈丸出手,瞬間中的。它正好與厚實的粗線條對比,細勁、飛動。粗線條主其氣勢,細線條主其活潑,這就有了輕重交替、虛實相生之美。在欣賞過程中不斷轉換,頗為快意。這就有如清人劉熙載所云:“結實處何嘗不空靈,空靈處何嘗不結實?!?/p>

劉洪洋的大篆還在于弧形線的巧妙運用?;⌒尉€給人一種圓融、包容、婉轉之美感,同時也使重心在弧線中得到改變,每一個字都有一股波動感,顯示出書寫之靈動。劉洪洋的弧線運用已十分熟練,動作簡潔、明快,一氣呵成?;【€的運用,使字之結構中宮緊縮,四面花開,起到既緊密又開張的效果。這說明劉洪洋善于用拙重,也善于用巧麗。用巧不易,易于流于俗套,但劉洪洋避免了這一點,巧拙相濟,使之品之不厭。

比較而言,純大篆和篆隸結合這兩類作品,還是篆隸結合者更有新意。隸書(主要是秦、漢簡)進入了篆書,帶來了爽利、清勁、瀟灑的姿態,同時也改善了篆書的韻致,減去一些敦厚、森嚴、蒼老的成分,變得率意、任性、隨和。簡書在用筆上的率性天真,體現在厚重的篆書之外,可以想見劉洪洋是進行了一番取舍、磨合、調節,棄其相悖,取其相諧,使之自然地融在一起。

有智性,又有感性,二者相融當然最好不過。倘以純智性入書,嚴守規矩,筆筆講來處,又不免過于整飭拘束,甚至就刻板生硬。而感性能得意、得趣、倘過于信筆,任其遣興,又不免越軌無法,超離了書法之限,難以言說書法了。清人紀昀有一段話很值得回味:“文而不根于理,雖鯨鏗春麗,終為浮詞;理而不宣以文,雖詞嚴義正,亦終病其不雅馴?!?/p>

劉洪洋對于莊、諧的處理,可謂得當。

孫伯翔:結識洪洋賢契近20年,深知其為人真誠,心性率直。好讀書,追求藝術孜孜矻矻,矢志不渝??吹浇陙硭〉玫某煽?,甚是欣慰,實是同輩人中之翹楚。更為難得的是他“力有余而不逞”,踏踏實實做學問,老老實實做人實是“致遠之才”。

洪洋為藝博取而精專,對北碑、隸書、行草皆有灼見。篆書、篆刻已具個人風骨。這是常人難以企及的,應該說是與其勤奮的藝術實踐,深厚的傳統文化砥礪,睿智的勤思是分不開的。我觀其作品頗有“明心見性”寫情明志之象,這與當下重形式,輕內蘊的時風是迥然不同的。他把分朱布白,筆意墨象作為感悟人生,活在當下的載體。誠如《易·系辭上》云:“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睍ǖ墓P意墨象不是簡單的描畫,而是得自然之具象、形勢、精神氣韻,從而豐富其內涵和張力。由象生意是書法的“心跡”,重內蘊才是藝術的實質,洪洋做到了。從當下書壇現狀來看,能夠真正進入這一層次的青年書家實屬鳳毛麟角。簡單的說,能夠把書法當成一種愛好固然不錯,當成追求更難能可貴,可追求什么又要另當別論:當下不少書家,都還停留在物質層面,不能站的更高,終歸未能擺脫“心為行役”的尷尬境地。然而,我并非說書法、篆刻藝術不能走向市場,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可對于經濟并不富裕的作者來說當是一種裨益。但我們對藝術的追求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一低層次上。豐子愷在論及李叔同出家因由時,曾說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能夠像弘一大師那樣走進靈魂生活層次的藝術家曲指可數,不可能每個人都達到弘一大師的那種境界,用書法弘揚律宗佛學,“字即是法”。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人生哲學》一文里對人生境界也有類似的說法。對于書法的追求我們也應當“取法乎上”。洪洋能把書法、篆刻精神生活化,且能不為單純物質生活所囿,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這才是真正難能貴的,也是我看其能與當今“大家”比肩,是“致遠之才”的根本原因所在。

老夫已年過古稀,自以為識少思拙,不敢有半日懈怠,一個書法家能否在書法史中有一錐之地,只看他到六十歲時是不是還在進步就行了。這并不是說到六十歲時還在進步就能在書法史中如何如何了,只是說有希望,有可能。問題在于,不少書法家別說到六十歲,到四十歲就止步了。黃賓虹先生六十歲之后日課作草二十年不斷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洪洋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時至今日仍能下“笨”功夫,扎扎實實地臨摹,波瀾不驚地過自己的藝術生活,潛心作學問、搞創作,假以時日定有勝過老夫之時。

猜你喜歡
篆隸篆書篆刻
饒宗頤老照片一組
張曉東《篆書國有歲以團扇》
魯大東篆書蘇軾“人生十六樂事”
傅山“碑學先聲”的源起之說
傅山《雜記》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新時代·新風采上海市第七屆篆隸書法展”舉行
清·傅山論書句
我說當代篆書創作
養生八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